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明星太全职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5章 接着讲啊!

《张双喜捉妖》不是评书,而是单口相声。

不过评书和单口相声的区分度并不大,甚至单口相声就是脱胎自传统评书。

据说当年相声艺人看说书人生意红火,也想分一杯羹,便截取了一些评书段子,将其改为了单口相声。

比如《马寿出世》、《张广泰回家》、《康熙私访月明楼》,这些以前是评书,后来被相声艺人拿去,编成“八大棍儿”,也就成了单口相声。

只能说,天下文章一大抄,抄来抄去,东西还是那些东西,也没人在意到底是评书还是单口相声,反正只要说得好听,大家也就听了。

不过真要说区别,那还是有的。

评书是故事性第一,包袱是附赠;而单口相声为了抖包袱,甚至会忽略故事性。

与此同时,评书往往是连续性的,较长篇幅的,且逻辑通顺的。

这与当年说书先生们都在固定的茶馆说书有较大关系。

因为足够稳定,所以才能放心大胆地把故事一点一点铺出来。

而单口相声一般都是中短篇的,故事跌宕起伏,能多邪乎就多邪乎,却逻辑性不强,甚至很多都没头没尾,只有一小段。

这是因为说相声的都是撂地干活,打一枪换一个地方。

反正也就是今天招揽客人,只要会上一小段,把客人吸引住,明天就走了,谁管你能不能圆的回来?

这种不同环境,不同目的所造成的差异,也就导致单口相声在艺术性上,往往低正经评书一截。

你单口相声确实好听,能勾的人魂牵梦绕,但谁让你很多地方前后矛盾,甚至根本圆不上呢?

估计老郭喜欢挖坑,就是因为自己讲的太邪乎,填不上了,索性也就不填了。

作为一个缺德说书人,系统灌输给张羽的评书记忆里,也是包括了单口相声的。

而此时此刻,既然在节目里要说评书,张羽考虑了一下,便决定说这段《张双喜捉妖》。

如前文所说,评书虽然故事逻辑性强,但由于篇幅长,故事节奏就比较慢。

这是节目,哪有那么多时间给你慢慢铺陈?

反正也就讲一段,跟以前的相声艺人撂地一样。

那就不如直接来单口相声,把在场所有人都坑死得了!

于是,带着这种心态,张羽嘿嘿一笑,如是念道:

“说书唱戏劝人方,三条大道走中央。

“善恶到头终有报,人间正道是——沧桑!

“今天我们的这个故事啊,什么时候呢?清朝康熙年间,发生在京城,这地儿在哪啊?西直门外,说是有一户人家,一家三口,不是多有钱,这家姓张,丈夫妻子,带着孩子,丈夫叫张大愣,听这名你就知道,一米八大个儿。指何为生呢?叫打八叉,他有个儿子,名叫张双喜……”

《张双喜捉妖》的第一回目不长,也就半个小时左右。

主要剧情就是,年少的张双喜因为不懂事,将前来家里借裤子穿的尼姑说成了“和尚”,由此让父亲误会母亲与和尚通奸。母亲喊冤上吊自杀,父亲则在得知事情真相后,悔不当初,跳河自杀。

变成孤儿的张双喜流落街头,遇到了与他名字相差不多的张双庆。

张双庆手中有一铜镜,照过张双喜后,他请求张双喜去他家帮一个忙。张双喜询问为什么帮忙,张双庆便称:他这个镜子,照别人,都是一个影子,唯独照张双喜,是仨影子!

这一段,是典型的单口相声,有包袱,有悬念,悬念还很邪乎,但逻辑上,也确实很有硬伤。

包袱上,比如张双喜流落街头后,遇到张双庆。张双喜问对方的名字,张双庆自我介绍后,张双喜便说:“你这是为了诓我上你家吃饭,故意改的名字啊?”

悬念,就是这最后一下子。

任谁听着故事,在听到张双喜竟然有三个影子后,都会吓得汗毛直立。

至于逻辑嘛……

很典型的强行推动故事剧情。

小孩就算再不懂事,那和尚和尼姑也应该分得清的。

而就算小孩真不认识,作为大人的张大愣,也该多问两嘴,亦或者张大愣的妻子也应该解释一下,而并不是觉得受了委屈,直接上吊自杀。

但怎么说呢……这玩意儿你听完之后分析是一回事,听的时候,却又是另一回事了。

没有几个人能够一边听一边想这故事到底符不符合逻辑,很多人听的,都是那么个感觉,那么个氛围。

就像在电影院里看特效大片,你也知道那帮会变形的机器人和地球根本不是一个科技水平,他们必须依靠地球人度过危机纯属扯淡,但你就是爱看。

张羽一开始讲起《张双喜捉妖》时,在场的徐新王野等人,其实都没怎么当回事。

一来,像是徐新王野这些上了岁数的人,都是吃过见过的主,人家听过大师讲的评书,你一个在茶馆当服务员的,又能说的多好?

