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与价值:科技基金经理的投资逻辑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看重公司创造自由现金流的能力

朱昂:最初你是看硬件类公司的,现在投资偏向软件类公司,这个变化过程会对你产生什么影响吗?

杨瑨:其实没有特别大的影响,我现在不只研究科技行业,也看别的行业。我也会研究海外的公司,我开始理解海外投资者的思路是什么。海外投资者看的是什么?他们买的是一家公司持续经营的自由现金流,他们更看重公司创造综合回报的能力。

我们总经理张晖经常跟我们聊资本回报率(ROIC)的重要性。他将公司基于ROIC和增长分入四个象限,ROIC和增长都高的那个象限代表“发电厂模式”。

ROIC代表公司创造综合回报的能力。一家公司的资本性支出(CAPEX)很小,运营成本(OPEX)也很小,但仍能创造很高的现金流,说明公司用很低的股权和债券成本创造出很高的价值,可能具备很宽的护城河。这种公司要么形成了技术垄断,要么生态很强大,要么品牌很强大。

从这个角度看,我做投资后反而很少买当年入行时看的电子公司。这些公司的自由现金流不太好,需要不断投入巨大的CAPEX去买设备。所以你看这种公司的再融资比例很大,长期需要靠资本市场输血。它们虽然增长很快,但是ROIC很一般。

这种公司被张晖定义为“资本瘾君子”。它们不是资本杀手,但是要消耗资本来获取增长。过去很多年,中国出现了一批这种牛股,即高增长和低ROIC的股票。过去大家很少看现金流,更看重市盈率相对盈利增长比率(PEG),即增速与估值的匹配度。

这种ROIC很低的公司,国外往往会给很低的估值。而国内之前更多看每股收益(EPS),不看ROIC。另外,国外很少看好单产品游戏公司或者娱乐公司,这种公司的ROIC不稳定。但是,国内也有一些公司的高ROIC是阶段性的。

朱昂:你提到的ROIC是一个非常好的角度,看重公司创造自由现金流的能力,而非仅仅看业绩的增速。能否给我们举一个例子?

杨瑨:最典型的就是亚马逊。亚马逊的生态很强,每一块业务的壁垒都很高。许多人以为亚马逊不赚钱,但是其实它的自由现金流很好,一年差不多有200亿美元的自由现金流。公司的业务不一定每一块都是行业第一,但形成的综合生态却极难被复制。在这种体系下,一旦公司进入稳定期,就能给股东创造很可观的自由现金流。

如果看自由现金流,其实亚马逊估值不是那么贵。公司在研发、内容、数据中心和物流上有大量的投入,阶段性有一些盈利的压力。但是,一旦投入放缓,利润就会快速出来。

还有一种软件类公司也很典型,它们和互联网公司有些类似。美国有很多SaaS[1]云服务公司,它们的利润很低,甚至有亏损,但是为什么我觉得它们的商业模式比电子制造业好?因为虽然它们的获客成本前期很高(客户教育普及、实施使用要耗费很多钱),但是一旦获得了客户,客户的迁移成本也很高。可能用这个软件十年,每年会付很多钱,甚至未来还会遇到提价。好的软件公司的客户流失率可能在5%以下,客户留存率比互联网公司高很多。互联网公司有次日留存、七日留存,电商平台一比价,就跳到其他平台去了。

这些公司到后期,不需要再大规模获客了,那时候利润率就会很高。典型就是微软和Adobe,Adobe的利润率在40%以上。此外,这些公司可以收到大量的预收款,自由现金流会远远好于利润表中的利润。

朱昂:其实这有点像巴菲特说的复购率,用户用了就会不断购买。

杨瑨:研究美股多了以后,最深刻的感受就是这种“发电厂模式”或者说“印钞机模式”的公司很多。这种公司的商业模式是不需要花很多OPEX或CAPEX,就能创造很多现金。这和产业地位有关,和国内目前许多科技公司还是不同的。

你看IT产业链、云计算生态,从芯片开始,整个生态都由海外厂商制定标准。虚拟化软件、整个开源社区都在他们的手里,阿里巴巴用的也是国外的开源社区。他们掌握开源社区的意义是,他们会引领这些社区往前走,话语权还是掌握在这些人手里。再往上,应用软件都有行业标准,比如Adobe、Autodesk、用于芯片设计的EDA等仿真软件,都掌握了行业标准以及定价权。为什么ROIC很高?因为有定价权。甚至一些制造业标准,都在海外厂商手里,比如我们的计算机和手机上的连接器传输标准,就是海外厂商制定的。

这是偏向静态的分析,因为美国很多商业模式都很成熟了,根基足够厚。你不需要花太多精力分析公司的执行力、战略等,因为历史已经证明了。但长期看,还是要看管理层。比如,软件行业偏成长的公司多一些,你还是要看管理层,因为竞争格局没有形成。再比如,云计算、互联网也都在发展阶段。

朱昂:你提到“印钞机模式”,国内是不是有些消费品公司也符合这个模式?

杨瑨:消费品公司讲的是品牌和渠道。中国大部分的品牌是渠道品牌。它们通过很强的品牌和渠道曝光,让你耳熟、眼熟。很多品牌你不知道是什么,但就是听过、看过。在一堆品牌中,你就会选择它。

真正的心智占领,还是海外那种大品牌,蒂芙尼、雅诗兰黛,耐克也算是,这种品牌发展历史很长,消费者不太会因为看了别家的广告就转去购买别的品牌。

渠道品牌会在部分行业出现,在有些行业可能永远不会出现。比较典型的是高端白酒,大家在宴请最重要的客人时,买的还是茅台。有时候请朋友随便喝一些,你可能会选别的,但是高端宴请的时候你不会考虑平时经常听到或看到的牌子,这是茅台对消费者的心智占领。

茅台的ROIC为什么高?因为长期的品牌营销和文化内涵沉淀。茅台可以用很低的营销费用和CAPEX,创造很高的利润和现金流。这在中国很少见,典型的如部分白酒龙头和品牌中药。

欧美很多品牌也并非心智占领型,包括联合利华、宝洁和欧莱雅。它们靠的是产品矩阵、品牌矩阵。它们的营销很强,但这不是品牌的心智占领。它们也可以创造出较高的ROIC。

朱昂:你身在国内,但是你的产品中有不少海外的互联网公司,你是怎么研究这些海外公司的?

杨瑨:海外公司的信息披露度很好,大部分美国公司的治理结构非常好。许多科技公司发展了几十年,比如微软、Adobe,经历了三四代管理层交接班。几代CEO在公司的时间都很长,都是内部培育起来的,理解公司的文化。这些公司的战略可能会变,但是愿景不会变。

中国公司的管理层很多是创一代,治理结构还不够好,到后期往往缺乏后劲。在财富自由后,一些创一代管理层由于太累了,再加上有很多诱惑,就放弃公司,去做其他事情了。中国还有很多公司是家族式经营的,不太相信职业经理人,要传承下去很难。因此,中国公司的历史大多不长。

美国公司的历史就很长。我买过一家做材料的公司,做了200年了,也就十几亿美元的销售额,但是仍然专注于把一件事情做好、在这个行业做好。

海外信息披露比较透明,我经常听海外公司的业绩发布电话会,这个是最重要的,比看卖方报告要好很多。管理层会讲战略、战术调整。此外,可以找投资者关系部门约电话会沟通。我们每年会去美国看一两次。还可以找专家聊一聊,不过很多公司是全球化经营的,在中国也能找到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