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沉思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3章 老头子让开年轻人上(三)

1067年,治平四年,小王46岁。

46岁,年纪也不小了,但为了行文方便,我们还是姑称王安石为小王吧。

有了赵顼的干预,小王的人生开始开挂,晋升进入快车道。

3月,知江宁府,差不多四品,主要也是解决其职级问题,为接下来进入中央主持变法铺路(《宋史》:“癸卯,王安石出知江宁府”)。

9月,进入中央,提任翰林学士兼侍讲,正三品。(《宋史》:“数月,召为翰林学士兼侍讲”)。

翰林学士还只是个虚职,侍讲就厉害了,相当于“国师”,可以天天跟主要领导灌输自己的思想理念。

1068年,熙宁元年,47岁的小王正式进入朝会,参与国家大事的处理(《宋史》:“熙宁元年四月,始造朝”)。

1069年,熙宁二年,47岁的小王拜参知政事,历史上著名的“王安石变法”(又称“熙宁变法”)拉开大幕(《宋史》:“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

这一变法,将对北宋的政坛产生颠覆性的影响,也将改变北宋的百年命运。

为了顺利推进改革,朝堂中一些顽固的老头子分别被清除出中央核心决策圈,派往地方任职。

59岁的老头子韩琦撸去宰相职务,以司徒、镇安武胜军节度使的身份任相州(现河南安阳)知州,相当于回河南老家养老了(《宋史》:“辛丑,韩琦罢为司徒、镇安武胜军节度使、判相州”)。

57岁的王拱辰被罢免宣徽北院使,改任应天府(现河南商丘)知州(《宋史》:“宣徽北院使王拱辰罢判应天府”)。

55岁的吕诲被罢免右谏议大夫、御史中丞,改任邓州(现河南南阳)知州(《宋史》:“六月丁巳,右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吕诲以论王安石,罢知邓州”)。

65岁的富弼撸去宰相职务,以武宁军节度使的身份任亳州(现安徽亳州)知州(《宋史》:“冬十月丙申,富弼罢为武宁军节度使、判亳州”)。

63岁的张方平被罢免尚书省职务,改任陈州(现河南淮阳)知州(《宋史》:“判尚书省张方平罢知陈州”)。

62岁的赵抃罢任杭州知州(《宋史》:“己卯,赵抃罢知杭州”)。

63岁的吕公弼(吕夷简二儿子)被免去枢密使职务(《宋史》:“壬辰,吕公弼罢枢密使”)。

赵顼这次是下了大决心,给予小王极度的信任和支持,对反对变法的一律给予贬斥,包括很多威望很高的老臣。

有人退就有人进。老头子纷纷退出中央核心决策圈,年轻人看到了机会,一批20后、30后纷纷脱颖而出。

吕惠卿,1032年出生,1057年中进士,变法时37岁。父亲吕璹官至光禄卿。

吕惠卿的第一份工作是真州(江苏仪征)推官,类似于地方的司法官员。

任期满后回京述职,期间,吕惠卿托关系拜见了小王。吕惠卿是那种很有才能也很有见地的人,与小王一交流,小王发现与吕惠卿很多见解都切合,引为知己(《宋史》:“惠卿起进士,为真州推官。秩满入都,见王安石,论经义,意多合,遂定交”)。

吕惠卿是非常聪明的年轻人,知道当时的北宋积弊甚多,支撑不了多久,肯定要进行改革。而小王是朝中变法改革的主要倡导者,身边坚定的支持者不多,正是需要助手的时候。虽然现在不得志,但终会一飞冲天,此时抱住这条大腿,日后必定飞黄腾达。

这一次,吕惠卿确实押对了赌注,在创业初期就押宝小王。

小王是一个固执的人,也是一个非常情绪化的人。

他始终将吕惠卿作为自己的接班人来培养。

就算老朋友司马光多次劝诫小王要提防吕惠卿,怀疑吕惠卿人品有问题,小王也不为所动(《宋史》:“光又贻书安石曰:‘谄谀之士,于公今日诚有顺适之快,一旦失势,将必卖公自售矣。’安石不悦”)。

