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新领导新期望(二)
但树欲静而风不止。
进奏院案又要将矛头直指范仲淹。
1044年9月,北宋迎来了一个重要节日—秋季赛神会。按照惯例,这一天京师各机关单位都会准备酒宴聚会庆祝节日,进奏院也不例外。
进奏院设置进奏官,这些进奏官都是地方政府派驻,负责向朝廷报告本地的情况,提交本地表文,有点类似于现在各个地方政府的驻京办事处。管理这些进奏官的一般是京官,工作职能主要是将中央政策与地方官员进行对接。
当时负责进奏院的京官叫苏舜钦,30多岁,是当时朝中有名的青年才俊,尤以文章著称。范仲淹十分看重他,举荐他做了集贤殿校理,监进奏院。差不多也算是正五品的高官了。
顺便提一下,小苏的岳父是杜衍,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兼枢密使,宰相级别的大人物。
小苏掌管着进奏院,岳父又是大官,自然会被各个地方政府的派驻人员围猎。
小苏还特别喜欢喝酒,平时身边也是聚集了一批酒友,在各种迎来送往中逐渐迷失了方向。
不知受谁的怂恿,为了让宴会更加尽兴,小苏将一些旧公文打包卖掉,凑钱请了歌姬来助兴。
宴会大家都很尽兴……
但有人打了小报告,向监察部门举报。
御史中丞王拱臣掌握了这一线索后极其高兴,马上固定证据、准备材料,让手下直接向赵祯进行汇报检举。
赵祯指令开封府调查。
开封府连夜彻查,很快出了结果:情况基本属实。
最后的处理结果是这样的:进奏院将旧公文出卖,属于“监主自盗”,苏舜钦、刘巽作为进奏院的负责人,负主要责任,开除公职。史馆检讨王洙等人席间“与妓女杂坐”,社会影响恶劣,给予行政降级。集贤校理王益柔乘醉作《傲歌》,其中“醉卧北极遣帝扶,周公孔子驱为奴”诗句涉嫌侮辱先贤,予以贬斥。
这就是当时著名的“进奏院案”。十二名京官因参加宴会而被贬斥。苏舜钦的岳父杜衍也受牵连,被罢相,只做了120天宰相,人称“百日宰相”。
矛头也直指范仲淹。杜衍一直力挺老范,苏舜钦也是老范赏识和举荐的,老范被架在火上烤了。
王拱臣事后非常高兴,认为对范仲淹等人是重大打击(毕沅《续资治通鉴》:“先是杜衍、范仲淹、富弼等同在政府,多引用一时闻人,欲更张庶事,御史中丞王拱辰等不便其所为。而舜软乃仲淹所荐,其妻又衍女,舜钦年少能文章,议论稍侵权贵。会进奏院祠神,舜钦循例用鬻故纸公钱,召妓乐,会宾客,拱辰廉得之,讽其属鱼周询、刘元瑜等劾奏,因欲摇动衍。事下开封府劾治,于是舜钦及巽俱坐自盗除名,洙等同时斥逐。拱辰等喜曰:‘吾一举网尽之矣’”……益柔亦仲淹所荐,拱辰既劾奏,宋祁、张方平又助之,力言益柔作傲歌,罪当诛,盖欲因益柔以累仲淹也。章得象无所可否,贾昌朝阴主拱辰等议)。
举荐不当要承担连带责任,受到处分。但赵祯这个时候对老范还是很信任的,没处分。
看到老范似乎没受什么影响,利益集团决定出大招。
这个大招就是污蔑谋反。
谋反乃十恶之首,任何皇帝都是厌恶至极的,也是不可饶恕的重罪。
夏竦使了阴招。
他派人去模仿石介的笔记。
石介是谁?石介是国子监直讲,相当于大学教授,只不过这个教授在北宋属于官员系列,大约六七品的样子。
一个低级别的教授有什么好搞的?需要夏大人如此花心思?
