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黄帝内经》谈心脏
1.心为君主之官
(1)心为五脏之首,养护君主之官
中医认为养生要养心、养身并重,而养身首先要养心。《黄帝内经》把人体的五脏六腑命名为十二官,而心为君主之官。其中有这样的描述:“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故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君主,是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是全体国民的主宰者。把心称为君主,就是肯定了心在五脏六腑中的重要性。
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是脏腑中最重要的器官。《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虽然与五脏都有关系,但主要还是归属于心的生理功能。如果心脏发生病变,则其他脏腑的生理活动也会出现紊乱而产生各种疾病。所以,我们要时刻关爱自己的心脏,加强对它的养护。那么,怎样做才能养护好这位娇贵的“皇帝”呢?除了去医院做系统检查之外,平时应该注重自身的保养。下面几点做法可供参考:
保持心情愉快
中医认为“心在志为喜”,愉快的情绪对心脏是有益的。性格开朗、乐观的人,患心脑血管疾病的概率明显低于正常水平。因此要善于调节自己的情绪,善于做情绪的“管家”。当然谁也不会在生病的时候保持愉悦的心情,那么,至少要做到不悲伤难过。因为悲伤会让你的病情变得更加严重。
心气平和就是健康的最佳状态
试想,一个人每日处在浮躁、烦躁甚至暴躁之中,时间长了肯定会情绪失调,脏腑也随之失和。生活中的喜怒哀乐往往无法避免,但用心平气和来达到处事平和,则必须要心胸开阔、宽善待人、遇愁不愁、逢怨不怨,以理智驾驭感情,以平和调节心志。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因忧郁而破坏自身的免疫功能,更会使血流贯通,真气舒达,一和百和,身泰寿延。就像清代戏曲理论家李渔曾在《闲情偶记》中说:“心和则百体皆和。”
合理的饮食为心脏护航
合理饮食能够预防冠心病、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等疾病的发生。平时饮食要清淡,因为人体摄入过多盐分会加重心脏负担。不要暴饮暴食,要戒烟限酒。多吃一些养心的食物,如杏仁、莲子、黄豆、黑芝麻、木耳、大枣等。
夏天尤其要注意养好心脏
按照中医五行理论,夏季属火,对应的脏腑为“心”,所以养心成为夏季保健的重点。夏季因为出汗较多,如不注意及时补充水分,会引起血液中的水分减少,血液黏稠度增高,致使血管栓塞,极易引起心肌梗死和心脏猝死。因此,夏季要多喝水,养成睡前半小时和清晨起床后喝水的习惯,不要等口干舌燥的时候再喝。不要饮浓茶,要保证充足睡眠。
综上所述,心作为君主之官,五脏六腑之主,它的生理活动是人体健康的关键所在,就像《素问·灵兰秘典论》所载:“故主明则下安,以此养生则寿,殁世不殆,以为天下则大昌。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以此养生则殃。”因此,我们一定要重视心的保养,保证自己的身心处于健康的状态。
(2)心主血脉,养好人体的“生命之泵”
《素问·五藏生成》里提到“诸血者,皆属于心”,以及《素问·痿论》中的“心主身之血脉”,都说明了心的一大主要功能—主血脉。心是整个血液循环系统的动力和中心,是保证血脉畅通的“生命之泵”。所以,养心第一步就是要促进血液循环,疏通血脉。
心主血脉,其实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全身的血都在脉中运行,依赖于心脏的推动作用而输送到全身。脉,即血脉,是气血流行的通道,又称为“血之府”。心脏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它推动血液在脉管内按一定方向流动,从而运行周身,维持各脏腑组织器官的正常生理活动。中医学把心脏的正常搏动、推动血液循环的这一动力和物质,称为心气。另外,心与血脉相连,心脏所主之血称之为心血,心血除参与血液循环、营养各脏腑组织器官之外,又为神志活动提供物质能量,同时贯注到心脏本身的脉管,维持心脏的功能活动。因此,心气旺盛、心血充盈、脉道通利,心主血脉的功能才能正常,血液才能在脉管内正常运行。
由此我们也可以从人体的脉象上推断出心气的强弱,如果心气旺盛,心血充盈,则血脉通畅,此时的脉象平稳有力;如果心气虚弱,心血不足,则血脉滞涩,其脉象无力,甚至没有稳定的节律,人会感到心悸;再甚者,如果心血瘀阻,就可能出现心口闷痛、脸色青紫等现象。而且,心主血脉的功能失调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
心主血脉让我们明白了心在血液循环系统中的重要性,在心的主宰下,在心气的推动下,血液于脉中运行,到达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如果心主血脉的功能失调,就会产生气滞血瘀、心脉痹阻、脉道不通等状况,最后可能发展为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表现和心主血脉功能失调所引发的症状非常相似。大量循证医学证明,动脉粥样硬化并不是老龄化的必然结果,可以用药物进行预防与治疗。
《黄帝内经》中还提到“心主血脉”“脉舍神”,所以,“心主血脉”与“心主神志”二者之间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心血既参与血液循环,营养各脏腑组织器官,同时也向神志活动提供物质能量。此外,心血还会贯注到心脏本身的脉管,维持心脏的功能活动。而心神的变化也会使血脉随之发生变化,如心血不足,会出现心烦、失眠、多梦健忘、心神不宁等神志的异常表现,这时就需要养心血安心神;反过来,若因某种原因导致精神受刺激而出现心神不宁,也可引起心血在脉中流动加速,表现为脉跳速率增加等。
(3)心藏神,养心最重要的是养神明
《黄帝内经·素问》中记载:“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所谓“心藏神”,是指精神、思维、意识活动及这些活动所反映的聪明智慧,都由心所主持,也就是中医上所说的“心主神明”。神指精神意识,《素问·八正神明论》曰:“帝曰:何谓神,岐伯曰: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准确地阐述了神明的生理功能,包括人的感觉、知觉、注意、思维、记忆、智能。心神不仅主导了脏腑功能活动的协调,同时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以及由体验而产生的情感,也都是在心神主导之下,以五脏为生理基础而产生的。而明则是一种现象,可彰显日月之光辉,阴阳之有序,故“神明”就是指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心主神明的功能正常,则精神健旺,神志清楚;反之,则神志异常,出现惊悸、健忘、失眠、癫狂等症候,也可引起其他脏腑的功能紊乱。另外,心主神明还说明,心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统率各个脏器,使之相互协调,共同完成各种复杂的生理活动,以维持人的生命活动,如果心脏出现病变,其他脏腑的生理活动也会因此出现紊乱,进而产生疾病。因此,心重要的一点是养神明。
中医学认为,“神”在人的生命中具有重要作用。神,只可得,不可失,只宜安,不宜乱。伤神则神衰,神衰则健忘失眠,多梦烦乱;神不守舍则发为癫狂,甚则昏厥。安神者在于七情适度,喜、怒、忧、思、悲、恐、惊各有法度,适可而止。古往今来,医家、道家、养生家都十分重视精神调养,重视精神治疗和心理养生的作用。著名医家石天基作了一首《却病歌》:“人或生来气血弱,不会快活疾病作。病一作,心要乐;心一乐,病都却。心病或将心药医,心不快活空服药。且来唱我快活歌,便是长生不老药。”因此,养生首先要修德养性,培养情操,健脑全神,方能享人生天年之寿。
