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章 早茶
早茶很丰富。
花胶松茸灌汤饺,蒸蟹小笼包,瑶柱丝虾仁,燕窝南瓜汤……
这些只是小开胃,还有两道猛菜。
黑椒象拔蚌配明太子,虾膏虾脑混黄油做出酱汁沾龙虾刺身。
就这几样东西,要是让李清源付账,他兜里那三千块都不知够不够。
骆小姐,真豪横!
这么盛情的款待,李清源要是不拿点东西出来,自己都觉得过意不去。
所以他一开口,直指矛盾核心。
“林太太,我想请问,您的诉求是什么?是出口气,还是想让《信报》从中获益?”
“都有吧。”
骆有梅吃相很斯文,放下汤匙擦了擦嘴角,笑道:“源仔,你唔觉得我睚眦必报,传播热点,本来就是报社的公共责任,而且我是女性,早看不惯查先生对妻子的态度!”
李清源猛地惊愕抬头,正对上骆有梅那对笑吟吟的眸子,只是他分明从对方笑容里,看到了深藏其中的寒意!
卧槽!
就说骆有梅能主掌一家报社,怎么会连这点事都拎不清呢?
原来不是人家拎不清,而是想通过打击金镛,来警示自家老公啊!
查先生目前的这段婚姻,和林骆夫妇实在太像了。
同样是夫妻办报,同样是患难携手,同样已取得成就。
查先生中年丧子看似很惨,可这件事受到最大伤害的并不是他,而是其妻子朱梅!
老公出轨已经够惨了,现在又要承受丧子之痛,这对一个女人有多残酷?
朱梅的遭遇,如果他是骆有梅,一定感同身受!
而且林山止这个人,和性格金镛实在太像了,一样的拙于言辞,工于心计,敏于城府,连给底下人写条子的习惯都相同。
另外,在林山止之前,香江第一健笔这杆大旗,可是金镛在扛。
竟能如此相像?
如果是这样的话,事情就比较麻烦了。
李清源之前给她两个选择,实际上来的时候,已经想好了如何做到两全其美。
但现在骆有梅暗中又多了个诉求,她其实还想让老公登报,发文谴责金镛,从道德上给自己上一把锁!
那骆有梅这个想法,林山止知不知道?
不用问,他肯定清楚啊,但他一定不想写,所以给曹明志踢皮球。
那曹明志知道吗?
李清源看了一眼对方,这家伙是个吃货,夹了一块龙虾含在嘴里,吧唧吧唧,笑眯眯吃的正香,好像根本没听到骆有梅的话。
原来是他把问题想简单了,小看了这些老阴比啊!
李清源没急着答话,一边急速在脑海中思索,一边慢条斯理的用餐。
骆有梅不急,要了杯咖啡拿着小勺在那搅。
曹明志两耳不闻窗外事,甩开腮帮一直吃。
一时间,气氛有点沉默。
李清源没见过林山止,对他的了解仅限于文章、书籍,和他人嘴里听到的。
而骆有梅毫无疑问是个强势的女人,这点和金镛的妻子同样很像。
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何况这是个林生能不能管住裤裆的问题。
很复杂。
老曹也不地道,他还没入职呢,就给他上这种强度。
早知道的话,他都不往《信报》凑了。
但现在局面到这了,不允许他退缩,于是放下筷子,问道:“《明报》人才济济,不光林生和曹sir有过供职经历,其他报社主笔也不乏曾供职者。”
李清源说到这一挑眉:“不知其他报业前辈,对此事是个什么态度。”
他说的话并非没由来,《明报》1959年创办,迄今已有近20年的历史,20年来,不知从中走出多少报业人才。
林山止只能说是其中佼佼者,但并不是唯一,比如曹明志事前所言的那个阿乐,现在就是《新夜报》的老板。
香江大名鼎鼎的十三妹,目前正于《新夜报》刊登专栏。
骆有梅没说话,曹明志言简意赅道:“大多是贬,少部分同情。”
“那么民众舆论呢?”
骆有梅恨恨道:“痛陈人渣!”
李清源有数了,笑道:“我赞骆小姐想法,查先生做出人神共愤的事,现在自食恶果,被媒体抨击是应有之义。”
曹明志看了看他,却没说话。
骆有梅皱皱眉,她想要的是让老公写文章,而不是寻求赞同。
还没等她露出情绪,李清源又说话了。
“但我同时也赞林生的想法,查先生再多不好,也曾做过识人伯乐,相识一场不好太过……”
曹明志一滞,正咀嚼的嘴停了能有一秒,才把食物咽了下去。
合着我们把球传给你,你又想踢回来?
那特么谁射门啊!
应该是从小教养的缘故,骆有梅时刻保持着端庄的坐姿,脊背挺直,双脚并拢放在椅子下方。
刚听完这番话,脚下就传来皮鞋根摩擦地板的声音,这是打算起身走人的姿态了。
可李清源却不为所动,他笑着拿起桌上一根竹签,串上一颗烧麦,芋头鸭肉馅,咬一口,很辣很咸。
“民意难违,局面在发酵,舆论形成一边倒之前,是否会平息?”
不用问,肯定不会。
明报这些年屹立香江,却也为自己结下了太多仇家。
而且对落井下石,明报谙其中三味,运用的更是炉火纯青。
很多人以为《明报》是靠小说崛起的,其实只是个笑话。
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一家报纸,能靠小说崛起。
为了一版连载1200字的小说,去花五毫港币的人有,但不多。
当年的《神雕侠侣》,也仅能维系明报不倒,那时候也不仅有小说,同样有新闻、马经、商埠信息。
它真正的历史,就是靠着不断讥讽内地崛起的。
不光对内地,对本港民众也同样如此。
从“67风暴”到“五月风暴”,从“宁要裤子不要核子”到“大赞总督麦力浩”。
每一次,它无不是明确站在港英的立场。
比如把“居者有其屋”,“成立廉政公署”等等归功于英国佬的突然良心发现,而不是港人自己的斗争。
为什么自诩精英报纸,因为大多民众是真不鸟《明报》!
只是随着时间流逝,某些理想蜕化,《明报》重新给自己换了人设。
但当年论战,与同行的仇,结下了就是结下了。
现在论战又起,想短时间平息舆论,恐怕不是那么容易。
“一束光照进房间,里面的龌龊显现,那这束光便有了罪。”
李清源声音悠扬,语调缓慢而沉稳:“在所有人的发声时,一直沉默的《信报》,便成了故事里的焦点。”
竹签再次串起一个叉烧,鹅肝馅,油香和甜甜的酥皮一下能击穿人的味蕾。
他吃了一口,赞了声后接着道:“我与《天天报》的张主任一见如故,他会在让我们成为焦点这件事上,做出很大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