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一起读懂孩子(2023版)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5章 爱你没商量

明智的父母爱自己的孩子,会从内心视孩子为独立的个体。不能因为孩子身上有了你的遗传基因就随心所欲地对他。其实,孩子只是在年幼时才需要和你在一起,你不过是在尽一份社会责任而已。只有内心不狭隘地把孩子当成附属品,你才会尊重和包容他,你的爱才是大爱!

当心中拥有这样的一份爱时,你就会给予孩子成长的自由,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自由!

为孩子来咨询的家长

“您好,我是兰海。嗯,我明天上午有时间。”坐直了身体,应答完这两句话,我开始进入状态。

“我能先告诉你一下孩子的情况吗?”电话里边一位妈妈异常焦急地说道。

“不行,这样的信息不太完整,您最好亲自来一趟。”我对原则异常坚持,这不仅来自心理学专业的严格训练,更来自过往案例中的经验——只通过声音来探测一个人的心理状况是绝对不全面的,而且也会让彼此都没有安全感。

“那,我和他爸爸明天就去?半小时够吗?”那个急切的声音流露出些许无奈。

我看了明天的日程安排,上午10点后还有半个小时的空缺,就与这位妈妈约定在了这个时间。

“兰海,你明天下午不是要去央视节目组讨论案例吗,上午还能接这个咨询?”常松一边盯着电脑,一边揶揄我。

“怎么,你怀疑我的办事效率?”

他扭头朝我一笑,摊开双手耸耸肩。

常松和我一样,都是教育梦想的追随者。这个偶尔爱调侃我的大男生,激情澎湃但又心细如丝,平日里总能抓住一些被我疏忽的问题。在我最初创业期间,他不经意出现,而后又始终不离不弃,这让我备感温暖。

我对常松说:“没问题,只是正式咨询前与父母的一次沟通,半小时足够了。我只想知道事实,不想多听他们判断,那样的判断往往很主观。”我把记事本合上,脑海中回想起那个焦急的声音,猜测妈妈的年龄为45岁到50岁,孩子应该是中学生了。

闹钟准时响起,我在床上翻了个身,伸了个懒腰坐起来,起身径直走到窗前,拉开窗帘——满眼的翠绿。北京的早春,只要没有沙尘暴,还是个不错的季节。

临出门前,我选择了一套职业正装——日程显示今天不仅要和家长见面,还要到电视台录节目。我虽然对自己的专业信心百倍,但在家长面前,还是要打点心理分,不然我这张脸,别人一看就会在心里嘀咕:忒年轻了,可靠吗?

换上正装后,看看镜子,我自言自语:“年轻真好。”的确,正是有这年轻的激情和勇气,我才能在慕尼黑大学同时获取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三个硕士学位,而后又固执地只身一人来到北京,创办了上濒教育机构。

创办上濒不仅是我的一个梦想,更是我对现实的一种开导。

3年前,我在德国上学。一次,我质疑了我亲爱的导师内波教授的一篇学术论文,他听完我的观点后欣喜地说:“兰海,你的思考带来的创造力太让我吃惊了,而我一直以为中国孩子不是这样的。”我在获得极大满足的同时,内心强烈地不服气。中国孩子怎么了?中国孩子怎么就不能具备这样的能力?

而随后在德国目睹和力行的教育方式,强烈地刺激了我。

大街上,孩子们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如何正确使用红绿灯,而过往的车辆都放缓速度,很有秩序地耐心配合。这种全社会共同履行教育责任的方式让我敬佩!大学课堂里,教授和学生会就一个问题争论得面红耳赤,学生可以无所顾忌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哪怕观点与教授相左,也能获得尊重,而不用考虑由此会产生的影响。学习的目的更不是找寻教授心中的答案,而是让自己的思考不受束缚,更好地去探索。

在课程实践期间我接触了更多案例,我梦中多次出现一群群欢快奔跑的孩子,可他们总是外国孩子。醒来后,我开始思考:为什么我们不能那样培养孩子?中国孩子为什么不能享受那样的教育?

思考的结论便是我狂妄地做了一个决定:让我来为孩子们创造这个环境,用最科学的方法培养他们,让他们健康成长为最优秀的自己。我要让自己的梦中出现中国孩子欢快奔跑的身影,以及孩子们纯真的笑脸和放松的表情。

走进楼下长长的过道,高跟鞋击打路面的声响,颇有几分节奏感。今天我来得最早,轻轻推开玻璃门,门后挂着的风铃发出清脆悦耳的声音。这里完全是用白色建立的空间,白色的大门,白色的柜子,白色的墙——在我们眼中,白色是世界的原色,而正是多姿多彩的孩子才绚烂了这个世界。

上午10点整,我的房间门准时被推开。

“您好,我是兰海。您就是静静妈妈吗?”我起身迎向他们,问道。

“是我,您好,这位是我丈夫。”她朝我点点头,又指向身边那个气质儒雅的中年男人。

我以最不经意、最快速的眼神打量来者:暗色系衣服、头发蓬松但不凌乱的妈妈;着米色风衣、干净皮鞋的爸爸。从衣服到饰物,任何一个细节,背后都可以说明他们的性格喜好,这对我来说都是重要的隐性信息。

“请坐。咱们直接进入主题吧,请告诉我,你们想咨询什么呢?”我关上门,坐在咨询者的对面,打开笔记本准备记录。

一般第一次来访者对我如此快速的开门见山都有几分不适应,静静妈妈也不例外。我对寒暄的省略让她与身旁的丈夫对视了几秒,很快她挪了挪身子说道:“是这样,静静,我女儿,今年上初三了。她成绩一直很好,从小没让我们操什么心。但最近,我发现她有些不对劲。她现在已有逃课记录,并且情绪低落,经常失眠。有一天,我洗衣服时,在她衣服口袋里发现一张字条,字迹虽然模糊,但大概意思我还是看清楚了。她喜欢上了一个男孩,不过那个男孩可能不喜欢她,所以她很难过。后来,我忍不住偷看她的日记,发现她也知道我们多少知道了一些。您说,我们现在该怎么办啊?”

“你们认为她最近情绪低落是因为失恋了?”我直接发问。

妈妈对“失恋”这两个字似乎有些敏感,一旁保持沉默的爸爸则开口说:“我们不能判断她是否失恋了,但从情绪上说,这是不好的。现在是她非常关键的一年,马上就要中考了。作为父母来说,我们并不是特别在意她能考上什么学校,我们只是不希望看见她这样郁郁寡欢,这才是我们担心的。”

我微笑着点点头,并没有给出任何点评。

当这一观点从这个中国爸爸嘴里说出来时,我还是有些吃惊。一个被无数中国父母看作会影响孩子一生的中考成绩,这位父亲竟然如此自然而直接地说那不是最重要的。

“她知道你们看了她的字条吗?”我开始思考对策。

“应该知道,当我看到字条后,就一直和她爸爸商量怎么和她谈。我们特想和她谈一谈,但又担心把握不好分寸,会把事情弄得更糟。”妈妈一副焦虑的样子,眼眶也红了。

温和的丈夫拍了拍妻子的肩膀,抬头平静地说道:“我觉得孩子嘛,到这个年龄出现一些状况是正常的。我们不打算责备她,只是希望能帮她顺利渡过这个关口。”

“她平时都喜欢什么?”[这是一个测试父母对孩子的情况了解的问题。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了解状况也是重要的分析依据。]我换了一个轻松的话题。

“听歌吧!几乎耳机天天戴着,我们也不知道她听些什么。”妈妈语气中略带不满。

见他们俩一脸茫然,我又换了个问题:“她小学时的状况怎么样?现在成绩如何?”

“小学成绩很好,初中刚开始不行,到初二就排到班级前列了。不过现在起伏较大。”[每个孩子都很在意自己的学习成绩,因为这反映了他们在班里的位置,位置不同所产生的心理状况也会不同。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可以帮助我们系统地分析孩子。]谈到孩子的成绩,妈妈脸上终于露出了一丝自豪的笑容。

“你们工作都很忙吧?”

“嗯,我们都在建筑行业,项目一下来就没日没夜地干,所以我们能和女儿在一起的时间比较少。”父亲摊开双手,表达着自己的遗憾。

随后的交谈中,我不断地了解到静静各方面的情况,[全面充分了解孩子各个方面的情况,有助于分析他们的心理状况和相关反应。]可日程显示,这两个周末已经全部安排满了。我只能告诉这对父母,最快下周二上午带孩子来,可那是上课时间。

“上课时间没有问题。如果状态不好,孩子去学校我们也不踏实,我们一定准时来。”爸爸果断有力的答复让我频频点头。这么开明的父亲,这么充满关爱的家庭中会有怎样的女儿呢?我深知现实生活中,在孩子出现所谓早恋倾向时,能有这样包容的态度的父母是为数不多的,但他们毕竟出现了,还来到了我的身边——这让我为那位尚未谋面的小姑娘暗暗感到庆幸。

饥饿感告诉我,吃饭时间到了。

我匆匆地把夏令营策划案的建议写在文件上,下午我的天才策划小白从图书馆回来后,就能看到我的想法了。

走到电梯口,我又折了回来,刚才的建议似乎我只检查了一遍,一想到以严苛出名的小白,我必须再检查一遍,我可不愿被他嘲笑。小白一头长发的艺术感和他对事情的严格态度,让我一直在他的压迫下领导他。然而独特的个性和宽广的知识面,却让他在孩子们面前充满了神秘感和挑战性,每个孩子都渴望在活动中战胜他。

3月的阳光如此灿烂,谁能拒绝在这日光下放松下来呢?看看手表,约定时间以及堵车现状让我不得不转战地铁了。

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

走出地铁站,我加快脚步朝着电视台的方向走去。

“兰老师来了,真准时。”《成长在线》编导李阳从录播间走出来和我打招呼。她身材娇小,却笑声朗朗。

“当然,这是我的良好习惯,都这么久了,你怎么还是不直接叫我的名字呢?又不是不知道我不习惯名字之外的称呼。”我观望四周,找了个座位来安慰我那被高跟鞋压迫的双脚。

李阳把录制策划文案拿了出来:“兰海,我们今天就讨论上周发给你的那个案例,听听你的想法。”李阳对我的称呼改得倒挺快。

“嗯,这个案例选得很有代表性,也很有意思,我已经与那孩子和他妈妈见过面了。不过事情并非像案例本身看上去那么简单,你做好心理准备吧。”我说道。

案例来自北京一个家庭,妈妈打来的求助电话记录如下:

妈妈觉得自己10岁的儿子性格太内向,每天回到家一句话也不说,妈妈说的话也听不进去,我行我素。这段时间,妈妈发现儿子偶尔偷拿家里的钱,但只拿1毛、5毛的小钱,平日在家也常偷偷摸摸地找东西、藏东西。为此,爸爸打过他。而妈妈抱怨爸爸只会打儿子,根本不会教育孩子,所以孩子在家时才什么话也不说。对孩子的行为,妈妈很苦恼,而对与爸爸的沟通,妈妈又很无奈。

表面上看,这是一个妈妈的烦恼,而实际上孩子的反常行为更彰显出其非常态、复杂的内心,现象背后一定隐藏着更大的原因。果不其然,在我约见之后,事情一步步明朗起来。

在录播间里我告诉大家:“上周我约见这家人时,发现情况和案例记录完全不同。这个‘沉默内向’的孩子在我面前是个话痨!我出于礼貌,略表现出对他生活、朋友的关心之后,他便毫无节制地狂侃了20分钟,内容涉及了朋友、老师、爱好,还有自己发明的课间游戏,等等。谈话期间,排除我特别准备的‘招数’,我从任何一个角度都看不出他的内向。”我停顿了一会儿,一边喝水,一边看向大家,从大家的表情里我看到了不解和吃惊,“一个人在两种环境下的表现不一样,那只能证明一件事情,就是‘家’的环境有问题,妈妈塑造的环境让他没法表达。”[通常会设计两种不同环境让孩子进行同样的活动,以便得知孩子在不同环境下的行为表现是否相同。如果有差异,就需进一步探求环境的哪些因素发生了变化。而这些变化就是导致孩子行为不同的原因。]

“环境到底有什么问题呢?”李阳已经按捺不住了。

当我结束和“话痨孩子”对话后,他妈妈带着一脸不解推开我房间的门,虽然她在外面听不到我和孩子的具体交谈,但房间里传出的笑声足以震撼她。[我们尽可能让父母看到孩子在其他场合的表现,这样才能让父母看到孩子的另一面,才能相信自己孩子的另一面。]而随之,我要讨论的话题也不再是孩子内向、拿钱的问题,而是这个家庭到底给了孩子怎样的环境。

“这是一个全职妈妈的家庭。”我回答。

“全职妈妈?这很正常啊,难道这是问题的关键吗?”李阳略有失望。

“对,这正是关键!全职妈妈放弃了工作,在家照顾丈夫和孩子,父亲则承担了家庭的主要经济来源。但在中国家庭,目前的状况是,谁挣钱谁就牛,而全职顾家的人似乎就会低一等。”从大家的反应来看,他们对我的观点大都认同,“问题在于,赚钱养家的一方和全职顾家的另一方都认为相夫教子是件很简单的事,如果这都弄不好,那就彻底没有价值了。”

“她会觉得有压力而非常紧张,是吗?”另一个年轻编导问道。

“对,因为全职妈妈的安全感来自家庭。[个体的社会角色和家庭角色影响了父母对待孩子的心态,也就随之造成了行为的变化。]孩子是否出色是她的成绩单,于是她会把压力传递给孩子,将孩子的全部行动都锁定在眼中,生怕出任何差错。但对孩子来说,家本应该是放松的地方,而回家后却有一种被监视的感受,自己任何一种情绪的表露都会引起强烈的反应,所以他选择了不表态而沉默。”

“我似乎能理解他妈妈的感受了。可他爸爸呢?为什么他会老打孩子呢?”