《黄帝内经》里也有一种可以长寿的养神之法—“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也就是说,要学会掌控自己的身体和欲望。虽说“人之初,性本善”,但是人在成长过程中必然会出现欲望,甚至是贪婪,如果不懂得节制,我们的身体迟早会被欲望之火燃尽。所以,掌控自己的身体和欲望,保持心境平和、精神恬淡,才是养神养心的关键。名医扁鹊也支持《黄帝内经》的这种养心调神法,他提倡淡泊名利、不求闻达、追求心灵的内在平衡与和谐。但要达到这种境界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可以从调节情志开始,一步步调养自己的精神。
(4)心与小肠相表里
中国有个成语叫“心腹之患”,比喻隐藏在内部的严重祸害,或者泛指最大的隐患。现在用来形容问题的严重性。那么,古人为什么要把心和腹连在一起呢?所谓“心”,即指心脏,对应手少阴心经,属里;“腹”就是指小肠,为腑,对应手太阳小肠经,属表。“心腹之患”就是说,互为表里的小肠经与心经,它们是一个整体,谁出现了问题都是很严重的。所以,养护小肠经也是养心的一大关键。
中医理论认为,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受盛、化物和泌别清浊。受盛即接受或以器盛物的意思。化物,具有变化、消化、化生的意思。小肠接受由胃初步消化的食物,并对其做进一步消化,将水谷化为精微。《黄帝内经·素问》也有相关记载:“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小肠的这一生理功能异常,可导致消化吸收障碍,表现为腹胀、腹泻、便溏等。
另外,小肠经也是心脏健康的“晴雨表”。现在很多人工作时整天守在电脑旁,经常会肩膀酸痛,如果不知道休息和保养,发展下去,就会导致后背痛,接下来是脖子不能转动、手发麻。西医通常会将这些症状诊断为颈椎病,其实,这大多数是心脏供血不足,造成小肠气血虚弱所导致的。想知道自己的心脏供血是否充足,有一个简单的方法:在胳膊肘的略下方有一根“麻筋”,小的时候打闹玩耍经常会碰到它,总会过电般一麻到手。这条“麻筋”就是小肠经的线路。你可以用拳头打一下这条“麻筋”,看看能不能麻到小手指。如果一麻到底,证明你的心脏供血能力还是不错的;如果只痛不麻,那你的心脏已经存在供血不足的情况了。另外,还有一个更简单的测试法,即行个军礼,看看上臂靠近腋下的肌肉会不会很松弛,松弛就代表此处气血供应不足了。
生活中,多种原因可引起小肠消化功能与吸收功能分别或同时减损,以致肠腔内一种或多种营养物质不能顺利透过肠黏膜转运进入组织而从粪便中过量排泄,从而引起营养缺乏的一系列综合征,被称为小肠吸收不良。它分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类,临床表现以慢性腹泻、消瘦、乏力、腹胀、胃炎、贫血为特征。粪质稀薄油腻多脂者,称为脂肪泻。在重度腹泻时,应卧床休息,勿食生冷、硬滑、油腻食物。寒证腹泻不忌姜、椒、蒜等辛辣之品,但也不宜多食,热证腹泻者则不宜食这类食品。饮食宜少渣,易消化,高热量、高蛋白、低脂肪为宜。
总之,知道了小肠经是心脏健康的“晴雨表”,就要对它多加关注。通过小肠经,我们可以预测心脏的功能状况,还能够用调节小肠经的方法来辅助治疗心脏方面的疾患。善待小肠经也就是养护心脏,二者相表里,不要因为对于小肠的忽视而给自己的健康造成“心腹之患”。
(5)五脏主五官,舌为心窍
《黄帝内经》认为,五脏与五官是相对应的,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肺开窍于鼻,肾开窍于耳,肝开窍于目。而“舌为心窍”之说也是源自于此,心的精气盛衰及其功能变化可以从舌的变化上显现出来。因此,一个人如果出现口舌生疮、口腔溃疡等症状,中医会认为该人的心火过旺。
舌与心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得到具体了解。
①舌与心之间由经脉连接,《灵枢·经脉》中说:“手少阴之别……循经入于心中,系舌本。”
②心的主要功能是主血脉,而舌包含很多血管且没有表皮,所以能更加灵敏地反映出心主血脉的功能状态。
③《灵枢·忧患无言》中说:“舌者,声音之机也。”所以人类的语言表达与舌的关系密切,而语言表达依靠心神控制,所以可以从语言表达上看出心主神志的功能状态。
④舌最大的功能是对味觉的掌控,心主血脉,心之气血通过经脉到达舌,使它可以鉴别出不同的味道。
由此可以看出,舌不仅在经脉上与心相连,就连它的功能也依赖于心。因为二者互相对应,所以我们平时可以从舌的生理状态或敏感程度看出心的功能情况,比如通过看舌质和舌苔,就可以得知心脏的现状。
首先,看舌质。如舌胖嫩或发紫发黑,说明心阳不足;如舌呈绛红色,说明心阴不足,舌颜色暗淡,则心血虚;舌红肿、生疮、疼痛,则心火上炎;舌上有瘀斑,则心血滞涩、瘀阻。相对应地,心气和顺,舌就能尝出不同的味道;心主神志功能异常,可能会导致说话障碍,话讲不清,意思表达不到位等。
其次,看舌苔。一般情况下,舌苔应是淡淡的薄白,是湿润的,不滑不燥。如果舌苔发黄而舌质还是红色的,说明是体热所致;舌苔发白,说明体内有寒;舌苔发黑,说明体内寒气过重,脾胃的消化功能很差;没有舌苔的情况通常出现在久病虚弱的人身上。
除此之外,如果心火过旺,除了表现在舌上,还会出现小便短赤、灼热疼痛等小肠热证,这叫作“心移热于小肠”。因为心与小肠相表里,如果小肠实热,也会顺经上于心,出现心烦、舌尖溃疡等症状。因此,当出现这些情况时,在治疗上既要清泻心火,又要利小便以清利小肠之热,给邪以出路,相互兼顾,才能有成效。
2.人体的春夏秋冬:心主夏,重养“长”
(1)心与夏季相应,夏季养生重在养心
人体五脏之中,心与夏季相同,也就是说夏季的气候特点有益于心的生理功能,并可保证其正常发挥。《素问·藏气法时论》指出:“心主夏。”《素问·六节藏象论》里也讲:“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为阳中之太阳,通于下气。”正如诸多医家所指,“夏主火,内应于心”,既然心与夏季相应,那么,夏季养生的关键自然就是养心了。
相信每个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只要一到夏天就会觉得心烦气躁。长辈人会告诉你:“心静自然凉。”话虽简单,做起来可不容易。就算待在空调房里,还是会觉得心神不安。这是因为夏季属火,又因火气通于心,心性为阳,所以夏季的炎热最容易干扰心神,使心神烦乱,总觉得心里不得安宁,而心烦就会使心跳加快,心跳加快就会加重心脏的负担,诱发疾病。因此,夏季是心脏病的多发季节。夏季养心先要做到心静,想要心静,首先,应该懂得清心寡欲,因为心中少一分欲望,就会少一分烦恼,也就不会伤及心脏。其次,闭目养神也是养心的好办法,因为闭目养神可以帮助人排除心烦杂乱。
夏天人们也容易心火过旺,吃些味苦的食物有助于削减心火。因为夏季气温较高,出汗较多,中医认为此时宜多食酸味以固表。《素问·藏气法时论》中说:“心主夏,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但是饮食又不可过寒,因为人体实际处于外热内寒的状态,所以冷食不宜多吃,多食则伤脾胃,会引起吐泻。此时应食西瓜、绿豆汤、乌梅等解渴消暑。食疗宜选荷叶、茯苓、凉拌莴笋等,有清热解暑、宁心安神、补虚损、益脾胃的功效。总体上说,夏季的饮食要以清淡为主,还要注意饮食卫生,不要吃变质的食物。
最后要注意的就是劳逸结合,因为夏季天气炎热,所以尽量避免在烈日或持续高温下工作,注意午休,晚睡早起。睡觉时不要贪凉,最好不开电扇,不露天睡觉。夏季容易中暑,人们可以用多吃防暑食物、保证睡眠等方法来避暑。另外,运动要避过高温时间,清晨和黄昏是最好的锻炼时间。运动时间不宜过长,强度不宜过大,可以通过散步、打太极拳等轻缓的运动达到锻炼的目的。需要注意的是,在运动后,不要饮用大量的凉开水,也不要用冷水冲澡。
(2)夏季养心切记要“平和”
夏天气候最大的特点是炎热,夏天人体最大的特点是烦躁,所以夏季情志养生要像《黄帝内经》所说的那样“使志无怒”,保持平和的心态和愉悦的心情。说到“平和”二字,不得不提“药王”孙思邈的养生秘诀,孙思邈活到了一百多岁,其养生秘诀就是他倡导的“十二少”,即“少思、少念、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好、少恶、少欲、少怒”。通俗地说,“十二少”的精华就是“心气平和”,从心理上、思想上尽量减少对身体不利的意念。
