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子真有道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七种父母类型、语言模式及危害

1.保姆型父母

凡事都替孩子做,标准的“全代替”。

穿衣服、洗衣服、做饭洗碗、打扫卫生全都由父母包办了。在我15年的精英教育过程中,我接触了上万个家庭,统计发现:18岁前的孩子,不做家务的孩子36%,偶尔做家务的孩子51%,经常做家务的孩子占9%,经常帮忙做各种家务的孩子仅占4%。陶行知在《生活教育文选》中指出:

“劳动教育的目的,在谋手脑相长,以增进自立之能力,获得事物之真知及了解劳动者之甘苦。”长期不做家务,这些重要的成长机会都将会被白白浪费。

保姆型父母的语言模式

“我的孩子离开我不行”;

“我不帮他,他就做不好”。

保姆型父母从孩子生下来就对孩子一直抱着“高期待”,他们自身所有的价值都寄托在孩子的“出人头地”上。每在人前,讲起自己为什么要对孩子给予保姆式的“服务”,便是这套话,“我的孩子离开我不行”,“我不帮他,他就做不好”,像是在述说自己的功劳。殊不知,这样培养出来的孩子不独立、不自立、没有思辨力、学习没有主动性、做事不爱动脑筋、凡事都得过且过。三岁看大,七岁知老,我们很难把这样的孩子和国家未来所需要的人才联系在一起。

2.放任型父母

孩子从小到大,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孩子做“主导”,牵着父母走。

什么样的家庭容易出放任型父母呢?

第一种情况是父母忙于生意,顾及不了孩子教育。孩子年龄小、该受好教育的时候,父母因忙于生意而放纵孩子,到孩子大了的时候,父母用拼命赚来的钱,为孩子补课,殊不知补课永远都解决不了孩子学习动机的问题,没有几个孩子是因为补课而“咸鱼翻身”成为精英的。

第二种情况是父母懒惰,不负责任,天性不要强。打麻将有时间,朋友聚会有时间,旅游有时间,就是教育孩子这件事儿不愿意付出时间和精力。更有甚者说“儿孙自有儿孙福”“不能因为孩子影响我享受生活”。可见这样的父母,不仅懒惰,还很自私。没学历问题不大,没文化才最可怕!父母对人生终极意义的认知高度局限了孩子的培养。

放任型父母的语言模式

“孩子不用管,我就负责赚钱给孩子找老师就行”

和这样的父母对话,我发现他们这样对待孩子的培养,是有其理念支持的。那就是“我们小时候也没人管啊”“树大自然直”。请读者思考一下:时代变换了,巨变发生了,还能看老“皇历”吗?树大了真的能自然直吗?放任型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被疏离缺爱、没规矩,做事随性,不用心,缺少“重要人物感觉”。孩子一旦长大,因为太缺少引领,大都不会追求上进;因为太随性而为,想怎么样就怎么样,所以人际关系一定会有问题,没人愿意跟不守规矩的人交往;网瘾、早恋、和不良孩子混到一起的比比皆是。

3.焦虑型父母

每天都处在紧张的情绪下,对孩子的未来充满担忧,活得特别累、特别痛苦。

焦虑型父母多出现在妈妈圈里,相对而言,父亲焦虑的很少。从孩子出生,妈妈就深陷漫长的焦虑黑夜。她们每天早上喊孩子起床,担心他上学晚了;每天放学孩子回到家里,刚吃完晚饭,她们就催孩子赶快去写作业,担心他写不完;季节变换,妈妈担心孩子感冒;走在马路上,妈妈担心他被车撞着;孩子和同学去玩儿,妈妈担心他会跟坏孩子学坏……

焦虑型父母是自己情绪的奴隶,她所在的家庭里,常常会鸡犬不宁,因为这个家庭长期存在着一个“诅咒”的发出者、矛盾的制造者,夫妻关系就会出现严重问题,本来母亲应该“厚德载物”,带给孩子慈爱、善良、宽容,父亲重在影响孩子“自强不息”,给孩子指引目标、责任、方向,而夫妻关系问题又加重了妈妈的焦虑,使夫妻双方都没法尽教育之责。妈妈的焦虑及其焦虑导致的结果,犹如雪上加霜,最后都要孩子来承受。

心理学上有个定律,叫墨菲定律。大意是:人越担心的事情,往往就会发生。这种焦虑型的妈妈,她的急,她的担心,她的情绪外泄,都是对孩子的负面暗示,长此以往,孩子身上真的会发生妈妈所焦虑的状况。

焦虑型父母的语言模式

“你快点儿,怎么老是那么慢?”

“太磨蹭了”!

“考不上好高中怎么办?”

焦虑型父母培养的孩子,心理不健康,情绪不稳定,负面,不自信,怕失败,觉得人生不幸福,甚至有时会想放弃自己,采取了极端行为——跳楼自杀。

4.比较型父母

把自己孩子各个方面的一切呈现,都在身边朋友或孩子的同学中,找到“对标”的比较者,而且,与其比较的“项目”,一定是远超自己孩子的,因此他们天天嘴里就是“别人家的孩子”。

学校学习成绩,和前三的同学比,有很大差距,人家的孩子多努力、多认真、多勤奋!生活自理能力,和朋友家的孩子比,人家的孩子干啥都行,不用父母操心,多心疼父母!……总之,无论是学习、自理、人际关系、演讲、弹钢琴……所有的事情都要和别人家的孩子比,比的结果是自己的孩子越来越不开心,越来越不上进。越比自己的孩子越差,父母却不知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比较型父母的语言模式

“你看别人家谁谁谁,多争气”