“对于一个男人来说,他非常清楚自己在家庭中所需承担的责任,特别是已为人父的男人。而事实上,平日忙到无法顾家的爸爸内心是愧疚的。当他回到家后,希望听到孩子的好消息,结果妻子却总在诉苦和抱怨孩子——这些在他耳中就变成了妻子对他平时不顾家、不管孩子的一种埋怨。对他而言,最直接的‘管教’就是‘打’,这是最简单的方法。而其中的‘打’很大部分是打给妻子看的。”

“天哪!这孩子简直成了个道具,还肩负着爸妈双重压力。”李阳一边做着记录,一边愤愤不平。

“对,这就是孩子不说话的症结所在。”我还没有来得及说下去,李阳打断了我,“那拿钱和这事又有什么关系呢?”

“当然有关系了,他每次都只拿1毛、5毛,能买什么呢?而且频率都不高,他只是想通过这种方法引起父母注意。一般来说,现在钱包里多几毛、少几毛谁会发现呢?可这妈妈多么细心啊,你可以想象她平时‘监管感’多强了。”[孩子的行为不会是孤立存在的,所以要结合父母行为来研究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你是说孩子想吸引父母的注意?他妈妈这样一心扑在他身上,他还觉得不被关心吗?”李阳一脸狐疑地望着我。[分析孩子行为的第一步是需要问自己: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们关注的重点不应该是行为本身,而是行为背后的原因。]

“关心,什么是真正的关心?”当被问到这个问题时,我这段时间对此思考而带来的难受、偶尔的愤怒被再次触发,“独生子女的现状让父母对他们显示出强烈的爱和关心,但他们只关心孩子的成绩和在学校的表现。有人关心过孩子什么时候开心、什么时候难过吗?会和孩子一起分享他们的快乐和分担他们的痛苦吗?没有!”我一时有些激动,声音大了起来,“父母举着一面大旗,高喊‘为你好,为你将来好’,就可以完全不顾孩子现在的感受了吗?如果你的上司每天只关注你的业绩和工作成果,其他什么都不过问,你会认为他在关心你吗?”

“遇到这样的领导,我早不干了。”一位编导不满地回答。

“你们可以不干,可孩子们能‘不干’吗?能‘跳槽’吗?不能,他们只能承受,别无选择!”

“那你说父母该怎么办呢?”有人问。

“首先,父母要先问问自己,每次的行为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还是孩子的需要,更要明白这是孩子一时的物质或心理需要,还是成长的需要。”[很多时候,父母的行为满足了自己的需要或者是孩子的需要,但却遗忘了孩子成长的需要。这三者的差别导致了教育行为的偏差,也直接影响了孩子的收获。]我开始进行案例总结。

“请举个例子。”编导提出要求。

“比如说在我们营地活动中,因为任务难度大,孩子身体受了点儿苦,但他自己并没嚷嚷。可父母心疼了,看不下去了,想让孩子退出任务。这个‘退出’行为就是为了满足父母内心需要,而不是孩子的需要。如果是孩子忍受不了,要求退出,那才是孩子的需要。但如果这种强度的锻炼对孩子的成长是一种需要,那作为父母,你是看到了孩子一时的需要,还是成长的需要呢?”

“现在有大量的全职妈妈,你有什么好建议呢?”李阳紧跟话题发问。

“的确如此,特别是在发达城市,全职妈妈数量直线上升,由此引发一系列教育新问题。”

“要解决这些问题,我认为,首先,在意识上夫妻双方应达成共识,不论谁在家照顾孩子和在外获取经济来源,对于家庭贡献都是平等的,只是分工不同罢了,这样双方心理状态才会平和。其次,即使在家相夫教子,也一定不能忘了和社会联系,需要关注和了解社会发展,需要不断学习和进步。只有让自己感受到时代的脉搏、生活的召唤,才能给孩子传递积极的情绪。孩子回到家,希望看到的是一个生活积极的妈妈、了解社会的妈妈、不断学习进步的妈妈。[全职妈妈需要保持和社会的接触,积极成为社会中的一员。保持健康的心态能够帮助自己很好地处理和孩子之间以及丈夫之间的关系。]”

“这个案例里的妈妈,她的紧张带给了丈夫紧迫感,使本来开朗的孩子在这种压迫感极强的环境中不得不封闭自己。”

讨论完毕后,李阳八卦起我来:“兰海,那你以后会是一个什么样的妈妈?”

我大笑:“我,我一定是一个懂得什么是‘爱’的妈妈啰!”

学会让孩子倾诉

一场沙尘暴停止后的第二天,阳光出奇地明媚,我和静静正式见面了。

一套看上去和国内所有学生穿上效果差不多的大号校服松松垮垮地罩在静静身上,标准式“碎发刘海”遮住了她的双眼,耳朵里塞着耳机,全身上下贴满了“别打扰我”的标签,整张脸几乎看不到什么表情。这就是静静给我的第一印象。

她站在门口观望周遭,看到我之后,没有和我打招呼,似乎也没有打招呼的准备。

“你好!我是兰海。”我主动伸出手,主动是我的第一个战略。

静静仍把手插在兜里,看着身边的两把椅子,似乎在考虑红色和蓝色哪个更适合自己。

“坐蓝色的吧,和你很配。”[孩子很愿意听到自己和某种事物相配。给孩子这样的评价是建立轻松沟通的第一步,给谈话增加一些孩子喜欢的时尚元素。]我自顾坐了下来,对她说。

“嗯,你就是给我做咨询的人吗?”小姑娘口气中充满了不屑一顾和怀疑。

“是啊!我,不像吗?”我挑着眉毛说。

“我还以为会是一个老太太,学校教导主任那一型的。”声音明显放松了,她坐了下来。

“哦,这么说,你来之前就对我有了一个预测?要不我去化个妆,让你不至于失望?”[让孩子感受到他的看法的重要性很重要,可以让他积极参与到谈话中。]

“这倒不用。”酷酷的声音,静静说话声终于大了点儿。

既然她父母已经和她说过了,我就准备来一个单刀直入。虽然这样比较冒险,后果也可能是静静什么也不说了,但我还是决定试一试。

“你知道我是谁?为什么我们会坐在这里?我们要干什么?”我连续抛出几个问题。

不出所料,静静被我的直接再次触动了。

“不就是我爸妈见我心情不好,让我来找你聊一聊吗?”她试图随意一些,以隐藏起她拘谨背后的紧张情绪。

“那你怎么看?愿意和我聊吗?你对我的第一印象如何?因为第一印象基本上决定一个人是否在团体中受欢迎,我总想知道别人对我第一印象是怎样的。我也正想找个男朋友,你要不给我点建议?”[主动说出自己的烦恼,可以让孩子感受到平等,并且建立一种谈话氛围。]

这句我早有准备的话立刻提高了她的敏感度,她说:“你?我不知道,不过挺吃惊的,没想到我爸妈还挺时尚,给我找了个心理咨询师,可你和我想象中的特别不一样,所以我有些吃惊。”静静没有回避或扭捏,干净利落地表达着自我感受。

“吃惊?也就是说第一印象除了好、坏、中等以外,还有一种吃惊。这下好了,吃惊之后看见我的人就晕了,我爱干吗就干吗,哈哈。”[幽默的谈话可以帮助孩子放松情绪。]我表面上自得其乐起来,却留心着她的变化。

我的笑声打消了她的拘谨,静静随着我乐了。

“你初三了,有喜欢的男生了吧?”[直接进入孩子认为家长及老师不会和他讨论的话题往往会收到很好的效果,而给孩子一个正常的情绪反应是让孩子感受到平等和尊重的方法。]

“啊?”静静嘀咕着,“你怎么这么直接啊?”

“我就是好奇,怎么就准你看我吃惊,我直接点儿就不行吗?”我一边说,一边观察着静静脸上的表情。

“有啊,当然有喜欢的了,这有什么可奇怪的。”静静冷冷地直视我的双眼。还挺会装酷的。

“我只是好奇,你会喜欢什么样的人。”[不要探听孩子喜欢的是谁,而是需要知道那个人是什么样的,这样才是对他的关心。我们没有办法让孩子不喜欢一个人,但是我们可以帮助他选择一个能够带给自己动力的人。]这次我是真好奇了。事实上,从我见到她的第一眼起,我就开始想什么样的人会让她喜欢。我的直觉判断她喜欢的男孩不会是那种健谈的,而是深沉的。

“你真的想知道吗?”她一脸狐疑,却又明显让我感受到她内心的倾诉欲。

“当然。”我放松了一下四肢,站起来递给静静一瓶水。

“你知道周杰伦吗?他长得特像周杰伦。他,是个特别优秀的人,成绩很好,打篮球也很好。虽然我成绩也不错,不过和他比起来,就不行了。他很聪明,又愿意帮助别人,总之,就是又帅又酷的那种。”随着描述心中的他,静静的声音变得生动了,眼神也流露出欣喜的光芒。

“我也有同感,体育好的男生在哪儿都吃香,在运动场上特拉风。喜欢一个人是多么幸福的事情啊,那你有什么不开心的?”我话锋一转。[赞赏孩子的朋友,是对孩子的另外一种认可,这样不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反而让他把你当成倾诉的对象。这个时候的孩子非常需要倾诉,在孩子倾诉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了解他的真实内心。]

沉默,沉默。

在咨询中,沉默意味着转折。我也没有说话,等着。

静静把耳机从耳朵里拿了下来,耳机里并没有播放任何音乐,她拨弄了一下挡住眼睛的刘海。

2分钟后,静静缓缓开口了。我看见了一双水雾般迷茫的眼睛,听见一种轻柔的声音描述着年少故事。

一年前,她喜欢上了宋风,理由就是他学习成绩好、打篮球好。内向的她却不知如何面对自己情感的变化,优等生的身份迫使她控制住自己的情绪,刻意远离宋风。

情绪的控制终究让人难耐。最近这段时间,她突然听到小道消息,隔壁班一个漂亮女生对宋风展开了主动追求。这让她坐立不安,上课走神,每时每刻都在不经意地思念他,但内心又有一个声音说:好好学习,你要考试了。

在这巨大的矛盾中,静静变得郁郁寡欢,晚上失眠。而更戏剧化的是,宋风的一个好友——曾一直帮静静打探消息的人,三周前开始追求静静。得不到喜欢的人已经很让人沮丧,还被不喜欢的人追求,沮丧进一步变成了麻烦。千丝万缕让静静头疼,她开始迷茫起来。

“不错啊,看来你挺有眼光的,可宋风为什么这么招人喜欢呢?”[学会欣赏孩子的朋友,欣赏他喜欢的人,珍惜他的感情。]认真听完静静的故事,我略有对策了。

“你?你不是负责给我做思想工作的吗?怎么对我的私事这么感兴趣?”从那个故事里走出来,她恢复了警惕性。

“呵呵,我也曾有过同样的烦恼。我觉得大家的感情经历可以拿出来探讨一下。”

我用平等的态度和口吻,使静静逐步信任我,进而主动和我交谈。她告诉我,宋风最大的魅力就是从容——无论发生什么事情他都能坦然面对,波澜不惊。我暗自赞赏起她来,从喜欢的理由来看,她是个有眼光的孩子。

可眼光是一回事,让自己受到波折影响又是一回事。

“我可不可以这样说,某种程度上,宋风的优秀是吸引你的关键?”我尝试用一种和大人谈话的口吻,以保证我和她的平等性,“那,你认为宋风会喜欢什么样的女孩呢?”[从自己喜欢谁转移到他会喜欢什么样的人,在讨论过程中引导孩子确立一个新的发展目标,提高自己的综合“实力”。]

静静的视线移向了窗外,平静缓慢地说:“应该是漂亮的、和他一样优秀的、能配得上他的。”她的声音掉了下去,好像来自幽谷一般低吟。

看来,这傻孩子完全迷失在宋风的“势力”之中了。“那优秀的人会因为别人而完全改变自己吗?你看你现在这样魂不守舍,一点自信都没有。你说,这样的你,宋风会喜欢吗?”我转守为攻,“我不管宋风怎么样,至少我希望看到原来那个静静。”

她把头埋了下去,我并不打算停止说话去安慰她,“你想知道你身上有什么地方可以吸引宋风吗?”她看了我一眼,期待我的回答。

“如果说原来有,那就是你的优秀和骄傲,可现在好像你已经没有了。”这句话说完,静静有些触动,迷茫而失落地看着我,让人不得不怜惜起来。

“一个宋风没有了,还会有宋雷、宋电出现,但是静静没有了,那就彻底没有了。你知道一个人身上最有价值的是什么?就是他自己的思想和力量。只有自己发光,才能有人靠近你。你需要吸引别人,而不是丧失自己去靠近别人。”[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价值和力量,可以使孩子自信起来,当他遇到困难时才不那么容易被击垮。]

45分钟很快过去了,静静表情放松了许多,但我不能确定她内心也轻松了。谁都知道这需要时间,更需要自省能力。于是我给她留了道题目,让她回家思考:我是谁?

