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序
在虚构中洞察人性
合上书籍,你或许会忘记华丽的辞藻,但你会记得栩栩如生的人物。
走出影院,你或许会忘记震撼双眸的视听奇观,但你会记得银幕世界中那个让你感动至深的人物。
退出游戏界面,你或许会忘记徜徉在虚构世界的自由快乐、与敌人追击搏杀的刺激,但你会记得游戏世界里你的化身人物。
总之,人物塑造是任何叙事媒介的核心,因为人物是我们共情的对象,我们跟随人物进入虚构世界,通过虚构人物,审视自我以及自我与他人的关系。
作为一名戏剧影视导演系的教师,从艺考招生选拔到教学课程的讲授,我的日常贯穿着对人物塑造技巧的考核与指导。毕竟影视人物塑造是由编剧、摄影、表演、剪辑、美术等工种在导演的带领下,合力创作的结果。
作家、编剧懂得人物,才能创作出一个让受众动情、认同的戏剧人物。
摄影师懂得人物,才知道如何用镜头语言传达人物的情感和思想,每一次镜头的运动、景别的变化、光影色彩的设计,都和人物的内心世界、人物与人物之间的情感关系密切相关。
演员懂得人物,才知道如何应用表情和体态传达情感,以何种声音与方式来言说台词。
在教学中,我们不断从专业角度剖析成功塑造人物的技巧,市面上关于人物塑造的书籍也如汗牛充栋,但是人物塑造始终是创作中的难点,有太多的作品有着精彩的情节设定,却因为人物的动机不清晰、人物没有弧光、无法得到观众认同而遭到诟病。似乎纯粹的剧作理论并不能够让所有艺术创作者创作出打动人心、令人难忘的人物。
人物塑造技法的关键究竟在哪里呢?难道它无法被理性总结,只能靠纯粹的天赋、直觉与洞见?
作为教师,我在一次次阅读学生剧本的时候,不断思考着这个问题……直到有一天,一个毕业生跟我分享了她的人生经历,才让我找到了这个问题的可能性答案。虽然已不再从事影视行业,但她成了一个成功的销售,并拥有幸福的家庭。她感叹剧作课上对人物塑造的分析,让她获得了洞察人心的知识:一个能够读懂自我与他人内心世界的人,自然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也不会和自己较劲。这一个从“内行”到“外行”的感悟,不禁让我看到了人物塑造的核心本质——洞察人心。从那一刻我意识到,心理学应当成为艺术创作者的必修课。当编辑向我推荐翻译此书时,我欣然答应,结合心理学来探讨角色塑造的艺术,不正是我一直在课堂上推崇的理念吗?
本书的作者基拉-安妮·派力肯引用人格心理学、进化心理学、神经科学、叙事心理学、媒介心理学和发展心理学阐释了诸如心理普遍性、个体差异、动机、情感、人际关系,以及人一生中的改变和发展的方式等涉及塑造人物策略的诸多方面。作者援引丰富的案例,覆盖不同的媒介,从经典小说《傲慢与偏见》到通俗小说《哈利·波特》,从时下热议的英剧、美剧,如《绝命毒师》《黑道家族》《伦敦生活》《权力的游戏》,到系列电影大片《阿凡达》《指环王》……
在翻译此书前,我以为自己将要面临跨学科理论的巨大挑战,好在基拉-安妮·派力肯博士是一个应用实践型的作家。虽然本书中涉及一些心理学的概念,但基拉-安妮·派力肯的写作还是基于其创作、教学工作坊的经验,她试图为作家、编剧、故事创作者提供一本更接近操作攻略的使用手册。
正如作者在“本书使用指南”中所说:“阅读本书时,您可以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如果想快速通览,可以先转到每一章结尾的总结部分,若有想要进一步了解的地方,可以再向前翻去仔细阅读;如果您已完成自己项目的初稿,只想从书中挑选某些特定的点,那么请转到与之相关的部分……”就我个人而言,我喜欢从本书的第八章开始读起,在这一章中,作者总结了书中提到的所有的方法和概念,并介绍了将其综合应用的流程。作为一名创作者、教学者,这一章在我看来就是一个系统性的方法。将这一章中所有的表格、图示放置在一起,就是一个编剧专属的笔记本,无论你是拉片解读人物,还是对自己的作品进行文学评估,都可以用这个“笔记本”进行精确的记录。
对于一些阅读时间少、需要快速掌握知识点的读者而言,本书中丰富的表格和图示所提供的信息也十分有价值——从“大五”人格(Big Five)表,到“人际关系环”,从五大人格的三十个性格面向到黑暗三角与光明三角、情感历程表、主次人物关系表,配合这些图表中所列的作品和影片清单,你也可以获得一份导览式的塑造人物指南。
虽然这是一本针对创作者的应用指南,但正如那位将编剧塑造人物的读心术应用在生活中的毕业生一样,我们对于虚拟人物内心世界的了解会给我们的现实生活与事业带来很重要的启示。毕竟,很多时候,自我的苦恼迷茫、与他者的冲突,都源于我们不了解自己、不了解他人,如果我们带着心理学的专业角度去创作、去欣赏、去阅读、去观看艺术作品中的人物,我们就能更理解自己与他人,从而获得一份人生的顿悟。
在此,也感谢编辑的推荐与邀请,翻译此书不仅使我学会了一些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也让我得以重温那些文学影视作品中的经典人物。
张净雨
2022.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