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王府家宴
弘治六年的秋日早晨,阳光透过稀疏的云层,洒落在京城的每一个角落。然而,对于王守仁而言,这个季节并没有带来预期的喜悦和丰收。他在当年的会试中遗憾落榜,让他心中的失落和沉重如秋叶般堆积。
王守仁独自一人站在格竹子的后院里,他的目光穿过层层竹叶,定格在那片依然葱绿的小竹林上。秋风轻拂,竹叶沙沙作响,似乎在诉说着时间的流逝与命运的无常。王守仁的思绪随着风起舞,他陷入了深深的沉思,对自己的未来,对学术的追求,对家庭的责任,心中充满了迷茫和彷徨。
正当他沉浸在自我反思中时,王徳用小跑的步伐赶来,打破了王守仁的沉思。王徳的脸上满是关切和焦急,他喘着粗气,一边走一边喊道:“公子,你在这里啊!老爷正在找你呢!
秋日的阳光洒在两人身上,王守仁的身影在竹林间拉长。王徳用站在他的身边,显得有些拘谨,毕竟他只是一个书童,而王守仁则是他所侍奉的公子。
王徳用清了清嗓子,透露出一丝紧张和尊重:“公子,有件事我需要转告您。老爷吩咐我来告诉您,今晚在正厅将举办一场家宴。会有几位老爷的朋友前来出席,老爷希望公子能够好好准备,不要失了礼数,以免让老爷难堪。”
王守仁微微颔首,他的表情依旧平静:“多谢徳用提醒。我自会准备妥当,不会让父亲失望。”
王徳用注意到王守仁神色之间的微妙变化,急忙补充道:“公子,老爷也说了,这些朋友都是文人雅士,他们对公子的才学颇为赞赏,相信今晚的宴会定会愉快。”
王守仁轻轻点头,心中却不禁思索起晚宴上可能会发生的对话和交流。
王守仁站着,秋风轻轻拂过脸颊,带来一丝清凉。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听完王徳用的话后,只是轻轻地叹了口气,并对王徳用说道:“知道了,你先去忙吧。”他的声音平和,却带着几分深藏的疲倦。
看着王徳用离开的背影,王守仁的目光再次投向了院子里那些挺拔的竹子。他静静地站着,仿佛在这片绿色中寻求心灵的慰藉。秋风在竹林中穿梭,发出沙沙的响声,像是在诉说着不为人知的故事。
这时,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腰间的玉佩,那是几年前那场不可思议的经历中得来的。玉佩圆润光滑,带着一丝温暖,似乎与他的身体融为一体。他闭上眼睛,回想起当年娄谅在心斋中的教导,以及他临终前留下的那句预言,心中充满了感慨。
“恩师的话,我一直铭记在心,但为何至今我仍无法开启心斋呢?”王守仁自语道,声音中带着一丝困惑和挫败感。
他记得在余姚时,多次尝试进入心斋,但每一次都以失败告终。每当闭上眼睛,他都希望能再次看到那神秘而宏大的心斋世界,但现实总是让他失望。
王守仁重新睁开眼睛,望着眼前的竹林,心中默默地思考着。他知道,这个秘密的答案,或许只有在他的内心深处才能找到。而今晚的家宴,也许会是一个寻找答案的机会,也许在与文人雅士的交流中,他能找到通往心斋之门的钥匙。
秋风渐起,王守仁站在院中,感受着微凉的空气。他轻轻缩了缩脖子,心中暗想,原来京城的秋寒来得这么早。秋日的阳光斜斜地洒在他的身上,略带凉意的风在他脸上轻轻划过,带来了一丝秋天独有的凉爽。
当天下午,王氏府邸内变得异常忙碌。家里的所有仆人都换上了佣人的便服,忙碌地在厨房和厅堂之间来回奔走。王守仁的妻子诸妙仪也加入了忙碌的行列,她穿着简朴的便服,在厨房里帮忙准备着宴席上的菜肴。整个府邸里充满了一种节日的气氛,连过年过节都不曾有过这样的热闹景象。
