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做好学习逻辑思维的准备
什么是逻辑思维
听到“逻辑思维”这个词,你会有怎样的想法呢?可能很多人会说,“虽然不太了解,但感觉很难”。如何有逻辑性地思考、发言,不少人会为此困扰。“你能不能说得更简洁明了呢?”许多人被这么一说,顿时就感觉大脑一片空白,相信有类似体验的人不在少数。
至今为止,我在研讨会和企业培训等活动中,做过很多关于培养逻辑思维的讲座,最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我实在是不擅长逻辑思维”。“那不擅长逻辑思维具体又指的是什么?”每当我这样反问,几乎没有人能给出回答,这是为什么呢?
溯其根本,“逻辑思维”注重的是“逻辑性”,简单地说就是“话说得通”。话说得通好比路走得通,而路要走得通,就要路路相连。所以,要想做到话说得通,就要做到前后关联。关于这部分我将在本章的第七节做具体说明。换言之,想要思维有逻辑性,就需要将事物串联起来——例如词语与词语的串联,或是句子与句子的串联。
培养逻辑思维,并不是让你随意将事物串联,而是要遵循一定的思维法则。运用逻辑思维指的就是让自己说的话能够有条理地串联起来,符合思维法则。这里说的“思维法则”,在不少书籍和专家讲座中都有过详尽的解释,相信你们中的有些人已经读过听过了。
但即便如此,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觉得自己不擅长逻辑思维呢?这是因为这些“思维法则”虽然被很多人理解了,但实际上却没有很好地被运用到具体的场景中。不按照“思维法则”进行思考就会变成“自我逻辑”,因而无法使对方理解你的意思,于是,很多人也对运用逻辑思维这件事越来越抵触。
关于“思维法则”,在许多书籍中介绍了很多类型,作为逻辑思维的必要法则,本书中提到的“三角逻辑法”“MECE”“框架法”等应该已经足够了。学会使用这些工具或法则,就能克服自己对能否掌握逻辑思维的惶恐。
如果你想让自己的演示说明简洁、易懂,可以尝试利用“三角逻辑法”——它由“观点”“论据”“数据(或事实)”三部分构成。关于“三角逻辑法”的具体内容会在本书第二章的第一节进行说明,使用这个法则,能让对方更好地理解你想要表达的内容。
我们来看一个没有使用思维法则的案例。登场人物是多业务线融合的A公司销售部员工田中先生(后文简称为田中)和近藤科长。
场景 关于明年活动方案的建议
田中:“近藤科长,明年的活动,我们邀请顶流偶像团体‘ABC48’来参加如何?”
近藤:“田中,你为什么会觉得请‘ABC48’合适呢?”
田中:“科长,您不知道‘ABC48’吗?她们可是国民级的偶像团体!”
近藤:“请‘ABC48’来做活动,我们公司的销售额真的能增加吗?”
田中:“那当然了!大家都知道‘ABC48’,要是请了她们,我们公司的知名度也会水涨船高!”
近藤:“我倒不是很熟悉她们,她们真的很有名吗?”
田中:“有名!不知道她们才奇怪呢!”
近藤:“除了‘ABC48’,难道没有其他可用的艺人作为备选吗?”
田中:“现在这时候,肯定是请‘ABC48’来最好啊!”
近藤:“……”
上面的这段对话算是有效对话吗?田中的发言中只有自己的观点,并没有论据和数据,言语间也没有相互关联。想要邀请‘ABC48’这个想法本身并没有问题,但为什么要在公司的这个活动中邀请‘ABC48’,田中则必须要给出能够说服对方的论据。
不仅需要给出论据,还要提供可以支撑论据的客观数据——想要说服对方,就必须将“观点”“论据”“数据”三部分串联起来。
那么,下面的这段对话如何?近藤科长和田中正在讨论今年的销售计划。
场景 关于今年销售计划的讨论
近藤:“田中,今年的销售计划能完成吧?”
田中:“科长,能完成!当然能完成!”
近藤:“但是现在只完成了六成,剩下的两个月能完成四成的销售额?”
田中:“是的,我准备拜访所有的客户,最后冲刺一下。”
近藤:“这个最后冲刺,具体准备做什么呢?”
田中:“总之就是拜托他们都来购买商品。”
近藤:“这样真的没问题吗?”
田中:“嗯!作为销售,不厌其烦地拜访客户尤其重要!”
近藤:“你真的确定自己能完成全年的销售额吗?”
田中:“嗯!我对自己的体力和毅力都很有自信,总之我会努力的!科长不也常说,锲而不舍的精神很重要!”
近藤:“……”
你看出来了吗?这段对话中,近藤科长并没有被田中说服。田中的观点只是单纯的“根性论”[1],除了传达出气势,别无其他。其问题在于,田中的方案一味强调气势和“坚持”,而在销售额能否按计划完成这件事上,他并没有任何解释。销售计划执行的时间只剩下两个月,但目标销售额却还有四成未达成,对此,首先要分析其中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解决方案。要想解决问题,就要遵循解决问题的法则,从探求原因到提出对策,将这些步骤串联起来。
在上述的两个对话场景中,田中的思考方式、发言内容均与核心内容缺少关联性,所以无法得到对方的认同,近藤科长听完田中的话可能也在想,“他能不能说得合理一些”“听不懂他想要说什么”。
学习逻辑思维,学会使用思维法则,才能让思维方式更具有逻辑性,有助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