这个问题无论是孩子还是成人,都是穷尽一生在追问的问题。

“我们还能见面吗?”这是她第一次主动要求。

“你确定还想见我吗?”我内心暗喜,不露声色。[让孩子明确提出需要帮助会让我们取得主动,也预示着他对我的接纳程度提高了。]

“我想是吧。”静静停顿了一下,“我需要再见你。”

我把手伸向静静:“好的,不过我想要和一个不塞耳机的女孩见面。”[去掉刻意的保护可以帮助他从封闭状态中走出来。]

静静悄然离去。

我按照习惯立刻开始伏案记录这次咨询:

青春期总有内心的悸动,我们不应害怕感情的到来,而需要在这样的心动中找到自己的方向。让理智战胜自己紊乱的情绪,用清晰的目标打败偶尔的迷失,这些会让孩子们在年少的情感中收获多多。

这不是真正的爱

从早上开始,我就一直忙着和小白老师商讨今年夏令营的主要内容,好不容易把策划方案定下来,正盘算着午饭和小白怎么去“腐败”呢,就被一位小学校长的求助电话打断了:“兰海,你说这事怎么办呢?我们都要愁坏了。”我窃喜,想不到平时足智多谋的校长也有束手无策的时候。

“别急,您慢慢说。”

“我们学校有个学生,成绩还不错,保持在班级前5名,可不知道为什么,他妈妈一定要让他跳级,已经来找过我们很多次了。这孩子虽然出色,但也没有到需要跳级的地步,学校再怎么说都无济于事,你能不能帮我们调解调解?”

还有这事?我好奇起来:“我一会儿就过去。今天您能约他妈妈到学校吗?我需要和她面谈。”

挂了电话,我朝小白感慨:“这下不用再费劲考虑中午吃什么了,我吃个肉夹馍就行了,你就独自慢慢思索人生三大问题之一——午饭吃什么吧!”

上课时间的校园是安静的,我不由得放慢了脚步。走进校长办公室,我看到校长身边有位中年妇女,猜测她一定就是那位妈妈。我径直走到校长面前。

“来,我介绍一下,这位是兰海老师,非常年轻的教育专家。”校长把我介绍给那位妈妈,“你们先谈着,我去开个会。”校长朝我看了一眼,便匆匆地离开了这沉闷的办公室。

“你好,专家。我告诉你啊,我们家儿子非常聪明,他与众不同,我给你说啊……”赶在我自我介绍前,这位妈妈上来就握住我的双手,开始喋喋不休地絮叨。

在父母眼中,自己的孩子都是最与众不同的那个,这已经司空见惯了。在接下来的20分钟里,这位妈妈基本上让我没有插话的机会。

来此之前,我仔细分析了一下校长提供给我的资料,无论是成绩上的表现,还是课堂中的整体表现,以及在各项活动中整体能力的表现,无疑都表明这个孩子的确不需要跳级,但他妈妈对此却非同寻常地坚持。

“我想请问一下,您在哪里工作啊?”我贸然打断,决定从妈妈的生活状态打开缺口。[父母的教育理念和他们自己的成长以及生活环境息息相关,我们不应该让孩子去弥补父母的缺憾。]

“你就别问我了,我还是给你继续说说我的孩子……”她有些不悦。

“那您平时有时间照顾他吗?”这么不愿谈自己的工作,肯定有问题。她不说,我就继续追问。

“我工作不忙,下午2点就回家了。”她不耐烦地回答。

“我想您是一个特别好的人,是不是单位有些不公平的事情啊?”我连头都没有抬,就问了这个问题。看似突然的提问,其实是我的感知。

“你,你,你怎么知道?”她的声音突然提高了不少,表情有些不自然。

“我猜你现在在单位的处境并不是很乐观。”

“不是吧,你怎么都知道呢?”她的声音从高分贝又掉了下来。

“放松点儿。”我拍拍她的手。[和孩子的交流方式不同,我们更应该关注和理解父母所承受的工作压力、家庭压力和社会压力。]

我的语气尽量缓和,准备进入引导、说服阶段了:“虽然你在单位可能受到了不公平的待遇,你想在单位证明什么,但孩子不应该也不能成为你的工具。”说这话时我看似平静,实际上是冒着极大的风险说的,这对家长无疑是一种刺激。

沉默了很久,接着撕裂的声音终于打破了房间里的沉默。

“你凭什么这样说我?我和学校说的是孩子跳级的问题,这和我的工作有什么关系?”不出我所料,气急败坏的妈妈有点歇斯底里了,她从座位上站了起来,愤怒地看着我。

房间里的时钟发出“嘀嗒”的声音,一声、两声,我看着她,问道:“难道孩子跳级不是为了让你在同事面前扬眉吐气吗?你一点儿这样的想法都没有吗?”

“我,我……也不能说没有。”她嗫嚅着。

“你一再强调你的孩子很聪明,大家对他抱有高期望。的确,老师、家人和你的同事都会对孩子有所评价。可这些评价,谁更在意?是你,你的虚荣心在作祟!你觉得周围的人在给你这样的暗示,然后这些变成了你的压力,而你认为解决的办法只有一个,就是让自己的儿子做出他人都无法完成的事情。那能让你炫耀,在你的同事面前炫耀。”我的一番话有的放矢,不给她留任何情面,哪怕她再一次歇斯底里,“你可以不承认,但我很确信地告诉你,孩子绝对会在以后,甚至就在最近成绩下滑。”

这句话就像一根针刺到她那紧绷的脸上,她的表情迅速混乱起来。

“唉……”她坐回到沙发上,不情愿地说下去,“最近情况的确如此,有明显的下降,所以学校才不同意我们跳级啊!”

“我特别心疼你的儿子。”我故意转移话题,不想正面就此争论下去,“你给了他特别大的压力,他成绩好本来是件非常快乐的事情,可现在你的要求变了。你想想看,孩子那么聪明,他知道面对一个永不满足的妈妈,最好的做法就是让她对自己不要有那么多的希望。他做了一个需要足够聪明和勇气才能做的决定——让自己成绩不够好。这样,再回到100分时,你就会开心、满足。”

话音未落,她的眼睛已经红了,我犹豫着是否要给她递上纸巾,但最终还是选择了乘胜追击。此刻让她尽快明白自己的问题,这无疑是更重要的事情。

“你在单位压力很大,想要出人头地,可惜你自己没有办法达到这个目标,所以你把你的压力和虚荣都转移到你儿子的身上,不是吗?”我冷冷地看着她说,“他的确很男人,这么小就负担了你的任务、你的压力!”

这位妈妈的眼泪终于落了下来,看来她终于肯放下自己的架子了。

我保持沉默,留出时间给她。

“你压力很大,弄得自己透不过气来,可你儿子也一样!对于你们俩,我建议都放松点,不要在意别人的看法。孩子的生命是他自己的,我们不能把自己的虚荣建立在他的痛苦之上。你可以要求他努力、更努力,但说到跳级,如果给他造成这么大的压力,你认为真的值得吗?”

“我没有、没有,我真的不想这样。”满怀愧疚的妈妈反复说着这句话。

“当然,你是他妈妈,是最爱他的人,他也最爱你。你肯定不愿意伤害他,只是有时我们迷茫了。”

“我错了,我太自私了,我真没想到事情会这样。”她哽咽着,颤抖的声音让人难免同情,“谢谢你,兰老师!”

我面带微笑,用力握着她的手,俨然一位老者教育孩子:“每个人都会有这种深陷其中的时候,现在站起来并不晚。”

送别孩子妈妈后,我坐在沙发上做深呼吸,这场谈话让我有些筋疲力尽。

很多人不理解“聊天”的难度,认为不过是简单地动动嘴皮子,可谁能知道这种心理活动的高强度呢?每次咨询结束后,我都感觉如虚脱了一般,根本不想再张嘴说话。现在的我瘫在沙发上,看着窗外发呆,嘴巴懒得动一下,但脑中却还在不断闪现各种父母不同的爱。

爱不需要理由,但,爱需要方法。

现在的孩子大都是独生子女,哪个父母对自己的孩子不格外地关注,付出几乎全部的爱呢?但是,其中潜伏的危险又有几个父母意识到了呢?常言道:“独子难教,独柴难烧。”美国青春期心理学之父斯坦利·霍尔说:“独生子女,仅这一客观事实本身就是一种病。”

父母要爱自己的孩子,就需要视这个人(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孩子只是在年幼的时候需要和你在一起,作为父母,你是在尽一项重要的社会责任。这是爱的基础,只有在内心里没有把这个你需要承担社会责任的个体当成属于你的孩子,才能够做到大爱!

如何看待早恋这件事

春天不声不响地靠近我们,大伙儿正忙碌地更替墙上的相片。我在这热闹的工作场景里居然没有看见那个总是忙里忙外的常松!

“什么味道啊?”眼睛找常松,可鼻子却闻到一股陌生的味道。

“他啊,在手工作坊又开始工作了。”小白回答。

今天的手工作坊设置在“透明屋”里,这是一间由白色阳光板搭建的房间,每一个墙面上的立方体书架上都放满了书籍,这里是读书的地方,也是我们的课程之一“活书阅读”的教室。孩子们特别喜欢在这里读书,可我特别喜欢在孩子们读书的时候站在透明屋外面,透明的阳光板会把灯光渗透出来,让我感到温暖。可今天,这房间里却有一股刺鼻的油漆味道。

“你干啥呢?”我问常松。

“我在刷翅膀!”他背对着我,蹲在地上,刷着什么东西。

“翅膀?”我捏着鼻子走过去。常松拿着一件白T恤,将一个模型放在上面用排笔刷着翅膀。

“这是上次乔伊给翅膀世界俱乐部设计的标识,五一活动就要开始了,我先把孩子们的T恤准备好。要等着你来,这次就又没有希望了。”

我伸了伸舌头,退出了手工作坊,再晚一分钟退出,恐怕就要被他唠叨了。手工作坊也是我们的特色,但因为经费不够,又因为小白总要求弄一些稀奇古怪的道具,所以一些活动要用的东西只有自己做了。

回到办公室,我开始酝酿情绪,进入接下来的咨询工作状态。

今天是和静静第二次见面的日子。

静静准点推开我房间的门,一进门就主动找了个自在的姿势坐在椅子上,完全不同于第一次所见的那个谨慎得像个小刺猬似的小姑娘。

静静故意摸着自己光溜溜的耳朵,看着我。

我微笑,转身把房间窗帘拉开,让阳光倾泻进来,洒在她的脸上,暖暖的。

“你的问题我考虑过了,我想你其实并不想知道答案,而是希望我有这样一个思考过程,对吧?”她开始模仿起我的语气神态,略有几分得意劲儿。

谁说国内学生不会思考?

静静的确是个会思考的孩子。她现在的问题就是迷失。[孩子在迷失目标、迷失自己的状态时,特别容易虚度时光,家长和教育者要做的就是引导他走出迷失。]或许这个阶段的孩子都容易找不到方向、找不到自己。别说孩子了,有时候成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虽然我明白了,那种新鲜感好像离我也有点儿远了,但现在这种懒懒的状况我已经比较适应了,想变,又如何变呢?”赶在我还没有发问之前,静静开始主动“倒苦水”。

“我当然能帮你,但你必须要回答我一个问题。”我一脸坏笑,“告诉我,在你眼中,我是什么样的?”用轻松的话题调节谈话的气氛,这让我能主动控制进程与节奏。

“要听真话还是假话呢?”

