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 学派归属
所谓地域学派,是指某一地域学者群体治学特点有其共通性。纵观清代《论语》诠释,其地域性特征较为明显。吴派之尊古、皖派之求是、扬州学派之贯通、常州学派之转型今文、浙东学派之经史兼治、岭南学派之开新改制、湖湘学派之独立根性等。缘此,本章将清代《论语》诠释划分为以上七大地域学派。当然,学派之间之个性特点并不完全纯粹,时有交叉互参景观。因此,地域学派划分只能是相对的。因为从学者籍贯、血缘、师承、交友、治学特点及活动地点等众多因素中,只能抓住决定性的关键元素。确立地域学派,籍贯、血缘、师承无疑是重要指标和关键要素。在这一视域下,前述有关《论语》诠释学人,大多可以自然划归相关地域学派,有些则无法被纳入有关地域学派之中。
(一)吴派《论语》诠释
1.吴派简介
吴派是清代乾嘉时期纯汉学研究的地域性学派,因其代表人物惠栋为苏州吴县人而得名。作为地域性学派,吴派的主要成员大多来自隶属清代苏州府籍的学者,如沈彤、江声、余萧客等。尚有非苏州籍学者,如常州洪亮吉、太仓孙星衍、王鸣盛、钱大昕、王昶等分别隶属清代、松江州府的阳湖、嘉定、华亭等县。其空间涵盖面较为宽泛,实际上是清代乾嘉之际以苏州地区为核心的由江南学者组成的汉学研究群体吴派的汉学研究,学界一般都上溯到清初顾炎武、黄宗羲等学者提倡的实事求是地研究古经汉疏的学风。多数学者将吴派的学术渊源追溯到苏州惠氏,清代学者任兆麟曰:“吴中以经术教授世其家者,咸称惠氏。惠氏之学大都考据古注疏之说而疏通证明之,与六籍之载相切。传至定宇先生,则尤多著纂,卓卓成一家言,为海内谈经者所宗。”[14]治学一尊汉经,是吴派的学术宗旨。正如惠栋所言:“汉人通经有家法,故有五经师。训诂之学,皆师所口授,其后乃著竹帛。所以汉经师之说,主于学官,与经平行。”[15]出自对汉儒的尊信与固守,致使吴派治经强调从研究古文字入手,重视声音训诂,以求经书意义的方法。张舜徽先生指出:“吴学最专”,吴派学者在《周易》《尚书》《论语》史学等方面皆有成就。吴派的开创者惠栋一生致力于汉代《易》学的探讨,著有《周易述》《易汉学》《易例》《九经古义》《古文尚书考》等书。江声有《尚书集注音疏》十二卷,王鸣盛有《尚书后案》三十卷、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三十卷。史学方面,惠栋撰有《左传补注》《后汉书补注》,王鸣盛撰有《十七史商榷》等。
2.吴派《论语》诠释代表人物
吴派《论语》诠释代表人物有顾炎武、惠栋、江声、余萧客、陈鳣、潘维城、俞樾等。
顾炎武,字宁人,江苏昆山人。学者称亭林先生,学术界常视其为吴派的源头。顾炎武虽没有《论语》研究专著。然其思想武器来自《论语》。为了改造士林风气,提出“博学于文,行己有耻”的口号,其出自《论语》。其《日知录》书名也是源于《论语》。《日知录》卷七论述《论语》共24条,虽篇幅较短,但在清初的《论语》研究中却彰显个性。
惠栋,字定宇,号松崖,江苏吴县人。作为吴派经学的奠基人,惠栋著有《论语古义》一卷,该书大多“缀次古义,鲜下己义”,充分体现其尊古崇汉、好古嗜博的经学主张,对后之学者颇有影响。
江声,字鲸涛,号叔沄,晚号艮庭,江苏吴县人。江声师事惠栋,与王鸣盛、王昶、毕沅友善。为学宗汉儒经说,精研古训,兼好《说文解字》,长于旁搜博引。江声著有《论语俟质》三卷,其自序云:“两汉诸儒传《论语》者不下数十家,今其全注皆亡,其轶乃仅见于何晏《集解》及裴骃《太史公书集解》。而何晏所采诸儒之注,往往取其糟粕而遗其精英。自晏至下己说,率皆悖谬荒诞。于戏!《论语》之学不其殆哉!”此编重在勘定文字,博通精审,体现出吴派经学“专”的治学特点。
