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DSGE模型的中国货币政策效应分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摘要

20世纪30年代的大萧条使宏观经济学获得了和微观经济学并驾齐驱的地位。宏观经济学研究的领域主要包括经济增长和经济波动。在凯恩斯的一句“长期内我们都会死去”的哲学理念引导下,研究短期经济波动的宏观经济学成为众多经济学家的研究领域。

在研究短期波动的经济学中,计量经济学是经济学家不可或缺的工具。20世纪70年代之前,在凯恩斯理论指导下建立起来的联立方程组模型是宏观经济学进行分析和预测的主要计量经济学工具。由于受现实和理论质疑,宏观经济学的计量工具开始向三个方向发展:第一个方向是时间序列模型,这类模型完全放弃理论约束,仅从让数据说话的理念出发,研究变量自身或者变量与变量之间的动态依存关系,用以分析和预测;第二个方向是继续完善和修正联立方程组模型,以满足现实和理论需要;第三个方向是在新古典增长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DSGE模型。建立在新古典增长理论基础上的DSGE模型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其不同于时间序列模型和联立方程组模型,容纳了市场参与者理性假定的前提。与分析长期增长的新古典增长模型互补:DSGE模型因为包含了短期不确定性而分析短期波动因素,进而填补了新古典理论在分析短期波动方面的空白。另外,和新古典增长模型一样,DSGE模型是建立在无限期界或世代交叠模型基础之上,可以进而研究经济中的动态特征。

由于2008年次贷危机的爆发,国际国内形势仍然面临较大不确定性,加之中国利率市场化成效初步显现。在这样背景下,研究货币政策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但是目前国内文献将视角较多放在中国货币政策体系的建设和发展,以及中国货币政策规则等理论问题上,对于如何评价一种货币政策是否可取、在备选的几种货币政策中采取何种货币政策,国内文献论证尚不充分。本书立足中国实际,运用DSGE模型分析中国近年来经济波动根源,评估货币政策效果,并运用情景分析方法模拟若干宏观经济政策效应,重点在于引进DSGE模型这个重要工具,以评估不同的经济政策。本书主要贡献在于以下几方面。

首先,本书详细梳理了DSGE模型的发展脉络和发展现状,为今后有志于使用该模型进行研究的人员提供了有益的补充资料。本书在梳理DSGE模型相关文献时以五个脉络展开。第一个脉络是介绍DSGE模型的理论渊源,将DSGE模型的发展置于历史高度,从发展角度看待DSGE模型。第二个脉络是介绍DSGE模型特色——波动性根源,在DSGE模型中波动是将不确定理论合理镶嵌进来的有益创新。第三个脉络是介绍当今世界各国中央银行应用DSGE模型的现状,通过这些介绍,可以看出DSGE模型已经成为众多中央银行不可或缺的工具之一。作为一种重要的实证工具,如何将理论模型应用于实证分析也是众多研究者所关心的问题之一。第四个脉络就是介绍DSGE模型计量方法的发展。第五个脉络是介绍DSGE模型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现状。除了DSGE模型本身的文献梳理之外,本书围绕货币政策的四个主要议题也展开了文献梳理:一是货币政策的独立性;二是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的选择;三是基于规则和基于相机抉择的货币政策孰优孰劣;四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同问题。

其次,本书详细介绍了DSGE模型的实现过程,从模型中行为主体的设定到模型非线性差分系统的建立,从模型的稳态求解到模型的线性化对于数据和模型的匹配问题,本书详细介绍了数据的季节调整、去势以及差分过程。最后还介绍了估计模型的两种重要方法——校准方法与贝叶斯估计方法,这部分内容是本研究第二章和第三章的主要研究内容。

最后,实证研究是本书的主要创新点。本书用四章做了四方面的模拟研究:一是外汇结售汇制度下,货币政策的非独立性表现;二是实施价格型货币政策和数量型货币政策的比较;三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存在协同效应和不存在协同效应的比较;四是假定中国的信息收集技术水平大大提高,货币政策直接对波动源进行反应以克服政策本身的滞后性,是否会保持经济更为稳定的运行。基于第四个模拟分析,本书提出一种新的货币政策制定方案——针对不同波动源的相机抉择货币政策方案。引起经济波动的根源很多,针对不同类型的波动源,货币政策部门应当采取不同应对方案。本书模拟了来自技术创新导致的波动和来自流动性偏好带来的波动,比较了传统货币政策规则和相机抉择货币政策规则的经济效益,提出了货币政策制定当局应如何应对不同波动源带来的波动。该方案的实施需要中央银行高效的信息搜集能力,而这种能力随着未来网络技术的发展,将日趋提高。

关键词:DSGE模型 政策模拟 货币政策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