“当然是真话,呵呵。”

“你的确和我想象中不一样。你就大我几岁吧?哪像做思想工作的,哦,不,是心理咨询工作。不过,我挺喜欢你的,喜欢听你说话,很有冲击力。”她努力用镇定的声音,试图证明这是个深思熟虑后的回答。

出于职业性,我尽量压抑内心的喜悦。静静吞吞吐吐地又说了起来:“我还想让你帮个忙,我和爸爸妈妈之间沟通有些问题。他们工作很忙,我不知道如何与他们沟通。这段时间,他们和我说话总是躲躲闪闪的,我就更不知道怎样和他们说话了……”

“好,看在你说我好话的分儿上,这个我来搞定。”我显出哥们儿义气,和她击掌。

我给了静静一个盒子,盒子里面装了30张写满不同话语的字条。[孩子和家长都知道交流的重要性,只是没有方法,家长需要给孩子提供直接的方法。]我告诉静静,回去之后,把盒子放在床边,每天早上睁开眼睛后的第一件事就是从里面抽取一张字条,无论上面写的是什么,她都要按照上面所写的去做。

静静对这样的神秘和未知流露出欣喜和期待之情,就像抱着潘多拉盒子一般。

我敢保证,这个盒子会让静静现在平淡的生活迸发出有意思的火花。那里面的字条写了什么呢?给妈妈挑一件漂亮衣服、选一件首饰,拥抱一下爸爸,等等。[要尽量让沟通的方法变得有趣。]我想那都是她平时肯定没有想到要去做的事情。

第一次和静静父母谈话我就知道,由于他们工作忙,和孩子疏远了,他们不太了解孩子喜欢什么。十四五岁的孩子,一方面渴望沟通,另一方面又把自己包裹得严严实实。其实,不是所有父母都有那么多时间能和孩子在一起,重要的是家长需要提高与孩子在一起的质量。静静现在慵懒的生活中需要一点刺激的光亮,让父母成为这道强光无疑是一个绝佳的一石二鸟之计。[有效利用资源能够同时达到多种效果的教育策略才是最佳的。]

这个神秘的盒子,正是我给静静的礼物。

送走静静之后,员工们都在手工作坊里开工了,却唯独把我这个大闲人赶回家了。

“那我不干扰你们。为了证明我回家不是偷懒,而是在工作,晚上你们看我自媒体平台上更新的文章吧。”我转身离去。

为了遵守诺言,我回家在自媒体平台上对早恋进行了总结:

1.早恋不是件犹如洪水猛兽的事情,要更好地使用“恋爱影响力”。

爱情是人类诸多情感中的一种,恋爱是爱情的一种状态,而早恋这种状态发生的年龄段相对于某个群体来说,早了。

爱情是非常美好、令人向往的。而这个“早”字却给这美好戴上了一顶帽子,一顶扣在了谁的头上就拥有“负面结果”的帽子。

任何一次的恋爱都会对人产生影响,这个影响有可能是正面的,也有可能是负面的。如果一个人的自控能力、自我管理能力弱,任何一件事情都会对他有影响,而不仅仅是恋爱。好的恋爱影响力会让每个人有想要证明自己的冲动,想要在喜欢的人面前展现自己的优秀,渴望和对方拥有一个更好的未来。如果我们能让恋爱产生这样的影响力,我认为恋爱本身就是一件伟大的事情。所以,并不是恋爱有错,而是在考验一个人在恋爱中的自控能力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2.主动和孩子们一起讨论爱情。

任何一件不被经常讨论的事情都是神秘的,任何一件对于入门有限制的事情都是有吸引力的。对于孩子们来说,爱情就是如此,因为它是美好而神秘的,因为它是被老师们、父母们限制的。

让一件事情变得平常,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让它经常出现在可以讨论的范围中——见怪不怪。更重要的是,讨论能很好地植入我们对爱情的看法。

我经常会和孩子们讨论下面的问题:

第一,你会喜欢什么样的人?

从他们的回答中,我能够特别具体地了解他们的爱情取向。在这样的讨论中,我们可以影响他们喜欢什么样的人,这就是一种价值观的引导。

第二,什么样的人会被别人喜欢?

小学时,成绩好的人是最受欢迎的。到了初中之后,可能长相、气质等一些外在的因素也构成了主要条件,但不管是外在还是内在,都会使一个人在某个方面特点突出而具备吸引力。那么你有什么特点呢?外在是先天的,那我们努力的方向就只能是内在了,这个内在自然包括学习了。

基本上,我会和孩子们在五六年级的时候就开始讨论这个话题了,这是一种对待问题的态度,这也是与他们谈话中最有价值、最有效的一部分。

讨论的过程,实际上是帮助孩子们自我认识的过程,是帮助他们建立价值观的过程。

3.恋爱中的孩子更需要沟通。

任何一个恋爱中的孩子其实都渴望沟通、需要倾诉。之所以恋爱中的孩子大多封闭自己,不愿多说,仅仅是因为害怕说了之后产生不好的后果。但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会偷偷拿父母的衣服穿(以男孩子为多),会突然提起一个以前从未有过的话题,这些都是开始恋爱的迹象。

如何发挥恋爱影响力,很大程度取决于恋爱中的孩子们的自我控制和自我管理能力。但是,如果你什么都不知道、不了解,就不可能帮助他们进行控制、进行管理。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孩子说“妈妈,你明天早上7点一定叫我起床啊”,第二天妈妈叫了,但孩子还是抱怨为什么要早起。孩子本身的愿望是好的,这点绝对值得肯定,但抱怨也是会有的。这个例子实际就是说明他的自我控制能力差。我相信,任何一个孩子都极其渴望自己是班里成绩最好的,没有任何人心甘情愿成为最后一名。而恋爱中的孩子,他们更渴望自己能够因为恋爱而发生变化,这时的他们,更需要我们的支持和帮助,而不是粗暴的禁止。

4.不要用“否定恋爱”的态度和方式讨论这件事情。

“爱情是一件美好的事情,它和学习一样,只是生活中的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如果它没有影响你的生活,没有让你的学习退步,那你的父母不会反对。”这句话是我经常告诉孩子们的。

遗憾的是,父母对待孩子的恋爱就像对待猛兽一样,往往把孩子和自己对立起来。既然对立,那就是敌人,那孩子就有理由不接受父母的一切建议。所以,拥有客观的态度才能让孩子们冷静下来和我们沟通,报之以和他们站在一边的信任感才能让他们接受我们的建议。让他们坦然告诉我们一切,远比什么都不说要好,而这完全取决于家长的态度。

5.用更美好的大目标来引导恋爱。

“恋爱是生活的一部分,要让它帮助你们实现梦想,而不是成为障碍。”我会用更美好的目标来使孩子们的恋爱服务于这个大目标,从而减少产生破坏力的机会。

很早之前,我就和孩子们讨论过他们的理想,并帮助他们归纳理想,看清到达理想的道路,教会他们方法,分享他们的成功与失败。我想,恋爱也是他们实现理想的必经之路,不过是稍早到达了。大目标的确定能够让孩子们不会长时间地沉浸在恋爱中,而是朝着更远大的目标前进。

建立一个伟大的理想并且经常重复大目标,会更好地引导孩子们!

6.在恋爱中成长。

“兰海,我的孩子从小就敏感,我特别怕她第一次恋爱不成功,这会对她有影响。”

我同意这个妈妈的观点。

“兰海,我怕他恋爱,可我知道他喜欢的那个女孩不喜欢他,我可心疼了。”

我同意这个妈妈的看法。

“兰海,我了解了这个女孩,很不错,我都邀请她和我们一起出去玩了。”

我同意这个妈妈的做法。

孩子们的成长需要机会,如果你的孩子喜欢上了一个人,可能是单相思,可能没有恋爱成功,可能在恋爱中,也可能恋爱之后分手了。

请记住,这就是一个成长的机会。

对于一个单相思的孩子,我们需要使他增加信心,让他不要因为这次失败而丧失自信,我们更要告诉他如何更好地去建设自己,如何提高个人魅力,让自己成为具有吸引力的人。

对于一个恋爱没有成功的孩子,我们需要和他一起分析没有成功的原因,是沟通的问题还是误会的存在,我们更要告诉他沟通的重要性和如何选择时机做正确的事情。

对于恋爱中的孩子,他们会遇到各种困难,比如说如何协调感情交流与完成学习任务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误会应该如何处理,等等。我们更需要指导他们拥有极强的社会能力、时间统筹能力,需要让他们提高学习效率,需要让他们知道在恋爱中如何保护自己。

对于恋爱之后分手的孩子,我们除了要掩饰“喜悦之情”外,还需要让孩子从这份感情的挫败中变得坚强起来,能够成熟面对这样的打击。如果是你的孩子提出的分手,那就需要教会他如何减轻对别人的伤害,这些绝对是情商的体现。

综上所述,“恋爱的影响力”的决定权在家长的手上!

在我敲击键盘时,旁边一直放着一张今天我收到的字条,上面是静静纤细的字迹:我是谁?我真的不知道我是谁,但我知道我不喜欢现在的自己,因为她萎靡不振,因为她不能给别人带来快乐。而今天,我选择做一个冲出迷阵的自己,让自己快乐,大声欢笑!

打开孩子的内心

我接受的个人案例分两种:个人规划和突发事件。

个人规划,也就是个人成长顾问。主要帮助父母根据孩子各方面的特点和家庭状态来规划孩子现在需要的成长机会和具体实施方案。另一类就是解决突发事件的咨询,例如前面静静的咨询案例。

让我感慨的是,前些年,无论个人成长顾问还是突发事件,都几乎无人问津。现在,人们开始意识到“聊天”的重要性。社会的进步让人们意识到“术业有专攻”,虽然每个人都可能成为孩子的父母,但并不代表一定能成为合格的教育者,他们需要学习做父母,需要专业的帮助。更重要的是,生活质量的提高让人们有时间和精力抬头看看天空,思考自己心灵的需要,开始重视精神食粮的重要性。

相比较之下,我更喜欢个人成长顾问,因为个人成长顾问能够预防突发事件。据调查,中国的爸爸妈妈们总是在孩子出现某种问题,产生了严重后果之后才想到解决,而不懂得提前防范。当然,也有父母告诉我,不是不想防范,而是根本不知道应该什么时候防范、如何防范。

教育是一门科学,不能仅凭经验。

事实上,个体成长的生理和心理规律决定了教育本身就是一门学科,但人们往往忽视了这一点。比如说,父母总会抱怨自己处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偷懒,每次写作业都喊手酸。面对这样的情况,父母自然会对孩子颇有微词,最后可能发展成一场“战争”。可孩子在发育过程中,写字用到的小肌肉群发育较晚,所以低年级的孩子握笔写字超过30分钟确实会手酸。如果我们掌握了这样的科学规律,就会理解孩子,就能适当调整写作业的时间,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体贴与关心,增进双方的信任。我们还常忽略孩子的好奇心强和自控能力有限这些正常现象,而仅凭经验为之下定论为“多动症”或者“感统失调”。

教育的科学性需要普及,这是我一直努力在做的事情。

临近中午处理完内波教授的邮件,我顾不上吃饭就开始准备下午的咨询。在咨询开始前的1小时内,我不吃任何东西,胃里饱饱的感觉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我大脑的运转。

即将到来的这一家人,因为是被推荐来的咨询者,我了解一些基本情况。这是一个复杂的家庭,爸爸是意大利人,妈妈是云南人,孩子8岁,到中国的时间很短,还不到一年。现在面临的问题是没有学校愿意接收这个孩子。

意大利和中国的混血儿,应该是一个极漂亮的男孩,我和他用什么语言沟通呢?我活动了一下舌头,用中文、英语和德语分别进行了练习,只希望一会儿不要被意大利语所困扰。

下午1点整,我的房门准时被敲响。

天啊,一个天使般的小男孩出现在我面前,又大又黑的眼睛,挺拔的鼻子,白皙光亮的皮肤,还有那头乱糟糟的头发,让我忍不住上去抚摸了他。他冲我一笑:“Hello!”那一刻,我觉得那是天下最好看的笑容。

瘦弱的海希安静地坐在角落里,我忍不住在和他父母谈话的过程中看看他,他并没有回避我的目光,总是冲我礼貌而温柔一笑,这让我觉得温暖。

父母娓娓道来,我对这个漂亮小家伙如此复杂的经历感慨万分。

6岁以前的海希,在意大利和印度生活,从小妈妈跟他说中文,爸爸跟他说意大利语,可在印度的时候他读的是法语幼儿园,所以在幼儿园里说法语和英语。现在到中国不到一年,又得开始努力适应中文语言环境。

当我得知这些时,眉头不由得皱了起来,或许大多数人会认为这有助于孩子学到更多的语言,可6岁以前正是孩子语言能力从萌芽发展为基础系统的阶段,可怜的海希居然处在一个如此混乱不堪的环境。[孩子小时候的成长环境的复杂性和多变性会造成自身系统的混乱,所以处于多变系统的家庭需要格外关注孩子教育的系统性。]

往下的情况让我的心揪起来。

在印度读幼儿园时,天生倔强的性格让海希从不告诉家人幼儿园里发生的一切,直到某天妈妈看见他身上的新伤,才知道他在幼儿园经常被欺负。海希来到中国后,这一切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美好,新问题再次出现了,他无法很好地交流沟通。对学校的规则、制度和考试,海希无法理解,更无法接受。

当他刚进入一个学校,插班到二年级时,上来就考语文,可怜的海希一道题都不会做,然而在这陌生的环境中他多么希望自己能被接纳、被认可,于是他不顾考试规则,观望旁边同学的试卷——他实在是连题目都读不懂。然后在一所国际学校,他大闹校长室,五个外籍老师连同校长本人都无法控制事态。接下来,他去了北京一所私立学校,入校后的第三天,老师就把他的家长请到办公室,一分不少地退还了所有学费,包括已花费的费用,恳请家长将他领回家。

至此之后,戏剧性的情景发生了。但凡有学校流露出有招收海希的意向,妈妈就会立刻送孩子过去。当海希进入校门后,妈妈就在学校附近的咖啡厅里看书,但通常不到两小时,妈妈的电话就会响起来。

电话内容有时是老师的不解,但更多的是海希的不解。

海希不能理解为什么下课还不能出教室,不能到操场上去玩;他不明白为什么老师写中文,还写得那么快,让他怎么也跟不上;想要看看旁边同学的书本,刚一伸头,话还没说出口,就被老师提醒要遵守课堂纪律,上课不能随便说话。面对这些指责,他既不能很好地解释,也不能有效地明白别人的意思,这些压力让他比别人更容易暴躁,当他控制不住时会大哭大闹,这使他变得更加无助,更加想念自己的爸爸和妈妈。

而现在,海希从不知道第几个学校回到家里,“待学”在家。

表面上很难从这个瘦弱可爱的男孩脸上看到所谓的“暴躁”和“无规则”,但我能够感受到他所受到的“伤害”,在他的字典里,“规则”这个词已经被“自我保护”替代了。我想,在他敏感的心中是不能容忍别人对他的忽视的,因为他是一个内心有伤的人。

