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异僧”与神异现象
“异僧”,本书特指神异之僧[3]。神异,乃神奇灵异之谓。早期关于“异僧”的资料主要集中于慧皎所撰《高僧传》。此《高僧传》记述了自后汉至南朝梁初的高僧500余人[4],尽管有仅详于江左诸僧之局限,但它仍是研究佛教在中国早期发展史最重要的史料[5]。此《高僧传》中所载“异僧”及其所现之神异现象历来被研究者视为荒诞不经而受到忽视,本书则试图通过对其进行分析,找到佛教在中土初传时的某些规律。
慧皎所撰《高僧传》为类传体,凡分十门。“神异”为其中的第三门,正传载僧20人、附见12人。然而,这32人仅为以神异见名者,“异僧”并不仅仅局限于“神异”一门,其他篇章如“译经”“习禅”所载高僧亦多有神异显现。
“异僧”之术,五花八门,归纳如下。
一 感应
“感应”通常指高僧通过诵念佛经、持诵密咒、称颂佛名、发大愿力等方式改变自然物态或无中生有。这类像魔术一样的表演让人叹为观止,且每每在生死攸关之际能够让高僧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其中,感应生物最为普遍,下举二种。
其一,感应生舍利。舍利为佛教代表性圣物。通常指释迦牟尼毗荼之后留下的遗骨,也称“佛骨”,后来也指高僧的遗骨。据说真正的佛舍利击之不坏、焚亦不焦,能放大光明。早期传播佛教者往往以此使人对佛教生信。
晋释昙翼修复长沙寺以后,“丹诚祈请,遂感舍利,盛以金瓶,置于斋座。翼乃顶礼誓曰:‘若必是金刚余荫,愿放光明。’至乎中夜,有五色光彩从瓶渐出,照满一堂。举众惊嗟,莫不以翼神感”[6]。刘宋昙摩蜜多于元嘉元年(424)立寺,“翘诚恳恻,祈请舍利。旬有余日,遂感一枚,冲器出声,放光满室,门徒道俗,莫不更增勇猛,人百其心”[7]。康僧会在东吴传播佛教时也曾用感应舍利让孙权信服。舍利崇拜此后越发流行,成为佛教传播之利器。
其二,感应生泉。竺昙摩罗刹(竺法护)于晋武之末隐居深山。山中有清涧,因采薪人污水而水竭。竺法护“乃徘徊叹曰:‘人之无德,遂使清泉辍流,水若永竭,真无以自给,正当移去耳。’言讫而泉涌满涧,其幽诚所感如此”。[8]晋代慧远大师欲居庐山龙泉精舍,但此处离水源太远,“远乃以杖扣地曰:‘若此中可得栖立,当使朽壤抽泉。’言毕清流涌出,后卒成溪”。[9]
除以上两种感应,亦有感应生佛像、感应生金等记载。
二 预言
高僧多有预言法术。他们能够提前知道人间的吉凶祸福,有时明言,但多数情况下使用隐语或谶语。晋代竺僧朗名动天下,拜访者络绎不绝。朗可以预知来客人数多少,让弟子为其准备饮食,每次分毫无差,无不叹其有预见之明。[10]译经大师鸠摩罗什“妙达吉凶,言若符契”,预言每验,其传中所载即有五事得验。[11]佛图澄善于“听铃音以言事,无不劾验”[12]。南齐释慧通“言未然之事,颇时有验”。有一次,他在江津路遇见一人,“忽以杖打之,语云:‘可驶归去,看汝家若为。’此人至家,果为延火所及,舍物荡尽”。[13]梁代释保志“与人言语,始若难晓,后皆效验。时或赋诗,言如谶记”。比如,“齐卫尉胡谐病,请志,志往疏云:‘明屈。’明日竟不往。是日谐亡,载尸还宅。志云:‘明屈者,明日尸出也。’”[14]