所谓心气平和,就是保持体内平衡、心顺气畅。平和的心态避免了过喜伤心,过怒伤肝,过哀伤肺,过乐伤肾。人体的免疫力就能提高,疾病就难上身,自然利于身体健康。心气平和还能平衡阴阳,调和六脉,祛病延年。因此,要维护良好的健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就必须对身体的活动、言语及思想有所节制。正如一个人不要到有险情的水中游泳,不要坐有危险的船一样。在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想一想再做。这句话阐明了“心气平和”,一切要从每一细微处做起,毋以善小而不为,毋以恶小而为之。为人处世,心中还应常存正大光明的意念。浩然正气常存我心,自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元气充沛,脏腑功能好。所以,要做到“心气平和”还要戒浮躁之心,遇事要善于克制,自我排遣,淡化小恩小怨,处理好人际关系。
当然,真正做到“心气平和”是很不容易的,首先要保持良好的情绪。从某种意义上说,心理因素对身体健康的影响很大,甚至超过了生理因素。医生在就诊的病人中发现,一些功能性疾病是由心理因素造成的,如神经症、偏头痛、消化不良等,可以称之为心理性疾病。某些器质性疾病,如溃疡病、高血压、冠心病的产生和加重,也与心理因素有密切的关系,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所以,平和的心境也是抵御疾病的有效良药,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就是第一步。
夏天尤其需要心静,静则生阴,阴阳协调,才能保养心脏。静则神安,哪怕只有5分钟都可见效。如果感到心情烦躁,不能静下心来做事,不妨先停下手边的工作闭目养养神,因为闭目可帮助我们排除杂念。也可以在树荫下或屋内静坐15~30 分钟,或听听悠扬的音乐,看看优美的图画,也可以选择钓鱼或打太极拳等,都有利于心静。
夏天在炎热中寻一份宁静,做到平心静气,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不给心脏太多的负担,也不为健康找麻烦,只要达到这种境界,也就找到了夏天最好的养生法。
(3)病由心生,炎夏要学会释放压抑的情绪
说到夏天的气候,人们脑海里马上会出现“炎热、骄阳、雷雨”等词语,这些确实是夏天独有的,而热也是夏天的特色,尤其是雨前那种闷热的天气,不仅让人觉得身上黏糊糊的很难受,连心里也感到压抑,对养心来说是没有好处的。
夏天本来就是人们脾气最容易爆发的季节,压抑的心理只会让这种情况更加糟糕。压抑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病态社会心理。心理学上专指个人受挫后,不是将变化的思想、情感释放出来,转出去,而是将其压在心头上,不愿承认烦恼的存在。压抑能起到减轻暂时焦虑的作用,但不是完全消失,而是变成一种潜意识,使人的心态和行为变得消极和古怪起来。通常表现为心情沉闷、烦恼不堪、牢骚满腹,时不时有股无名火,似乎一切都令人生厌,既不能分享他人的喜悦,也不能分担他人的忧愁,对他人的喜怒哀乐无动于衷,难以产生共鸣,失去广泛的兴趣,成天拘泥在自我约束之中,心中似有块石头难以消除,严重时还会有绝望之感。尤其在夏季,外热内燥,更容易让人产生这种压抑的心态。所以,释放内心的压抑,是夏天一定要学会的养生方法。
倾诉法
倾诉,对缓解压抑情绪有很好的作用。当一个人的心理负担过重,感觉快要透不过气来的时候,一旦有人能耐心听他倾诉,他就会有一种如释重负、终于被理解的感觉,内心有一种欣慰之感,进而使压抑感得到缓解,心理上似乎感到一种解脱,还会产生某种感激之情,愿意说出更多心里话。所谓“一吐为快”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眼泪法
痛痛快快大哭一场也可以帮助我们发泄压抑的情绪。在亲人面前痛哭,是一次纯真的感情爆发,如同夏天的暴风雨,越是倾盆大雨越是晴得快。许多人在痛哭一场之后,觉得畅快淋漓,压抑的心情也会随着泪水的落下而释放出来。研究证明,眼泪中含有一些生物化学物质,它们能引起血压升高、消化不良或心率加快。把这些物质排出体外,对身体是有利的。
运动法
心里压抑的时候找不到出口,学习和工作都进行不下去。这时候不妨跑到其他地方宣泄一下,或者干脆出去跑一圈,做一些能消耗体力又能转移自己注意力的运动,踢足球或打篮球都是不错的选择。特别是在活动中与他人的合作和接触,又让我们有了新的交流。当你累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时,你会感到精疲力竭,相信这时你的压抑情绪已经基本被抚平了。
病由心生,医学证明,人类70%~80% 的疾病都由情绪引起,中医心理养生以《黄帝内经》为源头,提出“养生要养心”的观点。内心的压抑是疾病的温床,所以,要像夏天的暴雨一样将压抑的情绪释放出去,身体才能得到阳光的普照,健康一生。
(4)荷叶养心又祛火,伴你清爽一夏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这样的名句相信大家都知道,荷花、荷叶构成了夏天的特色美景,殊不知,那“无穷碧”的荷叶除了在视觉上给人带来清凉爽快的感觉外,在饮食和药用方面也是养心祛火的佳品。
荷叶入药首见《食疗本草》。一般6~9月采收,除去叶柄,晒干,新鲜的叶子随时采用。中医认为,荷叶味苦微涩,性凉、平,归肝、脾、胃、心经,有消暑利湿、升发清阳、凉血止血等功效,常用于治疗暑热烦渴、暑湿泄泻、脾虚泄泻以及血热引起的各种出血症。而荷叶的祛火功能更让它成为夏季首选的养心食物。
荷叶色青绿,气芬芳,是传统药膳中常选用的原料。近代研究证实,荷叶有良好的降血脂、降胆固醇和减肥的作用,其食疗范围进一步扩大。比起大众熟知的夏季饮品绿豆汤,荷叶茶或荷叶粥的消暑作用也毫不逊色,而且清香开胃。若将荷叶、绿豆、大米一同煮成荷叶绿豆粥,祛暑清热、和中养胃的作用更为明显,老少皆宜,特别适于伏天食欲不振、发热口渴的少儿食用。绿豆用水泡发后,另用水将绿豆煮开花,制成绿豆汤;粳米煮成稠粥,半熟时加入绿豆汤、冰糖,搅拌均匀,一起煮开;粥熟后,取荷叶1 张,趁热盖在粥面上,待粥变凉并呈淡绿色,即可食用。
荷叶还具有降血压、降血脂、减肥的功效,因此,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症患者,在夏季除了经常喝点儿荷叶粥外,还可以每日单用荷叶9克或鲜荷叶30克左右,煎汤代茶饮,如果再加点山楂、决明子同饮,则有更好的减肥、降脂、降压之效。
除了荷叶外,《本草纲目》中记载说荷花、莲子、莲衣、莲房、莲须、莲子心、荷梗、藕节等均可药用。荷花能活血止血、去湿消风、清心凉血、解热解毒;莲子能养心、益肾、补脾、涩肠;莲须能清心、益肾、涩精、止血、解暑除烦,生津止渴;藕节能止血、散瘀、解热毒;荷梗能清热解暑、通气行水、泻火清心。由此可见,荷花的全身无一不可入药,可以说处处皆是宝,而且是非常好的养心祛火的药材。
(5)闻闻花香,赶走夏日心烦
消除夏天的烦躁情绪有一个最简单的方法,就是闻一闻花香。清代医学家吴尚先在《理瀹骈文》里说:“七情之为病,看花解闷。”而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也详细记载了各种香料在“芳香养生”方面的应用。可见,用花草的香气“解闷”确实是一种有道理可循且有效的办法。
花向来是美好的象征,人们爱花赞花也是对美的向往和追求。对现代人来说,夏天一到,在紧张的工作之余,养些花草,不仅能够调节生活,放松心情,还有助于调节人体生理功能,稳定情绪,有益于身心健康。
不同种类的花香对人体有不同的影响,我们只有在了解了它们的功效之后才能正确利用,方可达到养生的目的。比如,茉莉花香对失眠、焦虑、烦躁等症状的缓解效果堪比镇静剂;桂花香味闻之使人疲劳顿消,有助于治疗支气管炎;郁金香香味可辅助治疗焦虑症和抑郁症;牡丹花香味可使人产生愉悦感,还有镇静和催眠作用;天竺葵花香有镇定神经、消除疲劳、促进睡眠的作用;水仙和荷花的香味,使人感到宁静、温馨;薄荷香味使人思维清晰;紫罗兰的香味会让人感到温馨、舒畅,很适合女性。
当然,有些花并不适合养在室内,有些花香也不适合长期闻。如夜来香在晚上会散发出强烈刺激嗅觉的微粒,使高血压和心脏病患者感到头晕目眩、郁闷不适,甚至会使病情加重;百合花香使人兴奋,但闻的时间过长,会让人感到头晕;室内放一定数量盛开的丁香花,有预防传染病的作用,但也不可多闻,否则会感觉头晕;兰花香闻久了会令人过度兴奋而失眠;郁金香的花朵里含有一种毒碱,长时间与它接触,会加快毛发的脱落。
总体来说,只要利用合理,花香的养生功效还是不错的,忙碌的工作结束后,心情烦闷的时候,闻一闻清新的花香,既可以消除疲劳又能够平和心境,而且轻松方便,何乐而不为呢?
