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顺次启动工业化进程的重要性
我们在谈论一个国家时,往往喜欢用“富国”“强国”和“穷国”“弱国”进行初步的大众化的定义,从经济学角度看,“富国”“穷国”往往对应的是一个国家的收入,即“富国”是“高收入国家”,“穷国”是“低收入国家”。然而,对于“强国”和“弱国”的定义则不尽相同,“强国”不仅仅是指国民收入的多寡,还包括其工业体系、政治影响、军事实力、科技水平、人口规模、社会结构等综合评价的结果。尽管各个机构对于“强国”的定义和认知不尽相同,但我们依旧可以对“强国”进行粗略的画像,比如,有些国家通过出口石油矿产资源成为高收入“富国”,但其工业体系薄弱,基本依赖进口,不能称其为“强”;有些离岸金融中心和人口不足百万的微型国家,尽管人均GDP处于极高水平,但由于国土面积和人口规模太小,主要以第三产业为主,因此也不能称其为“强”。当然还有一些国家,因为国土面积或人口的制约,尽管不具备“大而全”的工业能力,但在某些特殊产业领域具有领先水平,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国家可以被称为“工业强国”,而对于“强国”,比较典型的例子就是G7国家,它们是“强国”的典型代表。
目前世界上大部分国家仍处于低收入的传统农业社会,或者中等收入的发展中国家阶段。任何国家不论规模大小,如果想成为强国,就必须按照比较优势顺次启动工业化进程,完成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的转型,否则就很难摆脱低收入国家的命运。如果其工业化进程未能按照要素禀赋结构顺次启动,则难以转型升级,也很难迈入高收入国家行列,更不可能成为“强国”。
这一点拉美主要国家最为典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拉美主要国家纷纷推行进口替代战略,尽管在初期经济发展出现过短暂繁荣,但由于在进口替代战略背景下,主要生产资料和生产装备都从西方国家进口,实施进口替代战略,尤其是重工业进口替代,不符合这些国家的比较优势。随着美国在20世纪70年代出现滞胀和产业转移,拉美主要国家初级产品出口量大幅下降,出口外汇收入减少,债务危机不断。拉美主要国家在推行全面私有化改革模式后,重工业经济停滞不前甚至衰退,为了保障就业,只能给不具备比较优势的重化工产业补贴输血,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已基本完成重工业发展阶段,战后进入高端制造业赶超阶段,通过20年的努力,完成工业化进程,于20世纪70年代末期迈入发达国家行列。之后,东亚地区出现了“经济奇迹”,韩国、新加坡等经济体顺次启动工业化进程,推动其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即从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实施出口导向战略,遵循比较优势,发挥后来者优势,从中低端产业逐步升级到高端制造业,实现了经济的可持续快速增长,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陆续完成工业化进程,成为发达经济体。
改革开放后中国开启全球化进程,以“摸着石头过河”的实验主义思想和实践主义精神推进改革,开启了中国渐进式双轨制的、独特的改革发展道路。遵照比较优势,发挥后来者优势,要素禀赋结构不断变迁升级,政府推动软硬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依照劳动密集型的轻工业启动阶段到资本密集型的重工业发展阶段,再到技术密集型的高端制造赶超阶段顺次展开,产业结构持续升级,中国出现了40多年的经济“增长奇迹”和城市化高速发展,促成了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逐步形成和持续扩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