海啸,海希的爸爸,一个魁梧的意大利男人,一脸的无奈,大声抗议:“为什么海希就不能有学校读?我认为孩子当然会有一些小问题,这是每个孩子都有的,但应该有学校接收啊!”海希妈妈,一个非常典型的云南女子,看上去已经有些筋疲力尽了。

“能给我和海希一点儿时间吗?我需要单独和他待一会儿。”我微笑着提出这个请求。[无论在什么样的情况下,我们都需要从“当事人”那里获得第一手信息,这既代表了对他的尊重,也能帮助我们全面了解事件,更重要的是能对后面的引导打好相互信任的基础。当父母被告知孩子的不良表现之后,和孩子第一次接触时,需要做的第一件事是询问:“你能告诉我发生什么了吗?”而不是简单地凭借从他人那里获取的信息进行判断。]

“好的。”海希爸爸转过头去,与海希用意大利语说了些什么,海希点了点头。

房间里就剩下了我和海希。

“你好,我是兰海。”我放慢了语速,但却技巧性地没有让海希发现这是我故意的。[不让孩子发现我刻意的照顾,会让敏感不自信的孩子更好地接受我。]我不想因为这样的刻意让他变得敏感。“我能认识你吗?”我第一句话用汉语,第二句话用英语,用两种语言是对海希的一种尊重。[需要通过各种方式来确认海希能够明白我表达的意思。]

果然,他眼神中闪过了一丝惊讶。

“你好,我是海希,我8岁了。”

天哪,估计只有我能听懂这句话,这简单的一句话,居然掺杂了汉语、英语、法语和意大利语。

我果断地朝海希伸出了手,说:“和我握手,用你最大的力气。”

海希缓慢地朝我伸过手,非常缓慢。我换了一个姿势,坐在地上——让海希处于一个比我高的位置,这居高临下的状态应该能带给他足够的安全感。[和谈话者之间的位置关系,也是一种心理关系的暗示。]我的手停留在半空中,坚持着,脸上保持着微笑,眼睛看着海希,用眼神传递出我的邀请。

手居然停留在空中30秒,这已经突破了我最长18秒的“握手纪录”。

终于,他的手软绵绵地和我的手握在了一起。

“能用最大的力气来握紧我吗?”我扬起眉毛问道。

海希眼睛看了看天花板。我一直在关注他的眼神,脸上保持着笑容。[孩子在交流的过程中不看你,并不代表他不专心,而是他在思考与你有关的问题。]

可我心中在默默地读秒,每一秒都那么漫长,让人忐忑不安。

突然,海希冲我一笑,开始用力和我握手。当我们的手终于牢牢地握在一起时,我也顺势从地上起来,坐到了他的旁边。

我们俩就这样坐着,没有说话,只是彼此握住对方的手。[很多时候,没有语言的交流更能够进入彼此的内心。]

很难想象,这是我一个30岁的人,与一个8岁的人的感情交流的时刻。

接下来,我们开始了心之间的交流。

与其说是交流,不如说是海希的独角戏,他用力想要表达自己,不停地眨巴着眼睛,手舞足蹈,每说完一句话都要喘口气。他也尽量在说话时不夹杂意大利语,仅使用汉语和英语。他告诉我,他喜欢看书、喜欢玩拼装玩具,我露出满脸渴望,让他在我崇拜的眼神中获得骄傲的满足。他连比带画地让我明白他们一家三口是骑着三轮摩托车来的,我的嘴巴立刻张得大大的,让他感受到我的羡慕。他说自己在学校里如何制止了别人对他的“侵犯”,我立刻抓住他的手,让他体会到我对他真切的担心……

我扮演了倾听的角色。[对很多孩子来说,倾听远远比“说”他们更有效果。]我努力去听懂他说的每一个词,看透他的每一个表情。同时,也尽量选择他能理解的语言和表情给他回应,让他明白自己的重要性。

很快,30分钟过去了。当海希的父母再一次进入房间时,看到的是两眼放光的海希和筋疲力尽的我。

……

“兰海,海希说他喜欢你。”海希爸爸有些迫不及待地告诉我。

“是吗?我也很喜欢他呀。”

“下一步我们应该怎么办?”

“我会给海希制订一个计划,但计划的目的不是让他去到学校上课,而是全方面地调整他目前的状况,让他能够去接受其他人,拥有安全感,这样才能让他成为一个社会人。”

“太好了,这也是我的想法。进学校读书并不是根本问题,那只是一种学习手段,而我更关心的是他需要一个能够接受他的集体。”海啸坚定地说。每每遇见开明的父母,我总有脱口而出“谢谢”的冲动。

“那好,以后我们每周二下午这个时间见!”

我把他们一家送到了办公室门口,朝海希挥了挥手,他同样向我挥手告别。

看了看表,离下一个约会还有1个小时,这期间我开始整理刚才的谈话。

握手这个动作,居然用了30秒才完成。

与每个孩子认识都需要三个程序:首先是握手,其次是拥抱,最后是亲吻。如果能适时地进入这三个程序,那么就能拥有一把打开孩子内心的钥匙;如果有足够的感受力,就能感知到孩子的一切。

握手,是一个很简单的动作。当一个成人与一个孩子握手时,这意味着一种平等关系的建立。我试图通过这样的行为传递一个信息:我们都是一样的,是平等的。而第一次握手的轻重和节奏,能让我判断孩子的自信心如何、性格特点等。缺乏自信的孩子第一次和陌生人握手时是无力的,比较莽撞的孩子则会急速地握紧你的手并且上下摇动,而胆小害羞的孩子则会迟疑地握手,或者根本不敢与人握手。

当我要求他们用最大力气时,他们内心会有一种释放的快乐,他们从听到我的要求到加大力气,这段时间的长短,能让我感受到他们对我的信任程度,是否仍然迟疑,是否已经开始了信任。所以,这看似简单的握手,总能让我获取他们的心灵密码。

拥抱是一个双向行为,而且我是让对方来拥抱我,当孩子朝我张开双臂时,那就证明他们已经完全信任我了。因为他们的主动拥抱,代表了一种绝对信任。而我迎接他们的拥抱,也让他们感受到了我对他们的信任。

亲吻就是更亲密的一种行为了,我会经常特意追着那些不好意思的孩子,强迫他们在我脸上轻轻地亲一下。看上去是我强迫的,但实际上他们很乐意我这样的“强迫”,因为这样的强迫使他们感受到自己如此被热切地喜欢。

我经常下意识地摸一摸自己的脸——天哪,上面不知道沾有多少孩子的口水啊!

突发状况容易暴露孩子的问题

每周二的谈话,让我和海希建立起了一种很默契的感情。每次看见他,我心中都会涌起母性的情感,可能是因为他那褐色的意大利眼睛所流露出的惶恐,也可能是他每次温柔地依偎在我身边流露出的安详。

海希的烦恼实际上很简单,他需要适应的时间,需要周围人耐心听他说的话,需要人们理解他。他需要安全感和稳定,当一个环境表现出不友好的时候,他会立刻选择用“使脾气”来应对。

这个敏感而骄傲的家伙需要一个广阔的、耐心的、包容他的环境。

想想看,孩子们的要求真的不高,他们无非就是希望能有人花点儿心思弄懂他们的想法,无非就是希望大人们能够耐心一点儿。可是我们却是那么苛刻。我们不允许孩子们说不清楚话,我们总是拿成年人的标准来要求他们,不给他们犯错的机会。海希总让我想起《小王子》里的一句话:“大人怎么也不能明白我们的意思,而我们也懒得给他们解释。”[成年人往往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理解孩子的语言,所以经常不能明白孩子的真正想法,而孩子也没有办法解释清楚自己的想法,这样交流障碍就会越来越严重。]

海希又是幸运的,因为他有能够理解他、支持他的父母。看着海希长长的睫毛,我迷失在他的目光中。我不知道还有多少孩子因为我们缺乏足够的时间和耐心而被忽视,他们都在哪里?

可爱的海希每次见我之前都会弄个头型。他妈妈告诉我,每周二他都说:“今天我要弄弄头发,今天是我和兰海的约会。”

人活着有很多的角色需要扮演。比如我吧,在父母面前是女儿的角色,工作中是教育者的角色,和朋友们一起是伙伴的角色。而每个周五,是属于“我”的角色。

我喜欢在这个早晨慢悠悠地享用一次早餐,坐在咖啡馆临窗的位子,看着大街上人来人往,让自己慢下来,让自己的思想随着弥漫在空气中的咖啡香味而自由飘散。

听到一阵淅沥声,我才发现天上下起雨来。

雨顺着屋檐滴落,恰恰纵容了我的思想。第一次我和孩子们在世界通识的课堂上讨论艺术时,他们说艺术就是雨声,无论大小都在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田。

这场雨,让我联想到了那场雨,那场在深圳的大雨。

有一年夏天,我们带着一群北京孩子去深圳——一座著名的移民城市。

天气一直晴朗的深圳,像是刻意安排了一场大雨迎接我们,从上午就开始下雨。由于天气原因,我们一出机场就直接被送往基地了,根本没有时间执行策划案中相互认识的这一程序,以至于无法在第一时间与深圳的孩子们交流。

孩子们叽叽喳喳地坐上大巴,不一会儿,就昏昏欲睡、渐无声息。我闭着眼睛,却无法入睡。这是我们第一次把暑假活动的营地设在外地。这次活动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扩大孩子们的朋友圈,让他们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沟通,这也是为他们将来在国外行走打基础;二是通过各种挑战性的任务,让孩子们迅速建立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团队,提高孩子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孩子们将要面对的世界是多元社会文化背景的。哈佛大学的校长提到,在21世纪,一个有教养的人需要了解整个世界,不能存在对任何地区、任何民族的偏见。

孩子们所看到的世界不会在将来的某一天突然宽阔起来,而是从小不断认识、拓展、积累而来的。可遗憾的是现在孩子们每天拼命积累的只是学科方面的“深度”,对社会的了解甚少。所以,我们每次活动都想办法让孩子们能够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在一起相处,从现在开始拓展他们的生活宽度。从每次活动的主题变化到课堂和营地中的“混龄”安排,我们都希望创造出一个能让孩子们之间“相互交叉、相互感染”的环境。

回头一看,全车只有我和小白“双目圆睁”,看来这场及时雨果然是一首绝佳的催眠曲!

小白这家伙,最大的特点就是遇到任何事都面无表情,很难通过面部表情看到他内心的波澜。初见小白时,他就是一个十足的时尚青年,一头长发齐腰,说话时不经意地露出耳朵上的三个耳坠。如果不是他个人丰富的经历让他显示出对生命和教育的理解,恐怕我就要与他失之交臂了。外表时尚的他,却是一个非常严谨的人,每一次活动从细节的设计到安全措施的考虑,都让我对他刮目相看。

经过两小时的摇晃,两部大客车终于抵达了深圳盐田的一个活动基地。

基地就在海边,虽然在车上,可我们还是隐约闻到了海水的咸腥味儿。孩子们逐渐都从睡梦中醒来。此刻,大雨仍在哗哗地下着,没有一丝减小的迹象。

深圳的孩子们因为先上车,所以都分布在客车的前半部分座位上,车一停,他们就冲下车,并以最快的速度冲到大楼门口,把我们和大客车都留在了雨中,更别提带上自己的行李物品了。司机冒着雨把客车的行李仓打开,那里装满了所有人的行李箱包和从北京运来的活动道具。

北京的孩子们下车后,快速跑到行李仓旁边,每个人大包小箱的,把行李逐一运往大楼里面。

“你们赶快进去,我们来弄!”常松试图阻止雨中的孩子们。

“瞎掰什么呢?你就一个人。”11岁的李达不屑地回答。

我正帮着语凡整理行李。大件行李和他那小个头实在太不协调,我试图帮他找件小行李:“语凡,你就拿这个吧!”语凡白眼一翻,根本不看我,两手抓着那件大家伙自顾朝前走。我再一抬头,才看见深圳的孩子们都躲在屋檐下,既没有和老师打招呼,也不说话,有的仰望天空,无所事事,有的左右躲避,生怕雨水滴到身上。我透过雨雾看着他们,似乎眼前的一切与他们无关。可到底是什么让他们成了袖手旁观之人?他们在家也从来都是事不关己吗?他们在学校都只是看着老师们忙前顾后吗?又或者他们压根儿不知道搬运自己行李是自己需要做的吗?

没有找到孩子们行为背后的原因之前,我从不妄加判断。

“你,还有你!”我指着在屋檐下躲雨的那几个比我还高还壮的男孩说,“快过来搬行李!”

那边却丝毫没有动静。

“怎么回事啊?”我火冒三丈。

“那些东西又不是我们的。”高个儿孩子不满地说。

“什么?”我抹一把脸上的雨水,想把说这话的孩子看清楚,紧接着另一个理直气壮的声音又冒出来:“以前都是老师给我们拿的!”

