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译者序
“亲爱的孩子,我最好的作品就是你。”当父亲大仲马看到儿子排演的话剧《茶花女》在巴黎一举成名时,他给儿子发出了这封贺电。《茶花女》是国人家喻户晓的经典文学著作,它是小仲马一生的精髓之作,也是世界浪漫主义文学的典范。
《茶花女》中女主人公玛格丽特出身贫苦的农民家庭,聪颖美貌的她,不幸少年时就沦为娼妓,由于她喜爱茶花,人们称她为茶花女。玛格丽特凭借着自己的智慧与魅力,有幸出入于巴黎上流社会。但她早已厌恶了卖笑生活,希望拥有真正的爱情。在荒淫嬉笑的生活中,玛格丽特与她生命中最重要的男友阿尔芒相识。阿尔芒是个愿用生命来换取爱情的年轻人,凭借着赤诚之心,阿尔芒深深地打动了玛格丽特。他们彼此坚信是瞬间迸发的激情使他们相遇,面对这个物欲横流、虚情假意的巴黎名利场,他们早已身心疲惫。抱着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他们远离巴黎市区,在乡间过起了田园生活,玛格丽特受伤的心灵开始愈合,并决心一改往日颓废生活的习性。就在一切都如愿以偿时,阿尔芒的父亲——迪瓦尔先生以维护家族声誉为由,坚决反对他们结合,并逼迫玛格丽特离开阿尔芒。最终玛格丽特在爱情和疾病的双重折磨下悲惨死去。
《茶花女》中的人物内心思想是矛盾的。无论是主人公玛格丽特和阿尔芒,还是配角布吕丹丝和迪瓦尔,在小仲马的笔下,人物处于现实与希望中摇摆不定。玛格丽特是妓女,却满怀着改变现实的愿望,特别在遇到阿尔芒之后,这种愿望愈加强烈。玛格丽特这个形象是个多面体,在她纵欲的时光中,我们既能聆听她的欢快与愉悦,也能窥视她的空虚与无助。表面阿谀逢迎的玛格丽特,无法泯灭对真爱的翘盼,更无法遮掩她的圣洁与高尚。男主人公阿尔芒是一位刚刚毕业的大学生,他对感情多少有些单纯,纯真得近乎痴情。但阿尔芒的痴情,使他鼓足勇气对爱情执着,以至于抛弃世俗与地位不顾,去狂热地爱上了一个妓女。但他的内心又是狐疑的,他不信任玛格丽特,甚至猜疑玛格丽特一直在欺骗他。当玛格丽特被迫疏远他时,不明真相的阿尔芒竟百般侮辱和伤害这个心力交瘁的恋人,他的报复行为使玛格丽特过早地饮恨黄泉。
迪瓦尔先生是一个配角,但又是整部小说中的关键性人物,是他粉碎了两个年轻人的美梦,是他的虚伪与自私把玛格丽特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他所做的一切,仅是为了保住他“圣洁”女儿的婚事。但他又并非无情,因为当玛格丽特奄奄一息时,他还托人送来了慰问金,不知道是出于怜悯,还是愧疚?玛格丽特的女伴——布吕丹丝,是玛格丽特的“经纪人”,是旧日巴黎的交际花,只因容颜尽失而不得不委身于玛格丽特。在玛格丽特受人仰慕时,她尾随其后沾点风光;当玛格丽特正处弥留之际,她却毫不留情地弃她而去。但这个伪善老妓女的心也非磐石,在阿尔芒对玛格丽特展开爱情攻势时,她曾苦口婆心地劝说阿尔芒远离玛格丽特,也许她在两人的爱情中看到了自己的经历,这个狡黠的老女人深知妓女的爱情是不会有好下场的。但她又没有去拆散这对鸳鸯,在玛格丽特与阿尔芒心存误解时,她还从中说合,帮助两人破镜重圆,似乎她企盼自己往日的悲剧不会重演。
