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吵架对孩子的影响
在前文中,关于父母吵架对孩子的影响,我已经做了一些说明。而且,我相信熟读亲子书的当代父母,一定都很明白其中的道理,我就不再赘述。但是,另外还有几点,是和父母吵架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有关的,也是我希望提醒父母们的。
许多关心孩子成长的父母告诉我:“金老师,我们一直都很留意这一点,不在孩子面前吵架,所以应该不会对孩子造成什么影响吧?”我想用几点来回答这个问题。
情绪是一种能量
情绪就像风一样,我们看不见风长什么样子,却能感受到它,看见它所带来的结果。我们能感受吹拂在脸上的风是凉爽的还是炎热的,能分辨这一阵让裙裾飞扬的风是从哪里吹过来的,能从在风中摇摆的树叶中知道今天的风有多大,也能预估超过多少级的强风会带来怎样的破坏。
你有没有过这样的经验?一走进房间,就觉得房间里的氛围不太对劲,虽然房间里的每个人都很安静地坐着,但你却嗅出了紧绷的气味,于是你也莫名其妙地压低了声音,悄悄地问身边的人刚才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没错,你并没有目睹事件的发生,但能从凝聚在空气中的情绪能量感受到它。
另外,借用几句现在流行的话来解释。“这个人的气场好强大哦,只要往那里一站,全场都被他镇住了。”“你的人气指数真高,有这么多人喜欢你。”或是“我真没法儿和这个人相处,只要和他在一起待会儿,我就闷得连气都喘不过来”。这些话中的“气场”“人气指数”“闷”等,指的就是情绪能量的影响力。它就像人在手里握着的一把大羽毛扇。有的人扇子一挥,狂风大作;有的人扇子猛挥,却仍然风平浪静;有的人扇子挥出,带来一股和煦舒适的春日熏风让人陶醉;有的人扇子挥出,要么难解酷热,要么凛冽刺骨,让人无处遁逃。
情绪在不同人身上会发挥不同的能量,而被情绪影响的人,并不一定需要目睹事件发生,感受到的威力就已足够强大!
年龄越小的孩子,直觉的感受力越强
我们都知道左脑职司理性,负责学习和理解;右脑职司感性,负责感受和想象。对还没有开始或刚开始进入学习阶段的幼儿来说,他们的左脑正待充实和开发,而这一阶段他们“行走江湖”所使用的,都是与生俱来的右脑感知能力。正因为左脑还没有被社会化制约,所以他们饿了就不管三七二十一地大哭,有尿意了,就要立刻解决。他们还没有能力去理解,却已经有足够甚至灵敏的能力去感受。
所以,我们也许会背着孩子争执或吵架,但这无法阻止这些感受力特别灵敏的小小孩儿嗅出家里的火药味。躺在小床上的他们,也许还没法儿用语言冲着我们大喊“你们不要再吵了”,却能用使劲挥舞的小胳膊、扭来扭去的身体,以及突如其来地大哭、吐奶、胀气,来知会我们“我受够了”。
影响有迹可循
那么,有哪些线索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家庭氛围是否已经影响了孩子呢?
对4~8岁的孩子来说,某些退行性行为的发生,是最重要的线索之一。例如:好久不尿床的孩子突然又开始尿床了;原来已经学会自己系鞋带,现在反而系得乱七八糟;坚持用奶瓶喝牛奶;突然出现讲话时结巴的现象;等。
对已经上学的孩子来说,某些情绪困扰的征兆也需要我们留意。例如:孩子养成了抠手、咬指甲的坏习惯;注意力不集中,有时候会坐在书桌前发呆;饮食习惯发生明显的变化,总说吃不下或没吃饱;晚上睡得不踏实,以致白天无精打采;脾气变得暴躁,甚至出现暴力行为以及学习成绩明显退步。
当然,孩子产生这些让人担心的行为,并不一定是父母吵架引起的,很多时候也跟学校里的人际互动有关。但父母在检视各种可能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时,也一定要把家庭氛围以及家里最近发生的变化考虑进去。因为孩子的问题行为绝对不可能无缘无故地发生,儿童行为治疗师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孩子任何问题行为的背后,都一定会有一个求救的信号”,我相信这样说父母们就能理解了。
争执之后如何跟孩子解释
我相信不管冷战热战,世界上没有一对夫妻敢说自己在家庭生活中从来没有不开心、没有吵过架。围城内的柴米油盐确实能消磨爱情和耐心,所以意见相左在所难免。但负责任的父母要学习在争执时如何不伤及无辜,以及在争执后如何做损害管理。
我在前文中提到,尽管父母克制地不当着孩子的面吵架,孩子还是有可能感受到父母之间的情绪变化。所以,除了需要成熟地克制自己的情绪、管住自己脱口而出的话,我们也需要在事情结束后,消除可能给孩子带来的情绪冲击。
如果争执的动静真的惊扰到了孩子,孩子有可能会问:“妈妈,你和爸爸怎么了?”这个时候,我们千万不能说“小孩子别管大人的事,一边儿去”。
如果我们这么回答,孩子不仅会觉得被拒绝,也会感到很害怕。因为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孩子便会开始胡思乱想,而越胡思乱想就越害怕,越害怕就越胡思乱想,这件事可能就动摇甚至粉碎了孩子的安全舒适圈。
我们也不能说“没什么事,你只管好好学习就行了”,或是老套地说“妈妈没有哭,妈妈只是眼睛里进沙子了”。我们以为这样的回答是在保护孩子不受伤害,却不知这样反而会让孩子更焦虑。
我的建议是,对还不太懂事的孩子,我们可以这样说:
爸爸和妈妈不太开心,就像你和隔壁的毛毛为了那只小白兔不太开心一样。不过,你不用担心,我们会和好的,就像你现在和毛毛又是好朋友了一样。
如果孩子追问:“你们为什么不开心?”我们可以简化地说:
妈妈过年想要出国去玩,爸爸想要回奶奶家,所以我们就不开心了,但是我们已经找到解决方法啦。
如果孩子已经大了,懂事了,我们就需要更坦率和公正地去说明,甚至可以寻求孩子的看法和解决之道。例如:
我们对于今年过年去哪里,意见不一致。妈妈过年想要出国去玩,因为忙了一整年,很想放松放松。爸爸想要回奶奶家,一方面想陪陪奶奶,另一方面也减少花费。爸爸和我说的其实都有道理,只是爸爸很坚决,所以我有点伤心,你觉得妈妈应该怎么做呢?
不用担心我们的坦率会吓到孩子或增加孩子的心理负担。其实,孩子的成熟懂事往往超过我们的想象,只是我们没有让他们发挥罢了。我们的坦率有几个好处:
1. 不让孩子担忧争执的背后有更坏的或无法解决的问题;
2. 把孩子当成可以咨询和讨论的对象,能增强孩子的参与感,让孩子感受到被信任和尊重;
3. 让孩子明白,现实生活中意见相左在所难免,关键在于如何去面对和解决;
4. 让孩子学会倾听和接纳不同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