当然,不仅是夏天,其他季节也可以根据需要在室内摆上几盆不同的花卉,既美观又养生,还可以利用现有的材料自制一些花草茶,不要放过任何一个养护身体健康的机会。
(6)夏季养心茶——解暑清热,喝出“健康心”
夏季气温高,人会大量出汗以散发身体热量,所以要及时喝水以补充体液,平时不妨多喝点儿茶。茶可以说是我国古代最早的饮料,因为它的文化和功效,至今仍是大家喜爱的饮品。茶的最早发现与利用,却是从药用开始的。《神农本草经》记载:“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晋张华《博物志》也同样有“饮真茶,令人少眠”的说法。汉代名医张仲景说:“茶治便脓血甚效。”可见,自古茶即为药。
中医认为,茶能消食去腻、降火明目、宁心除烦、清暑解毒、生津止渴。茶按照其性状可分为清茶、花茶和红茶,其中清茶、花茶性偏凉或居中,皆有以下养心功效:第一,提神醒脑,利尿强心。《神农本草经》说:“茶能令人少眠,有力,悦志。”也就是我们现在说的增进血液循环,兴奋中枢,促进新陈代谢。第二,降低血压,预防动脉硬化。饮茶能防止血液和肝脏中的烯醇和中性脂肪积累,增加血管壁的弹性,预防动脉硬化和脑出血。第三,清热降火,止渴生津。李时珍《本草纲目》说:“茶苦味寒,茶叶最能降火,火致百病,火降则上清矣。”喝茶的确有发汗解暑清心之效。
(7)夏季“降火”,一家老少皆不同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四时养生总则。其中,春夏两季是人体新陈代谢旺盛的阶段,尤其是夏季,五行属火,人体的代谢就像熊熊烈火一样,是一年四季中最旺盛的阶段。在炎热的夏天,如果不注意饮食养生很容易“上火”。人们普遍认为多喝水并且吃清火药是解决上火的好办法,但是,上火的原因多种多样,想要收到很好的降火效果,就必须对症下药。
首先,我们来看以下不同人群的降火方法。
孩子易发肺火
夏天,有些孩子动不动就发热,只要受一点儿凉,体温立刻会升高,令妈妈们苦恼不已。中医认为,小儿发热多是由于卫气感受外邪所致。小儿之所以反复受到外邪的侵犯,主要是由于卫气正气不足,阴阳失于平衡。
针对这种“火大”的孩子,应及时给予中药对症治疗。如孩子属肺热郁闭,可给予通宣理肺丸、麻杏石甘汤;阴虚肺热可给予养阴清肺口服液或者金果饮;湿热泄泻可给予葛根芩连汤等。同时,应多让孩子饮水,多吃蔬果,少吃巧克力、肉类等高热量食品。
老年易发肾阴虚火
夏天阳气旺盛,容易导致老年人肾阴亏虚,从而出现腰膝酸软、心烦、心悸汗出、失眠、入睡困难等症状,同时兼有手足心发热、口渴、咽干或口舌糜烂、舌质红,或仅舌尖红、少苔、脉细数。
针对老年人这种肾阴虚火,应对症给予滋阴降火药,如知柏地黄丸等。饮食上应少吃刺激性强及不好消化的食物,如糯米、面团等,多吃清淡滋补阴液之品,如龟板胶、六味地黄口服液等,多食富含B族维生素、维生素C及铁的食物,如动物肝脏、蛋黄、西红柿、胡萝卜、红薯、橘子等。
妇女易发心火
妇女在夏天情绪极不稳定,特别是更年期妇女,如突受情绪刺激,则会烦躁不安,久久不能入睡。这主要是由于心肾阴阳失调而导致心火亢盛,从而出现失眠多梦、胸中烦热、心悸怔忡、面赤口苦、口舌生疮、潮热盗汗、腰膝酸软、小便短赤疼痛、舌尖红、脉数等症状。应给予中药对症滋阴降火,如枣仁安神丸、二至丸等。多吃酸枣、大枣、百合或者干净的动物胎盘等,可养心肾。
除此之外,夏天的一些不良习惯也是人们上火的原因,与其上了火再想办法降,不如时刻注意自己的生活习惯,避免上火。
(8)夏季养生,防晒不可少
对于爱美的女性来说,夏天出门防晒是必不可少的一项护肤措施,其实不光是美女们需要注意,所有人在炎热的夏季出门都需要做好防晒工作,除了防止被晒黑外,也是为健康着想。夏季紫外线很强烈,而紫外线有UVA、UVB、UVC三类,其中UVA类紫外线的35%~50%可通过皮肤表皮到达真皮,长时间日晒会造成肌肤出现皱纹、下垂等老化现象;而UVB类紫外线则大部分被表皮所吸收,成为皮肤干燥及晒伤的原因,最重要的是,UVB类紫外线还是黑色素瘤皮肤癌发病的重要因素,相关研究也证实,日晒是黑色素瘤发病的主要危险因素。所以,夏季做好防晒工作对养生来说是必不可少的。
防晒首先要在饮食上下功夫。如果你的肌肤比较敏感,盛夏季节最好少吃“感光蔬菜”,如香菜、芹菜、白萝卜等。因为它们会让爱长斑的皮肤更容易长出色斑。相反,以下这些蔬菜和水果可以抑制黑色素的沉着,让皮肤嫩白,如猕猴桃、草莓、西红柿、橘子、卷心菜等。《本草纲目》中对草莓的药性有明确的记载,说它有清暑、解热、生津止渴、消炎、止痛、润肺、助消化等功效。炎热的夏季多食草莓最合适不过了。
此外,《本草纲目》中提到红景天、益母草、金银花、仙人草、甘菊、芦荟等十余种中药具有防晒的功效,对皮肤有温和舒缓、保护滋养、自然美白等功效,它们和上面提到的蔬菜和水果是夏日防晒的完美搭档。因此,在选择防晒霜时,要尽量选择含有这些植物成分的产品。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有许多防晒误区需要引起大家的注意,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几个。
误区一:只有在十分炎热的高温下,紫外线才会非常强烈。
其实紫外线不会发热。譬如人们在爬山时,越往上,山风越凉,这时紫外线也越强。每往上1000米,紫外线就增强10%。在大海上也是同样的道理,海风让你感觉凉爽,然而此时的紫外线已达到极强的程度。
误区二:防晒霜涂上后即可产生防晒效果。
由于防晒霜中的有效成分必须渗透至角质表层后,才能发挥长时间的保护效果,因此必须在出门前30分钟就先擦拭完毕,出门前再补擦一次。在使用的剂量上,每次用1~2毫升的量,方可达到最佳防晒功效。
误区三:只要出门前涂了防晒霜,肌肤就可以一整天安全无忧。
防晒产品在暴晒部位涂抹数小时后,由于汗水的稀释等原因,其防晒效果会渐渐减弱,所以应及时洗去并重新涂抹,以确保防晒效果的延续。
误区四:打遮阳伞能防晒。
事实上,50% 的紫外线能透过遮阳伞伤及人体。玻璃也如此,它只能隔离中波紫外线,而长波紫外线会毫无阻拦地穿透玻璃,所以坐在室内也需要防晒。
最后,女性朋友们要注意:夏日外出,每隔2~3小时应当补擦一次防晒品。游泳时应使用防水且防晒指数较高的防晒品。进行户外活动,无论日晒程度如何,回家后都应先洗澡,并以按摩的方式轻轻擦拭全身,先用温水,再用冷水冲淋,并全身涂抹护肤乳。外出时双手也要擦防晒品,而手臂、脚、膝盖外露时也应涂防晒品,这样既可以防晒,又可以有效减少斑点。
(9)走出夏天睡眠误区,安心好梦养心气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针对夏三月,特别提出了“夜卧早起”的观点。通过晚睡觉的方式,弥补夏季自然界中阴气的不足,通过早起床的方式,顺应自然界中阳气的充盛。夏季睡眠除了遵守“夜卧早起”的原则外,还要谨防一些睡眠误区。有些人之所以睡不着或睡不好,是因为走进了睡眠的误区。尤其是在夏天,最常见的感冒、腹痛、腹泻等疾病都是因为睡眠误区导致的。所以,走出夏天睡眠误区,也是养生养心要做到的。
误区一:袒胸裸腹。
尽管夏日天气炎热,在晚上睡觉时仍需穿着背心或薄衬衫,腹部、胸口盖条被单,以避免着凉而引起腹痛、腹泻。对于这一点,老年人、幼儿更应该注意。
误区二:室外露宿。
即使在夏季气温很高的夜晚,也不能因贪图凉快,在廊檐、室外露宿,以防蚊叮虫咬或因露水沾身而发生皮肤感染或头昏脑涨、四肢乏力。
误区三:睡地板。
夏季,有些人只图一时凉爽,在水泥地或潮湿的地面上铺席而卧,这样很容易因湿气、邪寒袭身,导致风湿性关节炎、腰酸腿痛或眼睑水肿等病症,损害身体健康。
误区四:穿堂风。
在炎热的夏季,通道口、廊前虽然风凉,但是在这样的地方睡觉,很容易受凉,引起腹痛、感冒等。
误区五:睡塑料凉席。