王华特别嘱咐了王徳用,让他去京城最有名的烤鸭店“便宜坊”买来一只烤鸭。他知道今天要来做客的大人物李东阳最喜欢吃那里的烤鸭。王徳用接到命令后,立即出发前往便宜坊,他明白这次的晚宴对王华而言意义重大,绝不能有丝毫差池。
府邸内的一切都在有条不紊地进行着。诸妙仪在厨房里指挥着仆人,确保每一道菜肴都做到尽善尽美。王守仁则在房间里,沉思着晚宴上的对话和应对,他知道这次宴会不仅仅是一场家庭聚餐,更是一个展现自己才华与学识的机会。他希望能在李东阳等贵客面前留下良好的印象。
黄昏时分,秋日的余晖洒满了王氏府邸,金色的阳光在院子里铺开一层温暖的光辉。距离申时(傍晚时分)还差一刻,王华忙里忙外地安排着家宴的最后准备。他找到了王守仁,语气中带着期望和严肃:“守仁,你去前门口等着,一会儿贵客到来时,你要在第一时间迎接。”
王守仁颔首应是,表情严肃而恭敬:“父亲放心,我自当尽心尽责。”
王华又叮嘱着家中的仆人香菱:“去找你诸妙仪,让她也打扮得体,准备出来给来宾请安。”香菱轻声应诺,迅速转身去找诸妙仪。
随着时间的推移,府邸内的气氛越发紧张而庄重。王守仁走到前门口,站立得笔直,内心虽有些紧张,但面上却保持着镇定。他知道,今晚的家宴对于他和家族而言都极为重要,他不能有任何疏忽。
王华在忙碌了一整天后,终于找到了一刻的喘息时间。他擦了擦额头上的汗珠,走到正堂侧面的一张椅子上坐下,稍作休息。尽管已经年岁不轻,但为了家族和儿子的前途,他仍旧不遗余力。
诸妙仪和香菱在后院忙碌着打扮。诸妙仪选择了一件素雅的衣裙,梳妆打扮得恰到好处,既不失庄重,也展现了她的温婉。香菱则小心翼翼地在一旁帮助,两人偶尔交换着紧张又兴奋的目光。
随着夜幕的降临,王氏府邸内的每个人都在为即将到来的宴会做着最后的准备。王华坐在椅子上,目光穿过前院,看着守仁的背影,心中涌起了一股难以言说的情感。这一刻,他既是家族的领袖,又是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未来充满了期望。
李东阳准时抵达,他的身影在夜色中显得尤为清晰。一进门,李东阳便向王华深深一揖,礼节周到,态度恭敬:“王翰林如此破费,实在令李某感到惶恐不安,不敢当不敢当。”
王华微微还礼,满面笑容:“李大人光临寒舍,真是蓬荜生辉。请进,请进。”
这时,王守仁赶紧上前施礼,他的态度恭谨而又不失庄重:“侄儿王守仁拜见李大人。”
李东阳的目光落在王守仁清秀俊逸的脸庞上,他上前一步,亲切地拉起王守仁的手,笑着说:“终于见到贤侄了。王翰林多次提起你,说你的才华和见识都非同一般,老夫今日特地想听听你的那些传奇故事。”
王守仁有些局促不安,没想到李东阳竟对自己如此关注,他心中既感荣幸又有些紧张,只得勉强点头回应:“是,李大人,但我的故事并非什么传奇,只是些平凡的琐事罢了。”
李东阳微笑着摇了摇头,语气中透露出一丝期待:“哪里,哪里,贤侄莫要谦虚。今夜便请你多多赐教。”
李东阳在为王华和王守仁介绍两位来宾时,态度显得格外恭敬。他转身向一位中等身材的男子介绍,声音中带着尊敬:“这位是杨廷和杨大人,现任左春坊左中允,也是太子殿下的老师。”
杨廷和身材中等,大约三十岁上下,步伐稳重,他走上前来,对王氏父子行了一个礼。他的声音沉稳而富有磁性,给人一种深沉而又不失威严的感觉。他的面庞方正,剑眉之下嵌着一双丹凤眼,透露出他深谋远虑和机智敏锐的性格特点。
“杨廷和见过王翰林和王公子。”他的语气既恭敬又不失自信。
