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笑骂从汝,好官我自为之
邓绾,宁州通判,宁州在庆州的边上,都属于永兴军路,属于与西夏的边境州府。
应该说邓绾一开始拿了一副非常不好的牌。没有上层的关系,没有家族的背景,又在一个边境小城任着二把手的职务。
如果没有大的变化,邓绾可能会和其他官僚一样,平平庸庸地走完自己五六十年的人生。
但邓绾用自己的励志经历告诉后人一个道理:在当时北宋为官,要想提拔得快,就要不要脸,不要脸,不要脸。
1069年,朝廷正式颁诏进行变法。
为了吸引更多的青年官员投身于改革,朝廷颁布了一项特别政策:御史中丞可以破格推荐御史,不限官职的高低。
先要说说这个御史台,他的一把手称为御史中丞,二把手成为侍御史知杂事。御史台下设三个下属机构,分别是台院,长官称为侍御史;察院,长官称为监察御史;殿院,长官称为殿中侍御史。
御史台共有七大职能:监察百官,甚至可以弹劾宰相;规谏皇帝(《徂来石先生文集》:“宋制:君有豫失德,悖乱亡道,荒政咈谏,废忠慢贤,御史府得以谏责之”);参议朝政阙失;监察司法机关;参与举荐官员;维护朝堂秩序;参与地方官员考核。
过去,要提拔为御史,先要在基层实践过,至少要做过通判,还需翰林学士和御史中丞、侍御史知杂事等会商,形成共识,才能推荐合适人选(毕沅《续资治通鉴》:“旧制,举御史,官须中行员外郎至太常博士,资任须实历通判,又必翰林诸学士与本台丞、杂互举。盖众议佥同,则各务尽心,不容有偏蔽私爱之患”)。
现在御史中丞一个人说了算,想推荐谁就可以推荐谁。
当然,最终的决定权在赵顼那里,赵顼也会征询小王的意见。
因此,小王的态度是关键。
邓绾知道现在是个很好的机会。他拼命利用一切机会刷存在感,对变法歌功颂德(毕沅《续资治通鉴》:“时王安石得君专政,条上时政数十事,以为宋兴百年,习安玩治,当事更化。又上书言:‘陛下得伊、吕之佐,作青苗、免役等法,民莫不歌舞圣泽。以臣所见宁州观之,知一路皆然;以一路观之,知天下皆然。诚不世之良法,愿勿移于浮议而坚行之’”)。
功夫不负有心人,邓绾的努力小王看到了,甚是称心,心想一个地方通判能有这样的见识,不简单。
小王向赵顼推荐了邓绾。
赵顼给了邓绾一次面试的机会。
无巧不成书,1070年,西夏突然进攻庆州,边事又成为朝廷关注重点。
在与邓绾见面中,赵顼重点询问了边事情况。
邓绾事先做了详细的功课,回答十分得体,赵顼甚为满意(毕沅《续资治通鉴》:“方庆州有夏寇,绾敷陈甚悉”)。
关于邓绾使用的问题,吏部在做方案时,本来是想让邓绾回宁州做知州。
在征询本人意见时,邓绾明确表示了反对。
考察人员问:“那你想做什么官?”
邓绾:“按照我的能力和水平,至少是馆职。”
考察人员再问:“那谏官如何?”
邓绾:“那是刚刚好”。
第二天任命的时候,果然如其所愿,授予集贤校理、检正中书孔目房公事职务。
在京的很多官员听闻此事,都嘲笑邓绾脸皮太厚,不懂自谦。
邓绾听了哈哈大笑,说:“笑骂你们去笑骂好了,我只要好官到手即可。”(毕沅《续资治通鉴》:“陈升之、冯京以绾陈边事,值安石致斋日,复使知宁州。绾闻之不乐,讼言:‘急召我来,乃使还邪?’或问:‘君今当作何官?’曰:‘不失为馆职。’‘得无为谏官乎?’曰:‘正自当尔。’明日,果除集贤校理、检正中书孔目房公事。乡人在都者皆笑且骂,绾曰:‘笑骂从汝,好官我自为之!’”)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笑骂从汝,好官我自为之”由来。
邓绾这样的人,比范仲淹、苏轼之流不知道差了十万八千里,但在当时,却一再获利升官。
1071年,升迁为侍御史知杂事、判司农寺,成为主持变法的核心机构司农寺的一把手,曾布是二把手。
邓绾一到司农寺,就把前任吕公著、谢景温提拔的直官、主薄全部换成自己人,推荐提拔蔡确、唐坰等人为御史。
前面讲过,蔡确,位列《宋史》奸臣排行榜列第1名,其核心技能是察言观色,打击异己。唐坰也是,后来因为没有及时升官,与小王公开翻脸,大闹朝堂。
在邓绾等人的主持下,御史台、司农寺等部门的政治生态迅速恶化,符合邓绾价值观和脾性,善于阿谀奉承的人迅速上位,像苏轼这样有点理想的官员不管才能有多高也只能靠边站。
邓绾等人提拔的各级官员又像癌细胞一样迅速扩散,侵蚀着大宋的各级机构、部门。
宋仁宗赵祯时期虽然官员之间也相互倾轧,背后小动作不断,但大部分官员还是有自己的底线和操守,宰相们也不敢过于越雷池一步,因为赵祯大局观还是拎得清的。
比如吕夷简,虽然也是权术行家,但在大是大非面前是不含糊的。
1041年,宋军好水川战役大败,朝廷复盘追究责任时,宋庠指责范仲淹暗中私通元昊,应该处斩。杜衍、孙沔等人极力帮老范说话,吕夷简知道责任不在老范,也在暗中支持(毕沅《续资治通鉴》:“宋庠因言仲淹可斩,杜衍曰:‘仲淹本志欲招纳叛羌耳,何可深罪!’夷简亦徐助衍言,知谏院孙沔又上书为仲淹辨。帝悟,乃薄其责”)。
要知道吕夷简和老范是死对头,吕夷简能以国家大局为重保全老范,格局可见不一般。
章得象,1038年-1045年任宰相,在任职前,赵祯找其谈话,说:“知道我为什么提拔你做宰相吗?”
章得象回答道:“不知道。”
赵祯:“在太后执政的几年间,你不依附于任何一个权贵,而且没有任何私自的要求,这些我都看在眼里。现在重用你,就是源于你的这些优秀品质。”
章得象非常感动,在其任宰相的八年间,自己的宗党亲戚,一切抑而不进。对老范的改革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无形中给予极大的帮助。
这是有这些有底线的官员支撑着大的方向,才让老范有了改革的舞台,否则老范连上台的机会都不会有。
期间,与邓绾齐名的还有一个人,也迅速成为政坛的当红炸子鸡,这个人差点要了苏轼的老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