夏季的夜晚,有的人图凉快,睡在塑料凉席上,这是很不科学的。由于塑料制品的透气性差,不能吸汗,水分滞留,不易蒸发。这样一来,不但影响睡眠,还会危害身体健康。此外,人们在凉席的选用上也是有讲究的。凉席并非越凉越好。凉性大的竹席,更适合中青年人,老人、小孩及体质弱的人不宜用。婴幼儿最好选灯芯草、蒲草、马兰草等编织而成的草席。同时,草席也较适用于老人及体质虚弱的人。但新草席使用前,最好在阳光下暴晒,反复拍打数次,再用温水拭去灰尘,在阴凉处晾干后使用。每晚睡觉前应用温水擦拭,除去灰尘和汗渍。
误区六:不睡午觉。
夏季日长夜短,气温高,人体新陈代谢旺盛,能量消耗大,容易感觉疲劳。而夏季午睡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也是预防中暑的措施之一。另外,《黄帝内经》认为,中午十二点对应的是心,正是心神工作的时间,如果在这时能放下体力或脑力工作,好好休息一会儿,就不至于太劳心、太伤心。
误区七:开着空调睡觉。
很多人贪图凉快,夏天喜欢整夜开着空调睡觉。其实这样危害很大。因为入睡后,人体的血液循环减慢,抵抗力降低,极易受凉而引起感冒。所以,即使你一定要开空调睡觉,也要记得给自己盖一床薄被。
总之,夏季气温高,昼长夜短,如果不能睡个好觉,会对第二天的学习和工作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一定要走出这些睡眠误区,安心睡好觉,健康享受生活。
3.心脏与情志养生:心在志为喜
(1)喜为心之志,过喜则伤心
民间有“笑一笑,十年少”的说法,一个人心情舒畅了,外表看上去也会年轻。喜,通常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情。从情志上来看,喜与心的生理关系密切。喜为心志,喜则心气舒畅,血气通利,营卫调和。笑为心声,笑是喜形于外的体现,所以经常保持喜悦、乐观的情绪,对心脏是有好处的。故《儒门事亲》说:“喜者少病,百脉舒和故也。”现代研究也证实,心情愉悦、性格开朗者患心血管病的概率明显比其他人要低,多能健康长寿。而情绪急躁、悲观者则多体弱多病,心血管病的发病率也较高。具体而言,喜与心的关系可体现在生理和病理两个方面。
从生理来看,心功能的健全、和谐,会令人处在愉悦轻松的心境之中,即使出现了应激的情绪,也是趋向良性、肯定性的反应,常表现为喜悦、坦然、宽容等。反过来,愉悦的心情也会促进心功能和血脉的畅通,正如《素问·举痛论》上说:“喜则气和志达,荣卫通利。”
从病理上来看,喜与心有着互动关系。当心脏发生病变时,情志上也会出现异常,常表现为“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而无节制的喜乐,也会伤及于心,甚至有的人会因为过度喜悦激动而诱发心脏疾病。因此,《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喜伤心”之说,唐代王冰注释说,心“虽志为喜,甚则自伤”。
很多心脏病患者都是因为过度喜悦而导致心跳加快,头晕目眩而无法自控,进而诱发了心绞痛或心肌梗死。所以,我们要学会通过节制调和情感,防止七情过激,保持心理和生理的平衡。当大喜临门的时候,注意控制自己的感情,不要过于激动、大声放笑,可以从相反的角度想想“是不是搞错了”“没什么大不了的”,以此缓冲自己因惊喜产生的急剧的情绪变化。
(2)福之祸所伏,喜是心的“双刃剑”
俗话说“福之祸所伏”,喜对于心脏来说,就是一把双刃剑。因为“心在志为喜”,喜对心是有好处的,但也随时有“喜伤心”的危险。说到这里,可能有的人感到疑惑了,一个整天愁眉苦脸的人容易生病,所以人人都希望自己能开开心心地过日子,就连祝福也会说上一句“笑口常开”,可为什么高兴还会让人生病呢?这是因为,在正常情况下,喜这种情绪能够缓和精神紧张,让人身心舒畅。但是过度的喜会让人心气涣散,神不守舍。有个成语叫“得意忘形”,说的就是一个人高兴得失去了常态。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就是大喜过度,心神就会包藏不住,导致心气涣散,血运无力而瘀滞,所以使得人无法控制自己的形体,就很容易出现心悸、心痛、失眠、健忘等一类病症。
此外,《黄帝内经》里讲:“喜伤心。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意思是说,喜会损伤心脏。过度喜乐不知节制,会伤魄。魄被损伤,人就会癫狂,以至于陷入意识全无、旁若无人的状态,而且会出现皮肤枯黄等症状。若进一步发展,待到毛发零落、肤色黯淡之时,人就会在夏季火旺的时候身亡。所以,虽然喜为心志,但也要有个度,不宜过,过喜则伤心。
三国后期,魏国掌握大权的大将军司马昭想自己当皇帝。可是,他又不想给后世留下谋权篡位的骂名。所以,司马昭就希望手下的臣民主动推举自己当皇帝。有一位大臣看出了司马昭的心思,于是他上奏称,“当年襄武县,天降一人”,自称为“民王”,是特地来报告“天下换主,立见太平”的事情,又建议司马昭采用皇帝礼仪,“进王妃为王后,立世子为太子”。司马昭听到此言心中大喜。哪知乐极生悲,就在他回宫正欲用膳时,突然脑卒中不语。第二天,诸位大臣都知道司马昭病危了,于是皆入宫探望,司马昭口不能言,用手指着太子司马炎而死。这就是一个狂喜伤心的典型例子。
由此可见,暴喜、大喜、狂喜都不利于健康,过度喜悦,有可能好事变坏事,所以,人人都应该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更多的是要看重其本身的文化内涵,这样不仅有益于身心,同时还可以培养一种情感,让自己的内心得到充实。否则,工作中的风险自然免不了让你心怀“伤心事”,即使赚钱了,也容易使你因为突然而至的成功高兴过度,最终导致伤心。
(3)乐极生悲,兴奋也要适可而止
喜悦的心情对人体是有好处的,心情好,精神就好,不论是学习还是工作,取得的效果也会更好。但是就像所有事物都有两面性一样,兴奋也不能过度,否则就会乐极生悲,好事变坏事。
“乐极生悲”的典故来自战国时期。齐威王当时在后宫设置酒宴,召见淳于髡,齐威王问他:“先生你要喝多少酒才会醉?”淳于髡想了想回答道:“我喝一斗酒也醉,喝一石酒也醉。”齐威王不解其意,淳于髡解释自己在不同场合、不同情况下酒量会变化:“所以我得出一个结论,喝酒到了极点,就会酒醉而乱了礼节;人如果快乐到了极点,就可能要发生悲伤之事(原文即‘酒极则乱,乐极则悲’)。所以,做任何事都是一样,超过了一定限度,则会走向反面了。”古人的话流传至今,肯定有它的道理。从中医的角度来看,喜为心志,过喜伤心,而兴奋是因喜而起,所以兴奋过度也是会伤心的。
同时,过度兴奋也有把人推向绝境的危险。对于时常经受巨大压力的人来说,过度兴奋比过度悲恸离绝境更近。人的心理承受能力,与人的生理免疫能力有相似之处。如同经常性的病菌入侵,使心理的抗御力像人体里的白细胞那样经常处于备战与迎战的活跃状态,故心理虽受压抑但仍能保持正常生存的状态,不至于一下子崩溃。而过度兴奋对于心理经常承受巨大压力的人来说,使心理状态犹如从高压舱一下子获得减压,难免引起灾难性后果。在这里同大家分享一个病例:
68岁的张大爷因为外出工作的儿女都回家来团聚,面对这喜庆情景一时难以自持,以致引发心脏病、心力衰竭。家人急忙将其送到医院抢救治疗。诊断结果显示,张大爷入院时心率仅30~40次/分,四肢冰冷,神志不清。医生及时制定了严密的救治方案,给予抗心律失常、提高心率、保护心肌和抗心衰的治疗,结合中药振奋心阳、益气养阴,张大爷的病情才得到控制。
这个病例说明过度兴奋比过度悲恸离“绝境”更近。所以,兴奋也要适度,倘若突发事件让人太过兴奋,或者为一事一物而长时间兴奋不已,超过了人体所能调节的限度,而在思想上又不能主动或被动地转移这种情绪状态时,兴奋就成了危险之事。为了避免“乐极生悲”的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平时要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防止过度兴奋,释放心中的狂喜,可以借助于山川的明媚、朋友的温情等方式,这样就能帮助自己平和心绪,做到兴奋有度、适可而止。