王华回礼,神情显得颇为欣慰。王守仁在王华的示意下,也赶紧对杨廷和深深一礼,语气中带着敬意:“见过杨大人,早就听父亲提及杨大人十九岁就考上进士的壮举,我自感才疏学浅,实在惭愧。”
杨廷和微微一笑,摆了摆手,语气中透露出一种不落俗套的风度:“那都是陈年旧事,王公子莫要谦虚。我早听说伯安你聪明好学,来日功名绝不在我等之下。”说完,他发出了一声爽朗的笑声,显得既自信又平和。
李东阳身旁的年轻人步伐轻快,他的气质中透露出一种率真和自信。未等李东阳开口引荐,他便主动迈步上前,神情坦率,语气中充满了自豪与坚定:“在下姓李,名梦阳,字献吉,乃庆阳府安化县之人。幸得癸丑科一举成进士,如今投奔在李东阳大人门下,尚待朝廷授予官职。”
他的外貌英俊潇洒,脸庞圆润,两道柳眉下嵌着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显得精神焕发。他的这番自我介绍,直接而不加掩饰,展示了他率真而刚直不阿的性格。
王守仁观察着眼前这位与自己年纪相仿的李梦阳,内心不禁生出一份钦佩。他立即伸出手来施礼,同时恭敬地说:“在下王守仁,有幸见到李前辈。”
李梦阳见状,赶快以手相搀,他的动作显得坦荡而不拘小节,笑着说:“伯安与我年纪相仿,何需如此见外?今后叫我献吉便好。”
他的声音中充满了友善与真挚,眼神直接而坦率,显然不喜欢过分的礼节和繁文缛节。王守仁感受到了李梦阳身上的这种率真气质,不由得对他产生了更深的好感。
两人在交谈中,快速拉近了距离,仿佛一见如故。王守仁心中暗自期待,这次宴会能与李梦阳有更多的交流和学习的机会。而李梦阳的坦率和直接,则让整个府邸的气氛更加和谐轻松。
金色的灯火映照着王氏府邸的正堂,气氛庄重而又温馨。众人在王华的引领下来到用餐的地方,一张张精致的桌椅已经摆放妥当,等待着宾客的到来。随着众人陆续落座,府邸内弥漫着一种庆祝和期待的气氛。
饭桌上,觥筹交错之间,先是王华、李东阳和杨廷和开始谈论起最近的朝局。他们的对话充满了关切和深思,讨论着当今的弘治中兴以及成华年间的弊政。三人谈话间,不时发出感慨之声,声音中透露出对国家大事的关心和担忧。
谈话进行了一阵子后,李东阳突然想到了什么,他站起身来,目光转向王守仁,语气坚定而充满期待:“伯安,我知道此次你未能考中进士,但我相信以你的才华,下一次科举必定能取得状元。我想请你在此为下一次科举作一个状元赋。各位意下如何?”
众人听了纷纷点头称是,气氛变得更加热烈。其中,李梦阳的眼中更是闪烁着兴奋的光芒,他举起酒杯,对着王守仁说:“伯安,你的才学在京城早已传为佳话,我坚信你的能力。”说完,他一口气饮尽杯中酒。
面对李东阳等人的期待,王守仁一时感到有些措手不及。然而,他知道这是展示自己才华的绝佳机会。他站起身,朝着众人行了一礼,然后走到酒桌前的大厅中央。深吸一口气,他的神情变得凝重而专注。经过短暂的沉思后,王守仁开始用洪亮且充满自信的声音朗诵他刚刚构思好的《来科状元赋》:
“夫天地之间,才俊璀璨,状元乃至尊之极也。余守仁,庶人耳,怀抱文思,志在峨冠。前望古之贤哲,后继今之俊杰,望在来科,得居状元之位。”
“曰:天道酬勤,人道重才。自幼耽于经史,笔耕不辍。或问何为状元?曰:非但智慧之聚,亦是品德之冠。书中自有黄金屋,诗里自有颜如玉。富贵非所欲,名誉非所求,唯有圣贤之道,为我所守。”
“余读春秋,笃志博学;研墨经,深思敏行。自古状元,非徒学问高深,亦需胸怀坦荡。孔孟之道,载于胸中;诗书之美,流于笔端。”
“夫学海无涯,而勤为舟。天赋予才,地赋予志,人赋予勤。前途虽艰,但愿乘风破浪,达至彼岸。状元非我独享,亦是时代所彰显。文风之盛,国泰民安之象也。”
