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序2
能够与这本书相遇的人,想必多半是了解或学习过IFS的咨询师同行。你或许已经读过IFS的专业入门“第一书”——《部分心理学(原书第2版)》,并且对IFS的理论架构和咨询过程了然于胸了。如果你入门后看到的第二本书就是这本,那么我想为你的选择鼓掌!因为在我看来,这本书理应坐上IFS专业书的第二把交椅。
记得我第一次拿到这本书时,我的IFS初阶培训尚未开课。我翻开这个蓝皮的薄册子(英文版),看到满篇的练习和咨询对话,就被这简洁实用的风格吸引了。它简直像一个精简版的“IFS使用说明书”,细致而全面地回应着我在IFS实践中遇到的大小问题,像是一个IFS的督导师在我耳边时时传授。几年内,我翻开这本书的次数要远远大于入门第一书,因为它就像一本字典一样,随用随翻,不可取代。此书究竟为何是一个“宝藏”呢?要说明这个问题,我想要分享一下自己学习IFS的历程。
作为一个整合取向的咨询师,我在学习中实在算是“博爱”了。看到大部分流派都有一见倾心之感,也很愿意继续深入“交往”,不过都不会“私定终身”,甚至连“长相厮守”都不能,因为总有新“人”在侧,令我心驰神往。久而久之,博爱之人要花时间和金钱在哪个流派的培训上,也就变成一个日益棘手的问题了。
初遇IFS时,我不只一见倾心,简直魂牵梦萦。于是,我跟很多同行一样,从阅读一些关于IFS的介绍性章节开始认识它。相识之初,我更多地被它的理论概念所吸引,就像很多听我介绍过这个流派的同行的反馈一样,会觉得眼前一亮、新颖有趣,然后跃跃欲试。不过,当我真的去尝试时,就发现“读得明白”跟“用得出来”之间横着一道鸿沟,仿佛看山跑马,纵使理论在心里,技术在嘴边,在咨询中往往也只能见缝插针地用,稍一深入就有一种想仓皇逃走的感觉了。
后来,我逐渐理解了IFS作为“经验派”的深意。所谓“经验派”,就是要体验的。咨询中的改变,都在体验之间;咨询师的学习,也有赖于体验的层层深入。我想,这是学习经验派与其他流派的不同吧。有些流派或许通过读书、看视频就可以达到不错的受训效果,而越是“经验派”的流派,就越需要去亲身尝试、浸泡、怀疑并体悟。就像电影里的一些动人情节,如果我们只是作为随意路过的观众,看个几分钟,可能只觉得夸张、矫情,但若是身处其中,将自己的身心血肉都浸泡在里面,就不由得为之动容了。
因此,哪怕IFS的初阶培训要整整18天之久,我还是毅然连续两年报名(第一年没报上),只求一份体验。如今想来,不得不说我能参与IFS的培训(尤其是在新冠肺炎疫情之前还得以参加线下培训)实在是三生有幸。因为据我所知,在我完成初阶培训的第二年,IFS的初阶培训就已经火爆到需要通过“摇号”来选出参与者了。我有很多同行朋友都被这份莫测的天意拦在门外,暂且只能靠图书与视频来持续学习。那18天是分为6个长周末(每次3天)进行的,每个长周末的培训都有一个主题,从理解IFS、与保护者和被放逐者工作,到关注咨询师自身的内在系统,层层递进。另外,讲解的时间大概都不超过30%,大部分的时间都花在了案例观摩和小组练习上。完整的初阶培训结束,我对于众多小组练习的印象最为深刻。每一个练习都有明确的主题,每个小组3~4个人,由一个助教带领。我在练习中一步步看到自己的内在系统,尝试运用IFS与个案工作,体验到内在系统不同部分之间的张力,不断觉察到自己与不同部分融合时的状态……如今想来,我对IFS的认识其实是在练习中逐渐建立起来的。
基于我个人的体验,如果要我推荐学习IFS的最佳途径,我会毫不犹豫地推荐官方培训。不过,如今受训难度在不断加大,不是你我能掌控的。因此,在这样的环境下,我更觉得这本书尤为珍贵了。虽然它只是文字,但通过大量的练习和咨询示范,可以尽可能地让读者身在其中、有所体验。这本书不仅简明扼要地说明了IFS的每一步咨询技术,甚至手把手地教读者如何组织语言、如何提问、如何回应来访者的质疑、如何跟来访者介绍IFS等,还设计了大量咨询师可以自己做的练习,通过练习来帮助我们看到自己的部分,认识它们,与它们建立关系,增加对自身内在系统的觉察。我实在想不出一本书还可以怎样在“体验”二字上做得更好了。
如果你对IFS感兴趣,如果你不仅对它的理论建构感兴趣还对在咨询中如何应用感兴趣,如果你想要全程参加IFS的培训但尚有困难,如果你看重咨询师自身的修炼和体验,如果你想花一本书的价钱请到一位人工智能般的IFS督导师,那么,我都会真诚而热烈地推荐这本书给你。
愿这本书可以适当弥合理论与实践的鸿沟,愿它给你在咨询中实践的底气,愿它成为你的案头好友,常翻常新。
兰菁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应用心理专业硕士兼职导师
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部家庭研究与治疗方向博士
美国西北大学家庭研究院临床博士后
美国婚姻家庭治疗协会认证督导师
中国心理学会婚姻家庭心理与咨询专业委员会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