第17章 初见妙玉
传统习俗清明节只有自家子孙和媳妇才能去扫墓,女儿和女婿不能去,娘家人也同样不能给嫁出去的女儿扫墓。
这也是为何传统中国人一定要生儿子的重要原因,正是因为没有儿子,连扫墓都没人去了,那你就是孤魂野鬼。
这种思想贯穿两千多年,一直到二十世纪后期还是如此,直到计划生育后才改变。
无他,没儿子的人太多了罢了,不改的话只有断子绝孙了,女儿也从此堂而皇之的上家谱,国人终究还是重视慎终追远的。
贾琮还真的去了苏州,四月末天气转暖他就开始了江南的游历,这是林如海交给他的读书任务,行万里路胜读万卷书。
出门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香菱和红玉给吃了,终于毛毛虫长大了,化蛹成蝶。
别说他年纪小哈,按书中交代贾宝玉也是十二岁偷吃的,何况他从小练武,修仙又练了半年多了,身体好着呢。
香菱大他三岁,红玉大他两岁,都已经是来过初葵的了,在这时代也不算他禽兽。
至少王福跟叶鉴明一点没觉得意外,还一副理所当然的模样。
王福甚至高兴的说:“三爷终于长大了,以后去青楼喝酒也不用被他们笑话了。”
可把贾琮雷的不轻,原来古代真的是有钱男人的天堂呀。
“叶大哥见过你那妹妹吗?”
在苏州城晃荡了两日后,第三天一早贾琮五人就去了城外蟠香寺,准备拜访妙玉。
对方是女孩子,他也带上红玉和香菱,一路上聊着天,忍不住好奇问叶鉴明道。
叶鉴明点点头道:“原来是好些年不见了,上个月去扬州前,因为是林大人举荐,属下去见了从妹一面,告诉她这件事。”
“这样啊,那她性情如何,不会因为出家了、拒人于千里之外吧?”
贾琮本来是想问他妙玉有多美的,好在及时清醒过来、强行忍住后改了个口问道。
叶鉴明正色道:“舍妹的确性子冷清,但三爷是林大人的弟子,自然跟别人不同。”
贾琮点点头若有所思,这话说的有理,难怪大观园中林怼怼竟然没有怼妙玉,人家可是冷笑的说她是大俗人的。
妙玉对她同样也是与人不同,从林黛玉一屁股坐在她的蒲团上就能看出,妙玉是个有洁癖的人,却丝毫不介意黛玉,可见两人之关系之不同。
未几之后,贾琮五人到达蟠香寺,通报之后果然马上就被迎了进去,妙玉先是问候了林如海之后,亲自给大家泡茶。
贾琮偷偷的观察着对方,果然如空谷幽兰,一副出尘的模样,无论脸蛋还是身段都是上上之选。
“贾家公子看够了吗?”
贾琮此时思绪不知道飞到哪里去,耳畔忽然传来一声清冷的嗔声,想也不想的张口就回答:“别吵,美人当前岂可唐突。”
说完才反应过来,不是自家那两个丫头的声音,登时惊醒看向妙玉的眼睛,露出一丝赦然来。
妙玉暗骂一句“登徒子”,倒也没再说什么,许是明白自己的颜色,男人见了这个模样也是正常。
见她含羞带恼的眼神,贾琮摸摸鼻子假笑道:“叶家姐姐勿怪,小弟看到你有些恍惚,觉的你的气质像我林姐姐,并非有意唐突佳人。”
“林姐姐……”
妙玉轻声自语一句后问:“可是林叔父家千金?”
“对对,我老师是我姑父,林姐姐是我表姐,跟我同岁,美的天仙似的,就是太冷了,跟叶姐姐一样,还好不会对我那样。”
从叶家姐姐到叶姐姐,别看就少一个字,但关系远近就不同了,他这小心机一出来,人家就听出来了。
妙玉很想给他白眼,可性格造就了她不愿露出女儿娇态,只是冷冷的盯着他看一眼。
可贾琮一脸无辜的望着她眨巴眼,好像根本不知道自己刚才言语太亲近了似的。
无奈的妙玉只好暗自腹诽他不要脸外,并没法表现出来,其中未尝没有因为他刚才那话中,林黛玉关系不一般的原因。
“三爷今天胆子大了不少,以前您可不这样的。”
回城的路上,王福一脸诧异的望着他,问出这看来早已憋不住的话。
他当然知道贾琮从小伪装自己,但想不通为何这么早就开始张扬,毕竟才是个秀才,又没有分家出去,不是应该继续伪装吗。
贾琮笑道:“福哥难道不知道,钱是英雄胆,三爷如今兜里有钱了,自然胆子就大了呀。”
这话把王福说的不知道如何回答了,这时红玉撇嘴帮他解了围道:“三爷很有钱吗?不就是几百两银子,还不到一千吗?”
林红玉现在是他的管家婆,香菱虽然比她大一岁,但这丫头的性情不适合做这些。
贾琮所有的钱财,都交给红玉收着,要用钱了再向她要。
被她这话问的,贾琮也不恼,笑嘻嘻的回应道:“傻丫头,那只是暂时的不知道吗?咱现在可是有汪家一成的盐引,跟谷老公一起运营,日后源源不断的挣钱呢。”
林如海还真不是迂腐之人,利用手中的权利,算是给他谋福利,同时也是加强他跟谷大用的关系。
之前赚的钱谷大用还真没分他的,这次就不能够这样做了,毕竟利益才是捆绑关系的最佳良药。
林如海在扬州六年,盐商中也有自己人,汪家就是其中一个关系最好的,手上掌握了一纲盐引。
这次盐政变动,汪家就匀出一成给贾琮,而贾琮教会他们提炼精盐的技术,让他们比其他盐商快了一步。
别小看这快了一步,生意场上快一步,往往能决定利益最大化,汪家自然心甘情愿。
贾琮这回也没独吞,跟谷大用合作,用他的人做买卖,一来为了关系更好,二来他自己也不能去做买卖,除非放弃科举。
大陈的盐政跟大明类似,用的是纲盐制度,天下官盐分为十纲,南七北三,淮扬盐商占据大头。
一纲盐二十万引,每引三百斤,汪家独占一纲,绝对是大盐商。
也正是因为这位大盐商的支持,林如海在扬州才能保持盐税看的过去,崇宁帝这才一直按住他不调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