余萧客,字仲林,号古农,江苏长洲人。师从惠栋,学习汉唐注疏之学。余萧客嗜古籍,擅辑佚,编成《古经解钩沉》三十卷,其中《论语沉钩》一卷。其序录云:“余则自诸家经解所引,旁及史传类书,凡唐以前之旧说,有片语单词可考者,悉著其目。虽有人名而无书名,有书名而无人名者亦皆登载。又以传从经,钩稽排比,各著其所出之书,兼著其书之卷第,精校而成。”此为吴派“凡古皆好”思想之体现。
陈鳣,字仲鱼,号简庄,别号河庄,浙江海宁人。陈鳣虽非苏州人士,但治经宗康成,尝与钱大昕、翁方纲、段玉裁诸先生游,晚年客居苏州,因此划归吴派。陈鳣博学好古,长于记诵,尤专心训诂之学。著有《论语古训》十卷,其自序云:“郑康成,汉世大儒,故《集解》之外,搜辑郑说独多,且以愚意疏通证明之,所以补疏家之未备也。”
俞樾,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俞樾虽非苏州人士,但曾主讲苏州紫阳、上海求是书院,治学特点亦与吴派相似,因此归入吴派。著有《论语郑义》《续论语骈枝》《论语平议》《论语小言》《论语古注择从》等。尝言:“治经之道,大要有三:正句读、审字义、通古文假借”,此于《论语》注疏中亦有所体现。
潘维城,生卒年未详,字阆如,江苏吴县人。初从同里夏文焘游,继受业于李四香锐,为潜研(钱大昕)再传弟子。著有《论语古注集笺》十卷,其子潘锡爵序云:“闻海宁孝廉鳣《论语古训》本于《集解》外,增列郑注,求而得之,又得长洲宋大令翔凤、武进臧上舍庸《郑注辑本》三书,于郑义皆有证明。”此编发明郑义,于陈鳣《论语古训》有所增补,当为吴派经学余脉。
(二)皖派《论语》诠释
1.皖派简介
皖派是清代乾嘉时期与吴派并称、纯汉学研究的地域性学派,因其主要代表人物戴震为安徽休宁人而得名。皖派经学家可以分为两种,一种属于皖籍经学家,学问路数以考据、文字音韵训诂为根底;另一种为非皖籍,但传授皖派汉学,或与皖派经学有关。皖籍经学家又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江永和江永的弟子,包括江永、戴震、金榜、程瑶田、洪榜等。第二类是歙中后辈经学家,包括汪龙、俞正燮、凌廷堪、胡匡衷、胡培翚等。第三类是倾慕歙中经学的其他皖籍人士,包括皖南胡承珙、胡世琦、姚配中、包世荣,桐城人马宗琏及子马瑞辰。而非皖籍学者则主要包括戴震再传弟子及受其影响的经学家。代表人物有任大椿,孔广森、段玉裁等。皖派学术特点为“事实求是”,具体治学方法为“由字以通其词,由词以通其道”,由文字、音韵、训诂入手的实证精神为皖派的典型标志。皖派学术博通精审,成就卓然,于小学、礼学,舆地学等诸多方面皆有成就。代表人物戴震少受学婺源江永,治小学、《礼经》、算术、舆地,皆深通;复从定宇游,传其学。著《东原集》《孟子字义疏证》《方言疏证》《考工记图》《声韵考》《声类表》《尔雅文字表》等,而关于历算、水地之著述犹多。其乡里同学,有金榜、程瑶田,后有凌廷堪及三胡匡衷、承珙、培翬,咸善治《礼》,而程瑶田尤明水地、声律、工艺、谷食之学,而皆取师资于戴震。其弟子著者有任大椿、卢文弨、段玉裁等,任大椿之《小学钩沈》,卢文弨之《大戴记》,段玉裁之《说文解字注》皆为皖派学术代表著作。
2.皖派《论语》诠释代表人物
皖派《论语》诠释代表人物有江永、赵良猷、金鹗、王渐鸿等。
