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小王的奋斗(四)
1071年,熙宁四年,5月14日。首都开封府下辖的东明县发生了近千人越级上访冲击宰相府的群体性事件。
起因:坊间流传京畿路提点刑狱官赵子几要提高助役钱的范围和额度。京畿路提点刑狱官,是宋代路一级的监司官员,主要负责监督地方变法的推进情况。
传言有鼻子有眼。本来老百姓日子就过得苦巴巴的,现在又要增加税负,当然不高兴。
因为变法,本来官户、女户、寺观、单丁、未成丁者等特殊群体是免除服徭役的,现在虽然仍不需要,但需要缴纳助役钱,心里也肯定不爽(毕沅《续资治通鉴》:“计民之贫富,分五等输钱,名‘免役钱’。若官户、女户、寺观、单丁、未成丁者,亦等第输钱,名‘助役钱’。凡输钱,先定州若县应用顾直多少,随户等均取顾直。又增取二分,以备水旱欠阙,谓之‘免役宽剩钱’,用其钱募人代役”)。
慢慢地,百姓就被煽动起来。
群情激愤的百姓先来到县衙。
当时的知县是贾蕃。
这贾蕃可不简单,他是贾昌朝的亲侄子。
贾昌朝,大家前面应该是有印象的,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封魏国公,治平二年(1065)去世,他的堂兄弟贾昌符和韩琦兄长还是儿女亲家。
贾蕃的岳父就更有名了,是大名鼎鼎的范仲淹。他的小舅子就是范纯仁。
一看老百姓都闹到县衙来了,有人就提醒贾蕃,先要安抚住群众情绪,不可使他们再越级上访,谨防事态扩大。
韩琦、范纯仁等人都是反对变法的。
贾蕃心里对变法也是反感之极。
明面上不好直接反对,但心底里暗暗地还是想看变法出丑。
因此巴不得老百姓去越级上访,将事态闹得越大越好(《贾蕃墓志铭》:“会行役法初下,民有以令为弗便而自诉于朝者。或曰:‘止之,不止得罪。’公曰:‘吾非能使民诉,亦弗止也’”)。
事情的发展果然朝着贾蕃的预想在发展。
东明县的近千名群众见县衙不管事,只能去开封府上访。
开封府也不受理。
人群中有人喊:“变法都是王安石搞出来的,我们去宰相府找王安石说理去”。
于是这近千人乌泱泱地跑到了小王的宰相府门前来讨说法。
在巨大的压力下,小王只能亲自出面安抚,答应迅速查清事实,依法依规严肃处理,及时回应百姓呼声。
群众这才逐渐散去。
但事情还是传到了赵顼那里。
在京城,近千人上街闹事,这可不是小事,也是北宋一百多年来从未发生过的重大事件。
赵顼很生气,要小王做出解释(毕沅《续资治通鉴》:“帝知之,以诘安石”)。
这个时候,一个35岁的年轻的官员站了出来。
他叫曾布,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曾巩的弟弟。《宋史》奸臣榜排行老6。
他当时的职务是“同判司农寺”,司农寺的二把手。
司农寺是当时主持变法的核心机构。1069年,熙宁二年,朝廷设立了条例司来推进变法。
虽然变法措施陆续推出,但朝中大臣对新机构的争论一直没停止过。
比如司马光就认为新机构的设置是绕过了宰相、中书等原有行政机构,是“侵官”。
为了减少变法的阻力,1070年,熙宁三年,赵顼将条例司职权划归中书,将推进变法的重任托付给了司农寺(《宋史》:“五月,制置三司条例司罢归中书,以常平新法付司农寺”)。
首都发生这么严重的群体事件,矛头又是直指变法,司农寺首当其冲。
王安石压力很大,曾布压力也很大。
但曾布扛了下来,给领导解决了大麻烦。
曾布第一时间行动起来,快速查清事情的来龙去脉,连夜赶出了情况汇报材料,交给了小王。
小王马上向赵顼做了详细汇报,将这次东明千名群众越级上访事件归咎于地方新旧户籍核对不仔细,造成人员信息有差错。同时,又有人乘机煽风点火,利用百姓信息的不对称,从中怂恿挑事(《宋史》:“安石力言尝取诸县新旧籍对覆升降,闻外间扇摇役法者,谓输多必有赢余,若群诉必可免,彼既聚众侥幸,苟受其诉,与免输钱,当仍役之”)。
赵顼最终接受了小王的解释,继续支持变法推进。
东明事件的危机暂时解除了。
对东明知县贾蕃处理也迅速下达:
罪名:“口出狂言,不受民诉,引致京师哗变。”
处分:第一时间关进大牢,事态平息后贬为监顺安军酒税。
范仲淹的女婿贾蕃从此走出了历史舞台,碌碌无为了却一生。
小王对曾布这个小年轻很满意,事情处理得很得体,材料也写得好,尤其可贵的是关键时刻能顶上,是个好苗子,视为亲信(《宋史》:“惠卿遭丧去,安石未知所托,得曾布,信任之,亚于惠卿”)。
曾布的嘉奖也接连到来(《宋史》:“故骤见拔用,遂修起居注、知制诰,为翰林学士兼三司使”)。
东明事件虽然有惊无险地过去了,但在赵顼心里总是留下了一点芥蒂。
他对小王没有了一开始时候的那种全无保留的信任和支持。
接下来在熙宁七年又要发生大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