吕惠卿在《宋史》奸臣排行榜列第3名,这是小王给自己埋得第一颗雷。

蔡确,1037年出生,1059年中进士,变法时32岁。

蔡确家里条件比吕惠卿惨得多,父亲蔡黄裳从陈州(现河南淮阳)录事参军退休,家里经济条件不好,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

蔡确第一份工作是邠州(现陕西彬州)司理参军,但职业的第一个扣子没扣好,受贿了(《宋史》:“确有智数,尚气,不谨细行。第进士,调邠州司理参军,以贿闻”),差点被革职查办。

幸好能说会道,被陕西转运副使薛向看中,认为是个人才,大事化了解了围。

虽然处分没有,但还是受到了影响,蔡确十年职级基本未动。

1059年蔡确的职务是邠州司理参军,负责地方刑狱司法工作,职级九品。1069年,蔡确的职务是京兆府(现陕西西安)司理参军,职级是八品。

蔡确感到万分的憋屈。他不断的反思,寻找进步的机会。

1070年,蔡确终于遇到了一生中真正的贵人——韩绛。

这一年,西夏与北宋又发生边境摩擦。赵顼任韩绛为陕西宣抚使巡视地方,加强战备。

蔡确看到了机会,到处打听韩绛的背景和喜好。

机会总是给有准备的“聪明人”。

在一次接待韩绛的宴会上中,蔡确找准机会为韩绛作诗一首,内含“儒苑昔推唐吏部,将坛今拜汉淮阴”一句,捧得韩绛心花怒放。

韩绛很高兴,因为蔡确诗中的“唐吏部”是指韩愈,“汉淮阴”是指韩信。韩绛是探花出身,现在又统兵边帅。蔡确用韩愈、韩信恭维韩绛文武双全,一下子戳到了韩绛的得意处。

韩绛认定蔡确是个难的人才,向弟弟韩维作了推荐。

哎,这就是北宋中后期的官场生态,领导个人的一时好恶成为左右人才发展的标准。

就算魏征、范仲淹再生,在这样的生态下,也绝对不可能有所作为。刚一冒头就被挤压到了最底层。

所以历史王朝的兴衰确有其必然性。

韩维将蔡确调到了开封府任职(庄绰《鸡肋编》:“蔡确持正始为京兆府司理参军,会韩子华建节出镇,初到设燕,蔡作口号,有‘儒苑昔推唐吏部,将坛今拜汉淮阴’之句。公喜荐之,改京秩”)。

从边陲小镇到京畿重镇,蔡确实现了新的跨越。

不久,韩维又将蔡确推荐给了王安石,在小王的举荐下,蔡确调到了三班院(主要负责使臣的管理,有点类似于现在的外交部人事司),任主薄(中层正职),进入中央机构序列。

之后在小王的一路提携下,蔡确又先后担任监察御史里行、知制诰、知谏院、御史中丞等职务,1079年,元丰二年,升任参知政事。

蔡确位列《宋史》奸臣排行榜列第1名,他最大的本事在于察言观色,看到别人的不足马上利用职权弹劾,进而取代之(《宋史》“知制诰熊本按行以为非是,为子渊所讼,确劾本附文彦博,黜之,代为知制诰、知谏院兼判司农寺……遂劾参知政事元绛有所属请,绛出知亳州;确代其位。确自知制诰为御史中丞、参知政事,皆以起狱夺人位而居之,士大夫交口咄骂,而确自以为得计也”),对一直提携他的小王也不例外。

此外,1935年出生的章惇、1936年出生的曾布等借助支持变法纷纷得到重用。

在赵顼看来是实现了官僚体系新老交替,为变法注入新鲜血液。但这些年轻人和范仲淹等老一辈官员相比,更像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他们将变法放在嘴上,他们将忠君挂在嘴边,但往往只将自己的利益置于最高位置,而没有范仲淹那时候的家国情怀,也没有所谓的“官德”,权力只是他们谋利的工具,而不是服务的工具。

这样的年轻人一而再再而三的得利升官,对北宋的政坛影响也是深远的。

1047年出生的40后蔡京正在默默的观察学习中,他将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并直接将北宋送进亡国之劫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