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水土保持世界银行贷款项目科研成果论文选编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2.2 自然概况

2.2.1 地形地貌

流域地处水土流失严重的陕北黄土高原,属黄土丘陵沟壑区第一副区。地面组成物质分为两部分,即基岩和土状堆积物,前者主要是三叠纪砂页岩,干沟和较大支沟都切入岩层,干沟尾部极少数支沟两侧有岩壁出露,大部分沟道由于淤地坝泥沙淤积基岩被压埋。岩层以上土状堆积物为第四纪紫红色粘土,在少数沟坡下零星分布。黄土分布最广,是本区农业生产的主要土类,也是被侵蚀主体,垂直节理发育,颗粒均匀,粘粒含量低,土粒间胶结力很弱,有机质含量低,一般只有0.17%~0.33%,氮素缺乏,一般只含0.015%~0.027%,土性疏松,抗蚀性低,黄土直接覆盖于基岩或红色粘土上,是构成本流域地貌的骨架。

流域内丘陵起伏,沟壑纵横,土壤侵蚀极为剧烈,土地类型复杂,由分水岭至沟底可分为梁峁坡、沟谷坡和沟谷底三部分。梁峁坡位于峁边线以上,坡面较完整,顶部较平坦;沟谷坡位于峁边线以下,是冲沟、崩塌及多种重力作用活跃的地方;沟谷底沟蚀严重,表现为沟底下切、沟岸扩张和沟头前进,通过1∶1万DEM数据高程图形量算,按照有关规范分级,流域坡度组成详见表2-1。

表2-1 王茂庄流域地面坡度分类表

2.2.2 自然资源

(1)土地资源

流域总面积597hm2,耕地面积252.8hm2,其中农坡地面积114.11hm2,占耕地面积的45.13%,农坡地贫瘠,产量很低;“三田”面积138.7hm2,占耕地的54.9%,是流域主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2)动物资源

截止2005年底,大家畜50头,羊220只,猪10头,另有各户分散的家禽如鸡、兔等,野生动物分布较少,有野兔、松鼠、岩鸽、灰斑等。

(3)光热资源

流域内多年平均太阳辐射时数为2615小时,辐射总量为132.49kcal/cm2,其中生理辐射量为66.25kcal/cm2,占总量的50%,春夏二季的辐射量占全年的63%,此间正值作物生长期,有利于作物光合作用。目前光合利用率颇低,只有提高了光合利用率才能提高光合生产力,而光合利用率的提高速度主要取决于作物品种。

2.2.3 气象水文

该流域属温带半干旱大陆性季风气候,春季干旱多风,夏季炎热,秋季凉爽,冬季严寒,四季分明,温差较大,日照充足。据多年观测统计,年均气温10℃左右,最高39℃,最低-27℃,日温差28.7℃左右,日均气温≥10℃的活动积温为3499.2℃,多年平均无霜期150~190天,水面蒸发量年均1519mm,最大1600mm。风向除汛期多为东南风外,其余月份都为西北风,七级以上大风年均出现47次,最大风速40m/s。干旱、冰雹等自然灾害频繁。

(1)降雨

据我站多年实测资料统计,平均降雨量475.1mm,年际变化大,多雨的1964年达735.3mm,少雨的1956年仅232mm,相差3倍多。年内分配极不平衡,七、八、九三个月占全年降雨的64.4%,且多为暴雨出现,历时短、强度大、灾害严重。

(2)径流

据王茂庄沟口站1954~1990年的实测资料分析,多年平均径流量为275万m3,径流深为39.2mm。径流随降雨而变化,丰水的1977年径流总量为1476万m3,枯水的1995年只有108万m3,相差13倍之多。径流主要来源于降雨及所产生的洪水,七、八、九三个月径流总量占全年总量的60%以上,流域多年平均流量0.114m3/s,多年平均常流水量为20~60L/s。

(3)泥沙

王茂庄多年平均输沙量为59.1万t,最大年输沙量959万t(1977年),最小年输沙为0万t,(2001年)。泥沙来源于洪水,洪水集中在汛期,年输沙又主要来源于1~2次洪水。

2.2.4 土壤侵蚀特征

流域内以水蚀、风蚀、重力侵蚀为主,侵蚀形态一般在分水岭、梁峁顶部5°以下平缓地段以面蚀为主;梁峁坡上部及峁顶地以下的延伸地带,坡度较缓,以细沟侵蚀为主,伴随有浅沟发生;梁峁坡中下部地形较为复杂,坡度在20°~25°之间,细沟侵蚀进一步发育,以浅沟侵蚀为主,伴随有坡面切沟与陷穴发生;在较陡的谷坡或接近沟头陡崖部分,疏松的黄土层受外界因素影响,内部抗剪强度减少,土体失去稳定平衡,发生滑坡、崩塌、泻溜三种侵蚀形态,分布范围虽小,侵蚀速度快。根据我站多年淤地坝淤积测量结果分析,流域多年平均侵蚀模数为1.8万t/km2·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