江永,字慎修,安徽婺源人,婺源江氏与元和惠氏同时并起,其后治汉学者皆奉为先河。著有《乡党图考》十卷,其自序云:“予既选择雅一帙,欲其花萼附根干,复辑《乡党图考》十卷,自圣迹至一名一物,必稽诸经传,根诸注疏,讨论源流,参证得失。”此编本于名物训诂,复加以图表,析理绵密,每获一义,及参互考之,开皖派实事求是之学风。
赵良猷,号竹坡,安徽泾县人。著有《论语注参》二卷。赵良猷与皖派虽没有直接的师承关系,但皖派朴实考证的经学宗旨,实事求是的治学态度天然地镌刻在赵氏的血液里,因此归入皖派。《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为:“是书自汉注以来各家参用。……择善而从,亦存异说,全无义法。每条之下,间亦略附己意。”可见,《论语注参》体现出吴派“实事求是,不主一家”的治学特点。
金鹗,字风荐,号诚斋,浙江临海人。所著《求古录》一书,取宫室衣服郊祀井田类,串汉唐诸儒之说条考而详辨之,镕铸古训,为一代大作手。另有《乡党正义》一卷。金鹗虽非安徽人士,但其《乡党正义》显然受到江永《乡党图考》影响,作者精于三礼之学,能够辅翼群经,秉承了皖派“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
王渐鸿,字仪堂,山东黄县人。著有《乡党图考补正》六卷,以江氏《乡党图考》,学者所必读之书而未尽缜密,故补正之。张庭诗序云:“江氏《图考》博矣、详矣,而精神偶不照处,亦不无疏误。吾友王仪堂校官,为之补其缺、证其误。征引经典参考焉,以会其通;汇萃众家精则焉,以求其当。洵读《乡党》者,不可不读之书,而为江氏之诤友也。”王渐鸿《乡党图考补正》为补正江永《乡党图考》之作,充分体现其不宗名家、求精求实的考据学精神,因此归入皖派。
(三)扬州学派《论语》诠释
1.扬州学派简介
扬州学派是以扬州地域为中心,以王念孙、王引之、汪中、阮元、焦循、刘宝楠等为主要代表人物的汉学研究地域性学派。其学术渊源远师顾炎武,近承乾嘉学派的吴派、皖派两方面,形成于清乾隆、嘉庆时期,在经学、小学、校勘学等方面都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其研究将乾嘉汉学推向巅峰,并在历史转折时期开了近代学术之先河。张舜徽先生评价“扬州之学最通”,扬州学派学者在治学方法上较之吴、皖两派有很大改进,他们将辑佚、校勘、注释等研究手段熟练地加以综合利用,兼顾训诂与义理,解经更具精确性。他们不仅讲究贯通群经,而且追求经学与诸子学及史学的融会。注重经世致用,为晚清经世派之先驱。扬州学派在小学、诸子学、《周易》《论语》《春秋》等方面成就斐然。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扬州学派中受到特别推崇,在文字、音韵、训诂方面贡献杰出。其中最著名的著作为《广雅疏证》《读书杂志》及《经义述闻》等。汪中著有《经义知新录》《大戴礼记正误》《春秋释义》等。阮元位居台辅,于经史小学、天算、舆地、金石、校刊都有很深的造诣,著有《揅经室集》《十三经注疏校勘记》等。焦循从训诂入手以求通达义理,于《论语》《周易》《尚书》《毛诗》《左传》《礼记》都有补疏,尤其对《周易》一书的研究更为独特。刘宝楠著有《论语正义》,为《论语》注疏集大成之作。
2.扬州学派《论语》诠释代表人物
扬州学派《论语》诠释代表人物有阮元、焦循、刘台拱、刘宝楠、刘恭冕等。
