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科学产业化的前景很美好
“近年来,我在进一步深入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研究大脑的核心目标是理解复杂的神经环路和网络控制我们认知与行为的根源,但是现有神经科学实验对行为观测和定量描述的技术还停留在很粗糙的阶段。”脑所研究员蔚鹏飞坦率地说。目前,光遗传学、高通量神经电极、活体显微成像等新技术在神经科学领域获得突破性变革,用人工智能手段精准地观察和分析动物行为成为不可阻挡的趋势。
2021年在《自然·通讯》上发表的最新论文,是蔚鹏飞与王立平研究团队历时两年的合作成果。他们自主研发的行为采集设备,能够获取动物三维的运动姿态,并根据动物行为构造类似语言一样的层次结构,提出了一种层次化动物行为分解模型,将连续、复杂的行为简化为可以被人们理解的动作模块。该研究已对自闭症模型小鼠进行了行为鉴定,成功在亚秒级实现自动精确识别其特征性的行为。
“这不仅仅是一篇学术论文,而且是一项可能产业化的科研成果,针对临床前药物的评估,必须以实验动物的行为进行分析,我们的成果为动物行为观测提供了更科学的手段,因此科研机构纷纷向我们发来订单。相信不久的将来,制药企业也会与我们合作。”蔚鹏飞透露正在开展的产业化工作细节,“王立平所长带领我们团队成立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力争把产学研链条打通,推动脑科学成果尽快产业化,我相信这项开创性的工作只有在深圳才能成功。”
与此同时,蔚鹏飞牵头的另一项脑机接口技术类的项目也在开展产业转化的工作。“多年以来,基于无创脑机接口技术上所积累的研究成果,我们也一直在思考另一种应用方式,即通过无创神经电刺激调控的方式,干预人的脑电波,从而达到对认知和运动功能改善和强化的目标。”他带着这项技术在2018年参加首届“率先杯”未来技术创新大赛,获得优胜团队奖。
蔚鹏飞等人通过技术转化入股的形式,成立了深圳中科华意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无创神经调控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一款可改善老年人认知功能的产品正在申请Ⅱ类医疗器械注册证。该公司于2022年入驻脑创中心,并获得1800万元融资。
除了脑所的研究员创办的企业,脑科学技术产业创新中心还吸引了国内一流的创业团队。比如,曾在中科院神经所共事过的三位神经生物学家张鸣沙教授、舒友生教授和吴思教授,在业内率先开发出具有国际水准的基于眼动行为的大脑生理和认知评估系统,可为轻度认知障碍(MCI)的大规模早筛提供高效的解决方案。他们创办的北京集思明智科技有限公司于2022年入驻脑创中心,在脑创中心的帮助下,几个月的时间内,就成功地完成A+轮融资金额达2000万元。
从哈佛大学归来、负责脑创中心工作的黄天文研究员对入驻企业如数家珍。他介绍:“截至2022年5月,脑创中心孵化器和产业园首批已吸引超过20家企业落地,企业融资总额约2亿元,估值超40亿元。我们将在光明科学城探索打造‘Science-Hub-Ventures’,即‘科学+资源共享+资本’深度融合,‘创新、创投、创业’三创合一、融合发展的新模式。”
王立平研究员认为,脑科学与类脑智能产业面向的是一片万亿美元级的蓝海市场,而脑科学、脑认知、脑智能、脑疾病、脑技术与脑健康的研究正在酝酿着重大的应用突破和产业变革。作为科技史上最重要的领域之一,脑科学将成为下一个给人类社会带来颠覆性影响的领域,也会成为未来国力、资本、人才的又一个竞争焦点。脑设施的建设为推动地方经济产业创新、将深圳建设成国际科技与产业创新中心提供重要的科技创新支撑,也为粤港澳大湾区尤其是深圳市相关医疗器械和神经康复产业提供新的发展模式和增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