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内向和自卑
虽然幼儿园没上几天,七岁那年还是到了不得不上小学的年纪,但我仍旧不愿上学,不愿出去自己的舒适圈,;爷爷奶奶也溺爱得很,也不用干农活,最多放放牛,但也不过是栓在草地里就跑去自己玩去了。整天和小伙伴竹林掏鸟窝,小河摸鱼虾,隔壁二爷爷家还有电视可以看动画片呢,那个年龄真正诠释了无忧无虑。
因为长期的溺爱,导致我根本就不听话,甚至态度乖戾,不顺心的事恶语相向都是有的,又从不会打我,所以这时所有的家庭教育都是无效的。
最后奶奶只能让隔壁二爷爷用座机打电话给远在外地打工的父亲,听说我不愿意上学,专程回来强硬的带我去报了名。
“不读书你干什么,天天在屋里放牛吗?长大以后打工都没人要你啊!”父亲的话我并不懂,但很凶的表情和严厉的印象让我害怕不敢说话,
欺软怕硬用在此时也是合适的,面对爷爷奶奶的溺爱显得颐指气使,面对严厉的父亲屁不敢放。
小学在镇上,很远,约莫十一二里路途,且大部分是山路,通常只有爷爷奶奶带着我们去赶场才会去到镇上。
而这么远的路程,大人们也并没有过多的担心,因为当时农村地区大量都是留守儿童,每天一早,隔壁三五个小孩会相互叫应一起出发。
春二三月,天刚蒙蒙亮,还是有点冷,我与大我四岁的哥哥就要起床吃早饭,,在此之前奶奶明显更早就起床做好了早饭。一般是头天的剩菜剩饭热起来就吃,偶尔家里母鸡生两个蛋会被用来蒸蛋给我们两兄弟补充营养,那恐怕是最好的早饭了。
吃过早饭,哥哥在这边喊一声,那边喊一声,同院子的小伙伴很快就一起出发了,走到下一个院子再喊几声,又多几个小伙伴一起,就这样一路喊着认识的同学,组成一个十几人二十人的小队伍,年长的走的快,会偶尔回头照应着走得慢的小伙伴。一路上翻山越岭,但更多的是叽叽喳喳,欢声笑语。
这种盛况,恐怕如今再也见不到了。虽是条件艰苦,但想想也是非常有趣,值得回忆。
一般是徒步一个小时多些,我们才到了街口,那个时候的街口全是我们这种四面八方山村来的小学生。
如今我还记得,如果在冬天时,是打着微弱亮光的旧手电筒出发,到街口天才刚亮呢。
初次来到这个名为小学的新世界里,人头攒动,打闹的,奔跑的,充满了欢声笑语。但是别看我在家多嚣张乖戾,在新环境一切的未知和陌生还是唯唯诺诺,腼腆内向。因为我们那农村比较偏僻的山里,人本来就很少,更少见生人。所以面对这全是生人的环境更加不知所措。
那时好像只教语文和数学,我还记得数学老师姓彭,语文老师是刘老师,一个约40五六岁的中年短发妇女,家就住在镇上,家庭好条件身材显得略微发横,仅是看着就有点“严厉”
对于一个学前教育没几天的农村小娃娃来说,显然完全接不上一年级的课程,因此经常受到老师的批评,同学的嘲笑,嘲笑那个被老师叫起来回答问题,因不会答,只能呆呆的抓着衣角,心里充满紧张而吱吱唔唔的我。
:“叫你回答问题呢你就晓得嘴巴嗡嗡嗯嗯,话都说不清楚,说就是嘛,说对也好错也好我还把你吃了吗!哎哟!!纳闷勒们蠢呢!”课堂在刘老师的声情并茂的讲话下引爆,哄堂大笑!
这算是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回忆了,同时也加剧了我对外界的抗拒,此后变得更内向。
小孩子的心思并不复杂,只觉得老师说得好笑而笑;老师的心思也不复杂,她只是觉得学生应该敢于回答,答错答对都好,为什么吱吱唔唔,因此而恼怒。只是不重视心理健康这块而已。
我根据时间推回去,那年应该是2002年,在这个时段社会主要建设是小康之路,而乡村地区也仅在温饱线之上,教育自然也是比较落后的。所以我想当时的环境,没有人懂得关注小孩子的心理健康的,不管是老师还是家长。
风里来,雨里去,很快来到二三年级左右,年龄的增长,对这个世界的认知慢慢多了一些,但有时候认知的提升并非好事。
人与人是不同的,每个人都经常这样说,是的,比如我渐渐发现了许多我与同学们不同的地方。
不仅是上课回答问题他们会被夸奖而我会被嘲笑的区别,还有大多数同学都穿着漂亮的衣服而我只能是哥哥穿过给我的补疤衣服。也许他们的衣服也不是那么漂亮,但在我眼里就特别漂亮;还有别人都是干净整洁,身高比我高出一大截,而我因为营养不良导致的面黄,头发黄,身材瘦小,农村地区称为黄皮寡瘦。另外爷爷奶奶整日忙于务农,也从不会给我们讲究干净卫生,况且也不存在干净卫生的条件。
这对一个逐渐长大而知道什么了是贫穷富贵,什么是好与差的孩子来说,心理被一座又一座无形的山压得粉碎。
并且个子矮小加上内向性格不怎么说话,面对一些挑衅和嘲笑也是默不作声,久而久之便被同学认定是一个可以欺负,玩笑的乐趣所在。
而事实也是,外界这些种种不断侵蚀我的内心,胆小内向和自卑的心理一旦产生,我难以反抗。
甚至需要用很多年时间来反抗,直到进入社会多年都还受此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