阮元,字伯元,号云台,谥文达,江苏仪征人。论学宗旨在实事求是,自经史、小学、历算舆地、金石、辞章,巨细无所不包,尤以发明大意为主。著有《论语论仁论》《论语注释校勘记》《论语解》《论语一贯说》等。此以训诂明义理的治学方法,为扬州学派经学特点之典型。
焦循,字里堂,江苏甘泉人。于经史、历算、声音、训诂无所不精。所著《易学三书》及《孟子正义》,皆专家之业。著有《论语通释》一卷,《论语补疏》二卷。此编兼采贯通、证实运虚,体现出扬州学派博大精通、汉宋兼采的治学精神。
刘台拱,字端临,号江岭,别名子阶,江苏宝应人。诸经中于《三礼》尤精研之。不为虚词穿凿,能发先儒所未发,当世者撰书多采其说。所著《论语骈枝》,精深谛确,有功经训。是书共仅十六则,虽辩说无多,但持论精核。
刘宝楠,字楚桢,号念楼,江苏宝应人。病皇、邢疏芜陋,乃搜辑汉儒旧说,益以宋儒长义,及近世诸家,仿焦循《孟子正义》例,先为长编,次乃荟萃而折中之,著《论语正义》二十四卷。陈立序云:“故其疏《论语》也,章比句栉,疏通知远,萃秦汉以来迄国朝儒先旧说衷以己意,实事求是。”
刘恭冕,字叔俛,号勉斋,刘宝楠次子,江苏宝应人。刘恭冕著有《何休注训论语述》一卷。刘恭冕之治经思想及诠释方法深受家学的熏陶及扬州学派的泽润,他以实事求是的精神,辨章学术、考证源流,欲还学术史之本来面目,与常州学派治学思想不符,因此归属扬州学派。
(四)常州学派《论语》诠释
1.常州学派简介
常州学派是清代乾隆、嘉庆年间出现的,以庄存与、庄述祖、庄绶甲、刘逢禄为代表的,研究《春秋公羊传》今文经学的地域性学派。由于他们都是清代常州府人,故得名。常州学派以庄存与为先导,刘逢禄奠基。与吴派、皖派一样,其涵盖面不局限于常州府。如曲阜孔广森、吴县宋翔凤、江都凌曙、句容陈立、仁和龚自珍和邵阳魏源等,他们推崇西汉今文经,研究兴趣在《春秋公羊传》,援用常州学派的公羊学理论,也隶属于常州学派。常州学派有一个明显特征,其成员多近亲。庄存与、庄述祖、刘逢禄、庄绶甲、宋翔凤,他们之间有亲戚关系,是血缘的纽带联结起来的。常州学派的公羊学研究导源于庄存与所著《春秋正辞》,该书据西汉董仲舒、东汉何休的“公羊学”,专力发挥《春秋》的“微言大义”。稍后的孔广森著《春秋公羊通义》、刘逢禄著《公羊何氏释例》都是一脉相承地阐抉“微言大义”为宗旨。刘逢禄十分重视阐释《公羊》学以“三世说”为中心的变易理论,他重新梳理和明确了《公羊》学的“统绪”。龚自珍和魏源对“三世说”的彻底改铸。从王闿运、皮锡瑞、廖平到康有为、谭嗣同直至梁启超,他们托“公羊改制之义”以倡维新变法,其思想源头可以直接追溯到龚自珍和魏源。因此,自近代始,儒家经学的研究重点转向今文经学,主要就是《春秋》公羊学。张舜徽先生在《清儒学记》中指出常州学派与吴派、皖派的区别:“主张用西汉宗尚的‘微言大义’的今文经学去代替东汉专讲‘训诂名物’的古文经学。以为讲求微言大义,才能经世致用,可以救国家之急。”[16]
2.常州学派《论语》诠释代表人物
常州学派《论语》诠释代表人物有刘逢禄、宋翔凤、戴望等。
刘逢禄,字申绶,号申甫,别名思误居士,江苏武进人。长闻从舅珍艺(述祖)先生绪论,学益进,尽得其外家之传,于《春秋》独发神悟。著有《论语述何》二卷。其自序云:“今追述何氏多解之义,参以董子之说,拾遗补阙,冀以存其大凡,孔郑诸家所著,区盖不言。”此编可谓常州学派《论语》诠释开山之作。
宋翔凤,字于庭,江苏长洲人。先生亦庄氏(庄述祖)之甥,其舅氏珍艺(庄述祖)先生谓:“刘甥(刘逢禄)可师,宋甥可友。宋甥即先生也。先生通训诂名物,志在西汉家法。微言大义,得庄氏之真传。”著有《论语说义》《论语发微》等。《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论语说义》曰:“翔凤承其舅氏庄述祖之学,专为公羊家言。故是书亦多牵引公羊家说,实不免支离附会。”常州公羊学之家学渊源及诠释特点由此可见一斑。
