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岸信托理论与实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自序

一、初衷与困难

本书写作的初衷可以总结为“有用”二字。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离岸信托在中国高净值人士跨境财富管理中的作用越发明显,而实践中“误用”“错用”离岸信托的情况时有发生,急需一本中国人自己撰写的、适合中国高净值人士情况的中文书籍答疑解难。

对离岸信托知识的掌握,不仅有利于高净值人士正确使用离岸信托,还有利于从业人员、研究人员精进跨境财富管理的服务能力和研究能力。

离岸信托学习、借鉴并发展了具有悠久历史的英国传统信托规则,在高净值人士财富管理、现代金融服务、跨境投资与资本市场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制度建设的过程中,离岸信托也发展出了私益目的信托、特殊法域信托、自由裁量信托等模式,扩大了信托制度在财富管理、金融等领域的应用范围,增强了信托制度对高净值人士的吸引力。对离岸信托知识的了解,是学习、研究跨境财富管理领域的必修课。

在离岸信托发展的同时,我国境内信托的发展也蒸蒸日上,家族信托的数量不断增加,高净值人士使用境内信托的积极性越发提升。相较于历史悠久的境外信托,我国境内信托起步较晚,我国对信托的理论研究与实践创新虽然发展迅速,但仍需要更长时间的积累。此时,学习历史悠久的英国传统信托规则,借鉴先进的现代信托实务经验,也成了我国境内学者、从业人员的重要需求。

本书聚焦于离岸信托,但又不局限于离岸信托。

离岸信托结合了英国传统信托的规则和现代信托实务的创新性成果。本书在介绍、分析离岸信托的同时,也重点探讨了英国传统信托规则和现代信托实务,并针对我国境内信托实务及规则更新提出了对其加以完善的建议。对从业人员而言,通过本书学习离岸信托制度,一方面有利于深入理解历史悠久的英国传统信托规则,奠定信托理论与实践基础;另一方面也有利于了解现代信托实务,预判我国境内信托未来的发展方向。

上述应用价值,便是我决定写作本书的核心原因。

当然,本书的写作同样充满困难。

2019年,资深出版人、我的好友吕征老师与我联系,希望我能写一本离岸信托书籍,填补市场的空白。他认为这是一个有价值的尝试,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文明的增量”。但作为一名法律从业者,我平日不仅要处理法律业务、管理团队工作,还要不定期地参与制度研究、学术研讨、新闻采访,并为金融机构提供业务培训,因此,出书计划直到2021年下半年才正式开启。同样由于工作原因,计划启动后,我依旧很难抽出大块时间完成本书的写作。漫长的写作过程断断续续,许多文稿产出于飞机、高铁、汽车甚至渡轮上,而写作这本书也填满了我的大部分业余时间。

除时间的调剂外,本书所写内容大多是第一次见于书籍,因此写作过程中缺乏已有文献可供参考。其实,即使在国外,与离岸信托相关的专著也不多见,而与离岸信托相关的英文论文通常又饱含理论但乏谈实践。因此,本书的写作需要我不断总结、整理自己的实务经验和理论积累。我时常针对一个词语的表述反复调整,也曾因为理论争议问题而多方引证,最终在反复“纠结”中完成了本书。希望本书中关于经验和理论的总结,能够得到更多同人的指点与批评。

二、缘分与感谢

本书的写作,要感谢国家的培养,感谢一直以来支持我的家人、师长、好友、合作伙伴、各位律师同人以及我的律师团队的成员,特别感谢我的恩师高传捷老师、古致平博士、Charles及Ben两位教授。

本书的写作,要重点感谢我的恩师——原中国银监会非银行金融机构监管部主任高传捷老师。高老师身体力行参与国家制度建设的热情与奉献、对我的谆谆教导与提点,激励我在书中多次结合离岸信托实践提出针对我国信托制度建设的分析,使本书具备了更多的制度研究色彩和理论价值,也使我更加意识到青年学者进行信托研究的使命和意义。

同样要感谢很多美妙的缘分。

首先是我和信托领域的缘分。出国前,经古致平博士点拨,我开始对信托领域展开研究,恰逢国家全额奖学金公派留学项目在全国高校选拔人才,而我有幸中选,才有了国家公派研习国际(信托)法的经历。因此,首先要感谢国家的培养和古致平博士的点拨。

国外学习的经历使我打下了坚实的信托法基础,而这不得不归功于恩师查尔斯·米切尔(Charles Mitchell)教授、本·麦克法兰(Ben Mcfarlane)教授的指导。查尔斯教授作为英国学术院院士、皇家荣誉大律师(HQC),是国际信托领域的泰斗级人物,他所编撰的书籍被各大法学院作为基础教材。查尔斯教授为自己的高阶国际信托法学课程设置了“必须有普通法系信托学习经验的门槛”(Previous study of the common law of trusts),而这一门槛,挡住了很多像我一样的“大陆法系”学生。在我的软磨硬泡和学习承诺下,这一限制被查尔斯教授“无奈”地豁免。此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查尔斯教授给我频繁“加餐”,使我收获良多。而现任牛津大学信托法教授的本,则是我当时商事信托的指导教授,教会了我很多金融信托的知识。

毕业考试那天正值我的生日,“8小时3篇命题论文写作(6000字)”的考试方式让我的生日得到了“升华”。可能是因为考试过于复杂,信托法的通过率和成绩不高,现如今,这一考试方式已经从8小时的限时论文,变成了48小时的限时论文。在“8小时”年代,我依旧履行了自己对查尔斯教授的承诺,以一等优异学位(Distinction)的最佳成绩通过了考试。这些经历使我对信托领域充满了热爱,也使我坚定了“大陆法系”学生同样可以“玩透”国际信托法学的信心。

三、期待与祝福

很难形容写完一本书的感觉,谈不上如释重负,也谈不上意犹未尽,但可以确认的是,我完成了一件自认为有意义的事情。对这本书,我充满了期待和祝福。

书本之外,我更加期待的是,我国能有更多的优秀人才参与到信托研究与制度建设中去,共同打造具有中国特色和国际竞争力的信托制度和人才团队,也祝愿这个目标能早日实现。

最后,我希望本书能在行业发展、人才积累、制度建设的过程中发挥微薄的力量,也祝福所有的读者能在本书中有所收获。

王旭

2023年3月18日凌晨

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