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使君可知三国事
“使君熟读汉家典籍,可知汉末三国之事否?”
张安洛的脸上,挂着一丝难以察觉的笑容。
“不用卖关子,有什么话直说便是了。”
没卢洪峰毕竟没有他叔父尚婢婢那样博览群书,他的性格也不及尚婢婢那样沉稳
“东汉末年分三国,魏蜀吴三足鼎立。”
“华夏北方中原之地尽归曹魏,其次便是雄踞江东的孙吴,然后才是困守一州之地的蜀汉。”
“当年魏武帝曹操统一北方后之威,携数十万大军南征,其势锐不可挡,大有一统天下之志,不收大小乔不还之心。”
“然而东吴和蜀汉鼎立合作,于赤壁大败曹操,随后天下三分。”
“之所以蜀汉和孙吴能够结为军事盟友,只因为他们都需要面对一个共同的敌人,那就是占据中原富饶之地的曹魏。”
张安洛先说了一段汉家历史。
不管别人是否听得懂,张安洛相信尚婢婢一定可以听得明白。
“如今河西之地混乱不堪,这就好比是东汉末年的天下纷争。”
“使君之敌论狂热,便是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曹操。”
“使君和鄯州军,便是雄踞江东的孙武。”
“而我敦煌唐军最弱,故而只能是蜀汉。”
张安洛这是用实力强弱来比喻。
只不过大营中的吐蕃众将,都是听得云里雾里。
只因为这些吐蕃将领大多不知汉家历史,而且还有不少人不识字。
就连跟随张安洛一起来的几个随从,也因为疏远故国太久,而对汉人历史有隔阂感。
被吐蕃人奴役一甲子,张安洛随从几人生下来只在父辈口中听到那个让人魂牵梦绕的“大唐”两个字。
“接着往下说。”
主位上的尚婢婢,却是听得兴起。
唯有知己知彼,方能百战百胜。
尚婢婢钻研汉学多年,这汉人历史本就是他的长处所在。
“若是我们能够和睦相处,那么就可以一起抵挡论恐热,就可以各自相安。”
“若是咱们各自为战,或者咱们相互攻击,最后不过便宜的都只是他论恐热。”
“合则两利,分则各受其害!”
张安洛把利益攸关给分析得清清楚楚。
“兵法有云,不谋一时者,不谋一时,不谋一隅者,不足谋全局。”
“使君身为吐蕃重臣,当有保土卫民之责。”
“若是使君连这都看不明白,只怕鄯州败亡不过就在明日!”
张安洛再一次向着尚婢婢弯腰一礼。
张安洛心里清楚,没卢洪峰叫得再凶都没用,拿主意只是尚婢婢。
“说得有几分道理。”
尚婢婢端起案几上的酥油茶抿了一口。
“不过本帅还想再听听,你是如何把咱们三方分做魏蜀吴的?”
“为何你们敦煌不是曹魏,为何我鄯州不是蜀汉?”
尚婢婢在喝下酥油茶后,不由得眉头一皱。
只因为酥油茶已经凉了,而尚婢婢不喜欢喝冰冷的饮品。
而且三国的奸佞和正统,尚婢婢也是清楚明白的。
“论热本是吐蕃封疆大吏,两年前率领军队西征讨伐吐蕃两王之一的云丹,并在之后的战斗中击败了贵国宰相尚思罗。”
“此后,论恐热成为吐蕃最有实力的一方势力,自称宰相。”
“论恐热虽托宰相之名,其实早有自立之心,不服吐蕃王庭之命。”
“如此奸臣,当和曹操无异!”
张安洛脸色十分严肃,就好像论恐热和他有不共戴天之仇。
“论恐热生性残暴,其军队所过之处杀人如麻、白骨累累,为我河西各族之仇敌。”
“曹操征讨之时,多有屠戮之事,更有屠城之举。”
“论恐热去今两年,纵兵抢掠河西十一州,当与曹操同!”
张安洛并不是故意贬低曹操,而是出于自己的需要来定位古人忠奸。
历史上的曹操,大多数时候都是被认作枭雄。
统治阶层需要的是忠臣,需要的是能够维护王朝统治的忠臣。
曹操架空汉献帝,曹丕又篡汉自立。
从小受到灌输忠君思想的古时文人,大多数都不把曹操视做正面人物。
评价历史人物,统治阶层都是从维护自身的利益出发。
统治阶层宣扬忠臣,更是喜欢那种愚忠之臣。
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
“不错!”
“论恐热不服王命,有谋逆之心,实为我吐蕃之大奸大恶!”
尚婢婢在听了张安洛的话后,不由得在案几上重重一拍。
尚婢婢之所以强调论恐热是奸臣,也就是宣扬他自己是忠臣。
有了舆论的正义性,尚婢婢才能争取将士之心,才能和论恐热抗争。
“至于使君,一直都是以吐蕃忠臣行事。”
“孙吴一直致力于镇守江东,一直都是以汉臣自居。”
“况且在我河西三方势力中,使君的鄯州军骁勇善战,当为实力第二。”
对于把尚婢婢比作孙吴,张安洛其实是牵强附会。
孙吴可不是大汉的忠臣,而且孙吴最后也称帝了,只不过是晚于曹魏和蜀汉。
“骁勇善战,我鄯州军当配此评价!”
“论恐热去年以大军二十万攻击鄯州,被我以四万军队击败,几乎全军覆没。”
“鄯州将士,当为能征善战之军!”
说起自己的傲人战绩,尚婢婢显得十分自傲。
而且当着麾下众将重温去年的大胜,还可以激励人心,还可以高昂士气。
“你是不是想说,你们敦煌奉大唐为正统,便是如同蜀汉一直坚持“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尚婢婢听了张安洛以三国套用如今的河西局面,他也想到了一些。
“正是如此!”
“我等祖上乃是唐人,我等坚持以唐人自居!”
张安洛一直都不敢小瞧尚婢婢。
敌人是一个莽夫不可怕,可怕的是智勇双全之辈。
“若你们是蜀汉,则你们是正统。”
“如此一来,我鄯州又如何自处?”
尚婢婢抛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
对于汉家典籍,尚婢婢也是翻读过不少。
至于东汉末年三国之乱,也是尚婢婢热衷研讨的一段历史。
名不正,则言不顺。
尚婢婢以鄯州一州之地对抗强敌,他必须要树一面大旗。
汉贼不两立,王业不偏安。
克复中原。
便是三国的蜀汉,不也一直这样激励军民之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