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台州开篇
路桥这地方
1963年,李书福出生于黄岩县石曲乡(今台州市路桥区路南街道)一个名为“李家村”的地方。他的父亲是农民,家人和亲戚也大多务农。
那时路桥为黄岩县所辖。黄岩是个著名的县份,属浙江省台州地区。浙江东南沿海的台州,具有极为独特的山川与风俗,是吉利出发和成长之地。莫言说过:“故乡是血地。”即出生地,浴血之地,血脉相连之地。
李书福“起家”时的伙伴们,不少是台州人。
台州依山傍海,季候鲜明,物阜民丰。这里的人民质朴勤勉,又能灵活处事。历史上民风彪悍,多勇毅之士,特别是沿海人士,更具非凡的冒险精神。瓯越之人,有着极强的“事功意识”与“践行”精神,且颇具激情,时常演绎出一些激越、曲折和壮阔的“人间戏剧”。这些风尚、情境与人物,以台州为甚。
这一带人们的精神、思想与习性,与杭嘉湖地区大相异趣,也有别于温州与金衢地区。这与台州开发、教化和所谓“制度规训”稍晚,“永康学派”与“浙东学派”影响较强,又有机会接受朱熹“格物致知”之说紧密相关。这一兼容而独特的文化系统,恰好有利于台州的近代化和观念转型。既存“天理”,亦不弃“人欲”,正好是普通台州人的生活信条。在一定条件下,这样的社会群体极易形成清晰、直截和活跃的思维方式。
路桥这地方,历来以商业和手工业闻名于浙东南。
此地早在汉代就以制瓷手艺而出名,宋代置镇以来物质交换活跃,商业氛围浓厚,到了明清两代更是盛况空前,店铺林立的沿河“十里长街”闻名于台州、温州一带。清中叶,路桥镇率先成为台州纺织业和商品市场中心。近代以来,路桥工业品开始扬名。1935年路桥普明织物厂产品获全国工商博览会一等奖。20世纪50年代,路桥成为浙东著名商品集散地,全省七大农村集镇之一。
20世纪80年代,路桥镇居然建成22个“专业市场”,小商品、废电器和旧钢铁市场驰名全国。整个城镇就是一个大市场,而周边的农村,则以丰富的农副产品和手工业,支撑着交易和工商业繁盛。
其实,李书福家族并不是纯粹意义上的农民,因为这一带农民实际上大多“亦农亦商”。
农忙时种田,农闲时交换手头的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品,则是一个显性的“非制度化安排”。农事节律与集市、节庆期间的贸易交替进行,这是一个与沿海农业地区相匹配的、与交易相关的社会经济现象,也是与农耕社会的时间结构紧密联系的自发行为,对此近年都有一些专著予以讨论[15]。
虽然20世纪60、70年代官方对商业活动是极为抑制的,但此类“资本主义尾巴”[16]总是割不完。
李书福幼年时所目睹的这些场景,也深深地嵌入到他的家族的生活方式之中。他周围的人,非常习惯于这样的生活方式。农业只是糊口的活计,而所谓的“副业”,则有着相当程度上商业和五行八作的浓厚色彩,在一些非常年代,家族成员也渴望从事商业活动,尽管并不那么顺遂。说到底,路桥本质上姓“商”,而商与工又如此密不可分。
近代以来,“五口通商”之后,传教士也经常光顾甚至“安营扎寨”这一带,他们带来了基督教义的同时也造就了很多商业机会,比如台绣、麻纺织品和玩具这些重要的外贸产品,几乎将家家户户都牵涉在生产链中。即使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路桥也并不闭塞。水网地带,贸易通道,不仅连接黄岩与温岭,也是往返台州—温州的要冲。流动性、季节性和交换行为,带来的是信息和刺激。
人们惊叹于路桥人的活力、精明与创造性,当年生意红火的所谓“钢材市场”实际上是废钢材市场,就是从国有钢铁企业和制造业企业回收的钢铁废料、边角料,以各种交换方式将之集中到一个市场里,展开一番别开生面的民间交易,其政策依据是“计划经济为主,商品经济为辅”。在那个年代,这里的乡镇企业和私营企业、作坊居然获得了不可能从国家“大计划”里拨给的钢材、电气设备和有色金属,加上众多工业品、日用品市场的助力,很多产业和行业就这样轰轰烈烈地搞起来了。
很快地,这一带成了台州地区经济的“增长极”。
李书福开始造车之后,路桥、泽国和海门(今台州市椒江区)的一部分汽车摩托车零部件企业,就随着吉利汽车共同成长,好多企业成为它的供应商。那些从信用社变成“股份制银行”和其他信用机构的金融企业,诸如“银座”“泰隆”等,代表着民间金融的发达,也与吉利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一带早就孕育着钢铁、有色金属和塑料贸易开启的新商业环境,建构了名副其实的工商业集聚地、民营工业基地、地域性金融中心。
“无心栽柳”的结果,让李书福和吉利汽车日后大为受益。
考察英国“工业革命”时期的状况,也有类似景象。比如曼彻斯特的兴起,就因为这个城市的活力、传统工业基础和重大发明及其转化。美国一些重要的工业城市,就是在五大湖地区廉价的水运、大西洋沿岸便利的海运及稠密的铁路公路网基础上,特别是在贸易发达、企业集中、人们冒险精神较强的地方建立起来,如芝加哥、洛杉矶、休斯敦、旧金山、纽约。
台州人的商业精神,是“工商一体”,技术、质量和价格优势相融合,而来自上海的“星期天工程师”也给台州地区特别是黄岩、路桥和海门(今台州市椒江区)的经济增加了“技术含量”。那些年,一批批穿着灰色或蓝色工装,坐上夜行车往返于沪浙,于暮色晨曦中出现或消失在街角村口,富有经验,表情严肃的工程师、设计师和高级技师,正是台州工业兴起的重要推手。李书福经常说自己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实际上台州的商业环境、人文底色和市场观念,就是他站立其上的第一个“肩膀”。
说到底,这是一个商业文化与农耕文明相结合的小平原(“温黄小平原”),一个亦农亦商、头脑精明、务实能干的农村家族(“李家村”),一个完成了“资本原始积累”,工商业相对完整发育,市场、企业与技术相匹配的经济环境(“路桥”)。
如何找一句话来形容这里的人呢?有一句谚语流传了大半个世纪,那就是:“路桥人连头发都是空心的。”可见这里的人商业头脑发达,精明能干得都能“成精”了。后来这句话演变成:“路桥人头发里可以跑火车。”也许暗示了现代商业社会里,路桥人另有一番特异的表现。
这里还诞生了与追求信誉、名望和财富相匹配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