(4)喜乐过甚,则气缓神散
《灵枢·本神》中说:“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意思是喜乐过甚会损伤心神。一般来说,一个人在正常情况下,喜可使心康泰,而乐则使神清爽,喜乐之情最终使得气和志达。从《黄帝内经》的观点来看,就是营卫通利、身清志爽。但是,如果喜乐过甚,比如狂喜、暴喜等极度喜乐的情绪则会伤及心神。
从病理上看,《黄帝内经》认为“喜则气缓”,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过喜会使人的心气涣散,从而导致心神不守。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大脑在受到暴喜的强刺激后,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大量肾上腺素,导致心跳加快,血压升高,体温升高。这些变化如果超过了人的适应能力,就会使体内的气机紊乱,甚至造成精神失常。
一个团队的成功,需要团队里的人齐心协力、互相配合。但是,如果这个团队里的人像一盘散沙,不团结、不齐心、不合作,那么,这个队伍肯定做不出很成功的业绩,甚至迟早面临散伙的危险。而对于一个人来说,人的心气涣散了,健康也就面临着被“瓦解”的危险,这个人会变得精神恍惚,注意力不容易集中,自己做了什么似乎都没往心里去,给别人的感觉和以前大不相同,严重的会嬉笑不休,处于一种心神癫狂的状态,在其他人眼中与“神经病”无异。这种情况,就是“过喜伤心”的具体表现。
有人可能心存疑虑,遇上高兴的事大喜是自然反应,如何控制呢?这里我教大家一种防止大喜过度的方法—转移法。转移法又可称移情法,即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改变人的思想焦点,或改变其周围环境,使人从现有的过激情绪中脱离出来,或转移到另外的事物上去。《素问·移精变气论》言:“古之治病,惟其移精变气,可祝由而已。”古代的祝由疗法,实际上就是心理疗法。其本质是转移患者的精神,以达到调整气机、精神内守的作用。比如,古人早就认识到琴棋书画具有影响人的情感,转移情志,陶冶性情的作用。实践证明,它们确实可以让人从激动的情绪里平静下来,从而进入心神宁静的情志中。
(5)大喜坠阳,心病还要心药医
俗语中有“人逢喜事精神爽”,人在高兴的时候,体内的气血运行舒缓平和、通达顺畅。所以,喜在大多数情况下是一种良性的情绪活动。中医认为“心主神明”,心是情志思维活动的控制和调节中枢,不可过旺,不可过弱,如果出现超乎常态的“喜”,就会扰乱心神,令人语无伦次、举止失常。
《黄帝内经》指出,“喜怒不节则伤脏”,说明情志不加节制会损伤脏腑功能,关于这一点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喜伤心”。此外,从中医角度看,这种病症叫“大喜坠阳”,喜则气缓,心阳心神弥散不聚,形神不俱,人神分离而去世。在《淮南子》中有“大喜坠阳”的记载,而且书中也有“谈笑以惜精气为本。多笑则肾转腰痛。多笑则神伤,神伤则悒悒不乐,恍惚不宁;多笑则脏伤,脏伤则脐腹痛,久为气损”之说。
下面我们以一个具体的例子来说明“大喜坠阳”的危害: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说过“婚后沉默症”?说的是青年男女在结婚以后对待彼此的态度的改变。结婚之前,男女双方总有说不完的话,从早说到晚,电话一打短则半小时,长则一小时,谁都舍不得先挂断。可是结婚后两个人之间的话反而少了,那些婚前卿卿我我的恋人,似乎在热恋时就把该说的话说完了。
从健康的角度来说,造成婚后沉默症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身体上的变化。心神影响身体,身体的变化也会影响到心神,这是情志养生的基本观点。在婚前,人们体内的精气没有得到太多的疏泄,主要是累积。中医认为,人体内储存了多少精气,也就储存了多少健康,精气过度支出,人的健康也就毁掉了。所以,很多婚前生龙活虎的人,到了婚后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精神萎靡。
此外,还有一个原因,结婚属于人生大喜,大喜本身就是伤心坠阳的事,如果再加上纵欲等原因,身体自然就心神不守了,人也就变得“什么都懒得做”“什么都懒得说”。女性的变化虽不像男性那么明显,但也确实存在。此时,男性身体之阳几乎坠到了低谷,男女之间原本能持平的言语沟通也就出现了落差。
俗话说“解铃还须系铃人,心病还要心药医”,要想治此病就要先了解具体的病因。《黄帝内经》讲:“心藏神,肝藏魂,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神作为人身的最高领导,应该在客观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愉悦身心,让每个器官组织细胞享受充分的自由。恬静、愉悦、顺应自然才是健康的精神活动,大喜的时候会伤神,伤神则阳气耗散。婚后沉默症的原因就是结婚后的喜悦大爆发,伤及心神,损伤阳气,整个人自然就表现得毫无精神。因“喜”而病就要克制“喜”,不要长时间让情绪处于异常兴奋的状态,及时调节内心的狂喜。
(6)恐胜喜,紧张能够防止过喜
前面我们说过喜不能过度,否则会伤心。那么,面对突然而至的喜悦或者难以自制的狂喜应该怎么办呢?这里我们用《黄帝内经》中的话来回答,那就是《素问·五运行大论》中提到的:“其志为喜。喜伤心,恐胜喜。”也就是说恐惧可以克制狂喜。因为中医认为喜在心属火,恐在肾属水,而“水克火”,所以就有了“恐胜喜”之说。
以恐胜喜是中医情志相胜的治疗方法之一。情志相胜心理疗法是根据我国传统文化和民族心理,运用朴素的古代心理学思想和情志之间相互制约的关系来进行治疗的一种方法。在情志致病上,中医学认为精神情志一旦超过个体生理适应能力,就会导致躯体病变或损伤,即“至若情志之郁,则总由乎心,此因郁而病”。中医理论认为用情志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即激发出某一情志,以纠正另一病态情志,从而有效治疗病态情志引发的疾病。当喜极伤心时,用恐来吓之,可以帮助治疗情志病。如《儒林外史》中范进中举的故事。范进因晚年中了举人,一下子欢喜过度,变得疯疯癫癫,因其平素极其畏惧他的丈人胡屠夫,结果被胡屠夫一记巴掌而打得清醒了,这便是“恐胜喜”这一治疗方法的运用。
“恐胜喜”的本质是五行中“水克火”的原理运用。因为从五行属性归类来说,恐在肾属于水,而喜在心属于火,平常我们说的“水火不相容”就是因为它们之间相互克制,而“恐”与“喜”就有这种相互克制的关系。
五行的相生相克,有多种形式的体现。比如,在《难经》中将“生我”和“我生”,比喻为“母”和“子”的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所以五行中的相生关系也被称作“母子”关系。对于火来说,由于木生火,所以“生我”者为木,木与火是“母子”关系;而又因为火生土,故“我生”者为土,火与土又是“母子”关系。同理,在《黄帝内经》中则将“克我”和“我克”称作“所不胜”和“所胜”。即“克我”者是“所不胜”,“我克”者是“所胜”。再以火为例,由于火克金,故“我克”者为金;由于水克火,故“克我”者为水。所以,就喜而言,“克我”者为恐,恐胜喜。