高僧不仅能够预言他人的祸福,亦能通晓自己的生死。在入灭之前,他们以不同的方式示寂。释道安“至其年[晋代太元十年(385)——作者注]二月八日,忽告众曰:‘吾当去矣。’是日斋毕,无疾而卒”[15]。又,晋代竺僧辅“后未亡二日,忽云:‘明日当去。’至于临终,妙香满室,梵响相系,道俗奔波,来(者)万数。是日后分,无疾而化”[16]。后世高僧多循此例,在没有什么征兆的情况下突然示寂,而后在当天即化。
三 分身
高僧之肉身于同时在多处显现,此谓“分身”。晋代竺佛调为佛图澄的弟子,颇善分身术。有兄弟二人,居住在常山寺百里以外。兄从师竺佛调,携病妻居于寺侧。一日竺佛调忽至弟家,言及其兄嫂事。弟骑马至寺见兄,说到竺佛调早上至其家之事,兄大惊:“和上旦不出寺,汝何容见?”兄弟二人问竺佛调,调笑而不答,兄弟二人方知竺佛调分身两处。[17]南齐释僧慧,“中山甄恬、南平车昙同日请慧,慧皆赴之。后两家验覆,方知分身”[18]。更高明的是南梁释保志,他能够分身三处。“时僧正法献,欲以一衣遗志,遣使于龙光、罽宾二寺求之,并云:‘昨宿旦去。’又至其常所造厉侯伯家寻之,伯云:‘志昨在此行道,旦眠未觉。’使还以告献,方知其分身三处宿焉。”[19]邵硕、杯度、慧远(南齐)等僧亦精此术。
四 伏虎
老虎为兽中之王,在中古时期乃常见之物,凶猛的老虎为患一方,百姓谈虎色变。而在得道高僧面前,老虎也变得温顺。高僧不仅能以神力伏虎,而且还为之讲经,使之服膺佛法。
晋代于法兰“尝于冬月在山,冰雪甚厉,时有一虎来入兰房,兰神色无忤,虎亦甚驯,至明旦雪止乃去”[20]。晋代天竺僧耆域“前行见两虎,虎弭耳掉尾,域以手摩其头,虎下道而去,两岸见者随从成群”[21]。刘宋求那跋摩所居山中本多虎灾,跋摩“昼行夜往,或时值虎,以杖按头,弄之而去,于是山旅水宾,去来无梗,感德归化者,十有七八焉”。[22]更为神奇的是晋代释法安,新阳县闹虎灾,家家闭户,释法安在树下坐禅,虎负人而至,“见安如喜如惊,跳伏安前,安为说法授戒,虎踞地不动,有顷而去”。[23]伏虎之事亦见于竺佛调、竺昙猷、释慧永等人的传记。
在唐代道宣所撰《续高僧传》、宋代赞宁所撰《宋高僧传》中,此类故事颇为常见。例如,唐代释法向禅师在宁海县时,“大虫伤害,日数十人。乃设禳灾大斋。忽有一虎入堂,搏一人将去。向逐后唤:‘住,何造次!今为檀越设斋,可放此人。’依言即放。诸虎大集,以杖扣头为说法,于是相随远去”。[24]
五 降神
梁代慧皎所撰《高僧传》中有数处提到高僧降伏山神或为山神授戒事。一般的情节是山神先兵后礼、前倨后恭。起初山神不知高僧的厉害,前来挑战,碰壁后或避之远走或请求受戒。
晋永和初年,帛僧光(昙光)游于江东,在石城山一石室坐禅,“经三日,乃梦见山神,或作虎形,或作蛇身,竞来怖光,光一皆不恐。经三日,又梦见山神,自言移往章安县寒石山住,推室以相奉”。[25]此地遂为习禅者聚居成寺。
晋代支昙兰居赤城山,“经于数日,忽见一人长大数,呵兰令去。又见诸异形禽兽数以恐兰,见兰恬然自得,乃屈膝礼拜云:‘珠欺王是家舅,今往韦卿山就之,推此处以相奉。’”[26]
晋代竺昙猷(或云法猷)住在赤城山,山神愿意将山室让给竺昙猷。山神自称夏帝之子,居此山两千多年,恐属下打扰其禅修,主动率部迁往寒石山投奔其舅。[27]晋释昙邕的弟子昙果梦见山神求受五戒,昙果引见其师。“后少时,邕见一人着单衣帽,风姿端雅,从者二十许人,请受五戒。邕以果先梦,知是山神,乃为说法授戒。”[28]《高僧传》卷八记载的释法度为山神靳尚授戒事,故事情节曲折动人,远胜后来的志怪小说。