在小白、常松的带领下,北京的孩子们排成一条长队,男孩站在雨里,女孩站在屋檐下,行李、道具一件件从孩子们的手上传递过去。

“听好了,所有人!迅速拿上自己的行李,男生帮助拿道具!快!”我开始从屋檐下把这些表情麻木的孩子赶到汽车行李仓旁。

他们极不情愿地走到车前,开始在行李中挑选自己的物品。有些孩子小声嘀咕,有些孩子非常开心地发现自己的行李已被运到楼下,便立刻返回大楼下找寻,窃喜的同时又担心被我看见后又叫唤过来帮工。

我有些气急败坏,直到一个黑小孩跳进行李车,开始帮语凡翻行李,他那一口广东普通话才把我的火气压下去。

雨中的一场搬运战斗结束,孩子们在大厅里集合,对比鲜明有加。

语凡他们全身湿透了,站在一边拿毛巾擦身体。章鱼则忙着给所有人吃药。而另外40个孩子中则有过半的人拿着电话嘀咕:“妈妈,我到了,怎么回事啊?这儿的老师还让我们自己拿行李!”

大厅左边是湿漉漉的孩子,右边是嗡嗡的叫声。

“好,集合了!”小白的声音难得凶狠了一次。

我站在一旁,看着这些对比鲜明的孩子。至此我算找到了原因,在这些孩子心中,他们是负责学习、负责玩的,而其他事情都应归别人打理。如同我在德国遇到的那些有着类似成长经历的小留学生,他们一旦脱离了父母的怀抱,到了一个凡事须由自己打理的环境中,就完全失控了。时间已逝,孩子们的成长无法重来。而眼前,我们至少要为这些孩子争取一些成长机会,不要让他们10年之后才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

不要替孩子解决所有问题

大雨中的我准备改变战术![教育策略需要根据情况的改变而调整,这样才能达到因材施教的效果。]对这些事事都要别人帮忙的孩子来说,他们急需当头一棒!

“大家好!我刚才已经领略到大家的体力和自控能力了。我看到能在大雨中搬运行李的伙伴,也看到在屋檐下躲雨的伙伴,从现在开始你们都会是伙伴。很多人对于搬运行李都无动于衷,可喜可贺,你们定力很强!现在自我介绍一下,我是兰海,从现在开始,一切行动听指挥!”

往常首次见面,我是不会如此尖锐地把自己展现在孩子们面前的。但是,现在的他们需要这样的规则。

“我是常松,你们自由活动的范围是这栋楼。晚上9点30分必须熄灯睡觉,早上7点起床,在睡觉时间之后与起床时间之前,不能让我在任何一个地方看见你们,宿舍卫生我将随时抽查!”

常松用10分钟时间完成了本该明天才宣布的要求,因为以往每次的第一天是让孩子们彻底放松的日子,放松的状态下孩子的弱点和优点都很容易被观察清楚,可刚才发生的事情让我们不得不加快原有节奏。

懒懒散散的孩子们被我们严肃的要求和规则震住了,但依然有孩子脸上挂着不屑一顾的神情。[行为上懒散的孩子需要一个严格的规则要求才能慢慢有所改进。]

“我先问个问题,深圳的孩子有多少人带手机入营了?”[通过孩子们的设备和穿着可以分析家庭情况和父母的关注点。]

一只只小手伸出来,脸上还挺得意。

我一数,好家伙,20个人中只有2个人没带。

“那么,北京孩子有多少人带手机入营了?”

安静一片,没有小手伸出来。

“你看,他们没有手机,真土!”深圳孩子开始交头接耳。

“是啊,还是从北京来的呢!以后我才不把手机借给他们用。”

大厅里又开始嗡嗡一片,我故意留足了时间给他们嗡鸣,以观察各自的反应。[了解孩子对某件事的反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他们。]

“现在通知第一条营地规定:尽量不要用手机。特别是在集体活动的时候,禁止携带手机!这是规定,每个人都要遵守。”

晚饭过后的活动时间,我没有安排任何内容,只为了观察这两地的孩子们在自由状态下会选择互相交谈还是各行其是。[孩子们在自由状态下的行为需要重点观察,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他们对自由时间的掌握以及社交方式。]我们故意将各自房门打开,以便能听到外面的动静,而小白则独自关上房门准备工作,他要把明天活动的全部内容再仔细核查一遍。两年的默契合作,我和常松都非常熟知他的工作习惯了。

遗憾的是,虽然两边的孩子们都在各行其是,可情境大相径庭。

后来我了解到,当时北京的孩子们忙着整理自己的房间,收拾行李,查看第二天的日程安排,动作快的孩子完事后则在一边安静地休息。可深圳的孩子则满世界地呼喊我的名字。

“兰海,我的行李箱打不开了!”

“兰海,我的笔不见了。”

“兰海……”

虽然对孩子们的各种习惯已经熟知,但看到全身上下只有“嘴巴”拥有工作能力,到处叫人帮忙的孩子,我表面再和蔼镇定,内心也难免有些许愤怒。

“兰海,谁都有第一次,体验第一次对他们来说可能就是痛苦的,我们原来不是也一样吗?”章鱼真是个贴心的女孩,她轻声走到我身后说道。

闹剧刚结束,另一幕诙谐剧在晚上9点准时上演。

行为的传染结果是整个二楼电话铃声此起彼伏,深圳孩子一个个掏出手机在打电话。我本以为这会导致北京孩子想家而不适应,可我转头看向那几个孩子,发现他们倒挺自在。

我还没有调整到合适的嗓音开始爆发,二楼另一颗小炸弹却先引爆了。

“呜呜呜,我想你们!我要回家啊!”我循着声音开始寻找这个小炸弹,身后还紧跟了几个一心看热闹的小家伙。

是不是之前那个腼腆男孩?我一面猜测,一面寻找声音来源。

推门进去,一个身高1.6米左右的男孩正在号啕大哭,他一边拿着手机,一边用手捶着枕头:“我要回去,不想待在这儿了,我就是想你们!”

呜咽声中,我很难完整地听出他言语所表达的完整意思,但他想家这件事是显而易见的。

我把其他孩子赶到门外去,独靠在门边耐心地等待着他打完电话。好家伙,足足30分钟![孩子的隐私需要保护,单独的谈话不仅是尊重孩子的隐私,更重要的是建立了良好的交流氛围。]

“一名,你在和谁打电话呢?”我微笑着敲门并问道。

我看着这个12岁的男孩,白皙的面容,稚气仍挂在脸上,除了普通话有一点广东腔以外,长得不怎么像广东人。

“我,我在和我妈打电话呢!”他呜咽得身体颤抖起来。

我靠近他,拿出纸巾放在他手里,说道:“我们不哭了,你看,我都没法听清楚你说什么了。”

“嗯。”他开始抽咽,“我刚给我妈打了电话,呜呜。”

“别哭了,一会儿哭丑了。”我以平日罕见的温柔拍着他的后背,没有丝毫责备的意思。[语言和肢体动作的配合更容易让孩子接受我们想要传递的信息。]

“我就是想我妈了……”孩子继续呜咽不止。

看来这一时是不能让他从妈妈的语音环境中脱离出来了,我决定直接和他妈妈先沟通,了解一下这孩子的情况。出于礼貌和尊重,我问他:“我能和你妈妈通个电话吗?寝室同学都要回来了,到睡觉的时间了哦!”

安顿完了一名后,我走出门,遇见豪豪,原来他与一名同寝室。我还没开口说什么,豪豪就朝我一笑,径直走到一名身旁坐下,把手放在一名肩上,开始安慰他。作为留守儿童,豪豪同样经历过和父母分离,也许他更能明白一名的伤感吧。

把外面的“战场”交给常松后,我回到房间,从资料中查到了一名妈妈的电话号码。

“您好,请问您是一名妈妈吗?”

“我是,您好!”温柔的声音从电话那边飘了过来。

“您好,我是兰海。”

“您好,一名在那边给你们添麻烦了。”

“还好,我刚才听见他给您电话,他哭了很久,很伤心。”

“是啊,他就是这样,总想我们。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您说这个男孩子这么大了,怎么还这样呢?”妈妈无奈得有些不好意思起来。

“我就想和您沟通一下情况,希望能利用这次活动让他有所改进。”

“哎呀,那就太感谢您了。”

“所以,我需要您配合,我可能明天会暂时没收他的手机,让他不能和您联系。如果您有问题,可以随时拨打我的电话。可以吗?”

“好,不过万一他又哭了,怎么办?”妈妈有些担忧。[父母会担心孩子“哭”。其实,哭是一种情绪表达的方式,除了表示伤心还有其他的含义。比如一名,他每次的哭都让自己受益了。所以,这种让自己受益的行为是会持续的,而现在需要让他知道“哭”是不能让自己受益的,就能有效地制止他“哭”了。]

“我们先试一次吧!大男孩如果总这样,对他以后可不好。”

刚挂完一名妈妈的电话,还没来得及缓口气,电话又响了。

“你就是夏令营的老师吗?”对方语气很生硬。

“您好,我是兰海,请问您是……”

“我是一个学生的妈妈,是谁你就不用问了!”

“有什么需要帮助的吗?”

“我很不满意你们!第一,为什么下雨了还让孩子去搬行李?你们老师就不能帮着拿吗?第二,为什么晚上9点半以后就不让孩子接电话?我们有事找孩子也不行吗?如果你们还这样的话,我明天就准备把孩子接走。”

语速飞快,还好不是当面说的,就这我都能想象到唾沫横飞的情景了。“首先,我代表这次营地的老师欢迎您的孩子参与其中。对您刚才所提的问题,我是这样认为的:无论天气如何,行李是孩子们自己所带所用的,所以应由他们自己负责拿取。如果行李实在太重,我们老师可以帮助他们解决这个问题。[千万不能替孩子解决所有的问题。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解决问题,但是主体仍然必须是孩子自己。]至于晚上9点半之后不许接听电话,是为了保证孩子们的休息,睡眠不够会对孩子们产生影响,如果往后您实在有事找孩子,可以随时拨打我的电话。”

虽然我是出言有章,但对方仍然出言不逊:“算你说得有理!那如果我孩子出了任何问题,你们都要负全部责任!”

嘭!电话狠狠地被对方挂了!

从房间里走出来,走廊的安静让我有些不适应。抬头一看,墙上挂钟正好显示9点30分。我不由得暗喜,看来这些孩子对严格的要求已经开始适应了。

我独自来到海边。今天发生的事情太多,让我一时无法平静。

海潮的声音很浑厚,随着浪潮的起伏,许多过往的事情在我的脑海中闪现,我忽然觉得孩子们太不容易了。

我相信天下所有父母都是爱自己的孩子的,但到底该怎样爱孩子?孩子到底需要什么?这些问题是每个父母都需要思考的。

温饱是人最低的生存需求,作为父母都能够满足孩子。但人生是个漫长的过程,无论你有多么优秀,路途之中总会遇到无数不可预见的困难。挫折本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一颗面对挫折的坚定之心。

可这坚定之心绝不是一夜之间变成的,而是在不断的敲击打磨中历练出来的,这需要时间。如果童年时能遇到这样的打磨机会,那会是件珍贵的礼物,我希望这份礼物是父母送给孩子的。

一名的妈妈是极度疼爱孩子的,她内心明白孩子需要坚定的心,但却不能亲自送出这份礼物。我相信很多父母都想锻炼孩子,但又心疼孩子,狠不下心。

时间流逝,等孩子长大后暴露出自己的各种弱点,所有人都会指责这个孩子,但是作为成人,作为这些孩子人生路上的引导者和陪伴者,我们应承担怎样的责任呢?

我们到底还应该给予孩子什么呢?

机会!

爱,就是给予孩子机会——认识世界、体会人生、成功失败、开心痛苦、寂寞孤独、团结合作的机会。

希望这一次,我们能够带给这些孩子各种机会。

有意义的生日礼物

第二天早上,所有活动都好像慢了大半拍。本该7点起床,结果7点30分大家才陆续起床完毕。集合时,也是磨磨蹭蹭的……

“放轻松!要沉住气。”我对自己说,然后满脸堆笑地看着他们。[面对孩子,需要耐心,需要时间,不能急于求成。]

“今天我们要去希腊,好好玩一玩。”我开始引导他们进入话题。

听见“玩”这个字,孩子们就好像瞬间被探照灯击中了一样,好奇的小眼睛开始闪光。

“但是,想要和我玩是有条件的。”我想吊吊他们的胃口,让他们的注意力更加集中,“谁能告诉我一些关于希腊的事情呢?”

“奥运会啊!”

“国旗是蓝色的。”

“还有神话!”豪豪大声说,看来他的确听了我的话去看了希腊神话书,努力成为一个“文化人”。

可是,50多人却只有寥寥数人回应了我。是他们不愿回答,还是南北差距?但我从孩子们眼睛中所看到的,是对答案未知的不好意思和想参与的渴望。

看着一双双渴求的眼睛,我直接讲述了很多相关内容,而往日这些知识是需要孩子们自己去查找的。

这次我有些心急,孩子们的眼睛就像干枯的湖,我只要多说一点,湖水就会上涨一些。

讲到关键时,我嘴巴动了几下,却没有发出声音。我失声了!

