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近代史讲义(历史学堂)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城市”与“都会”——作为匿名社会的“都会”

但是,我认为要讲清楚什么是城市,其实并不容易。在同类研究起步之初,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就曾经对城市的内涵进行过探讨。当时曾提出了很多种说法,比如有人说城市是有电影院的地方,有人说是有柏青哥(3)店的地方,等等,但都没有得出一个清晰的标准。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城市就是指人群集聚之地,但中世纪的城市因为在法律上有各种各样的定义而很难归类,既有所谓的“特许权城市”,也有并非如此,仅仅是人们聚集的地方。但是,日常我们不会去做这么复杂的区分,说的都是这里是城市,那里是乡下之类的话。那么,二者的区别在哪里呢?在深入思考之后,我想到的是“匿名性”。我想将这个词作为关键词,展开后面的讨论。

当我们伫立于京都最繁华的街区四条河原町时,虽然会与许多人擦身而过,但几乎全都是不认识的陌生人。即使来到京都站,我们也会觉得这里虽然人潮汹涌,但却没有一个相熟之人。如果某个地方迎面走来的几乎全都是我们认识的人,也就不能称之为都会了吧。

从文化氛围的角度来说,都会比城市更容易让人理解。从这点来看,中世纪虽然有城市,但却几乎没有都会。说得极端一点,中世纪的所谓城市,基本上全都是熟人世界。与之相对,现代城市则是一个几乎全是生脸的世界。那么,与这种现代城市相联系的具有高度匿名性的都会是从何而来的呢?

就英国历史来看,明显的变化是从16世纪的伦敦开始发生的。这在世界范围内恐怕也算是相当早的了。虽然我们可能还需要对德川时代江户和大阪的社会性质进行更加充分的论证,但16世纪的伦敦已经是显而易见的都会了。16世纪初,伦敦的人口规模虽然只有数万,但可以说已经是一个高度匿名性的社会。而且,随着16世纪末人口超过十万,伦敦社会匿名性的程度得到了进一步提高。当17世纪末人口达到五十万左右时,伦敦已经彻底成为一个人们彼此“见面不相识”的城市。这其中固然有英国全国人口持续增长的因素,但即便如此,为什么人口全都涌入了伦敦呢?这是需要首先回答的问题。

解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包括16世纪在内的近世英国家庭结构。先从结论说起的话,这一时期由于有大量年轻人离开原本生活的地方,来到伦敦聚居,使英国人的生命周期形成了一种相对开放的结构。

伊丽莎白时代的伦敦,画面正中为伦敦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