六 祈雨
旱灾对于以农耕为主的古代社会来说是致命的,高僧成功祈雨能够显示佛教的大慈大悲和无边法力。晋代长安涉公“能以秘咒,咒下神龙,每旱,坚常请之咒龙,俄而龙下钵中,天辄大雨。坚及群臣亲就钵中观之,咸叹其异。坚奉为国神,士庶皆投身接足,自是无复炎旱之忧”[29]。晋代慧远大师居住于庐山,浔阳大旱,“远诣池侧读《海龙王经》,忽有巨蛇从池上空,须臾大雨”。[30]富阳人得罪群龙,群龙发誓三百日不雨,南齐释昙超赴赤亭山为群龙说法,群龙答应降雨。“超明旦即往临泉寺,遣人告县令,办船于江中,转《海龙王经》。县令即请僧浮船石首。转经裁竟,遂降大雨。高下皆足,岁以获收。”[31]佛图澄、求那跋陀罗、释保志等都曾以祈雨打动君王,值得一提的是,释保志祈雨,读的是《胜鬘经》。
七 神行
鸠摩罗什的老师佛陀耶舍受罗什之邀,想离开龟兹赴中土,龟兹人不许,佛陀耶舍遂于夜晚带领其弟子秘密出发,为了避免被龟兹人追回,“耶舍乃取清水一钵,以药投中,咒数十言,与弟子洗足。即便夜发,比旦,行数百里,问弟子曰:‘何所觉耶?’答曰:‘唯闻疾风之响,眼中泪出耳。’耶舍又与咒水洗足,住息。明旦,国人追之,已差数百里,不及”[32]。晋代犍陀勒于洛阳东南一百余里外的盘鸱山立寺,“朝朝至洛阳诸寺赴中,暮辄乞油一钵,还寺然灯。以此为常,未曾违失。有人健行,欲随勒观其迟疾,奔驰流汗,恒苦不及。勒令执袈裟角,唯闻厉风之响,不复觉倦。须臾至寺”。[33]长于此道者还有晋代长安涉公、西平释昙霍等。
八 蝉蜕
竺佛调去世之后数年,他的八个俗家弟子在山上伐木,忽然看见死去的竺佛调立于高岩之上。大家都惊喜敬礼,与之叙旧。八人回去后,“共发塚开棺,不复见尸,唯衣履在焉”。[34]杯度外出未返,大家到处寻找,“乃见在北岩下,铺败袈裟于地,卧之而死。头前脚后,皆生莲华,华极鲜香,一夕而萎,邑人共殡葬之。后数日有人从北来,云见度负芦圌行向彭城。乃共开棺,唯见靴履”。[35]刘宋时期的邵硕于元徽元年(473)卒于岷山通云寺。临终前交代僧法进可以露天而葬,但要记得把他的靴履紧紧系在脚上,法进依言而行。两天之后,尸体失踪,有人称在郫县的集市上看见了邵硕,一只脚穿鞋。法进大惊,问过安置尸体的沙弥才知道他因为害怕弄丢了一只鞋。[36]被奉为中土禅宗初祖的菩提达摩只履西归的著名传说显然也受此启发。
除了以上列举的八种,还有一些不太具有普遍性的神异现象。比如,佛图澄“以麻油杂胭脂涂掌,千里外事,皆彻见掌中,如对面焉”[37],杯度乘木杯渡水,这些都是独门绝技,不见于其他僧传,兹不再举。
慧皎同时期以及以后的僧传,如梁代释宝唱的《名僧传》《比丘尼传》[38],唐代道宣的《续高僧传》中皆记载了很多“异僧”,但其所记之神异现象,也无外乎以上所举八种。
慧皎《高僧传》中所载诸高僧,只有五位“异僧”的事迹被收入《晋书》,即佛图澄、鸠摩罗什、单道开、僧涉、释昙霍。他们入选的理由是:“澄、什爰自遐裔,来游诸夏。什既兆见星象,澄乃驱役鬼神,并通幽洞冥,垂文阐教,谅见珍于道艺,非取贵于他山,姚石奉之若神,良有以也。”[39]可见,佛图澄和鸠摩罗什因为拥有“兆见星象”“驱役鬼神”的法术才厕身“艺术”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