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多的职场表达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序言 会用“自己的语言”说话的人才有存在感

“through”一词的本义为“穿过”“通过”“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日本,人们常在网上用“through”一词来形容对他人的发言充耳不闻,而现在则多表示“无视”之意。例如:好不容易鼓足了勇气才说出口,没想到却被人无视了。

被人无视绝不是什么令人愉快的事情,这就相当于别人用无声的语言告诉你:“在这里你并不受欢迎”“没有眼力见”“没有人喜欢你”。特蕾莎修女[1]曾经说过:

“爱的反面不是仇恨,而是漠不关心。”

任何人被人无视之后,必然都会感受到那份漠然,暗自忍受那份得不到关爱的苦楚。

不知你在职场中是否有过下述经历。

“开会轮到你发言,渐渐地大家都对你发言的内容失去了兴趣,注意力也开始逐渐涣散。”

“上司对你的企划书提不起兴趣,认为你的话总是说不到点子上。”

“听了你在企划说明会上的发言后,大家总是觉得没有什么亮点。”

就像这样,每天都在轻度的“被无视”中度过,渐渐地我们的自信被消磨殆尽。

每天都处于被上司、同事及商业合作伙伴无视状态中的我们,就快要被“慢性自我否定”所吞噬。处于这种状态当中,恐怕谁都没办法安下心来工作吧。

那么,为了提升自己的存在感,我们究竟该做些什么呢?

在进入正题之前,我先来谈谈自己的工作吧。

37年来,我一直在一家名为“博报堂”的公司从事广告创意和为政治家、企业家撰写发言稿的工作。具体来说就是考虑如何运用语言让那些对政治及产品不感兴趣的人们为之驻足,为之瞩目。

另外,我还在明治大学等多所高等院校及商学院中教授与语言有关的课程。在近十年的岁月里,我目睹了学生们在就职、工作及换工作当中屡屡碰壁、烦恼不已的情形。

此外,我还与《朝日小学生新闻》及“博报堂教育财团”携手,致力于培养、提高中小学生的社交能力,并亲眼见证了他们的成长。

因此,我亲眼见证了下至小学生、上至政治家是如何通过改善表达技巧来提升自己存在感的过程。同样我也见到了很多人因无法发掘出个性化语言而屡屡受挫的窘态。

在本书中,我要使出浑身解数,将自己的宝贵经验传授给因“自己的发言经常被人无视”而烦恼的读者朋友们。

本书的构成大致如下。

第1章 加深“自我理解”就不会被别人无视

过于在意他人的目光,一味迎合他人的话,别人就会认为你的意见没有可取之处,你自然会被他人所无视。

首先要盘点自己的过去,认清自己是属于什么类型的人。回首过往,肯定能发现自己的优点和积极的部分,让我们就从这里起步吧。

第2章 丰富词汇,提升自己的存在感

语言过于单调的话,经常被人忽视也不足为奇。

我认为单纯通过查字典或是读书的方法增加词汇量并不容易,“词汇”源自生活。将本章中介绍的方法付诸实践,你就会变成一个语言丰富、说话有深度、有分量的人。

第3章 掌握正确的表达顺序

发言时总是偏离主题乃至语无伦次的人,非常有必要反省一下自己的“表达顺序”。熟练掌握本章中所介绍的技巧,你就能轻易捋顺发言内容,一张“讲话设计图”便呼之欲出了。如此一来,我们在发言时就再也不会不知所谓了。

第4章 转换视角

要想让自己的语言触动对方的心弦,进而对其行动产生影响,就要从“新的视角”“易于做出选择的视角”“易于理解的视角”等多方面着手。

本章会介绍一些如何从多个视角着手以及在多个视角之间互相转换的技巧。

第5章 讲出具有感染力的语言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让对方产生共鸣。

为此,我们就要掌握一些能够激发对方干劲和能够让对方深有感触的语言,让对方成为你所讲述的“故事”的忠实听众。如果你能够走到这一步,相信就再没有人会无视你的发言了。

如今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范围内传播,人们的沟通方式也因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远程会议的日益普及,依靠肢体语言进行“无声的交流”会变得十分困难。与此同时,语义模糊暧昧的语言也将成为远程会议交流中的一大障碍。

其实在交流当中,语义严谨本就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

在这种情况下,交流时惯于用图片及表情包的人和乐于用自己的语言进行交流的人之间的表达能力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我衷心希望各位读者朋友能够成为“不被他人所忽视、存在感超强的人”。

让我们跟随中田晴和他的爱犬阿多,在这本书当中找出提升存在感的终极法门吧。故事是从中田晴参加完远程会议后,回到房间的那一刻开始的。

我相信各位读者在将本书中介绍的24种方法进行反复实践后,你们的语言一定也会具备让别人心悦诚服,从而提升自己存在感的魔力。

那么,就让我们踏上征程,见证自己豁然开朗的那一刻吧。

蟇田吉昭


[1] 特蕾莎修女(1910年8月26日-1997年9月5日),原名阿涅泽·冈婕·博亚久,阿尔巴尼亚裔印度籍罗马天主教修女、传教士,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获得者。截至1996年,她在全球百余个国家运作了超过500个慈善项目。——译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