如果说彻底牺牲现实的结果是艺术,那么,《茶花女》是一个例外。正如作者小仲马在书中所强调的那样,他并不是在编造什么“风流韵事”,而是在讲述一个发生在巴黎的真实故事。倘若读者熟知小仲马的人生历程,便会知晓《茶花女》中的曲折爱情正源于作者的情感际遇。正如小仲马所说的:“任何文学,若不把完善道德、理想和有益作为目的,都是病态的、不健全的文学。”
小仲马是个私生子,他的父亲是当时法国文坛骁将大仲马。19世纪20年代初,大仲马默默无闻时,在德·奥尔良公爵那里担任文书,并开始创作剧本。他住在意大利广场的一间陋屋里,他的邻居是个漂亮的洗衣女工,名叫卡特琳娜·拉贝。卡特琳娜·拉贝已年逾三十,但大仲马当时只有二十一岁,初恋的冲动使他们结成恋人。1824年7月27日,他们爱情的结晶小仲马诞生了,然而这个孩子一出生就没有父亲的名字。据小仲马回忆道,父亲在平日创作时对他很烦厌,大仲马提起他就把他扔一边,可见小仲马的童年生活并不幸福。随后,大仲马戏剧创作斐然出色,使他在法国文坛上声名鹊起。他开始步入巴黎上流社会,整日与贵妇、名媛和女演员厮混,早把他们母子俩抛在脑后。小仲马的母亲只能靠缝补衣物的微薄收入来勉强维持生活,幼年时的小仲马还常遭受他人的奚落与羞辱。
1831年春,大仲马与一位女演员同居生下了一个女儿,当这位情妇要大仲马通过法律形式承认女儿合法地位时,他才猛然想起自己还曾育有一子。于是他找到小仲马,并通过法律形式认领了他,但唯一的条件就是要他离开含辛茹苦抚育他成长却身份低微的母亲。当小仲马挥泪离别母亲时,他已对这个世界充满了不平与控诉。
受大仲马影响,小仲马从小就踏入了戏剧界,认识了钢琴家李斯特、诗人兼戏剧家缪塞、巴尔扎克等法国名流。耳濡目染使他日渐对文学充满浓厚的兴趣,并促成他走上了戏剧之路。大仲马一向过着浪荡生活,小仲马对父亲的行为颇有微词,但内心矛盾的小仲马因受父亲影响也开始沾染上放荡不羁的习性。从1842年起,他摆脱父亲,操持起独立的生活,并开始在巴黎寻找情妇、追逐姑娘,过着风花雪月的日子。一天,当和好友欧仁·德雅塞在巴黎杂耍剧院看演出时,他遇见了一位一身素衣的神秘女郎,她就是当时巴黎名妓玛丽·迪普莱西。她虽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妓女,但她对富人和社会名流的那种不羁态度,以及她身上所散发的光彩和神秘气息,给小仲马留下了深刻印象。1844年的一个夜晚,小仲马在杂耍剧院又遇见她,她的身旁还有一个老富翁德·斯塔凯贝格陪伴。很快小仲马就找到机会成为了她的情人,两人在巴黎郊外度过了人生最为欢乐的时光。由于小仲马没能从父亲那得到任何财产,他背负上了高达五万法郎的债务。1845年夏,日生间隙的两人因一次争吵而断绝往来。小仲马为了忘却旧情,开始埋头创作,发表了大量的文学作品。1846年2月,玛丽·迪普莱西在伦敦与德·佩雷戈伯爵秘密订婚,但她的身体已非常羸弱,不得不外出疗养。1847年2月3日,当大仲马父子在西班牙旅行时,玛丽·迪普莱西因沉疴旧疾病逝于巴黎,年仅二十三岁。2月10日,小仲马在马赛得知了噩耗,返回巴黎后他到玛丽·迪普莱西的坟墓前凭吊一番。此后,小仲马躲在昔日与玛丽·迪普莱西度假的乡村,仅用一个月的工夫,就一气呵成地写下了《茶花女》,并将它改编成话剧在巴黎上演。