“来科之试,愿展我平生学问,以期文章盖世,气象万千。若幸荣膺状元,当以此荣光照耀先贤,以此责任贡献国家。非独我之荣,亦是天下儒生之梦。”
“故作此赋,以志我心。愿天佑吾志,愿地育吾才,愿人赏吾勤。待来日金榜题名,方证我一腔热血,不负此生。”
随着王守仁的声音落下,大厅里首先是一片死寂,随后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在座的每一位宾客都被王守仁的才华和气魄所折服。连王华的脸上也洋溢着幸福和自豪的神情,他的眼中闪烁着对儿子的赞许和期待。
在王氏府邸的正厅,温暖的灯光中,王华、李东阳和杨廷和仍坐在坐席上,继续着关于朝廷政事的深入讨论。他们的谈话充满了智慧与见地,彼此间的对话在夜色中显得格外沉重。
与此同时,王守仁引领着李梦阳来到他的书房。书房内书香袭人,一排排的书架上摆满了各种经典著作。王守仁微笑着向李梦阳展示自己的藏书,并开始聊起了自己对程朱理学的心得体会。
李梦阳环视四周,然后好奇地问道:“守仁兄,我看你书架上有不少朱熹的著作。你为何对朱熹的理论感兴趣呢?”
王守仁沉思了片刻,缓缓地回答:“朱熹提倡‘格物穷理’和‘格物致知’,我认为这是对探索宇宙真理的一种积极态度,通过理解天地间的道理,可以更好地改善我们的现实世界。”
然而,李梦阳却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但朱熹也推崇所谓的‘存天理,去人欲’,这在我看来,似乎是对人性的束缚和压制。人心被过度压抑,最终只会导致崩溃。”
王守仁听后陷入了沉默。李梦阳的话触动了他的心弦。他也曾发现这个问题:一味地追寻‘格物致知’,是否真的使人脱离了作为人的本性,用过于绝对的理性去思考一切问题?
沉思良久,王守仁抬头看向李梦阳,语气郑重:“献吉兄才华出众,今日之言,让我受益匪浅。的确,理学虽好,但不能忽视人的情感和欲望,毕竟这也是人心的一部分。”
李梦阳微微一笑,看着王守仁,眼中闪烁着对于知识的渴望和对话术的欣赏。两人在书房中,围绕着哲学和人生的议题展开了深入的讨论。
书房里的氛围在李东阳的出现下变得更加沉重。他步入书房,神情严肃,眼神深邃。李梦阳察觉到了李东阳的意图,立即行了一礼,并恭敬地退出书房,轻手轻脚地关上了门。
屋内只剩下李东阳和王守仁两人。李东阳步履沉稳地走到桌案前,右手轻轻扶着桌子,身体微微前倾,以一种既严肃又私密的姿态对王守仁说道:“伯安,你父亲把你所有关于那些奇异事件的信件都给我看过了。我相信你所说的都是真实的。”
王守仁被李东阳的话震惊了,他的眼睛瞪得大大的,目光紧紧地盯着李东阳,似乎还没从惊讶中回过神来。
李东阳注意到王守仁的惊讶神态,不禁轻声继续说道:“伯安,你在信中提到的黑宝石,其颜色是不是黑中泛着青光?”
王守仁回过神来,沉思了一会儿,然后缓缓点头,木讷地回答:“如果我记得不错,那黑宝石确实带着一种奇异的青色光芒。”
李东阳的眼神中闪过一丝深思,他缓缓捋了捋自己的胡须,脸上露出沉思的神情。他似乎对王守仁的经历有着深刻的兴趣,或许还有更深层的了解。
书房内,空气中弥漫着一种神秘而又紧张的气氛。王守仁站在那里,心中充满了疑惑和期待,他不知道李东阳接下来会说什么,但他能感觉到,这位前辈似乎对他的经历有着不一般的见解。
王守仁在李东阳深沉的思考中等待着,心中充满了疑惑和期待。终于,他鼓起勇气,小心翼翼地问道:“李大人,您是否也了解一些关于那黑色宝石的事情?能否告诉我呢?”