戴望,字子高,浙江德清人。戴望虽非常州人士,但从宋翔凤为庄、刘之学,皆两汉今文也。所学在《论语》,作《戴氏注论语》二十卷,凡三易稿而成。其自序云:“遂博稽众家,深善刘礼部述何及宋先生发微,以为欲求素王之业,太平之治。”可见戴氏之学皆承刘逢逯、宋翔凤之遗绪,盖今文家之言也。
(五)浙东学派《论语》诠释
1.浙东学派简介
浙东学派,指清初以黄宗羲、万斯大、万斯同、全祖望、章学诚、邵晋涵等为代表研究经学兼史学的地域性学派,因这些代表人物均系浙江东部而得名。浙东学者经史兼治,在《周易》《三礼》、史学理论、方志学等诸多方面成就卓然。浙东学派的经学研究,由黄宗羲开其端,江藩推黄宗羲为清学开山,与顾炎武并列浙东学者中,专以经学见称的是万斯大。万斯大师从黄宗羲,经学研究主张“非通谙经,不能通一经;非悟传注之失,则不能通经;非以经释经,则亦无由悟传之失”。万斯大经学研究偏重《三礼》,被当时学者誉为“冠古今必传之作”。萧山毛奇龄虽学术渊源于理学,但他融末学义理于经学考据中,反对杜撰臆说,主张“说经贵有据”。其他如邵晋涵的《尔雅正义》、黄以周的《礼书通考》、孙诒让的《周礼正义》都延续了清初浙东学者治经的传统。史学理论方面,万斯同强调“生之谓变”,全祖望主张“旁罗博综”和“推原其故”,而章学诚的《文史通义》提出的“六经皆史”,将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研究,再次推向高峰。方志学方面,万经、全祖望参与编修的《乾隆宁波府志》,章学诚的《乾隆和州志》《永清县志》《亳州志》等均当时的名作。浙东学术注重考镜源流、平分汉宋、经世致用,这在清代地域学派中独树一帜。
2.浙东学派《论语》诠释代表人物
浙东学派《论语》诠释代表人物有毛奇龄、徐养原、黄式三等。
毛奇龄,字大可,又字齐于,号晚晴,别名西河,浙江萧山人。先生淹贯群经,所自负者在经学,著有《论语稽求篇》七卷。《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为:“朱子《四书章句集注》,研究文义期于惬理而止,原不以考证为长,奇龄学博而好辨,遂旁采古义以相诘难,此攻驳《论语集注》者也。”此编经史集合、考证翔实,文风纵横博辨,开浙东学派《论语》诠释之先声。
徐养原,字新田,号饴庵,浙江德清人。阮元抚浙,筑精舍西湖上,选高材生数十人讲肄其中,先生及弟养灏与焉。著有《论语鲁读考》一卷。是编之作处考校鲁读与古文之同异之外,亦略辨二者之得失,其中于惠栋“论语古义”之说,多所采录。
黄式三,字薇香,号儆居,浙江定海人。于学不立门户,博综群经,尤长三礼,谨守郑学而遵朱子,尝谓读书不治心,犹百兵而自乱之。著有《论语后案》二十卷。其自序云:“精训诂者,辨声类者,稽制度名物者,撰圣贤事迹者。有考譣身心、辨析王霸、学务见其大者;有不惑于异端,复明析于儒之近异端,学务得其正者。凡此古今儒说之荟萃,苟有裨于经义,虽异于汉郑君、宋朱子者,犹宜择是而存之。”体现其不拘一家,择善而从的治学思想。
(六)岭南学派《论语》诠释
1.岭南学派简介
