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沉思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67章 一个杰出的使者(四)

金国那边攻打辽国中京很顺利,赵佶一看急了,任命童贯为河北、河东路宣抚使,抓紧收复燕云(毕沅《续资治通鉴》:“命童贯为河北、河东路宣抚使”)。

并且派了蔡京的长子蔡攸为副帅,来协助童贯收复燕京,此次童贯大军的总兵力是十五万(毕沅《续资治通鉴》:“乃以蔡攸副贯,勒兵十五万巡北边以应金,且招谕幽燕”)。

蔡攸能当副帅,完全是因为他是蔡京的儿子。1104,崇宁三年,蔡攸被赐予进士出身。普通老百姓的孩子还在为科举考试拼命时,蔡攸不用考试轻轻松松就解决了编制问题。

工作岗位也是十分优越,其先后担任秘书郎、枢密直学士、龙图阁学士、宣和殿大学士、开府仪同三司、镇海军节度使、少保等职务,都是靠着皇帝近、晋升快的好岗位,任何一个都是普通人的天花板。

此次派去跟童贯,也是认为十五万大军收复燕京是小儿科的事情,这是一个既积攒功绩又轻松愉悦的好差使(毕沅《续资治通鉴》:“攸童騃不习事,谓功业可唾手致”)。

蔡攸很是得意。

北宋创业初期,物资匮乏、万事艰难,但从上到下的工作氛围非常好,大家齐心协力想把北宋建设好。

到了赵佶时期,承平日久,官员的生活也很优越,团结干事的氛围却没有了。官员们盯着的是关系和背景。机会都是留给蔡攸这样有雄厚背景的人的。因此,虽然说其亡是偶然因素促成的,但李世民时期突厥入侵,赵恒时期辽国入侵,其实彼时更危险,但大家都拼死帮忙,最终挺过来了,并且促成了日后的繁盛;赵佶时期却因一次偶然的因素而亡,难道真的只是运气不好?恐怕更多的是根基坏了,大家都不支持他了,大厦倾倒只是时间问题罢了(《宋史》:“赞曰:宋之亡征,已非一日”)。

当然,上面这些都是后人经历过后评判的,彼时的北宋君臣们还看不到,他们当时的自我感觉还十分良好。

他们认为即将创万世功业。

确实,当时可能是收复燕云最好的时机。

因为辽国大乱。

在完颜阿骨打率领的金兵连续攻击下,辽国中京失守,天祚皇帝逃入夹山(现呼和浩特大青山附近)。此时的辽国政令不通,已经处于群龙无首的状态。

童贯其实也是有自知之明,知道现在北宋的军队表面人多势众,但底子虚弱不堪。手下的这些军官大多数都是靠贿赂马屁上来的,平时拍马溜须、吃喝嫖赌还行。真正到要打仗拼命了,个个都是熊包。

最好是能不打仗,就把燕云收复了,这是上策。

为此,童贯的策略是:招谕幽燕。

基本的步骤是:朝廷下文招抚,如果谁能将燕云拿下奉献给朝廷,就封节度使(毕沅《续资治通鉴》:“若有豪杰能以燕京来献者,即除节度使”)。

现在看来可能是天方夜谭。

但在当时还是有可操作的可行性。

这种可行性在两个方面:一是燕云发生了军事政变,燕王耶律淳自称为帝。

拥立耶律淳称帝的是宰相李处温。

李处温可能大家不太熟悉,但赵良嗣(即马植)大家是知晓的,他是图燕计策的首创之人,现在是童贯身边的红人。

那赵良嗣和李处温有什么关系呢?

赵良嗣原来在辽国的时候,和李处温的儿子李奭是死党,他们一直想推动燕云回归宋朝(《宋史》:“良嗣言:“顷在北国,与燕中豪士刘范、李奭及族兄柔吉三人结义同心,欲拔幽、蓟归朝”)。

因此,当赵良嗣一听到燕云发生了军事政变,耶律淳称帝,李处温掌握了军政大权后,开心得不得了(《辽史》:“以处温守太尉,处能直枢密院,奭为少府少监……会魏国王病,自知不起,密授处温番汉马步军都元帅,意将属以后事”)。

赵良嗣知道,和平解决燕云的契机已到。

因此,童贯的“若有豪杰能以燕京来献者,即除节度使”其实是给李处温父子量身定制的。

第二个可能性是燕云本来就是汉人的地界,只是938年石敬瑭为了称帝将其私自出卖给辽国。

在北宋君臣的心里,想着这些地方的汉人一直都是在期望着回归故土。

一旦宋朝的军队来到边界,燕云的汉人们肯定是满含热泪期盼着回归(《三朝北盟会编》:“若王师入境必箪食壶浆以迎”)。

童贯于是决定派人先去燕云招降。

张宪、赵忠拿着招降文书来到了燕州城。

但现实完全超出了童贯的预判。

耶律淳将张宪、赵忠的人头挂在的城门上。

摆明了不降,有本事派兵了夺。

童贯不死心,又命令赵诩差谭九殿直等人去易州(现河北易县),劝说实力派军阀史成投降。

没成想史成直接将这些人押送到燕州城,耶律淳又将这些宋使砍了(《三朝北盟会编》:“先是童贯遣张宪赵忠赍书遗燕王燕王斩之。又令赵诩差使臣谭九殿直等数人说易州土豪史成令起兵献易州史成送燕京亦斩之”)。

关系彻底搞僵。

按理说耶律淳杀了这么多的宋使了,童贯该下决心动武了吧?

但童贯偏不,又招募人员前去燕州招降。

擦,这不是让人去送死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