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松戒掉孩子的拖延症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部分 理解孩子的拖延

01 理解拖延——“拖延是什么?”

果果是一个资深的拖延“大磨王”,每天放学先跑到楼下疯玩个够,才愿意回家写作业,晚上作业写不完也不着急,第二天早上起来带到学校继续写。周末的作业拖到周日晚上写。有时为了赶紧写完上交,要么想尽办法少写,如一篇看图写话,卷子上画了七八行横线可以用来写话,可果果往往最多写三四行就写完了,应付了事;要么匆匆忙忙,以至于作业写得字体潦草、错误频出。

果果妈妈为此很头疼:为了让他按时完成作业,威胁、恐吓、奖励各种办法全用了,也就只见效一会儿。过后又该怎么样就怎么样了。

“拖延症”指的是不能够很好地进行自我调节,在可以预料到后果对自己无益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只是对于孩子来说,他们不一定能够清楚地意识到推迟的后果对自己无益。

“拖延症”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不仅孩子爱拖延,成年人也普遍存在拖延的问题,生活中几乎每个人都有“拖延症”,只是每个人的拖延程度不同而已。

中国社会科学院曾做过一项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在中国,80%的大学生和86%的职场工作者都患有“拖延症”,50%的人不拖到最后一刻决不工作,13%的人没有人催促就不会完成工作。

美国德保罗大学调查研究发现,在美国,20%的人患有慢性“拖延症”,75%的大学生是“拖延症”患者。像特斯拉创始人埃隆·里夫·马斯克(Elon Reeve Musk),有次接受采访时说自己深受“拖延症”困扰,他总是把工作拖到截止日期(deadline)才去完成。

知识小课堂

万有拖延定律

2019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曾选取了10个项目,每个项目的申请人数上千,而且明确了提交时限。基金会发现随着截止日期的临近,收到的提交申请会突然增多,并且迅速向无限多逼近。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把这一现象总结为“万有拖延定律”,就是说人们对于有时限的工作,没有被逼到最后都会选择不做,而随着截止日期的到来,日益增加的压力会迫使他们完成工作(见图1)。

图1 万有拖延定律


拖延几乎是所有人都要面临的共同问题。所以,如果发现自己家孩子有拖延现象,父母的心态不要过于担心或焦虑,关键是如何帮助孩子一起有效战胜拖延。

孩子的拖延行为

下面是通过上百组家庭访谈收集到的孩子常见的拖延现象。如果你家孩子也有同样的现象,那么可以把它勾出来。当然,也可以加入您发现的孩子其他的拖延现象。

假期里,无论怎么催都不愿意写作业,直到开学前几天,甚至最后半天才开始动手写作业。

写作业时,一会儿渴,一会儿饿,一会儿又要上厕所,磨蹭个把小时还写不了几个字。

总会找很多借口不做作业,作业经常不能按时完成。

看似在努力学习、学到很晚,实际在发呆、走神——“身在曹营心在汉” 。

吃饭时慢吞吞的,和同龄孩子相比,总是最后一个吃完。

到了睡觉时间,总是拖拖拉拉,不愿意去睡。

早上起床要喊很多遍,总要拖到快迟到了才起床。

上学要迟到了,早饭还没吃,甚至还在慢吞吞地刷牙。

时间观念淡薄,上学总爱迟到。

在学校,老师布置的随堂作业总是完不成。

总爱丢三落四,经常在扒拉着找东西。

对父母依赖性比较强,不愿独立完成自己的事。

总爱把事情拖到最后一刻才去做,做不完又闹情绪。

逐渐变得消极,很多事情父母不催就不做,缺乏主动性。

逐渐变得懒散,做什么事儿感觉都提不起兴趣。

对于孩子拖延,父母催促、批评效果微乎其微,而且越催越慢。

孩子变得焦虑,不断自我否定,出现内疚或自卑心理。

——————————————————————

——————————————————————

拖延对孩子的影响

很多人会把孩子成绩不好归结于老师教学质量差或者孩子“笨”、学不会等,很少有人关注到拖延对孩子的影响。实际上,孩子拖延,虽然看上去是一个小问题,但它却有强大的“蝴蝶效应”,影响着孩子学习、生活、心理健康,以及个人习惯的养成,直接关系到孩子的成长和健康。具体来看,“拖延症”对孩子的负面影响有三方面:一是心理上的伤害;二是行为上的影响;三是结果上的危害。

知识小课堂

蝴蝶效应

曾经有研究者研究发现,“在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有一只蝴蝶,它偶尔扇动几下翅膀,两周后引发了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因为蝴蝶扇动了翅膀,导致了它身边的空气系统发生了微小的变化,并产生了微弱的气流,这个微弱气流的产生又会引起四周空气或其他系统产生相应的变化,由此引发一个连锁反应,最终导致其他系统发生极大的改变。

在心理学上,“蝴蝶效应”指的是一件看起来毫无关系、非常微小的事情,可能带来巨大的改变。此效应告诉我们:一个人或一件事发展的结果,对初始条件具有极为敏感的依赖性,初始条件的极小偏差,可能会引起结果的极大差异。

