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书读懂NFT:数字藏品时代的变革、机遇和实践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发展史:从无人问津到万众瞩目

现在我们了解了NFT在数字世界中是独一无二的资产凭证,本质上是一种智能合约,也就是合同。那么,NFT又是如何兴起的呢?通过了解它的发展史,我们能对其有一个更清晰、更全面的认知。

1992年:NFT概念雏形诞生

1992年,一个叫密码朋克的组织成立,汇集了密码学家、黑客、程序员等极客高手。其中的很多人都对后来的互联网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力。哈尔·芬尼(Hal Finney)作为比特币和加密领域的先驱,率先提出了“加密交易卡”的概念。他在一封写给这个组织成员的邮件中阐述道:“用单向函数和数字签名混合随机排列一组卡片,每个卡片就会得到一串唯一的密码。”没想到,这种加密交易卡备受密码爱好者们的欢迎。这种加密交易卡,也就是NFT的前身,是NFT概念的雏形。

2012年:染色币出现

2012年,在加密货币圈中,有人提出了染色币的概念,其主要用来创建、标记所有权,并对比特币之外的外部资产和现实资产交易进行记录。

染色币,也就是染色的比特币,它是由小面额的比特币组成的,可以小到比特币的最小单位,即聪。染色币也可以代表多种资产,如优惠券、访问许可证、数字藏品,等等。可以说,染色币概念的提出,为NFT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在发行染色币的过程中,资产会在区块链上产生记录,并生成相应的资产ID。染色币发行后,这个资产还可以进行交易。不难理解,染色币的出现,让人们看到了资产与区块链技术结合的巨大潜力。

2014年:Counterparty平台成立

2014年,由罗伯特·德尔莫迪(Robert Dermody)等人创建的点对点金融平台Counterparty诞生。Counterparty支持资产创建,同时具有去中心化交易所,允许任何人编写智能合约,还拥有卡牌游戏和模因(meme)交易等项目和资产。

模因常被用来形容高度流行的文化。表情包、图片、流行语、视频等,在网络上掀起病毒式传播浪潮的内容,都属于模因。真正推动NFT发展的是一个叫稀有佩佩的青蛙形象作为NFT作品发布。稀有佩佩的流行,让平台意识到用户想在虚拟世界中拥有自己独特的数字资产,所以,后来Counterparty平台创建了越来越多的用户可拥有独特资产的项目。

2017年:加密朋克诞生

2017年年初,约翰和马特,两个原本做App开发的人做了一个像素生成器,并生成了一系列酷炫的像素角色头像。当时,他们注意到了发展火爆的区块链及以太坊,于是就将这些头像放到了区块链上,并且允许他人拥有或转赠。

但是由于区块链上流行ERC20标准,这种同质化的智能合约并不符合他们的需求,于是他们根据ERC20标准进行了一系列调整。最后,这些充满朋克精神的像素角色头像才出现在了以太坊上。

加密朋克的像素角色头像作为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NFT作品,以图像作为数字资产被引入加密货币领域,约翰和马特的这种创举给同行带来了新思考。

2021年:正式爆发

2018~2019年,NFT生态大规模发展,上百个项目陆续出现。在OpenSea[1]和SuperRare两大交易市场的刺激下,交易也更加便利。

2020年,NFT的应用从艺术品、游戏,逐渐扩展到了音乐领域。随着NFT与DeFi(去中心化金融)结合,GameFi(区块链游戏)大力发展,NFT迎来了它的春天。

2021年,加密艺术家比普尔的NFT作品《每一天:最初的5000天》,以6935万美元的价格在英国拍卖平台佳士得上售出。这个作品是他从2007年开始每天创作的作品的马赛克集合。这个事件引起了广泛关注。之后,众多名人在各种NFT平台上发布了作品,由此,NFT的发展和交易被推向了高潮。

综上所述,NFT从概念雏形出现到全面发展经历了近30年。透过这漫长的发展历程,我们更加清晰地了解到,NFT作品或数字藏品,其实是基于区块链技术,尤其是在非同质化通证的ERC721标准下,打造的独一无二的数字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