豪豪则抓住机会,上演了一场“英雄救美”。他跑上台,滔滔不绝地侃了半个小时的希腊神话。我偷偷看了看全场,所有孩子都变得非常安静。真看不出来,豪豪还这么有个人魅力。

又到晚上9点了,那个定点哭声炸弹会再次爆炸吗?嗓子还是没有恢复过来,我依旧不能说话。“你去查房,我到处看看。”我写了张字条给凯音。

还没等我迈出房门,又听见了那熟悉的哭声。

“我给你说,他又开始了!”豪豪冲向我说道。

我不自觉地看了看手表,一名的生物钟还真准时。我准备去他房间看看,脚刚抬起又收了回来,想了想,还是决定不去。今天是第二天,先看看今天时间是否会短一些。

“兰海,我有事找你!你现在有时间吗?”Johny不知什么时候出现在我身后,拽着我的衣服。

我点点头,看着他。Johny是个在加拿大生活的中国孩子,每年夏天都会回国参加一些活动。

“我想每天做上课的教室卫生。”

“我也要。”怎么还有一个插话的?原来是语凡,这两个家伙一起凑什么热闹呢?

“不过,我有个要求,也就是条件。”Johny看着我说,“我想每天能有5元钱的收入,然后能不能用攒的钱给我们买个纪念品呢?我看见其他人都买了那个贝壳钥匙扣。”

我用手指了指他们俩,双手一摊。

“我们俩穷啊!一分钱都没有。我们想自己努力买纪念品和水。”

我这才想起来,Johny和语凡可是真正的无产者,这次活动他们父母一分钱都没有给他们。我忽然对他们刮目相看了。

“好,我负责检查你们完成的质量!”身边的豪豪模仿起领导口吻,看来他是不会放过任何一个“管”人的机会的。

我不禁笑出声来,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话果然经典,在哪儿都一样!

听着走廊那边一名越来越低的哭声,我知道今天这一仗基本打完了。

回到房间,我看了看手机,没有来电记录。冲着一名妈妈今天没有打电话找他,我一定要治好一名的“九点综合征”!其实,治疗方法非常简单,就是让他不能“获益”。通常情况下,孩子始终坚持某一行为是因为此行为可以“获益”。一名如果第一天哭,他能和妈妈通上电话,第二天他就会依然采取这个方法,但如果我们坚持在引导他的同时,让他明白即使“哭”也不能和妈妈通上电话,他不能继续“获益”,他也就会选择逐步放弃。[孩子成长过程中,有很多需要我们“忍心”的地方,父母只有能忍住不迁就孩子,才是真正帮助孩子成长。我们坚持住了,孩子也就坚持住了。]只不过,这个过程在考验孩子的同时,一样考验着父母,所以要想做优秀的父母,就需要“忍心”。

早上起来,我看到几个深圳孩子也跟着语凡和Johny在打扫卫生,这让我小吃惊了一下,但我不知道我每天给的5元钱工资是不是需要平均分配。

嗓子出了点问题,所以只要一上课,我就成了闲人。不过,今天是个特别的日子,我也有个特别任务。今天是两个孩子的生日:北京的语凡、深圳的月月。

不能说话虽算是工伤,但我还是被派出来买蛋糕,为孩子们准备生日礼物。女孩的礼物是一个芭比娃娃,而语凡的礼物我早就想好了,一个拼装汽车。

当然,语凡还会收到一份特殊的礼物,我想那会是一份所有人都羡慕的礼物。

生日是大家一起庆祝的。生日会上,孩子们已没有了北京和深圳的地域区别,他们互相学着纯正的京腔和港味十足的粤语,以至于整首《生日歌》唱得完全走味……

星星蜡烛点燃了,照耀着一张张稚嫩的小脸,我开始感恩生命,感恩这些孩子,是他们让我觉得生活是如此美好。

吹灭蜡烛,月月迫不及待地拆开礼物包装。而语凡,8岁的小寿星双手紧握包装盒,任由旁人使用各种招数,他就是不拆礼物包装。

我拿出语凡这份特别的礼物,正准备递给同事,却发现我的声音恢复了。

如果说人生有很多巧合,那么今日的此刻也应是众多巧合之一。

“语凡先生!”我对刚恢复的嗓子还有点儿不习惯,用语凡的正式名字来称呼他更有些不习惯,“我这里有你的一份礼物,是一封信。”

我打开信封。吃着蛋糕的孩子鸦雀无声。

宝贝语凡:

今天是你的生日。过去的7次生日,我们都是在一起度过的。现在我们也想和你在一起!你问过妈妈:“我的生日礼物你准备好了吗?”现在我告诉你,这次夏令营就是妈妈送给你的礼物。它虽然不是你盼望的玩具,但它有它的价值。

8岁了,你长大了,看看周围的小朋友,他们每个人都各有不同,都有自己的特点,他们也是他们爸爸妈妈的骄傲,和他们一起分享长大的快乐吧!记住,以后在你身边,不仅有爸爸妈妈、老师,还有好多好多的朋友,朋友越多才越快乐!

爱你的爸爸妈妈

亚瑟 海伦

读完整封信,我眼睛湿润起来。我看向语凡,想从他眼中看到感动,可这从头至尾都镇定如成人一般的男孩,居然目不转睛地看着大家,仿佛自己不是主角。[腼腆的孩子经常在公众场合会不动声色,千万不要以为他们没有感触,他们只是不好意思表达自己的情感而已。]大家还没来得及沉浸在这情绪之中,霎时间,安静被一阵哭声打破了。看来今天的生物钟混乱了,现在才晚上8点,一名提前1小时开始哭了。就算音乐仍响在耳边,我还是清楚地听到一名在哭声中喊着妈妈。

我径直走向一名的座位,可离他最近的李达抢先跑了过去,冲着一名说了句出人意料却极具作用的话:“你还哭?你看语凡才8岁,你再这样,我看你以后连老婆都找不到了!”

一名的哭声戛然而止。

我带着表情镇定的语凡离开了充满欢笑声的聚会,来到海浪翻滚的沙滩上。虽然语凡面无表情在装酷,可他紧紧拿着信封的双手早就泄露了内心秘密。

我把拨通的电话递给他,他有些迫不及待。

他感谢爸爸妈妈送了这么一份生日礼物,慢慢绽开的笑容把他内心的喜悦也传递给了我,这是一个幸福的孩子。

通常情况下,遇到孩子的生日,我都会送书给这位孩子。[长期选择某种东西送给孩子作为礼物,可以建立我和孩子之间的交流模式,也能让他们感受到我的希望。]可这次远在营地,我实在是没法延续这个传统。

“语凡,你想要什么生日礼物啊?我私人送你?”我摆出一副颇具经济实力的表情。

语凡眼珠开始打转,问:“你说话算话?”

完了,我开始想象这个小家伙会提出怎样的要求……

“我要统治你一天,我要当老大,让你、常松、小白为我服务一天。”他小脑袋歪在一边,咧嘴笑。

“为什么呢?”

“因为我要到这里工作,要让你们给我打工!”

果然抱负远大!我捏了捏他的小脸,与他并肩走在海边,听海浪拍岸的声音。

学会认输,正视失败

日子一天天过去,每天都在悄然发生一些变化。

我的嗓子恢复了,一名开始不哭了,Johny和语凡的卫生工作也做得不错,深圳和北京的孩子们更好地融在一起了……每晚的聊天仍在进行,我开始转向问孩子们一些让他们觉得很错愕的问题。提问这样的问题不仅会让孩子们放松对于“老师”的警惕,也能探索孩子们的生活广度和思考深度,这是我们彼此成为朋友的一招。

“你有女朋友吗?”我很严肃地问墙角那个初一男孩。

“兰海,你怎么问这个问题,你不该问这个问题……”男孩的脸瞬间红了,说话急切起来。

“我为什么不能问?我关心你呀!”我非常严肃地回答,直视他的双眼。[关心孩子的生活,而不仅仅是分数。提问是最好的方式,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孩子,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孩子从安全的渠道获取信息。]

“快来,快来,兰海考问了!”一个孩子广播起来,大家立刻好奇地挤过来。

“好吧,大家都来这边坐,不想回答这个问题,咱们就聊点儿别的。”我招呼大家说。

这个年龄的孩子就像水一样,放在不同瓶中就会出现不同形状——可塑性很强。虽然只有短暂的几天,他们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最明显的表现就是不再偷懒,出现状况时,首先想着怎么解决。

“兰海,我想问一下,我们之间的区别大吗?我说的是章鱼他们和我们。”一名第一个朝我提问,这让我有些意外。

“大啊!她是女的,你是男的!”我开玩笑地说,“认真来说,我觉得他们的知识面比你们广,解决问题能力要强一些。”我坦白地回答。

“当然了,他们比我们早获得你们的帮助啊!”

“你认为是这样吗?你们看,人的大脑就像电脑硬盘一样,可以储存一定量的内容,但总有极限。可如果我们掌握了方法,就可以不断更新知识,还能无限增容,不是吗?所以,你刚才的理由不能成为知识面窄的借口啊!”

“兰海,还有两天活动就要结束了,你最希望我们提高什么?”

“这个问题,如果你们不问,我也会说。我最希望你们记住一句话:‘任何问题都有解决的方法。’”我清了清嗓子,“我给你们讲一个我自己的故事。”

孩子们聚在一起,认真倾听。

“刚到德国时,我是‘2000年度最倒霉人士’。这一切全因为美茵茨的签证官,无论我怎样和他沟通,他都不给我办理长期签证,要求我每隔两周去移民局办理一次手续。如果是那样,则意味着我没法全身心做任何事情,也不可能找到工作——没有人会聘用持着这种签证、德语也有问题的人。”

“很快,我发现移民局的工作人员要开始度假了,他们贴在办公室上的字条显示,马上就要轮到那个一直不给我签字的移民官去度假了。机会似乎就要出现,可我每天都要上课,怎会有时间去移民局侦察呢?我拜托了一个要去办签证的同学,帮我拿到签证办公室的电话。”

“接下来,我每天背着我所有的签证文件,上午8点30分准时打电话到这个办公室。外国人接电话是先报自己姓名的,所以,当电话那头传来的终于不是那个熟悉的声音时,我立刻冲出学校,迅速办好了我的签证!”

“天哪,太惊险了!”孩子们感慨。

“你们想想,如果一开始我就放弃了,那今天就不会和你们相聚夏令营了。”我做了个鬼脸,看了看孩子们脸上的表情。

教育是影响力!当孩子们认可我们的时候,榜样的力量就显示出来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对于孩子的影响力是极大的。孩子都希望知道大人的故事,父母可以和孩子分享自己的故事,成功的故事或者是失败的经历都会拉近父母和孩子的距离。]

离胜利号角响起只有一天的时候,一个孩子突然生病了。

营地医生看过之后,这个叫小奇的孩子还是叫嚷着肚子疼,我看见他小小的身体因为疼痛而不断抽搐,嘴上却还在拼命说:“没事,我经常肚子疼,过会儿就好了,我不需要去医院。”

这哪能由他说了算呢,常松背着他,我冲出门拦车,直奔医院。

走的时候已是晚上9点了,我们没有打扰其他孩子,但李达一直在观察我们的动静,目送我们离开。这孩子肯定有什么事,可小奇的呻吟让我顾不了这么多了……

10点,我的手机响了,屏幕上显示的是一个陌生号码。

“你好,哪位?”

“我是李达,我就是告诉你,你们不用担心了,所有人都已经睡了,包括小白和媛媛。”

“啊?”我一时还没有反应过来。

“小奇怎么样了?我们很担心。”李达顾不上我的吃惊,关心起小奇来。

“还行,我们马上就回去了。你现在用谁的手机呢?”

“一名的,他说他不哭了之后,你就把手机还给他了。”

嗨!他还挺会利用资源的。

挂了电话我又开始不安,为什么是他给我打电话?小白和媛媛在做什么呢?很快我的不安被医院各项检查打断了,忙活了好一会儿,终于从医院顺利返回营地,楼里一片安静,甚至都没有平时从房间里传出来的偷偷小声说话的声音。

突然,一扇门开了,李达溜出来了。

“你们回来了?”他压低了声音。

“是啊,我们回来了,他们呢?”我也不自觉地把声音放低。

“都睡了,这里有我呢!”

“你说,你怎么做到的?”常松直接开始提问。

“大家听说小奇病了,都挺着急,后来又看见你们黑着脸去了医院。我一想……”李达这下精神了。

我打断了他:“你想什么了?”

“我就想让他们都早点儿睡觉,你们不就放心了吗,就不用担心我们了……”他小声嘀咕。

我正糊涂着呢,一道门打开了,小白探头出来:“李达,我能出来吗?”

“可以,兰海他们回来了,你出来吧!”居然在李达的允许下,小白才“敢”从屋里出来。

“你弄不明白吧!问问李达,他都做了些什么。”看我一脸疑惑地看着他们,小白还故弄玄虚。

“我就让大家全部都进屋,然后把衣服脱了,钻进被窝,不让他们出来,我就在这儿巡逻!”

李达自顾自地说,我哭笑不得,怪不得这里这么安静。

“我想孩子们都这么懂事,所以,我就退居二线了。”媛媛悄声来到我们身后,说道。

看来媛媛已经学会了教育中最重要的“忍”![这个“忍”是指我们能够忍受孩子们做的效果不如我们,但是是他们自己做的。比如说,他们不能把家里完全打扫干净,但是做了就好。需要放手让孩子们做,还要接受效果不好的结果。]教育的过程,是孩子们和我们共同承担、共同成长的过程。在孩子们面前,成人适当示弱,适当给他们成长的机会,适当让他们“跩”一下,是有利于他们的成长的。[如果我们都能做,孩子们就不用做了。如果我们有20%不能做,孩子们就能完成20%。必须给予孩子们一个自己做事、享受成功的机会。]

做一个“懒妈妈”绝对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虽然我每天接父母们的电话接到手软,但这营地活动最后一天,我还是非常希望父母们能够一起分享孩子们的成果。我从没有这样直面过父母们,也不知这个决定是对是错。正当我犹豫时,小白在一旁冷冷地说:“一切烦恼都源于想要展现的欲望。”

就在我还在走廊里犹豫时,意外发现Johny行李包里多了一块巨大的石头,这孩子怎么能带着石头呢?