在童年这个人生的开始阶段,孩子的一个小小的坏习惯,如拖延,可能会引发人生过程中一连串巨大的负面反应。所以,孩子教育无小事,要及时关注、帮助孩子解决小问题。

1.从心理上看,拖延会让孩子自我否定、消极自卑

拖延最先给孩子带来的是来自心理上无形的伤害。孩子拖延,最先发现的并不是孩子自己,而是父母或老师,因此孩子就很可能面临着来自父母的指责或学校的压力。而父母的指责或同学们的嘲笑会让孩子产生错误的认知:“我怎么这么笨?”“我什么事情都做不好。”这时,孩子就会对自身能力产生怀疑,当孩子开始自我否定的时候,自信心就会被打击,从而导致其无法正确认识到自己的优点,这会让孩子逐渐变得消极、自卑。而消极、自卑会让孩子做事时变得畏畏缩缩,不敢大胆去尝试,即便能完成也不敢表现出来,从而变得更加拖延,形成恶性循环。

随着这种情况的升级和加重,孩子会产生深深的自责感、负罪感,严重时可能会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极端一点儿,甚至可能会产生轻生的想法。所以,无论是孩子还是成年人的拖延问题,都引起了心理学家乃至整个社会的广泛关注。《新民晚报》早在2013年曾在一篇报道中提到:

5月2日是“五一”小长假后上学的第一天,这一天对于很多学生来说却是“压力山大”。当天早上,南京市溧水区一名13岁男孩疑因作业未完成,上吊自杀。据知情人士透露,这个男孩就读小学六年级,放假3天都没有写作业,于是在开学当天早上4点起来赶作业,后面又对父母说做不好,想睡觉,后被发现在楼梯口自缢身亡。

2020年腾讯网也有一篇类似的报道:

2020年3月24日,河北省邯郸市一名9岁的学生,因未按时完成作业,曾被老师踢出“钉钉群”,又因没有上网课,被老师在“家校交流群”里点名批评。孩子选择轻生,从15楼一跃而下,抢救无效,不幸身亡。

造成这种严重后果的原因,就是父母看不到孩子心理上的伤口。如果孩子摔倒,磕破了胳膊或腿,无论伤情是否严重,父母都会很担心,着急带孩子到医院检查,有时就算没有伤口也会带孩子去拍个X片来确认骨头有没有伤着。但孩子心理上的创伤也是伤口,虽然是无形的,但后果有时比身体上的伤口还要严重。正是因为看不到它,很多父母都不会注意到孩子心理上受到的伤害,更不会及时地帮助孩子处理这种创伤,就像胳膊原本只是受了一点小伤,因为没有及时医治导致伤口不断扩大、恶化,最后可能影响孩子的生命或人生。

2.从行为上看,拖延会让孩子不愿去努力,习惯于一事无成

在平常学习生活中,没有被拖延症困扰的孩子会认为“我做得到”是正常现象。如果“做不到”,孩子会感到难受,会急于想办法努力让自己“做得到”,以此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可是如果孩子有拖延的坏习惯,那么因为拖延导致“我做不到”的情况就会逐渐增多,孩子常常会无法完成学习任务、做不好自己的事情。一旦习以为常,孩子会认为“我做不到”是正常现象,不想努力就想“躺平”,变得懈怠,能偷懒就偷懒。这不但会影响孩子的上进心,而且会让孩子更习惯于逃避现实,在困难面前止步不前,习惯于一事无成。

知识小课堂

跳蚤定律

在正常情况下,一只跳蚤可以跳到相当于自身身高400倍的高度。如果把跳蚤放在一个玻璃罩内,跳蚤跳起时就会撞在玻璃罩顶上,连续碰撞多次后,跳蚤就会降低自己跳跃的高度,最多只会跳到罩顶处。这时如果继续降低玻璃罩的高度,跳蚤的跳跃高度也会随之越来越低。到了最后,拿掉玻璃罩以后,人们就会发现这只跳蚤竟然再也跳不高了。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跳蚤定律”(见图2)。

图2 跳蚤定律

人们总是喜欢享受安逸的时光,很多成年人在遇到困难时也会不断选择后退,习惯待在自己的舒适区,不敢去尝试和突破,孩子更是如此。孩子稚嫩的心性还没有经过磨炼、不够坚定,也没有足够的抗压能力,更容易在遇到困难时选择放弃。

“跳蚤定律”告诫我们:千万不能让孩子在受到反复打击后变得麻木、自卑,进行自我设限;千万不能凡事还没做就认为“我做不到”,在人生刚刚起步的阶段就不敢“跳高”,甚至不敢“起跳”。

3.从结果上看,拖延会造成学习成绩下降

一个有拖延习惯的孩子,会出现不能按时完成作业、上学迟到等常见现象,其实拖延给孩子带来的影响远不止这些,其中父母最容易忽略的,也是对孩子学习最为关键的影响就是拖延会导致孩子学习效率的下降。很多时候,孩子成绩的好坏与智商关系不大,因为除了极个别的天才,绝大部分人的智商都是差不多的。如果抛开智商、学校教育水平这些因素,孩子成绩的好坏与内在学习效率的高低密切相关。面对完成一张试卷的任务,专注力非常高的孩子25分钟就能完成,不拖延的孩子45分钟内也能完成,而一个有拖延习惯的孩子可能花了1个小时才能完成50%,甚至更少。学习效率低,让有拖延习惯的孩子与其他人慢慢拉开差距,落后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