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有多少人,讲故事的方法就有多少种。本书所教的方法是“直观型讲故事法”,也就是不需要做任何准备,你就可以即兴讲一个故事。一开始,这听起来可能比简单地重复一个经典童话故事要难,但只要掌握了核心架构,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故事环”,你就会发现讲故事和走路一样简单,想都不用想就能开讲。
我们喜欢这种方法,因为它可以让每个人都能以各自不同的方式传达自己和家庭的价值观念。这种方法适合所有人,不关乎内容,只关乎过程。你会发现,这种多样的表达不仅能够帮助孩子们长大成熟,还能帮助他们应对人生中不时遭遇的挑战。
举个例子:用树枝和杂草做一条“仙女船”,也可以用面条、电脑零件或地毯碎片什么的,任何东西都可以。然后把仙女船给孩子们玩,就算船沉了也不要紧,不用太在意。吃完午饭之后,或者在某个安静的时间,给孩子们讲一个一只老鼠(或者一个仙女、一只蚂蚁)发现一条小船,然后扬帆去冒险的故事。
做不了仙女船?那就搭间小房子或者建造一座堡垒,你可以用孩子的书包、丢弃的口香糖,或者枝杈弯曲的树木,任何东西都可以。从日常生活中选取1 ~ 3件具体的事物,然后就用它们编故事。
这种方法将现实融入想象,然后又回到现实。之后孩子很可能想要表演部分故事情节,这样的话他们可能就真的需要小船了。这就是故事环——现实情景加上想象的情节,创造新的现实。故事环可能大小不一、形态各异。我们可以这样来表示它:
新手通常只会讲些情节简单的奇幻故事,而老手随时随地都能发现故事。比如面对一群吵架的小孩,你当然可以选择批评他们,但在这时给他们讲个故事似乎效果更好。孩子们都来听故事,不再纠结之前的分歧,还有机会重新组成一个团队,共同表演这个故事——两伙凶残的海盗联合起来,站在甲板上,共同对付在开放水域见过的最大的章鱼。“大家一起,各就各位!”就这样通过想象把现实事件用故事转化成为新的现实。
再比如小孩子牙疼。看着孩子受苦,父母都很心疼。于是我们带孩子去看牙医,给孩子吃药,但是有些时候,医生也对疼痛束手无策。这时不妨给孩子敷上冰块,再给他们讲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小朋友牙疼得厉害,实在受不了了,于是出门去寻找止疼的方法。路上她遇见了一只河狸。这只河狸的牙齿一直在长,所以要不停地嚼东西。
“你那也算疼吗?”河狸说道,语气有点儿冲。他甚至说话的时候都在嚼木头。然后来了一只大象。大象很难过,也很同情河狸,她说:“长牙是我一生中最痛苦的经历之一。”在这之后,小朋友又遇到了一只鳄鱼,鳄鱼有点儿烦躁,之后还遇到了一条鲨鱼和一只剑齿虎,他们性情各异,有的会说句安慰的话,有的会发发牢骚。最后,小朋友一路游荡,来到一个山洞,在山洞深处遇到了一位老矿工。这位矿工是帮助牙仙子收集牙齿的小矮人,他说:“收集这些牙齿真是一个艰苦的工作,我得爬到小孩子的鼻子上,来回拉扯才能把牙齿弄下来,难怪小孩子们会牙疼了!”
其实,讲这些并不能让孩子的牙疼停止,但是如果能用体谅的话讲一个故事,再加点幽默,孩子听完走开时就会多了一份坚强。你看,这就是一个故事环,把现实的事变成更有深意的故事。这真的是家长教育孩子的锦囊妙计。
故事环就是我们陪伴孩子的旅程,有时得花几个小时,有时只需几分钟。讲故事最初就是为了好玩,但是随着水平的提高,你会惊喜地发现让故事具有层层深意竟出奇地简单。毕竟,《福音书》和《吠陀经》不也都是故事吗?