看到我不解的神情,Johny不屑地说:“你,兰海,你不守信用!你说要送我纪念品,可今天都最后一天了,你还没给我!”他直勾勾地看着我,“其实我早就想到你会忘掉的,你们大人记性都不好。但我又想带纪念品给我爸爸妈妈,所以我昨天就在海边捡了这块石头,作为礼物送给他们……”

Johny的一番话,让我无地自容。

每天,我们都能忘掉很多事情,但有些事情遗忘的后果会非常严重——那就是失去信任。例如,今天的我。

我不知道Johny是否还会信任我,毕竟我已经让他失望了。或许,在很多人眼里,忘掉给一个8岁孩子的许诺不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情。可在我心里,一次这样的失望会让孩子落到“信任圈”之外,我不希望是我让孩子丧失信任圈的……[对于一个教育工作者来说,失去孩子的信任无异于农民失去土地。]怎么办呢?

认错![孩子尊敬认错的大人,就如同我们喜欢认错的孩子一样。我们的认错会让孩子知道大人和孩子是平等的。]

“我错了,我应该接受惩罚。”我很严肃地看着Johny,诚恳道歉。

“真的吗?你真的愿意接受惩罚吗?”

“当然,我一定接受惩罚!”

“那你就负责帮我把这块大石头运回北京吧!”Johny眼皮都不带眨一下的。

“好,保证完成任务!”我向他击掌保证。

我看着那块大石头,正盘算着怎样才能把它放进我那本来就已满满当当的行李箱时,外面传来一阵嘈杂的说话声——父母们说到就到了。

最后一项活动是呈现一个“联合国”开会现场。孩子们被分成六个阵容,分别代表六个国家,他们将代表这六国针对贫穷、犯罪、吸毒、战争、网络和环境六大问题在“联合国”上发言。

按照惯例,在孩子们为每个任务做准备的过程中,作为老师的我们不会提供任何“答案”性质的帮助。我们只能提供很少的资料、很有限的想法,我们能给的就是引导和配合,一切都是为了保证孩子们真正独立完成任务,最后的结果也由他们独立承担。如果完成任务出色,他们理当享受属于他们自己的胜利;如果没有达到目标,他们也会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享受属于自己的那一份快乐。

回国之后我发现,不管是电视上的唱歌跳舞,还是学校里的发言竞选,都不同程度地给人“成人化”“程式化”的感觉。我不由得感慨:中国孩子都不是孩子了。因为这样的展现,才使很多人低估了孩子们的能力,导致如此多的儿童电视节目收视率低,其实有些编导根本就不知道生活中的孩子是怎样的。

想要看到生活中的孩子,我们必须接受他们独立完成任务所带来的任何结果,尊重他们的独立性——孩子就是孩子。

而今天这次“联合国”发言活动,孩子们能弄成什么样?会不会砸场?

我一无所知。

“狠心”是成为一个优秀教育者的必备要求。[“狠心”是明明知道孩子会失败,也仍然要孩子自己承受这个结果。只有经历过失败,他们才能走向成功。学习失败比成功更重要。而我们最大的任务就是建立保护措施和进行结束后的引导。]

我们要面对的结果可能导致家长的不满。但这是孩子们自己的表演,是发自内心的。

我们镇定自若地进入会议现场。现场很热闹,可仔细一听,说话声都来自现场父母们,孩子们很安静地坐在自己的营地里。

每个营队都是由深圳孩子和北京孩子混搭组成的,随着对四个论题的激烈讨论,他们充分使用了四天前我们所提供的相关背景资料,而且在已有资料上发表了各自新的观点。虽然也有不少孩子紧张到说话结巴,年幼的孩子则更多用表情和肢体语言来表达自己的看法,有些还害羞地躲在大孩子身后忸怩……可我看见的都是真实的孩子,感受到的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10天前这些把我们丢在大雨中不闻不问的孩子,这些南北差距巨大的孩子,今天表现得如此出色、如此和谐,这让我欣慰。

掌声一次次回荡在房间里,我留神关注着周围的父母们,显然他们也很难相信眼前这些孩子居然能够讨论关于饥饿、战争的大话题。

会议结束后,我陷入父母们的包围中。激动的父母们有太多疑惑,我忙于不同问题的应答之中。

突然出现一声尖锐的质问:“老师,为什么我孩子就只能拿第三啊?这太不公平了!是不是我打电话过来抱怨过,你们就报复我孩子啊?”

原来是一位家长在质疑刚才会议评奖的公平性。“您好,刚才的比赛我们是有严格的评分标准的,回头你可以看看详细评分表,而且评分规则我们都提前告诉了孩子们。所以,我可以保证公平性。另外,这次会议从准备到结束,都是孩子们独立完成的,所以我们更应该在乎他们努力的过程,而不是最后的结果。”

“你看,孩子都哭成那样了,你们就是成心的。我们家孩子就是最棒的!”这个妈妈一边说,一边“杀”出一条路走到孩子身边,所有人都在一旁观看。

“乖,你就是最棒的!”她走过去大声地说,然后拉着孩子的手径直朝外走去。

很明显,这话是说给我听的。但不出我所料,这孩子越哭越厉害。

“请您等一下。”我上去拦住怒气冲冲准备离开的妈妈,“我想和您聊聊。”我实在不想让孩子觉得“第三”是个多么令人不齿的成绩,我更不希望父母误会了孩子的“哭泣”。

“你就别说这么多了,明天我还要送他去参加挫折夏令营呢,没工夫和你在这里瞎聊!”她的嗓音继续保持高调。

“您知道他为什么会哭吗?”

“因为比赛结果不公平,所以哭。”她想当然地回答。

“我想不是这样的。”我蹲下来拉着孩子的手,开始安慰孩子,[在这个环境中需要照顾孩子的情绪,需要考虑他面对自己妈妈这种行为的尴尬心情。教育工作者需要尽量避免孩子和父母因为这类事情的发生而造成的隔膜。]“你不是因为输了才掉眼泪,对吗?你掉眼泪是因为舍不得大家,对不对?你们营长昨天就告诉我你不想离开大家,我还知道他们对你这个8岁的小家伙能完成自己的任务感到非常惊讶。妈妈刚才和兰海说话呢,不是吵架,不用害怕……”我的声音很轻、很轻。

我抹掉孩子挂在脸颊上的泪珠,他看着我,嘴角微微触动,开始向下弯,最后慢慢向上翘了起来。

“语凡!来,你们俩去我房间看看我有没有什么东西忘拿了。”语凡很配合地和他走了。看着他们的背影,我笑了。

转过身来,我开始一段漫长的演说:

“这位妈妈,其实孩子哭有很多原因。如果是因为比赛结果哭泣,这也是孩子一次体验‘失败’的机会。您刚才提到了挫折夏令营,我想您还是希望孩子能够经历一些挫折来获得成长的。我们每个人在人生道路上总会遇到无数困难,很多是无法预知的。我们一边宠爱孩子,一边又刻意给孩子创造出各种挫折,而真实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却被我们推向门外。”

“但您有没有想过,到底什么是挫折。您孩子获得第三名,到底是您不能承受失败,还是他不能?就算刚才孩子是因为没有获得第一名而掉泪,泪水中包含着不服还是遗憾?我们可以输,但我们不能认输。学会从容地面对战胜自己的对手,去欣赏对方的优点,在孩子面对挫折时这些都需要我们去重点引导。父母有时为了安慰孩子,会贬低其他孩子或不经意流露出对结果的不满。这些细小行为都会被孩子观察到,从而影响他遭遇挫折后的心态。”

“我们应该在引导孩子承认对方胜利之后,与孩子一起对胜利者的成功进行分析。最重要的是要让孩子自己说出胜利者获胜的原因。”

“这样,孩子不仅可以平静地面对自己的失败,更能从内心中知道如何欣赏对方。等到他们长大后会遇到各种竞争,学会在竞争中从容面对并欣赏对手,是他们人格完善、个人魅力的具体展现。在我们批评孩子心理承受能力差、经受不了挫折时,我们能否扪心自问,孩子需要的仅仅是吃苦和挫折本身,还是面对挫折之后的抗挫折能力和越挫越勇的斗志?”

全场悄然无声。

我继续说道:“这次比赛,如果我们要让父母们看了都觉得好,我们肯定要事先安排,而如果为了让每个父母都满意,就不需要比赛了。社会不是这样的,无法人为安排,每个人都有拿第一的时候,每个人也都有落后的时候。失败不可怕,可怕的是没有面对失败的勇气和心态。所以,我们应该积极引导孩子正视自己的失败,告诉他:‘现在虽然输了,但你很努力,只要你找到失败的原因并继续努力下去,一定会成功,我们为你的努力而感到自豪!’”

学会给孩子爱与自由

杯里的咖啡被我漫长的回忆完全冷落了,窗外的雨还没有停止,仍然不时地把带着雨味的春风送到我面前。

人都会受环境影响,在特定环境之下就会想到特定的事情,这就是“建构主义教学理论”中最重要的创建环境,作为教育者最重要的就是把学习者引到环境之中。

在我的眼中,万物都是教材,关键看使用者有没有教育意识,就如同武林高手是没有武器的,只要有他自身就够了。我也在储备自己的能量,每看一部电影或一本图书,我都会详细记录下主要内容、适合多大孩子看,等等。能和孩子们分享这些心得,绝对是一个愉快的过程。

这段时间,我在看伟大的建筑师丹尼尔·李布斯金的自传《破土》。他的一个习惯是在餐巾纸上勾勒建筑草图,美国丹佛尔美术馆的草图就是他在餐巾纸上完成的。此刻,我也学他,在手边的餐巾纸上写了一个字——“爱”!

事实上,这段时间以来,我经历了很多因“爱”而生的事件。这强大的“爱”几乎把我逼得喘不过气来。

到底什么是爱?

爱不是你给了什么,而是让对方得到了什么。爱是考虑对方的感受、对方的获得,而不是自己的感受、自己的需要。

爱是不求回报,爱是可以放手。

孩子有很多种,父母也有很多种。不同的孩子搭配不同的家庭,这成千上万的组合总会发生各种各样的故事。

孩子们是懂爱的,他们知道谁在爱着他们,他们理解爱的方式,哪怕这种方式是严苛的,他们内心也懂得。

父母要爱自己的孩子,就需要视孩子为独立个体——他只是在年幼时才需要和你在一起,作为父母只是在尽一份社会责任。这是“爱”的基础,只有内心不狭隘地把孩子当成附属物,才能做到大爱。孩子成年后,他可能会是一名技术工人,可能会是一名科学家,也可能会是一名城市清洁工,但那就是他,那是他自己的幸福。作为父母,你能否骄傲地告诉所有人,这就是我的孩子?你能否承认那是独属于他自己的幸福呢?如果能,那么,你做到了爱自己的孩子。

当你不再认为孩子是仅属于你的附属物时,你就会开始学会尊重他,包容他所犯的错误,不再因为他身上有了你的基因而把自身的压力转加到他身上,你甚至会在和他交流时开始遣词造句,你能体谅他的处境,也能直指他的错误,你会按照一个社会的标准来要求他、指导他。

当你有了这样的爱,你也就给了他自由!给了他生长的自由,选择自己人生道路的自由!那到底什么是自由?对成年人来说,自由意味着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这需要有生存的能力、挣钱的能力、寻找幸福的能力。这些能力决定了一个人的自由度,决定了他和这个世界的关系,这自由的获取来源于他每一秒的成长。这自由不是为所欲为,不是挥霍无度,而是一种独立思考和享受幸福的自由!

在孩子获得自由的路途上,他需要规矩、需要赏识、需要磨炼、需要痛苦、需要难过、需要刺激、需要失败、需要胜利……当我们心中拥有这样的爱时,我们就能平和地给予孩子成长中所需的一切,让他拥有自己的世界。

·兰海的育儿指南·

1

父母尽可能地看到孩子在其他场合的表现,这样才能看到孩子的另一面,才能相信自己孩子的另一面。

2

分析孩子行为的第一步是需要问自己:他为什么要这样做。我们关注的重点不应该是行为本身,而应该是行为背后的原因。

3

学会欣赏孩子的朋友,欣赏他们喜欢的人,珍惜他们的感情。

4

让孩子知道自己的价值和力量,可以使孩子自信起来,当他遇到困难时才不那么容易被击垮。

5

对很多孩子来说,倾听远远比“说”他们更有效果。

6

千万不能替孩子解决所有的问题。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解决他们的问题,但是主体仍然必须是孩子自己。

7

自己的亲身经历对于孩子的影响力是极大的。孩子都希望知道大人的故事,父母可以和孩子分享自己的故事,成功的故事或者是失败的经历都会拉近父母和孩子的距离。

8

家长需要放手让孩子做事,并且要接受效果不好的结果。

9

孩子尊敬认错的大人,就如同我们喜欢认错的孩子一样。我们的认错会让孩子知道大人和孩子是平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