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炼丹
余晋着急回城,自然是生怕方妙真不睡等他,但若说给林庆云知道,这大嘴巴必然会嘲笑他,于是便胡乱寻了个理由。
回房之后,迎接他的是一声欣喜的“大仙,你回来了”,余晋心中一定,和声道:“嗯,回来了,你安心睡吧。”
听着方妙真均匀的呼吸声,余晋心神安定,也不知不觉的进入梦乡。
一人一鹿睡到日上三竿才聚到一起,林庆云吃饱喝足,精神饱满,意气洋洋的道:“走着,小八,看哥哥如何炼丹。”
说完便带余晋去了百草堂的丹房。
林庆云这丹房近一年只启用过一次,就是炼制鹿血三鞭丸那次,不过那次余晋却错过了,这次还是第一次进来,他不由好奇的四处乱看。
只见房间中央摆放一座半人高的丹炉,径有三尺,通体墨色,炉盖有双龙戏珠,龙珠位置隆起,正好是炉盖的把手,炉体四足则是四头异兽铸像,炉下空了一块,正是放燃料的”柴房“。
房门正对靠墙则整整齐齐码了一排一人高的木材,每根木材有儿臂粗,尺许长。
这木料名叫御伽木,生长于高山积雪之处,成长缓慢,木质坚硬,纹理密实,坚固耐烧,是一般炼丹之人的第一选择,当然也价值不菲。
不过,最好的炼丹火源却是打通地肺火眼,引出地火,这种方式热源充足、稳定,炼制效果要好的多,但是只有财力丰厚的大组织或实力强横的修者才能有此火源,平常人可没有打通地肺的能力。
丹药炼制共分五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磨”,就是将药草磨碎,粉末越细越好,这样药草所含药质更易挥发出来,准确来说这算丹药炼制的准备的阶段,也是最容易的阶段,基本不会有失误。
当然,也有些特异的、珍贵的材料不能磨制,需要整体投入,不过这却是特殊情况、珍稀丹药才会出现,现在炼制的补髓养精丹还是正常磨制。
林庆云将补髓养精丹所需药草已准备好,待两人进了丹房,便取一份出来,一边自己施为,一边和余晋讲解将药草捣碎、研磨时需要注意的要点,补髓养精丹才需要十来种药草,林庆云不过用了半个时辰便准备好。
炼制第二步则是“熔”,就是将丹药投入丹炉,控制火候,使其药质融化,这个阶段有两个要点,其一是各种药草投入丹炉顺序,一旦顺序有误,轻则炼制失败,重则可能炼出一炉毒丹;
其二则是炉火的控制,火大药草可能烧毁,火小又药草没有完全融化,这个火候的把握尤其重要。
林庆云将炉火生好,过了片刻,他上前试了试炉温,感觉火候已到,便对余晋道:“小八,等会我让你加火你便投入木料,然后鼓荡法力将木料燃烧充足,否则炼制失败哥哥可不负责。”
这不是来学习炼丹手法的么,怎么还当起了苦力?余晋有心推脱,不过又想自己不干只怕也没机会学习,只好无奈答应。
林庆云准备完好,起身向前,将一蓬药草粉末投入丹炉,炉下火焰熊熊,丹炉也散发出炙人的热量。
丹炉距林庆云不过两尺距离,炉下热量投射到他身上,灼热难当,但他视若无物,闭目凝神,片刻便睁开眼睛,双掌一按便虚虚落到丹炉外壁。
这是林庆云在搬运身体灵液加速循环,调动身体法力运转,投入丹炉,控制炉内药草融化程度。
也就是林庆云已经突破周天阶段,通窍百余,能长时间保持法力离体,换作突破之前,可维持不了这样长的时间,炉内药草也会焚毁。
隔了片刻,林庆云收回双掌,紧接着又投入下一种药草,重复之前的动作,运转法力操控药草融化,等一种药草融化,再投入下种药草,如此反复,一直将全部药草全部都投入丹炉。
所幸中间没出什么意外,不过只开口吩咐了几声“加火”“好了,保持”,余晋听他指挥添置木料,鼓风起火,倒也费不了什么事。
到此时,药草融化已全部完成,下一步就到了“转”。
“熔”、“转”、“养”三步是药草在丹炉反应的三个阶段,而丹药炼制者的操作基本没什么变化,这三个阶段都要操纵法力控制炉内药草,区别也不过是在“熔”阶段控制的是药草融化,在“转”阶段控制药草药质提炼,在“养”阶段控制药草反应以成丹。
药草”熔“炼阶段,林庆云还若无其事,当药草”转“炼中段,他额头上已出现密密麻麻的细汗,毕竟,他没到周天星斗大圆满,只有到那时,才能法力外放以成身体屏障,刀枪不伤,水火不侵。
“转”是药草药效提炼,一般说来,丹药品阶越高,需要的“转”数越多,以龙须草为主药的补髓养精丹只是黄下品,所需只有两“转”而已。
”养”炼阶段前,林庆云让余晋停止加材,改成文火慢熬,余晋看林庆云汗流不止,凑空送上一条毛巾,林庆云匆匆擦了擦汗,调息片刻,便又调动法力控制药草反应。
这一阶段时间最长,余晋眼见林庆云脸色苍白,头上汗水滴滴,不由心中嘀咕,这丹药炼制看来还颇为复杂费力,怪不得丹药大师存世稀少,每家宗门都当宝贝一般,炼制这一炉补髓养精丹就如此艰难,这才是黄下品,若是到了玄阶,那还不得要累死人!
正在这时,听林庆云一声沉喝,右掌一挥,丹炉上盖打开,他伸手一招,只见一团清气气夹杂着十数颗润泽的丹药出现在炉口,随即投入林庆云右手的玉瓶中。
余晋嗅觉灵敏,在炉盖打开之时已闻到一股清香。
林庆云把瓶盖一塞,哈哈大笑数声,志得意满道:“小八,看到没,丹药已成。”
余晋看他面无血色,汗流不止,仍强撑着向他炫耀,便大声赞道:“哥哥这一手了不起,小弟佩服,从此之后必然虚心向哥哥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