原因在于石介不但直接公开支持范仲淹的改革,还公然写文章羞辱夏竦。
夏竦睚眦必报。
石介出生于山东泰安的石姓大族,父亲石丙,官至太常博士,七八品的小官员。年轻时,石介专门求学于范仲淹,受老范的思想影响很深。
石介这个人,事后看来,正直而又书生气,性格耿直又无所顾忌。
当他在听说范仲淹被朝廷重用时,非常高兴,作《庆历圣德颂》庆祝,仿着韩愈的《元和圣德颂》来歌颂宋仁宗。其实写文章给领导拍马屁本来没什么,但石介却在文中不点名暗喻夏竦为奸臣。
这下彻底惹怒了夏竦,从此两人势不两立。
夏竦知道石介与富弼经常通信,私下让女奴模仿石介笔迹,撰废立草诏,将伊、周改成伊、霍,意图让赵祯明白范仲淹、富弼等人准备仿伊尹、霍光废了赵祯而立新君。
这可是灭族的大罪。
范仲淹、富弼听说了瑟瑟发抖。
虽然赵祯不相信,但也没表态。
范仲淹知道其实赵祯有点动摇了。因为如果真的信任老范,知道这肯定是假的,必定要弄清事情的真相,追究造假之人的责任。
赵祯犹豫,说明他对改革也没多大把握,对老范的信任也是有所保留,他不是李世民。
老范也做不了魏征,他知道朝中利益集团势力太强大了,不是他所能改变的。
夏竦,宰相级别朝廷元老;王拱臣,监察部门负责人;贾昌朝,老早就做过参知政事;宋庠、宋祁兄弟,则是赵祯极度信任的亲信……
这些人都反对变革,老范知道不是他和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凭着一腔热血就能扭转乾坤革弊鼎新的,再这么弄下去,身死族灭恐怕不久了,自请外派或是最好的结果(毕沅《续资治通鉴》:“先是石介奏记于弼,责以行伊、周之事,夏竦欲因是倾弼等,乃使女奴阴习介书,久之,习成,遂改伊、周曰伊、霍,而伪作介为弼撰废立诏草,飞语上闻。帝虽不信,而仲淹、弼始恐惧,不敢自安于朝,皆请出按西北边,未许;适有边奏,仲淹固请行,乃使宣抚陕西、河东”)。
1045年,庆历五年,从1月28日开始,范仲淹、富弼、杜衍等改革派逐步被外派出京,远离中央核心决策圈,一年多的改革宣布失败。
这时离北宋灭亡还有82年。
多年后,后人在回顾这段历史时,还是替范仲淹等人感到惋惜。
虽然老范等人在当时不断被权贵攻击说是搞小圈子,形成朋党。不断被讽刺说天天嘴上讲道德、讲情怀、爱装B,负面消息从来不断。
7年后,老范去世,赵祯亲送“褒贤之碑”,谥号“文正”,人称“范文正公”。历史始终给予老范很高的评价,将其列入贤臣之列。
毛泽东讲,判断一个人或者一个事物的性质,要看其主要方面。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历史观来评价历史人物的好坏,最主要的方面就是看其是否谋私利。
李林甫、杨国忠、蔡京、李邦彦、秦侩、严嵩等人在当时的皇帝看来个个都是忠臣,嘴上天天喊着一心为国,但其表面上做得一切都是为了个人和家族利益的最大化,其结果是祸害了当时的政治生态加速了王朝的灭亡。而他们个人的钱包却是鼓鼓的,其家族也必然藏着巨额财富。
范仲淹、魏征、房玄龄等人在当时可能并不讨领导喜欢,也不善于揣摩领导心思,但他们没有私心,举荐的人才也是为了国家的利益,不是个人私利。他们埋头苦干不善言辞,却让这个国家受益让百姓获利,他们死后一般家徒四壁,他们没有让权力变成谋取个人和家族私利的工具。他们没有自己的利益圈子,所以在当时某个时段的风评不一定非常好,但历史会记住他们,给他们应有的评价。
庆历新政虽然失败了,但更大的一个变革正在酝酿中,因为朝廷没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