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6章 双方开启正式谈判(46)
第二天,刘从戎又和胶东康王刘寄、李息与匈奴左贤王派来的代表通召木图等人就一些问题商议了一天,将所有主要的问题全部敲定了。而匈奴右贤王派来的代表靳延通则在刘从戎的夫人吕幼兰和朱家的陪同下前往池州去游玩。由于羌人和氐族人的代表还需起码两天才能到达,刘从戎把剩余的事情交给了胶东康王刘寄和李息,让田千秋留守临时行辕,自己准备带着赵熙去马鞍山和义安等地转悠一圈,让赵熙熟悉下皖南这些地方的情况,顺便他也考察下新经济政策落实的情况。在这天吃完晚饭后,刘从戎便和赵熙带着带着自己的亲兵卫队,乘坐着六艘战船出发了。繁昌紧挨着长江,从长江到马鞍山顺流而下大概顶多三、四个时辰就能够到马鞍山了。马鞍山地处安徽东部位于长江下游,东邻南京浦口、江宁、溧水、高淳,北接滁州全椒县,西毗合肥巢湖,南邻芜湖鸠江、无为,东南连芜湖湾沚、宣城宣州。西周时,马鞍山地域属吴国,春秋战国时期,先后改属越国和楚国,秦至西汉均属丹阳县。马鞍山地势总体平坦,北高南低,属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马鞍山位于长江下游湖积、冲积平原区下段,宁芜断陷盆地的中—南段,为条带状及星散状低平丘陵—宽广平整的堆积阶地—坦荡低洼的河湖平原的地貌组合。马鞍山总体地势较平坦,略有北高南低之势。区域内丘陵与平原呈不规则锯齿状作东北—西南向分布。山体主要由中生代沉积岩和火山岩组成,山势平缓,一般在150—250米。大致划分为三个区域:北部、东北部为丘陵区;中部为黄土质粘性土组成的阶梯状平台(阶地),即岗丘区;南部为长江各支流冲积平原、河湖平原区,地形平坦。
马鞍山境内丘陵区主要分布在西北部、东北部,向东、向北延伸至江苏省境内。区内海拔最高458.8米,为位于东北部当涂县博望与江苏溧水交界处的横山。西北部沿江地带,分布着一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弧状小丘,依次为慈姥山、马鞍山、白壁山、望夫山、宝积山、翠螺山。马鞍山境内主要河流有长江、慈湖河、采石河、雨山河、六汾河、姑溪河、青山河、黄池河、运粮河、丹阳新河、博望河等,以及其他小河、支流与人工沟渠,均属长江水系。说到湖泊,则有石臼湖、丹阳湖、双潭湖、雨山湖等。马鞍山是少数民族散杂居城市,整个区域内常住人口中有43个少数民族,其中回族约1.3万人,占少数民族人口总数的65%。马鞍山这个名字来源于历史,相传楚汉战争时,楚霸王项羽被困垓下,四面楚歌,败退至和县乌江,请渔人将心爱的坐骑乌骓马渡至对岸,后自觉无颜见江东父老,自刎而亡。乌骓马思念主人,翻滚自戕,马鞍落地化为一山,马鞍山由此而得名。有的说是因为有地形像马鞍一样的山而得地名。在马鞍山市现有的地方史料中,最早有马鞍山山名记载的是明朝《太平府志·舆地志》:马鞍山在府城西北慈湖港口。旧有神祠,赤乌二年所建。马鞍山市境内长江文化源远流长,距今约30万年前,和县猿人在此繁衍生息,被公认为南方直立人的代表。含山县凌家滩遗址距今约5800至5300年,被誉为“中华文明曙光”。桂花在马鞍山有广泛的栽植,马鞍山雨水较多,气候温和,适合桂花的生长,一般9月中旬至十月初,是桂花盛花期。香樟树是马鞍山市的市树。香樟树深受马鞍山当地人们的喜爱,住在马鞍山的老百姓常把香樟树看成是景观树、风水树、寓意避邪、长寿、吉祥如意。
说起马鞍山的民俗文化,主要有以下几种:
1、含弓戏是安徽省地方稀有剧种之一,流行于含山、和县、巢县、无为、当涂、芜湖等地。因发源于含山,源为由盲艺人操弓拉二胡卖唱的滩簧;
2、当涂民歌是流行于皖东长江两岸的各类民歌的统称。早在六朝时期(220-589)就有当涂民歌的记载,刘宋皇帝刘裕主持的著名的“白歌舞”即是当涂民歌演唱之一脉。长期生活在当涂的北宋词人李之仪的二十多首《田夫踏歌》和“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的吟唱都属于民歌范畴。清代当涂人黄钺以当地风俗民情为主要内容的五十多首《于湖竹枝词》代表了当时当涂民歌的最高艺术水平,胡称“含弓”。
