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当人类的“结构”被破坏时/
记得我第一次去东京大学本乡校区工学院2号楼录制《何为人类?超AI入门》时,在前期商讨结束后,松尾丰教授盯着眼前的杯子说:“‘在这里装着的是咖啡’,只有在人类的认知结构下才会对此深信不疑吧。”这句话一直萦绕在我的耳边。
当今,AI研究飞速发展。“AI”译为“人工智能”,是一项以模仿人类的智能和脑部机能为出发点的技术。
但是,反过来看,我们是否可用被模仿的各类机能来探知人类智能?
我所在的制作团队以时代主题为拍摄对象,将其制作成电视节目面向公众。我想用我们的行动来验证上述想法。能否像好莱坞的科幻片那样去探究AI的本质?我们怀揣不安造访了松尾丰教授的研究室,松尾丰教授是开展AI研究的先行者。教授觉得我的想法很有趣,所以欣然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并协助我们的拍摄工作。
本书以2017年10月至12月放映的《何为人类?超AI入门》(第一季,共12集)中松尾丰教授撰写的解说内容为基础,在还原现场感的同时将了解AI必备的内容加以总结,是关于AI的入门类书籍。作者曾对协助节目拍摄的两位世界级AI研究专家——杰弗里·辛顿(Geoffrey Hinton,谷歌)和杨立昆(Yann LeCun,脸书人工智能研究院)进行了采访,两位专家以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各自的研究以及关于AI的基础知识。
现在社会上充斥着这样一些“执念”——“AI是与人类抢饭碗的敌人”“AI是给人类带来光明未来的万灵药”。我们先抛弃这些执念,亲自叩响通往AI世界的大门吧!
实际上松尾丰教授所进行的AI研究的高深之处在于从思想上、哲学化问题意识上以及人类学、精神分析学等方面对人类的探索。
这听起来是有一些难以理解,但这种研究是对人类这一复杂生命存在的探究,其研究方法远远超过我们所依靠的文科——理科二分法。
开篇提到的“结构”是近代语言学家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提出的一个概念,这一概念是对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词汇的考察。关于这一概念的解释请读者在讲义1中进行学习。
人类会在某种情况下做出相应的判断。
比如,站在面前的朋友突然哭了起来,这时人的大脑会一瞬间想出多种方法来让对方停止哭泣。采用某种方法的依据是对方的表情、哭泣的方式、哭声的大小、哭泣时断断续续说出的话等。人们为了应对当前出现的问题,会调用各种感官去收集信息、寻找解决办法。
同时,站在你面前哭泣的一方体内也在发生着各种变化,这些变化也是十分复杂的。心跳略微加快、脉搏加速、大脑的血液流速变化等。把这些反映生理变化的数值与以往的经验相匹配,便可出现一套解决程序。和以往接触的朋友的情况进行对比,在不同情况下积累的认知力和判断力都会得到提升,知道该如何去解决类似问题。
因各类经验不同,积累的解决办法也各不相同。AI也是这样不断地进行进化的。当积累了一定经验之后,在遇到一些情况的时候自己甚至会无意识地做出反应。
但是你在做出反应时是否带有科学数据无法解释的微妙情感?本书也会尝试解析人类的心理机制。希望通过数据解析让读者去思考人类的不可思议。
但是,在做各种思考前还请大家带着这个疑问——“何为人类”。
NHK企业节目开发组
执行制片人
丸山俊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