在想象的世界里,故事有各种各样的开头和结尾,但本书专门讨论的是从现实世界里选取一个物件或一件事情开始讲,这样可以帮助孩子以及我们自己把想象和现实联系起来。等熟练之后,你或许会不再需要这个策略,但刚开始学习讲故事的时候,这个简单的方法会帮你在现实和想象的两个世界里发掘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
我们可以把过桥的来回旅程想象成一个环,就像我们带着针线,把想象和现实缝在了一起。讲故事的老手早就这样在现实世界中缝了成百上千针,她有几十座桥,安放在适合孩子年龄及其家庭价值观的地方,随她一起旅行过的孩子可以自己轻松过桥。孩子不断地将想象编织进自己家里、邻居家里以及镇上真实的地方和事物里,而由此激发出来的好奇心将陪伴他们一生。这样的孩子即使在最普通的物件上也能看到通往故事的大门,你同样也能。
这种讲故事的方法之所以成功,其中一个原因是我们基本不需要准备。那些需要死记硬背或提前准备的方法,虽然也很好,但对缺少时间或缺乏动力的家长和老师来说,坚持下来会很难。同样,如果讲故事的人在讲的过程中试图预测或准备故事的结尾,他很可能会分心,故事也就讲砸了。要想简单轻松地讲故事,就要只关注当下,让故事自然流淌,讲到哪儿算哪儿。
也就是说,我们不要准备剧本、不要设计开头或结尾,甚至不用弄清楚故事讲出来会是什么样子的。我们只是在跨越一座桥,一座好奇心之桥,让故事在想象中展开即可。结束时,就关闭故事环,回到现实。
讲故事的第一步是从孩子身边找到一个常见的物体,可以是一个玩具,也可以是孩子当天下午在散步时偶然看到的一只蝴蝶。无论是什么,只要确保是你也注意到的东西即可。记住:你是故事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定要参与其中。
例如,我们可能坐在山坡上,看着孩子拿着几个洋娃娃在草地上玩。山脚下,一条小溪蜿蜒流过。在一个安静的时刻,也许是午饭后,我们就可以讲讲洋娃娃的故事:“洋娃娃趁着没人注意,来到小溪边,想要游泳……”在这里,洋娃娃是主线,是登上故事桥的第一步。你无须预想或准备,故事也能顺利往下发展。洋娃娃走路是什么感觉呢?是慢慢地、小心翼翼地,还是东张西望地、鬼鬼祟祟地,抑或是有点笨手笨脚地?她会不会摔一跤,掉进水里,溅起很大的水花?她看到了些什么?她走到水边,又做了什么?随着故事逐步推进,洋娃娃会一直在你的想象中漫步。一切都取决于你和当时的情境。
对一些人来说,这有点困难。但有些时候,故事的情节会引导讲故事的人。这就好像是我们正走在桥上,不确定要去哪儿,挠着头,却突然瞥见了一个地方,于是我们露出灿烂的微笑,跑向那里。“我想让洋娃娃带着一只螃蟹上船!”这就是我们想要讲的故事。不要去背诵一个故事,因为故事开始后,会自行展开。当讲故事的人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想象之中后,就不会再分心了。讲故事的人兴奋了,孩子也就兴奋了。故事的走向或结尾并不重要。故事真的结束时,孩子会对她的洋娃娃有新的了解。她也许会想要重演这个故事(这时候可能需要一只螃蟹),或者带上洋娃娃踏上新的冒险之旅。这才是我们最想要的效果。
我们也可能会在一个活动中找到故事的素材。比如,有个小孩在跳绳,我们就可以讲:“有只蚂蚁想跳绳,还有条毛毛虫想要一起跳。”当想到蚂蚁跳绳时,你想到了什么?毛毛虫呢?他可能很难同时抬起所有的腿。像这样简单的故事可以给枯燥的下午注入新的活力。之后孩子可能会咯咯地笑着回去跳绳,也可能会扮演毛毛虫跳绳,一次只抬起一只脚。
给故事加上后续只是一个选择,并不强求,也不鼓励。故事会引出游戏,但要不要玩只能由孩子们来选择。如果讲故事成为日常,你就会发现故事经常变成游戏,游戏也常常变成故事。这就是故事环的神奇之处,但并不是每次都要这样,重要的是给孩子们选择的自由,同样重要的是,你要接受自己的故事,无论好坏。
本章的例子大多是天马行空的,因为大部分人都是这样开始讲故事的。通过这些简单的故事产生的亲密关系,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让讲故事的人在更复杂的时刻找到讲故事的素材,比如受伤、社交困难,或者亲人故去时。后面的章节会对这些素材做深入的讨论,下面我先举个简单的例子。
想象一下,有个小孩经常把夹克落在学校、公园以及朋友家。这种孩子着实让人头疼,我们会警告他下次别再忘记拿。孩子难为情地保证下次一定会改正,但从来都做不到。于是这点小事就成了亲子关系中的痛点。
让我们以这件夹克为素材,讲述一个“一只小熊去游泳”的故事:“一只小熊去游泳,他脱下了自己的毛皮拉链外套,把它放在岸上忘了拿,回到家才发现自己是光着身子的,满脸羞臊。正值冬天来临,他费了好大劲儿才找到自己的毛皮外套,却发现几只松鼠和一只兔子已经用它搭起了帐篷。”这样的故事会把孩子逗笑。它温柔却有效地传达了你想传达的信息,而没有用批评的方式。孩子也许还会落下夹克,但现在我们有了巧妙的说辞,可以缓解这种亲子间的紧张关系。“嘿!不要变成光溜溜的小熊哦!”用这种善意有趣的提醒,让孩子别忘了拿夹克。这样的故事可以把父母和孩子的心聚在一起,而不是孩子出了问题,父母忙着批评。
练习1 简单观察
在开始编故事之前,你可以先从孩子周围的环境里寻找素材,可以是玩具、所做的事、所在的地点或所吃的东西。这其中有什么能够让你兴奋或者大笑?一定要诚实地说出来。本章中的例子有仙女船、洋娃娃和毛毛虫,但你可能会更喜欢忍者神龟或电脑游戏。无论是什么吸引了你的注意力,都可以试着将它们看作通往故事乐园的桥梁或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