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处于过喜状态时,不妨试着用“恐胜喜”的方法来克制,如想一些令人恐怖的事情,也可以看一部恐怖电影,或者参加一个使人恐惧的活动等。一般情况下,以恐胜喜对那些患有现代癔症、情感型精神病和表演型人格障碍的人有较好的效果。但这种方法也不能“包治百病”,某些由具体原因引起的“心病”还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去诊断治疗。而且,以恐胜喜,也必须掌握恐的程度,恐不能太过,以防被“过恐”的情志所伤害,那样就得不偿失了。
4.养心,先改掉“伤心”的习惯
(1)汗为心之液,大汗淋漓易伤心
打完一场篮球,或者刚从健身房出来,每个人都是大汗淋漓的,尤其在炎热的夏天,稍微运动一下就会满身大汗。许多人喜欢在夏天出一身大汗后冲个澡,觉得很舒服。还有的人认为请人吃饭不如请人出汗,他们觉得出一身大汗有排毒的作用。殊不知,大汗淋漓其实最易伤心。
中医认为,汗液是人体内的津液在阳气的蒸腾汽化作用下,由玄府也就是汗孔排出体外的液体,《素问·阴阳别论》称“阳加于阴谓之汗”就是这个意思。由于汗为津液所化生,而血与津液的生成都来源于人体摄入的营养物质,二者能够在血脉内外相互渗透、互相补充,即所谓“津血同源”。在中医脏腑学说中,心又有主一身血脉的功能。因此,就有了“心—血—津液—汗”的关系链。《医宗金鉴》将其归纳为:“心之所藏,在内者为血,发于外者为汗,汗者心之液也。”
“汗为心之液”高度概括了“汗”对人体的重要作用。首先,汗血同属阴津,阴津的充足和输布是汗液生成的来源和基础,而阳气的运行和控摄是汗液排泄的动力和调节枢纽。其次,生理上汗液与心之功能密切,因此病理上出汗过多或发汗过多,则易损伤津液、耗散心气,常见心悸气短、神疲乏力等症。比如心绞痛或心肌梗死的病人,发病时都会大汗淋漓,有的被子都会湿透。因此,心功能失调或心脏病患者,千万不要选择出汗多的运动,或者出汗多的放松方式,如蒸桑拿、泡温泉等,以免大汗淋漓后耗伤心液,加重病情。
另外,人体出汗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散热性出汗,如气候炎热,衣被太厚或运动后出汗;二是惊恐紧张导致的出汗,是指人在精神紧张或受到惊吓时出汗。所以,紧张出汗也会耗损心液。因此平时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绪,努力保持一种平和的心态。
在正常的情况下,汗液的排泄是我们常常感觉不到的,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肌肤的润泽。但过度出汗,比如大汗淋漓、汗湿全身等就会对心脏造成危害。所以,我们平时的运动锻炼一定要适量适度,不宜选择运动量很大、出汗较多的项目,尽量选择一些相对平缓的项目,如慢跑、散步、太极拳、瑜伽等,既不会出大汗又可收到锻炼效果,最重要的是不会损耗阳气。同样,像蒸桑拿这种容易大汗淋漓的活动也不要进行得太频繁,以免汗液流失过多,有伤身心。
(2)超负荷工作容易心气不足
心气不足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由于身体虚弱长期气血不足造成的心肌不够强劲所致的心脏病;另一种是由于高脂血症造成的血管内壁长期堆积杂质和饱和脂肪酸,导致心血管内径变窄造成的心脏供血不足。前一种多发生在女性和先天身体虚弱者身上,后一种一些城市人都会有,主要跟不良的生活习惯及饮食习惯有关,其中最常见的就是超负荷工作,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过度疲劳。
每个人都会有感觉疲劳的时候,这是身体的本能,轻度疲劳可通过充分休息得到改善,而过度疲劳则会对身心健康造成危害,甚至诱发疾病。那么,过度疲劳对人体的危害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过度疲劳容易导致心气不足,超负荷工作使人的生理和心理一直处于疲劳的状态。从心理上来说,容易导致人的精神紧张,脑功能会轻度紊乱,从而引发神经衰弱,出现失眠、注意力涣散、记忆力减退、心悸、持续性头痛等症状。《灵枢·口问》中说:“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故悲哀忧愁则心动,心动则五脏六腑皆摇。”各种情志活动的产生,都同心有着重要的关系。外界的刺激都是先作用于心,再通过心的活动带动情志上的变化。由此可见,如果一个人长期在情感问题、婚姻危机、职业压力、人际关系的处理上费神,就会劳累心神。心神需要静养,而不能过于劳累。
另外,长时间超负荷工作还会透支人的身体健康,使血流速度减慢,含氧量下降,无法正常排出代谢产生的废物,久而久之就会对心脏和脑细胞造成严重的损害,容易诱发心肌缺血、高脂血症、脑循环障碍等疾病。
(3)过分受冷,易犯“心病”
中国有句养生谚语叫“春捂秋冻,不生杂病”,说的是秋季气温稍凉爽,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而春天气候刚转暖,不要过早脱掉棉衣。这其中有一定的道理,但也要因人而异,尤其是“秋冻”对某些人来说不是养生反而会让心脏受损。
《黄帝内经》里说过,心在五行中属火,在五脏中属于阳脏,又因为它在身体的上部,所以古人把心脏比作人体中的太阳。因此,中医认为六淫中的阴寒之邪是对心最大的威胁,也就是说我们的心脏最怕受寒受冷。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内的五脏六腑只有在36~37℃的温度条件下,才能保持正常功能。当环境温度变低时,为了不使体内热量散失,体内的血管就开始收缩以保持这些内脏器官所需的温度。一般来说,人的手和脚是最容易受冷的部位,而手脚与心脏的距离最远,并且手脚上的血管细小,一旦受冷,就难以顺畅地输送血液,要知道,我们每个人都不能离开心脏的血液输送运作。这样一来,血管收缩便会增加心脏的负担,导致血压上升、血液循环不畅通、水分代谢不平衡等。所以,天凉了以后一定要做好手和脚的保暖,特别提醒一些爱美的女性朋友,穿衣打扮不要为了“风度”而不顾“温度”,健康才是最好的美丽。
对于心脑血管病患者来说,更加不能过分受冷。秋冬交替时节,不但气候多变,而且气压的波动幅度也相对较大,人体的皮肤乃至皮下组织和血管都容易遇冷收缩,使得血管的阻力增大,导致血压上升、血液黏度增大,这些都是心脑血管病人的大忌。相关研究也发现,在0℃以下的低温环境中,特别是在寒潮或者强冷空气活动的日子里,急性心肌梗死、脑血管意外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会显著上升。所以,心脑血管病患者不宜受冻。
总之,秋冬季节一定要做好保暖工作,不能让身体过分受冷,从而给心脏增加负担。即使在夏天也不要把空调温度调得太低,这样会使血管痉挛收缩,血压升高,或血液受阻,引发心脑血管意外。
(4)久看电视喝浓茶,加重心脏的负担
如今电视机已成为家庭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件“生活用品”,不管看不看,每家都会在客厅或卧室摆放一台电视机。而对于老年人和小孩子来说,看电视几乎是他们一天中最主要的休闲活动。尤其是老年人,喜欢泡杯浓茶,在电视机前一坐就是一天。其实,这是非常不好的习惯,会加重心脏的负担,对健康十分不利。
研究表明,即使是身体健康的人,如果长时间看电视,也可能会出现致命的后果。看电视1小时可增加心脏病死亡风险7%,每天看电视4小时心脏病死亡风险增加28%。如果加上久喝浓茶、咖啡或酒精等刺激性很大的饮料,更会加重心脏的负担。所以,那些整天离不开电视的人一定要改掉这些坏习惯,为心脏减轻负担。老年人每天看电视要控制在1~2小时之间,注意休息。儿童也不宜长时间看电视,否则会提高患心脏病的风险。其原因是看电视的时候,身体消耗的能量非常低,体内剩余的热量容易转化成脂肪,导致脏腑里脂肪量增多,容易引发心脏病。