二来,现在这是录综艺,不是在茶馆喝茶,场合不对劲,想认真也认真不起来。大家能安安静静地听张羽说书,纯粹是话赶话赶到这里,给摄影机一个面子而已。

但当故事开始发展时,有人察觉不对了。

最先察觉不对的,是李在祥。

李在祥是个资深的评书爱好者。

他听过的评书不计其数,什么三国,什么隋唐,什么七侠五义,他都听过。

短打的,鬼怪的,公堂的,他也都多多少少接触过。

也正因如此,在张羽声称要讲评书时,他才会饶有兴致地表示支持。

可支持不过是觉得有趣罢了,李在祥也没觉得张羽能说的多好,可现在,李在祥发现不对劲了。

张羽讲的这个故事,他这个评书爱好者竟然没听过!

“听着好像是个单口?但这是什么单口节目?我怎么从来没听过?这小子有点东西啊!”李在祥越听越觉得这故事很有新意,不禁聚精会神起来。

在李在祥之后察觉不对的,是徐新。

不过他不是惊讶于这个故事,而是惊讶于张羽的说书技巧。

“这个张羽,讲的还真有那么点儿味道啊?”

作为半个说书圈人士,徐新很有一些本事,懂得很多行业内的门道。

张羽此时讲的这个《张双喜捉妖》,开头听着虽然平庸了一点,但偏偏,张羽是娓娓道来,不紧不慢地在说的。

说的很细致,既能介绍好时间地点人物,同时还能够由此发散开来,帮助听众了解那个时代的背景与民众的基本生活。

甚至其中还多多少少掺杂着自己的见解与议论。

这就很厉害了。

评书为什么叫评书?

重点不在于“书”,而在于“评”。

光说书,那是照本宣科,你听着还有什么意思?

直接买本书自己看不就得了?

只有带上了自己的评论,这书才算是说成了,才算是说书人。

而很显然,张羽就做到了这一点。

“难道张羽其实是评书门的人?可是我好像没在评书圈子里听过这号人物啊?莫非是哪个大师的关门弟子?”徐新越听越觉得纳闷,越听越是好奇。

李在祥觉得这书新奇,没听过;徐新疑惑张羽竟然真的很专业。

而在场其他的人,想的就没那么多了。

他们只是在听故事。

一开始,张羽开讲的时候,所有人都只是抱着一种孩子在幼儿园参加才艺演出的心态来听的。

可当张羽以专业说书人的技巧,有条不紊地将故事铺陈开来时,他们听着听着,也就整个沉浸了进去。

评书就这样,你没听之前,也就那样,可真要是听了,很大概率就会被动人心弦的故事吸引。

这就是评书经久不衰的最主要原因!

传统评书如此,单口相声吸引人的能耐就更大了。

谁让单口相声,就是为了勾人心魄而生的呢?

当张羽讲张双喜和尼姑之间的对话时,他们哈哈大笑;

当张双喜的母亲羞愤难当,上吊自杀时,他们甚觉可惜;

当张双喜父亲投河,家里被一把火烧得一干二净,他们也是感慨造化弄人。

而当张双喜碰到张双庆,两人东扯西扯,纠结名字的时候,他们又被逗得哈哈大笑。

直到……

“双喜我求你帮个忙行吗?

“那你先告诉我,我能帮什么忙?

“你到我家去,我再跟你说。

“不行,你不跟我说清楚我不跟你走,万一到你家你要讹我呢?

“兄弟,你都这样了,哪还值得我讹你啊?

“那不行,你得给我说清楚了。

“嗨,其实我也说不明白,我是想让你上我家帮忙救我父亲。我们家请了个神仙,给出了个主意,说让我拿个镜子照,只要合适的呢,就可以把他请到家里去。

“哦,你觉得我合适吗?

“哎哟,双喜,你太合适了。

“不是,怎么我就合适了呢?

“兄弟,你要问我就跟你实话实说吧,我照别人都是一个影子,唯独照你张双喜,你是——”

张羽一口气讲到最后,音调突然拔高,掷地有声地道,

“仨影子!”

言毕,张羽一鞠到地,又施施然坐了回去。

而正听得过瘾的众人,眼看着张羽讲到这里结束,尽皆一愣。

然后齐刷刷喊道:“完了?下面呢?!接着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