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顺帝与元末

天历之变

致和元年(1328年)七月(本书日月均指农历,下同),元朝第六代皇帝泰定帝[1] (在位1323—1328年)病殁于元朝上都[2](又称夏都,今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附近)。彼时,朝堂之上宰相倒剌沙实权在握。趁皇位空悬之机他于上都专权自用,逾月未立新君。同年八月,奉命留守大都的佥枢密院事燕铁木儿,见有隙可乘遂先发制人。曾是武宗旧臣的燕铁木儿本就对泰定帝即位一事颇有微词,他当机立断决定拥立第三代[3]皇帝武宗海山(在位1307—1311年)的遗孤为帝。

八月四日早朝之时,以商议国事为名,大都的官员们被传召至兴圣宫。却未曾想到,等待他们的是燕铁木儿及其所率的一众披坚执锐的近卫甲士。他向众人宣布:“祖宗正统属在武皇帝之子,敢有不顺者斩。”[4]

话音方落,兵皆露刃将数名与倒剌沙沆瀣一气的官员缚于殿上,并对其余诸人施以恫吓。这场政变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落下帷幕,当官员们意识到事态之严峻时,大都已尽为燕铁木儿所掌握。万事俱备唯欠东风,余下只需迎回武宗遗孤便可名正言顺。

然而,此时武宗长子和世㻋正流亡于遥远的中亚之地,故难以短时间内返回大都。燕铁木儿得知此事后转而迎立位于建康(今南京)的和世㻋之弟图帖睦尔。图帖睦尔提出待兄长和世㻋归来之后便让位于对方,以此为条件接受了燕铁木儿的请求于大都即位,改元天历,是为元朝第七代皇帝文宗(在位1328—1329年、1329—1332年)。

大都政变之事传到上都,为与其对抗,宰相倒剌沙遂拥立泰定帝之子阿速吉八为帝(天顺帝)。那时的阿速吉八年仅九岁,而另一方的图帖睦尔已经二十五岁。话虽如此,两者的对立实质却是倒剌沙与燕铁木儿之间的权力斗争,他们隐于幕后成为两都之争的操纵者。再者,两人也一致认为,能为两都之争画上句号的除武力之外再无他法。而为这场争端揭开序幕的事件正是广为后世所知的“天历之变”。

元朝从未确立过皇位继承制度,每逢帝位更迭总是兄弟阋墙同室操戈,在此期间,行政会陷入瘫痪进而导致政局进入大动乱时期,这对元朝来说并非什么稀奇之事。曾经“忽里勒台[5]”这一大型会议制度,一度成为选拔下任皇帝的前置程序。但是大会本身受到实权派的摆布,因此到头来话语权依然属于武力强大的一方。元朝的开创者世祖忽必烈同样无法免俗,他在与其弟阿里不哥的兄弟之争中胜出从而登上大位。即使在灭亡南宋并支配中国全境之后,元朝同室操戈的传统依旧根深蒂固难以改变。就近来说,第六代皇帝泰定帝,抑或第三代皇帝武宗,他们即位之时都曾上演了血雨腥风的夺位惨事。

不过,天历之变的规模之大,与上述提及之内乱不可同日而语。分裂为上都派和大都派的蒙古军团,将天下一分为二,反复上演着肝髓流野的殊死之战。铁蹄踏过华北平原,所到之处赤地千里。

图1 元朝世系表

起初,上都一方锐不可当形势占优,但在倒剌沙集结兵力挥师南进意图一举攻下大都之际,燕铁木儿之叔不花帖木儿率军直扑兵力空虚的上都,以此为契机,双方形势瞬间逆转。兵败之后,天顺帝下落不明,倒剌沙见大势已去遂携玉玺投降。至此,上都派各军势终于分崩离析,倒剌沙也被送往大都处刑,一代权相的黯然离场标志着这场长达月余的战乱落下帷幕。

内乱以大都派的获胜告终,作为代表人物的燕铁木儿,他的获益无疑是巨大的,战后他的势力得到了空前的扩张。内乱后,文宗按照约定让位于其兄,和世㻋遂于次年,即天历二年(1329年)在漠北之地的哈拉和林[6]登上皇位,是为元朝第八代皇帝明宗(在位1329年)。然而,明宗的时代并未持续多久。让位后的文宗虽被册封为皇太子,但他对皇位仍念念不忘。与此同时,柄权数年的燕铁木儿也唯恐权力为明宗近臣所夺。于是二人一拍即合制定了谋害明宗的计划。

时为天历二年五月,文宗从大都出发前去迎回自哈拉和林归来的明宗。兄弟二人于上都郊外汇合,为了庆祝久别重逢,文宗为明宗设宴,宴会持续了多日。据说,那时的明宗异常兴奋,并多次向文宗诉说了自己的感激之情。可令人猝不及防的是,数日之后的某一天官方突然宣布了明宗暴毙的消息,且病因不明。混乱之际,燕铁木儿从明宗皇后处接过玉玺,二人随即率众返回大都。一场骚乱便这样落下帷幕,而距离大都一步之遥的明宗却被二人合谋毒杀。

于是乎,皇位重归文宗。在一众元朝帝王中,文宗是少有的不仅精通汉语亦能作汉诗的皇帝。在位期间,他设立奎章阁以主持各类文化活动,并负责将汉人典籍译成蒙古语。此外,《经世大典》的编纂工作也在这里进行,该书收录了所有元朝典故和制度。得益于文宗对汉文化的深刻理解,历数元朝五世十一帝,在他的治下,元朝的汉化程度倍道而进,他的庙号“文宗”便是得名于此。然而如此崇尚文治的文宗皇帝却也背负着不为人知的黑暗过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