岭南,主要指中国南方五岭之南地区和越南北部地区。今天的岭南一词,当为特指广东、广西和海南三省区。岭南是中国一个特定的环境区域,是中国江南最大的横向构造带山脉,是长江和珠江两大流域的分水岭。在古代长江以南地方被中原称为“蛮夷之地”。这些地区地理环境和生活习惯相近,孕育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岭南学派自明代陈白沙、湛若水开创,清以后经朱次琦、陈澧崛起,因康有为闻名全国。岭南学术在明代就已蜚声海内,清儒阮元在岭南建立学海堂,更加促使岭南学术的繁盛。
2.岭南学派《论语》诠释代表人物
清代岭南学派《论语》诠释的代表人物有梁廷枏、桂文灿、潘衍桐、康有为等。
梁廷枏,字章冉,号藤花亭主人,广东顺德人。稍长,益肆力于学,阮文达督粤时,深为器重。著有《论语古解》十卷。其自序云:“汉魏诸儒正音读、通训诂、考制度、辨名物,其功博矣。”是编采择汉唐古注,与宋儒相发明,体现出兼采并蓄的学术特点。
桂文灿,字子白,号昊庭,广东南海人。岭南自嘉、道中阮文达设学海堂,经学日兴,人才彬彬辈出,而其后承学之士喜立门户。尊朱者轻郑,尊郑者薄朱,驯致有失本意。独文灿追述阮公遗言,谓:“周公尚文,范之以礼;尼山论道,教之以孝。苟博文而不能约礼,明辨而不能笃行,非圣人之学也。郑君、朱子皆大儒,其行同,其学亦同。”著有《论语皇疏考证》十卷。是编考证翔实,力主实事求是。
潘衍桐,原名汝桐,字菶庭,号峄琴,广东南海人。光绪间督浙江学政,以振兴文教为务。曾继阮元编辑《两浙轩续录》,著有《朱子论语集注训诂考》二卷。其自序云:“研经之士由是以考制度、辨名物,窥先圣之微言,穷义理之所归,余固日夕望之也。”是编发明朱子不光注重义理,亦中训诂,以此平分汉宋。
康有为,原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广东南海人,生于咸丰八年(1858),卒于民国十六年(1937)。著有《论语注》二十卷。康氏一生以发扬孔教为提倡,然其所尊者公羊说之孔教也,故其注《论语》,亦以今文说为所宗。
(七)湖湘学派《论语》诠释
1.湖湘学派简介
湖湘学派,又称湖南学,或称之为“湘学”或“潭学”。湖湘学派之源头,可追溯到北宋湖南人周敦颐。但其生前影响不大,未能形成独立的学派。至南宋,著名学者胡安国、胡宏等,潜心研究理学并授徒讲学,创建碧泉书院、文定书院,积极从事理学传播工作,吸引了众多湖南士人前来求学,开创了湖湘学派。
湖湘学派经朱熹、张栻等发扬光大,泽润了一代代学人,熏陶着湖南的文化及乡风,如在晚清洋务运动中一批湘籍人士担任着重要的角色。从某种意义上说,湖湘学派推动了中国社会、历史的发展,在中国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及现代文明的转变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湖湘学派《论语》诠释发端于王夫之,其《论语大全》以义理见长,对宋明理学进行批判。湖湘学术在乾嘉时期有所消歇,晚清时再次兴盛。张舜徽先生指出:“乾嘉朴学极盛时,湖湘学术自成风气。考据之业,不能与吴、皖并驱争先。到了晚清,于是经史考证、诸子笺注以及音韵版本之学,各有专家,有些实超越江浙诸儒之上。”[17]
2.湖湘学派《论语》诠释代表人物
湖湘学派《论语》诠释代表人物有王夫之、聂镐敏、王闿运、姚绍崇等。