3、霸王祠三月三庙会由零星祭拜到唐初始成规模,历经历朝历代,传承至今。庙会每年农历三月初开始,历时三天,期间,人们自发从四面八方赶来,高峰期达5万人,因祭拜者和游人甚多,逐步吸纳了小商品、农副产品贸易,同时出现了民间文艺活动,如玩龙灯、舞狮子、跑旱地、唱大戏等。
4、和合是民间传说中象征男女相爱的神,取和谐美好之意。“跳和合”就是表现这一传说和形象的双人舞蹈,流传在马鞍山采石地区。“跳和合”既有吉祥的寓意,又有一定的娱乐性。一般是在春节,灯会、庙会或者大喜大庆的日子里和狮子舞、龙灯及其他节目同场表演。
5、当涂的赛龙舟由来已久,已经有1700多年的历史了,传说最早当涂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大禹的生日。赛龙舟是当涂的一项传统赛事,扎根于百姓,深受人民的喜爱。当涂有首民歌《划龙船》,生动地描述了龙舟竞渡的盛况。在运漕民间每年农历五月都有划龙舟的传统习俗,有着几百年的历史。
马鞍山风景名胜众多,都很是带有皖南的特色。主要可看可玩的地方具体如下:
1、濮塘
这里层峦叠嶂、沟壑纵横、林木绢绣,飞泉叮咚,环境幽雅,野趣盎然,为休闲度假的胜地。竹海、古树、清泉、钟鼓并称濮塘“四绝”,这里竹海苍茫,一碧万顷,山风徐来,竹影婆娑,竹叶沙沙,如鸣天籁,徜徉其间,宠辱皆忘,心旷神怡,古银杏历经千载沧桑,仍虬枝铁干,浓荫如盖,钟鼓地踏地而闻钟鼓声,奇异而谲怪。景区有大小山峰49座,峡谷53条,水库8座,塘坝290口;山中有森林18000亩,竹林5000亩,茶园350亩,各种植物300余种。
2、采石矶
又名牛渚矶,位于马鞍山西南的翠螺山麓。采石矶绝壁临江,水湍石奇,风景瑰丽,与岳阳城陵矶、南京燕子矶并称为“长江三矶”,而采石矶以独特的自然景观与深厚的文化内涵独领风骚,被誉为三矶之首。
3、鸡笼山
旧名亭山,一作历山,又名凤台山。位于和县西北25千米的群山之中。海拔240米。山上的凤林禅寺,内塑佛像七尊,每年接待来山香客游人甚多。
4、大青山
位于县城东南2.5千米处,与南部新城接壤,北距南京80千米,南邻芜湖18千米。大青山境内有李白墓园、桃花村、万山村、詹村。
5、褒禅山
地处含山县城以北7.5千米,东临和县鸡笼山国家森林公园,西接伍子胥过昭关的昭关山,面积约20平方千米,主峰海拔481米。
6、霸王祠又名项王祠、西楚霸王洞、项羽庙。位于和县乌江镇东南1千米凤凰山上。公元前202年,项羽兵败自刎于此,后人立祠祀之。原有建筑99间半,传说帝王方可建祠百间,项羽未成帝业,只得少建半间。
7、太湖山
位于含山县铜闸镇境内,面积1800公顷,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主要为砂岩、石灰岩、峰林地貌,有大小山峰20座,最著名山峰有钟山、鼓山、木鱼山、歪山等,主峰太湖山海拔450米。太湖山。则以奇峰、怪石、寺庵“三绝”著称。
马鞍山地区人杰地灵,物产丰饶,有着众多的地方特产,主要代表具体如下:
1、采石矶茶干
其色泽暗红、细嚼韧性强、对折不裂缝,撕开有裂纹等特点。采石矶茶干除含丰富的植物蛋白外,还含有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和钙、镁、硒、锶等微量元素。目前品种有鸡丝茶干,火腿茶干,香肠茶干,麻辣茶干,海鲜茶干,牛肉茶干。采石茶干以豆干为主料,配以鸡汁、八角、桂皮、甘草、茴香、桂花、白糖、味精、山梨酸钾等佐料,先将黄豆浆液过滤,再用传统方法压紧和现代工艺精制而成,具有豆制品的地方特色和独特风味。
2、横望山米酒
横望山米酒历史久远,最早可追溯至晋、唐时期。据史料记载,现今的,横望山米酒起源于清咸丰年间。横望山米酒,古法酿造,精细考究。
3、风鱼
又叫风干鱼,是博望地区的民间特色菜肴。创始于何时,准确年代已无从查考。有一种说法讲是一位外地人在博望石臼湖一带经营水产生意,由于鳊鱼比较多,那个时代又无法冷藏,为了长期保存,就想出把鱼风干的方法。
4、太湖山鹿茸
是含山县太湖山的特产,产地太湖山养鹿场。鹿茸是名贵的药材,具有补动脉、助肾阳、生精髓、强筋骨的功能。分梅花鹿茸和马鹿茸。梅花鹿茸又叫黄毛茸、花茸,多数有1至2个分枝。马鹿茸,又名青毛茸,较粗大,分枝较多。鹿茸是贵重中药材,性味甘、咸、温,无毒。