《茶花女》是一部小说,也是一部话剧,归根结底,它是人类冲破世俗等级,寻求真爱的宣言书。当阿尔芒与玛格丽特初次相会时,小仲马似乎追忆起他与旧情人——巴黎交际花玛丽·迪普莱西相识时的场景。当阿尔芒与玛格丽特准备远离藏污纳垢的巴黎上流社会时,小仲马似乎在回想与情人玛丽·迪普莱西在乡下度过的幸福时光。当阿尔芒因无法承担生活费而混迹于赌场时,小仲马也许正哀叹起自己曾为玛丽·迪普莱西所负上的五万法郎债务。当玛格丽特与迪瓦尔先生恳谈时,他也许正咬牙切齿悲痛地回忆起父亲当年是如何抛弃他们母子俩的。当阿尔芒误解玛格丽特而对她百般嘲弄时,小仲马似乎在悔恨当初因心生芥蒂就与玛丽·迪普莱西争吵不休的日子。当玛格丽特因沉疴旧疾正处弥留之际还给阿尔芒去信时,小仲马也许正滴下了悲情的泪水。当阿尔芒赶来为玛格丽特办理迁葬时,小仲马也许早已去过情人玛丽·迪普莱西的坟前献花。或许直到这一刻,小仲马才意识到是自私的爱害死了玛丽·迪普莱西,是年幼时家庭所遗留给他的阴影才造就了他今天畸形的心态。但无论如何,这不仅是小仲马个人的悲剧,也是那个时代的悲剧。当中孰是孰非,自有后人公断……
1852年当小仲马将《茶花女》改编成话剧并搬上舞台时,巴黎歌剧院内人头攒动,市民争先恐后欲睹茶花女的“真实风采”,就连那些曾诟病小仲马的名媛贵妇们,也不得不发出赞誉之声。一个多世纪的岁月沧桑,无法阻断读者对《茶花女》这部经典爱情之作的青睐。因为当读者细细品味后,总能发现小仲马笔下那个聪颖美貌却又尝尽世间辛酸的玛格丽特,那个涉世未深但却对爱情执着得近乎痴狂的阿尔芒,那个虚情伪善却又深感愧疚的迪瓦尔先生,以及那个寄人篱下却又自私无情的布吕丹丝,如同小说在第一章中所写的,“故事中所有的人物……至今仍活在世间”。
现今,《茶花女》不仅有话剧版、影视版,小说的译本更是遍及全世界。谈及《茶花女》的中译本,我国翻译界前辈林纾早在上世纪初,就率先以《巴黎茶花女遗事》为题将小仲马笔下的凄美爱情介绍给国人,可以说,开创了中国翻译文学的先河。但林老以文言来叙述情节,未必不是一种遗憾。夏康农及王振孙先生也曾先后译过《茶花女》,仅文字推敲及言语锤炼而言,实属《茶花女》译本中较好的作品。
然而迈入新世纪,我想唯有推陈出新,旧著新译,才能激发广大读者重温经典文学的兴趣。
当出版社的同志与我商议重译《茶花女》时,我深感前人译著实难逾越。但我认为,翻译工作本就是继往开来的事业,即便是同一部作品,在不同时代也会有不同的见解,这就需要我们翻译工作者为广大读者服务,结合时代特色,将最好最新的译本介绍给读者。怀着这一信念,我如履薄冰,字字琢磨,努力将小仲马这部传世经典呈献给读者,希望读者能像法国人读原著那样,毫无中西文法之扞格来欣赏这个已经讲述了一个多世纪的动人故事。
书中不免舛误,请广大读者不吝赐教。谨对在本书校译工作中给予帮助的同志表示诚挚的谢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