王夫之,字而农,号姜斋,湖南衡阳人,世称“船山先生”。潜心著述,不仕清朝,得“完发以终”。其对经学、史学、文学、天文、历法等都有贡献,特别是在哲学方面,总结和发展了中国传统的唯物论和辩证法,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王夫之《论语》诠释集中体现在《读四书大全说》一书中。此书以读书札记形式,全书十卷。卷一说《大学》,卷二、三说《中庸》,卷四、五、六、七说《论语》,卷八、九、十说《孟子》。说《论语》部分共分四卷,每卷五篇,计二十篇。王夫之抓住问题,有感而发,不仅对《论语》本文提出自己的见解,同时还对《论语大全》之各家注解再作论析。
聂镐敏,字丰阳,号京圃,湖南衡山县人,生卒年未详。著有《论语说约》二卷。而是编之成因仅略及耳,盖聂氏受业张忍斋之门,张为讲说四书五经,于《论语》尤津津焉,后其师去世二十二年乃成此《论语说约》,以为就正有道之资也。
王闿运,字壬秋,一字壬父,号湘绮老人,湖南湘潭人。著有《论语训》二卷。此编实事求是、通融古今,显示出晚清湖湘学术兼容并蓄的特点。
姚绍崇,字桂轩,湖南益阳人。咸丰戊午年(1858),胡文忠公相招下鄂戎幕,佐胡幕辑所与切磨之论说,以成《论语衍义》十卷。湖湘名儒郭嵩焘为之作序云:“其于《论语》之精微,诚亦非昌黎若李习之掉弄文字、研讨故实所能窥见其用心。而其为言浅深钜细,互有发明,尤足开广学者之志气而振发其精神,使顽者廉而懦者亦与有立也。”
[1](清)顾炎武:《日知录集释》,黄汝成集释,岳麓书社,1994。
[2]钱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商务印书馆,1997,第351页。
[3]《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华书局,1993,第857页。
[4]刘梦溪主编《中国现代学术经典·章太炎卷》,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第255~256页。
[5]梁启超:《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见《饮冰室合集》第10册,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本,第22页。
[6]张舜徽:《清代扬州学记》,上海人民出版社,1962,第2页。
[7]参见黄爱平《清代汉学流派的历史考察及其评析》一文,《中国文化研究》2008年第3期。
[8]黄爱平:《清代汉学的发展阶段与流派演变》,《中国文化研究》2001年第1期。
[9]戴逸:《吴、皖、扬、浙——清代考据学的四大学派》,《人民政协报》1999年9月29日。
[10]暴鸿昌:《乾嘉考据学流派辨析——吴派、皖派说质疑》,《史学集刊》1992年第3期。
[11]张海鹏、王廷元主编《明清徽商资料选编》,黄山书社,1985,第6页。
[12]章太炎:《检论》卷四《清儒》,《中国现代学术经典·章太炎卷》,第257页。
[13]刘师培:《南北诸子学不同论》《南北学派不同论》,《中国现代学术经典·黄侃、刘师培卷》,第732页。
[14]任兆麟:《有竹居集》卷十《余仲林墓志铭》。
[15]惠栋:《九经古义·述首》。
[16]张舜徽:《清儒学记》,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320页。
[17]张舜徽:《清儒学记》,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第19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