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导论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这是党中央对中国经济所处发展阶段的新认知、新判断和新战略。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生产体系不断出现垂直分离和再造,国际分工由产业间分工向产业内分工、产品内分工不断深化,进入了一个以价值链环节分工为基础的全球化生产阶段。在这样一种分工模式下,一国或地区的竞争优势及获益能力不是体现在某个特定的产业或是某个特定的产品上,而是取决于在全球价值链中所占据的环节或工序。因而,争夺价值链高附加值的战略环节成为各国竞争的焦点。发达国家把控着价值链的高端,不断将低端环节向海外低成本国家转移。而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却有可能会遭遇到掌握研发设计、核心技术与市场销售终端或品牌的发达国家的“俘获效应”和“纵向压榨效应”,导致价值链“低端锁定”。因而,发展中国家并不能通过国际分工实现自然的产业升级,它们难以改变自身在全球价值链中的边缘地位。
2008年以来的经济金融危机引发了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全球产业体系再布局,新兴产业的份额进一步增大,重要性进一步凸显,众多国家已经开始加快调整科技和产业发展战略。主要发达国家出现了“再工业化”趋势,努力重塑在技术和知识密集型工业领域的竞争优势。如美国实施“先进制造业”战略,推动制造业回流和升级;德国推进“工业4.0战略”;英国和法国分别实施了“高价值制造”和“新工业法国”战略,酝酿新的产业技术革命。这将减缓产业链的高端环节及其核心技术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进程。随着我国对全球价值链融入的广度和深度的不断推进,我国产业发展暴露出了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产业链升级进程缓慢,在发展过程中时常受到原材料供应、销售市场的双重挤压,不仅产业的附加价值低,而且对物质资源投入的要求高,资源大进大出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导致了大量的资源耗费和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大量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产品出口,屡屡引起国际贸易争端和摩擦;劳动力成本、商务成本和资源环境成本不断上升,加之受资本积累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的限制,诸多行业遭遇了增长困境。从动态来看,全球价值链分工会将我国的产业较长时期地压制在一个相对低端的环节,并因“路径依赖”效应,对我国产业结构产生持续的负面影响,甚至导致妨碍结构升级的“低端锁定效应”。
在全球价值链与经贸规则加速重构的背景下,处于全球价值链末端的中国产业具有很高的替代弹性,我国已无法再凭借原有的要素红利与制度红利加入全球价值链体系,因而,打造新的产业竞争优势,提升价值链地位,成为决定国家未来经济命运的“攻坚战”。然而,我国产业发展面临着外部需求萎缩、资源环境约束强化、要素供给抑制、技术创新不足、“低端被蚕食,高端上不去”等问题,产业升级与转型发展迫在眉睫,改革已进入深水区、攻坚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胜期,正处于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在经济迫切需要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之际,已无完善的理论与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要解决当前深层次的结构性问题,必须通过优化要素配置和调整生产结构来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报告提出:“我们要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水平。同时,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契合了经济发展方式从规模速度型转为质量效益型、产业结构从价值链中低端迈向中高端、增长动力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这三个转变的要求。中国亟须深入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构筑新优势、培育新动能,通过改革创新构建更高层次的现代化经济体系,积极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推动发展质量、效率以及动力的深层次变革,显著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和整体经济效益,使供给能力更好地满足广大人民日益增长、不断升级和个性化的物质、文化和生态环境需要。因而,我们需要从适应全球价值链重构的战略高度,深入研究全球价值链分工的演化规律和政策原理,瞄准未来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在全球价值链上重新找寻坐标,通过对全球价值链由低端向高端的控制,实现贸易条件和贸易利益的改善,最终达到转变贸易结构、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方式的目的,大力拓展中国经济的发展空间。这将有力地促进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构建和中国经济增长,既有理论上的必要性,也有实践上的迫切性。
本书后面章节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二章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计算我国相关出口产业的价值链参与度,并进行国际比较,这有利于在中美贸易摩擦等全球贸易格局发生重大变化的背景下更加深刻地认识中国产业竞争力。第三章的焦点放在中国产业的创新性上。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创新引领将成为我国产业发展的主要驱动力。本章对我国重点创新型产业及创新制度进行了剖析,为未来我国产业升级和创新提供了有益思路。第四章通过搜集相关数据,对我国改革开放40年来产业发展的路径做了回顾,对经验教训进行了总结,并就中国产业转型升级的未来提出了建议。第五章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产业体系中非公有制企业的发展历程和国有企业改革路径进行了梳理,并对不同所有制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第六章使用全要素生产率概念,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比较分析了我国不同区域之间要素和区域政策对相关产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在之前各章节偏重宏观和制度分析的基础上,第七章和第八章分别以德国和日本的制造业为对象,分析比较了我国制造业与这两个发达国家的制造业的差距,从产业和企业的角度做了细致的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