义安也就是现在的铜陵,而铜陵则简称“铜”别名铜都,古称定陵,是长江三角洲中心区域,地处中国华东地区,安徽省中南部、长江下游,东与芜湖接壤,南与池州交界,西与安庆毗邻,北与合肥相邻。铜陵市因铜得名、以铜而兴,素有“中国古铜都,当代铜基地”之称,采冶铜的历史始于商周,盛于汉唐,延绵3500余年。在夏、商时期,铜陵地区属扬州。在周朝时,铜陵地区先后属吴国、越国、楚国。秦统一中国后,铜陵属鄣郡。到了西汉时期,鄣郡改为丹阳郡。铜陵地区,先后属丹阳郡春谷县、陵阳县。铜陵大地构造位置处于扬子准地台的下扬子台坳,或称淮阴山字型构造的前弧东翼。境内出露地层自奥陶纪上统至第四系,褶皱、断裂构造发育,岩浆活动强烈,变质岩零星分布于侵入岩体周围。铜陵境内地层出露从早古生代奥陶纪开始,直至新生代第四纪,经历了5亿年的漫长历史地质年代形成的,基本上没有发生区域变质。铜陵地区沉积岩、岩浆岩、变质岩三大岩类都有分布。沉积岩总厚度大于4262米,划分为10系28个组地层单位。岩浆岩包括侵入岩和喷出岩,侵入岩共有49个岩体,地表出露面积59平方千米。铜陵地区的构造特点主要如下:
1、褶皱境内印支期形成的褶皱分为金口岭向斜、铜官山背斜。大通—顺安复向斜、永村桥背斜、舒家店背斜、新屋里复向斜;大通——顺安复向斜中分为陶家山向斜、青山背斜、朱村向斜;新屋里复向斜包括凤凰山向斜、仙人冲背斜、元宝山向斜。燕山期形成的褶皱中分村复向斜,其主体已出铜陵地界,境内仅见其中次一级的褶皱八分村背斜的南西端一小部分。喜山期形成的褶皱有汪家村向斜;
2、断裂境内已知断层共有143条,依据地层与地层,岩体相互之间的切割、控制和覆盖情况,并考虑裂隙形成时的相互关系和褶皱之间的关系。境内断裂可分为印支—燕山早期,印支—一燕山中期,印支—燕山晚期和喜山期4个形成时期。此外,尚有18条规模较小、切割岩层的关系不明确,难以查明时代的断层组合关系;
3、地壳演化历史铜陵在地质历史上经历了长期的浅海沉积,多次地壳运动造成了褶皱和断层构造,并在此基础上发生了岩浆活动,形成了丰富的内生有色金属矿藏,以后,又经过多次的地壳抬升和剥蚀夷平作用,才逐渐成为现今的面貌。
说到地形地貌,铜陵地区位于长江下游平原与皖南山区的交接地带。境内南部低山、丘陵纵横交结,呈北东向展布,大都由志留系、泥盆系、石炭系、二迭系和三迭系灰岩、页岩和砂岩组成。海拔300—500米为主,多褶皱型山、丘,少数为断层山,一般坡度都在25—30°左右,山体比较完整,山势由西南向东北逐渐下降。中部丘陵、岗地起伏,也呈北东向展布,丘陵的组成物质与南部丘陵相似,岗地由白垩系、第三系和第四系下、中统组成。地面切割比较破碎,发育了一系列冲、坳谷地。其中以董店—朱村河谷平原为最宽广,海拔已降至100—350米左右,仅铜官山、棋盘石等兀立丘陵、岗地之上的低山,海拔可超过450米。地面平均坡度比南部小,一般仅15—20°左右,仅断层作用所形成的丘陵方显得陡峻。北部平原,地势低下坦荡,由长江及其支流的冲积作用发育而成。地面海拔小于15米,大部为8—10米,地面坡降多小于1/5000,水网密度高,河沟纵横,湖沼广布。
铜陵地区以低山和丘陵居多,低山主要有铜官山、棋盘石、小孙山、大帽顶、羊山、铜山露天、来龙山、神仙山、姥山、大乌猪尖、犁头岩、宝山、大团山、寒山、岩山、鳖形山等。至于丘陵,主要有黄木岭、狮子山、旗山、螺蛳山、笔架山、天鹅抱蛋山、羊山矶、铜山、东马鞍山、西马鞍山、九华山等。而在铜陵地区,也有不少的岗地,主要具体如下:
1、砂砾石岗地:海拔50—60米,比高30—40米。主要分布在铜陵市东北郊;
2、黄土岗地:海拔30—40米,比高20—25米。主要分布在铜陵市北部的城郊;
3、石质岗地:海拔50—60米,相比高25—30米,主要分布在扫把沟至长江边的沿江地带。
铜陵地区的平原主要是冲积平原,海拔8—10米左右,呈狭长状态分布在铜陵市大轮至小轮码头之间,由于长江携带的泥沙在岸边堆积而成。高程从上而下逐渐降低,地面坡降小于1/5000,最宽处可达4千米,最窄处仅数百米。而低阶地,则在海拔15米,分布在铜陵市中心至扫把沟一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