大多情况下,这样的父母自己的人生是有缺憾的,是不自信的,因此他们特别希望孩子把自己没有实现的事情实现了,挣回面子,补了缺憾,其实是在让自己的孩子过“二手”的人生。比较型父母教育的孩子大多会出现一个严重问题——不自信。孩子认为:我不行,什么都不行,别人都比我强,因此,父母老对我不满意,我活着还有什么价值呢?孩子开始怀疑人生了,非常可怕!教育特别忌讳和别人家的孩子比,典型的“长别人孩子威风,灭自己孩子士气”,一比就把自己孩子比死了。比较就一定会伤到孩子的自尊心,自尊心一降低,上进心就降低,孩子一直感受到“我不行”,可父母的要求却反向提升,势必导致沟通障碍、叛逆,问题就越来越多,甚至出现系统性问题,改起来很困难、很煎熬。

5.控制型父母

因为自己在某些领域很有经验,甚至很有成就,便对孩子实行简单、粗暴的命令控制。

这样的家庭,一定缺少温度。早上会听到严厉的“起床号”;吃饭时会听到命令式“吃饭”;开家庭会议时孩子发言没有满足父母的预期,便会听到“闭嘴”“就按我给你说的做”之类的警告;孩子学什么才艺,父母直接就给报了班;孩子补什么课,父母不和孩子商量就给孩子找了老师……一切事情都不征求孩子意见,他们认为孩子不懂什么,大人要为孩子做主。

控制型父母的语言模式

“你要听话”!

“我都给你安排好了”。

控制型父母自以为是,以为自己在某一领域有经验、有成就,在孩子教育上就也能成功,这是对教育的蔑视,已有经验没有让他更“豁达”、更开放、更通透,恰恰相反,正是已有的经验和成就,限制了他们对教育的认知。把教育孩子成为优秀人才这件事看得很简单,一定是因为浅薄。控制型父母培养的孩子有两种结果:一种是沟通障碍——叛逆——无视他人和规则;另一种是沟通障碍——逆来顺受——抑郁或者成为“绵羊”,孩子越来越没有力量,未来人际关系肯定不好。没有一个父母能赢了孩子。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不是在控制中爆发,就是在控制中死亡,最后,一定是让做父母的,输得一败涂地。《礼记·学记》曰:“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就是讲好的教育绝不是“牵着”孩子走,也绝不“压抑”孩子,只有循循善诱才能事半功倍。

6.指责型父母

父母老是看孩子的缺点,“挖空心思”地挑剔孩子的所作所为,找到问题,便进行所谓“为了你好”的批评、指责甚至骂打教育。

孩子做了10道题,9道题是对的,但父母只看错的那一题,进行指责;孩子练习书法,写了一页的字,父母专挑那个写得不好的字进行评价,指出问题;孩子在班级里考试考到了第五名,父母帮孩子分析试卷,找到错题原因,然后对孩子说:这些地方都给你讲过呀,如果不丢分,你不就是班级第一名吗?在他们的观念里,孩子应该是完美的,但父母自己的人生又创造了怎样的完美呢?自己都不完美,为什么要求孩子完美?其实,本没有完美,只有不断完善。

指责型父母的语言模式

“你怎么就是做不好!”

“不是给你讲过吗?”

指责型父母负面倾向非常严重,能量非常低。凡事不看正面,只看负面。究其原因,基本上来自原生家庭,从小受打压、得到的否定多,没得到足够的肯定、赞美、认同,自己做了父母,就自然不自然地复制了这种教育模式。这种父母培养的孩子,缺少高自尊满足,对学习生活以及整个人生都不自信;情绪不稳定,老是担心别人怎么看他,生怕在人前暴露自己的缺点;不敢探索、不敢尝试、没有创新,职业成就低;畏首畏尾,人际关系不好;活在恐惧中、否定中,学习难度上来的时候,容易放弃学业。

7.唠叨型父母

不停地说,重复多遍地说,所说的内容逻辑混乱甚至毫无逻辑,只要发现他们所说的孩子没有接受,就不顾孩子的情绪感受甚至逆反,还要再说一遍。

一件事情,说过三遍,就是唠叨。去接孩子放学,路上会问“今天老师表扬你了吗?”吃完晚饭,还会再问“今天老师表扬你了吗?”孩子对回答父母重复性问题特别烦!孩子到了青春期,父母会经常问“你班有没有给你写纸条的女生啊?”“儿子呀,你可千万别谈恋爱呀,一谈恋爱学习就会下来呀,你就考不过别人了,考不上好高中,考不上好大学,这辈子就完了,别人也会甩了你”;三天两头就会和孩子唠叨起青春期的那些事儿,整个中学阶段不停地重复着,孩子能不烦吗?

唠叨型父母的语言模式

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说:“正像空容器发出的声音最大,智力最低者最善于唠叨不休。”唠叨型父母靠感性随便地说、碎片式地说、多次地重复地说,每次说话不是考虑成熟了再说,说又说不清楚,这表示他们实在是能力很弱的父母,不具备较好的逻辑思考能力,唠叨就是不停地给孩子制造焦虑。这种父母培养出来的孩子不主动、不独立、逆反、不上进、心神不宁、深陷焦虑中。

上述7种类型父母及他们的语言模式都是错误的,对培养孩子危害极大。所以,我希望更多的父母能尽快觉醒,改变教育理念,提升教育智慧,能灵活自如地运用多种教育方法,成为孩子的引领者、教练、导师,孩子在这样父母的培养下,能健康快乐地学习成长,我把这样的父母称为专业型父母,是名副其实的家庭教育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