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天生爱学习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价值感创造终身成就

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里有这样一个观点: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归属感与价值感。

无条件的爱可以带来归属感,会让孩子知道,自己属于这个家。那么,价值感如何建立?

这就是养育孩子的第二根支柱,需要父母为孩子建立。

父母要让孩子知道,他们是有价值和能力的,他们自己就可以解决很多问题。也只有自主解决问题,孩子的自尊水平才会高。

要想理解价值感建立的核心,可以看看《你就是孩子最好的玩具》这本书里讲到的一个叫情感引导的方法。情感引导就是有效地帮助孩子建立价值感,通过情感引导,父母可以学到很多。比如,明白塑造一个孩子的行为最有效的时机,不是在他做错事的时候,而是在他做对事的时候。

很多父母对孩子都会进行习惯性打击。无论孩子表现得好还是不好,父母都要打击。表现得好,说“翘尾巴”;表现得不好,说“你看你,比别人家的孩子差太多了”。

只要父母出现,就永远不允许孩子得意,不允许孩子高兴,不允许孩子骄傲。这种习惯性的打击导致的结果是:孩子的自尊水平时刻都在被降低。

父母得知道,一个人的自尊水平决定了他的自律性。自尊水平高的人自律性就强,自尊水平低的人,就可能总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自律性也会变差,比如会一有空就看手机,一有空就看电视,甚至晚上不睡觉,开着电视一直看……

要想提高自律性,减轻拖延症,减少各种各样的问题,就要想办法去做一些小事情,提高自己的自尊水平,比如说,好好打扫房间,当房间被打扫得干干净净时,一天的工作效率都会比以往高。因为人的自尊水平提高了。

同样的道理,在一个孩子身上也是如此。大量的孩子拿起手机就停不下来,直到父母把它抢走。这样的孩子,自尊水平极低,他们的父母可能整天对他们说“你管不住自己”。孩子会逐渐地长成父母嘴里描述的样子,也就是,父母说什么样,孩子慢慢地就长成什么样。

孩子在这个世界上最信任的人就是父母,孩子相信父母说的话,如果父母天天说一个孩子是笨蛋,天天说他没有自律性,说他未来没前途……这个孩子就可能真的变成这样了。

要提高孩子的自尊水平,父母就应该在孩子做对事的时候,立刻站出来告诉孩子:你刚刚这件事情做得对,并且说清楚为什么。这样,孩子不仅做了一件正确的事,还学会了一辈子坚持和强化好的品质。

嘟嘟4岁的时候,有一天早上,我发现他一个人在弹钢琴。

我没有表扬他爱钢琴,或者弹得多好听。我说:“嘟嘟,你知道吗,你今天早上的这个行为,爸爸很高兴。”只要父母说高兴,孩子就开心,嘟嘟就问:“为什么高兴?”我说:“你今天这个行为叫作自律。”他问:“什么叫自律?”我说:“自律就是自己能够管住自己。一个人自己能够管住自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能力。有了这个能力,你学什么东西几乎都能够学会,遇到什么困难你都能够坚持下去,特别棒。”

这并不是表扬他主动弹钢琴这一件小事,而是表扬他在这件事背后所体现的品质,这也是我作为父亲所能够看到的孩子的自主能力。

从那次早起弹钢琴之后,嘟嘟就一直认为自己是一个有自律性的人。他在其他的事情上,也愿意把自己的自律性调动出来。

嘟嘟很小的时候就有手机。他给自己设定了手机上网的时间,设置时间提醒,到时间就停。他设置用的软件,我也不了解,我尊重他的自主性。我也不用陪他写作业,不检查他的作业,不用问他考试怎么样,完全不需要。因为他自己从一年级开始,就慢慢地学会了自己管自己。他知道自己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

决定一个人最后成为谁的,是他自己,而不是爸爸妈妈。

有很多人会问我:“樊老师,你将来希望孩子去国外读书,还是留在国内读书?”我说:“这事不归我管,这是他的事。”我的责任就是让他看一看国外的环境,给他创造更多的机会接触更多的教育方式。他自己有了方向,一定会自己去选择。

我们提升了孩子的价值感,他们的自尊水平就能提高,然后自律性才能够提高,从而为自己负责。

我希望父母们能改变自己的教育思路,在生活当中,要不断地把目光集中在孩子做对的事情上。即便有很多事看起来是孩子做得不对,背后也可能存在一个对的动机,这是父母需要为孩子去发掘的。

为什么很多父母特别喜欢看孩子做错事情?这来自人类原始的本能。人类从原始社会一直发展到今天,焦虑一直在发挥作用。人必须得有一定的焦虑感,适当的焦虑保护了人类从原始社会一直发展到今天。

我们现在已经不需要过分警惕老虎和其他的洪水猛兽,那些带来焦虑感的外在的生命威胁变少了以后,人体内的焦虑情绪无处安放,导致的结果是自己关心谁,就在谁身上安放焦虑感,于是我们对老人焦虑、对孩子焦虑、对爱人焦虑。

我们要提醒自己,焦虑感只是一种本能。如果一个人仅凭本能做事,就只能适应农业时代的生活。当时的社会建立在小农经济的基础之上,所有人都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不认识字没关系,会种地就行,既不需要带领一支团队,也不需要教育很多孩子去读书,顺应本能就够了。

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而教育的作用,恰好与人内在的原始本能是相反的,“克己复礼为仁”都在研究人如何跟自己的原始本能对抗,我们要异于禽兽,并且越来越脱离。

父母要想提升孩子的价值感,先要对抗自己的原始本能,不要整天为孩子担心,看到任何事都往坏的方向想。

要慢慢地换一种眼光,觉得很多事情都很好、有前途,即便再不好的事情,里面都能找到背后可能存在的好的原因、动机。

陶行知有一天看见学校里边孩子打架,他把孩子们分开后,就对大孩子说“去我的办公室等我”。想想看,一个孩子被校长叫到办公室了,一定是非常害怕的。出人意料的是,陶行知给了这个孩子一颗糖。他的意思是,让你到办公室来等我,你就来等,说明你心中有师长,懂得尊敬师长。

接着又奖励了一颗糖。因为陶校长刚刚去调查了一下这个孩子打架的原因——别的孩子欺负女同学。这就叫见义勇为,值得奖励。

此时,孩子说:“校长我错了,我也有不对的地方,不应该动手打同学,我太急了,我下次再也不打架了。”

最终,他又得到了一颗糖。

陶行知校长用他的态度,告诉了一个孩子,人非圣贤,孰能无过,知错能改,善莫大焉。

想想看,如果你是这个孩子,你这辈子会不会忘记这三颗糖?这三颗糖,帮助孩子塑造了这三个行为:尊敬师长、见义勇为、知错能改。这才是价值观层面最重要的东西。

而反过来,如果处理打架事件的方式是整天叫家长,那给孩子带来了什么价值观?孩子从中学到的是,下次避开大人到墙外边去打架,仅此而已。

所以,一个人从小到大,被父母不断地纠错,被父母揍,被父母打,导致的结果,不是让孩子变得更乖,而是学得更狡猾,是“再也不要被大人发现”。

真正能够有效地帮一个孩子逆转的,是发现他的亮点。像陶行知校长,在孩子已经明显做错事的时候,依然能够发现背后的亮点,去塑造他的正确行为,这就是伟大的教育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