李东阳抬头,眼神中透露出一丝探究:“伯安,一斋先生是否曾向你透露过那黑色宝石的真相?”
王守仁回忆起与娄谅的对话,缓缓说道:“我记得恩师娄谅曾说过,那宝石并非凡物,而是源自某个心斋或幻境,因而拥有奇异的力量。”
听到这里,李东阳的眉头紧锁,他低声嘀咕:“来自心斋,能影响人心智……?”
突然,李东阳的眼神变得锐利,他直视着王守仁:“伯安,你之前并未提及那黑色宝石的来源。难道其中有何隐情?”
王守仁心中一惊,没有想到李东阳会如此细致地注意到这一点。他深吸一口气,决定坦诚相告:“李大人,那宝石原本是宁王府送给我的岳父诸养和的寿礼。后来,它被改造,镶嵌在我妻子诸妙仪新婚时所佩戴的凤冠之上,但后来却莫名其妙地消失了。”
李东阳听完,沉默了片刻,眼中闪过一丝思索的光芒。他缓缓点头,似乎在心中拼凑着某个更大的谜团。王守仁站在那里,心中既忐忑又好奇,不知道李东阳接下来会有什么样的发现或者见解。
李东阳听完王守仁的话,长叹一声,眼中满是忧虑。他摇了摇头,自言自语般地低声说:“大祸不远矣。”这句话让王守仁心中一震,他立刻联想到娄谅临别时的忠告,不由得轻声问道:“李大人,何出此言?”
李东阳的眼神中充满了沮丧和忧虑。他抬起头,目光深沉地看着王守仁,缓缓地讲述了自己的发现。他谈到了皇帝近来频繁的噩梦,以及自己在《永乐大典》中所发现的黑龙镇纸的秘密。李东阳的语气中带着严肃和警戒:“伯安,今日我所言,务必不可外泄,连你父亲王华也不能知晓。我感觉到了一股庞大的阴谋正在酝酿之中,其目标直指皇帝和太子。”
王守仁听后,心中一紧,眼中闪过一丝坚定:“李大人,我虽年轻,但也在私下调查这些奇异事件。若李大人有所需,我定尽力相助。”
听到王守仁的承诺,李东阳的面容终于放松了一些,他似乎在王守仁的坚定中找到了一丝安慰。他轻轻拍了拍王守仁的肩膀,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微笑:“王华有你这样的麒麟儿,此生足矣。”
书房内的气氛虽然沉重,但在两人的坚定信念中,也充满了对未来的希望。
在温暖的灯光下,府邸内充满了和谐与宁静。众人的闲聊在戌时才渐渐结束,一天的宴会终于接近尾声。李东阳、李梦阳和杨廷和一同走到正门口,准备告别。
李东阳在离开之前,紧紧握住王守仁的手,眼神认真而深情地对他说:“伯安,如果你愿意,不妨考虑加入我的门下。我可以保举你到国子监深造,为三年后的会试做好准备。你对此有何看法?”
王守仁听到这突如其来的提议,内心涌起莫大的激动,甚至当场就要跪下以示感激。李东阳见状,连忙伸手制止,温和地说:“王翰林是天下闻名的大儒,能得到像伯安这样的俊才为我所欣赏,我已心满意足。不必这些虚礼。”
说完,李东阳给了王守仁一个意味深长的眼色,似乎在提醒他今晚的谈话重要性。随后,他向王华行了一礼,与众人告别。李东阳在走出大门时,发出了一阵爽朗的笑声,那笑声在静谧的夜空中回荡,显得格外明亮。
王守仁目送着李东阳他们的背影渐渐远去,心中充满了对未来的期待和梦想。他抬头望向满是星斗的夜空,眼神定格在南斗六星的方位,似乎在寻找着什么。深深地注视了一会儿后,他转身跟随着王华返回屋内,心中暗自思索着李东阳的话和他们之间的谈话,以及这一夜可能带来的改变。
这一夜,对于王守仁来说,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宴会,更是他人生轨迹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在这漫天繁星之下,他的命运仿佛也在悄然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