很多老人喜欢一边看着电视,一边喝着浓茶。尽管喝茶可以提神醒脑、促进消化,有益于人体健康,然而,浓茶中的茶碱和咖啡碱具有兴奋心脏的作用,会加重心脏的负担,尤其对于心脏功能欠佳的人来说,后果更是不堪设想。所以,心动过速的心脏病患者,以及心、肾功能减退的病人,一般不宜喝浓茶,最好饮用淡茶,一次饮用的茶水量也不宜过多,以免加重心脏和肾脏的负担。尤其是对于中老年人来说,饮茶的浓度对保护自己的身体健康尤为重要。
此外,饮浓茶与吸烟、饮酒和饮咖啡一样是引起血压升高的重要因素,尤其是喜欢喝浓茶并且饮茶量较多的人。日常生活中,有些人饮茶后会出现头晕、头痛等症状,这可能就是血压升高所导致的。另外,过量喝浓茶会加重心脏负担,产生胸闷、心悸等不适症状。
所以说凡事应有度,看电视和喝茶本来是一种休闲娱乐方式,适度可以养生,过度则有损健康。
(5)酒后不宜喝咖啡,避免刺激血管扩张
“美酒加咖啡,一杯再一杯……”伴随着邓丽君甜美的歌声,美酒和咖啡的组合似乎也变得甜美起来,酒后来一杯咖啡成了很多人的习惯。事实上,这种行为并不像歌里唱得那么美,反而会危害我们的身体健康。
以前人们认为咖啡因有助于提升肝和肾脏的功能,酒后喝咖啡可以促使酒精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咖啡有醒酒的作用。但是,经研究发现,酒后喝咖啡,会加重酒精对人体的损害,而且还会刺激血管扩张,诱发高血压,伤害心脏。
一般情况下人们喝过酒以后,酒精会快速地被消化系统吸收,然后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影响肠胃、心脏、肝肾、大脑和内分泌系统,并导致人体内蛋白质、糖和脂肪的代谢紊乱,而大脑则是受损害最直接、最严重的部位。这时候再喝咖啡,咖啡因就会刺激中枢神经和肌肉,加快人体的新陈代谢,导致大脑从极度抑制转入极度兴奋,并刺激血管扩张,加快血液循环,极大地增加了心血管的负担,比单纯喝酒对人体造成的伤害高出许多倍,严重的还会诱发高血压,再加上这时候人的情绪比较激动,危险性会大大增加。
所以,美酒加咖啡的组合最好不要尝试,即使是喝了有保健作用的葡萄酒,也不适合喝咖啡。在此提醒大家,饮用白酒超过50毫升的人,酒后不要喝咖啡,喝了少量酒的人,喝咖啡最好不要超过200毫升。在饮用白酒30~60分钟、葡萄酒1~3小时之内,人体中游离的酒精含量会达到最大值,此时不要喝咖啡。
(6)清晨切勿猛起床,给心脏一个缓冲的时间
为了第二天上课、上班不迟到,大多数人都有定闹铃的习惯。那么,你是不是一听到闹铃响眼睛还没睁开就马上坐起来呢?如果是,那一定要改掉这个习惯。起床过猛可能造成一过性脑缺血,导致头晕等症状。这些情况在老年人中比较多见,尤其是患有动脉硬化、颈椎病的老年人,更不要起床过猛,严重的可能导致晕厥。
因为早上起床时,人是醒来了,但心脏还处于混沌状态,还没有完全清醒过来,这时如果猛然间起床,尤其是患有脑血管疾病或心脏病的朋友可能会诱发脑出血、心脏病。所以,清晨起床要缓慢,体位变化不要迅速,最好活动一下四肢,伸伸懒腰,三五分钟以后再起来。身体经过一夜的睡眠后,活动一下,还可以增强血液循环。
明朝养生学家冷谦在《修龄要旨》中说:“平明睡觉,先醒心,后醒眼,两手搓热,熨眼数遍,以睛左旋、右转各9遍,闭住少顷,忽大睁开,除却风火。”意思是早上醒来的时候,不要急着睁开眼睛,先养养神醒醒心,把双手对搓搓热后用手捂住眼睛,如此多做几遍,然后转眼,左右各转9次,这时候再把眼睛睁开。人在快睡醒的时候是先醒心,会出现大脑醒过来了但眼睛还睁不开这种似睡似醒的状态。这时最好不要急着睁眼起床,因为此时似睡似醒的状态类似于修炼中的入定,是最有利于人体健康的状态之一,我们可以利用这段时间先醒醒心,等完全清醒了再睁开眼睛,然后慢慢起床。
当然,不仅是老年人,年轻人也要养成早上先醒心后醒眼的习惯。平时加强训练,形成条件反射,关键时刻才能起作用。
虽然一日之计在于晨,但也不妨碍你花上几分钟醒醒心,给心脏一段缓冲的时间,养成良好的起床习惯,给自己一个健康的身体。
(7)心脏病患者洗澡有“四不”
洗澡对于很多人来说只有清洁的作用,没有那么多讲究。其实,洗澡也是有禁忌的,不正确的洗澡习惯会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尤其是患有心脏病的朋友们,在洗澡的时候应该做到“四个不要”。
不要用温度过高的水洗澡
洗澡水的温度一般以37℃最好,不冷也不热,如果将水温调得过高,尤其是在冬天洗澡的时候,容易使全身皮肤的血管扩张,使得体内大量血液集中到皮肤表面,导致心血管急剧缺血,容易引起心血管痉挛。对于患有心脏病的人来说,如果心血管痉挛时间超过15分钟,就有可能发生急性心肌梗死,严重的有猝死的危险。
饭后洗澡
人们在刚吃完饭时,心脏的血液有一部分被调配给肠胃,以帮助它们完成消化吸收的功能。如果这时候洗澡,又会有大量的血液集中到皮肤表面,从而会加剧心脏缺血,甚至发生心绞痛或猝死。所以,饭后1小时之内最好不要洗澡,特别是心脏功能不好的人,应该在饭后2小时或者饭前1小时洗澡。另外,洗热水澡之前,可以喝一杯温开水,这样有助于补充体内的血液容量,减轻心脏的负担。
洗澡时动作不要过大过猛
关于这一点,患有心脏病的朋友们和老年人要特别注意,洗澡时动作要轻柔舒缓,避免消耗掉过多的体力,洗完澡最好休息30分钟左右,以恢复体力。洗澡期间不要锁门,一旦出现不适马上求助,有条件的可以由家人帮助洗浴。
不要在疲劳的时候洗澡
劳动后也不宜立即洗澡,无论是体力劳动还是脑力劳动,都要在结束后休息一会儿再洗澡,否则容易引发心脏和脑部供血不足,甚至导致昏厥。
(8)出汗不迎风,跑步莫凹胸
民间流传着很多健康谚语,是人们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总结的养生之法,而“出汗不迎风,跑步莫凹胸”就是其中之一。看起来很简单的一句话,但是做到它就能起到养护心脏的作用。
为什么说“出汗不迎风,跑步莫凹胸”是对心脏有好处的习惯呢?《黄帝内经》认为,汗为心之液。心是“阳中之太阳”,当人运动过后,体内的阳气越发旺盛,这时蒸腾津液外出的能力也会增强,出汗就会较多。此时不宜吹风,否则容易让寒气从汗孔进入体内,引发疾病。而且,冷风的突然刺激会令血管立即收缩,增大了血液的循环阻力,心肺的负担也会加大。所以,运动后应先把汗及时擦干,脱掉汗湿的服装、鞋袜,换上干净的衣服,防止热量散失过度。
而凹胸会缩小胸腔范围,使胸腔内的空气量减少,降低了肺活量,尤其是在跑步时,人的呼吸量相当大,需要心脏的跳动频率与呼吸相当,以及足够的氧气供应,这时如果凹胸,将会造成血液的含氧量降低,心脏的跳动将会受到限制,容易造成心脏供血不足,也不利于呼吸。而抬头挺胸能够使胸围增大,使肺活量增加10%~30%,让肺腔能容纳更多的空气,从而提升血液的含氧量,使更多的氧气参与体内的新陈代谢,以减轻心脏的负担,同时也会降低运动者的疲劳感。
除了凹胸,跑步时还要注意掌握呼吸的节奏,适当张口协助鼻呼吸。如果只用鼻呼吸,满足不了人体对氧的需求量,会使呼吸肌较快产生疲劳,影响健康。另外,跑步的时候不宜逆风跑,因为人呼吸的频率在跑步时会变高,风中的微尘、细菌会随着呼吸进入肺部,让肺部受到感染引发疾病。而且逆风跑步,空气压缩使人感到呼吸困难,氧气供给不足,严重的还会导致死亡。如果是冬天,还会因为冷空气的侵入造成腹泻、腹痛等。
综上所述,人们在选择以跑步的方式锻炼身体时要做到“出汗不迎风,跑步莫凹胸”。这样才不会在锻炼的时候伤害身体健康,才不会给心脏造成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