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财务会计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二节 会计假设、计量基础和信息质量要求

一、会计假设

会计假设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做的合理假定,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一)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会计工作服务的特定对象,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会计主体可以是一个特定的企业,也可以是一个企业的某个特定部门(如分厂、分公司、门市部等)。在会计工作中,企业只对那些影响企业本身经济利益的各项交易或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以反映企业本身所从事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和其他相关活动。例如,企业投资者个人及其家庭的交易或事项,因为与企业无关,所以不应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范围,但是企业投资者投入企业的资本或者企业向投资者分配的利润,则应当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范围。

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一个会计主体。例如,一个企业作为一个法律主体,应当建立财务会计系统,独立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是,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例如,在总公司制下,分公司作为母公司的派出机构一般不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不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因而不是法律主体,但可对分公司进行会计核算,因而是会计主体。

(二)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将一直延续下去,不会停业、破产、倒闭等。在持续经营前提下,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企业是否持续经营,在会计原则、会计方法的选择上有很大差别。在持续经营情况下,意味着企业将按照既定用途使用资产,按照既定的合约条件清偿债务,会计人员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选择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如可以根据历史成本记录固定资产,并采用一定的折旧方法,将历史成本分摊到各个会计期间或相关产品的成本中。如果企业不能持续经营,固定资产就不应采用历史成本进行记录并按期计提折旧,以持续经营为基础的会计方法就不再适用,企业进入破产清算环节,相应的会计方法就要采用所谓的清算基础。

这一假设为财务会计中常见的财产计价、费用摊销、分配方法等一系列方法提供了理论依据。正是有了持续经营这一假设,企业的资产才能够以历史成本作为计价基础,企业的固定资产价值才可以通过计提折旧的方式来实现补偿,负债才能按照事先约定好的条件和时间进行偿付,也才产生企业资本保全的问题,从而产生了会计核算中正确区分资本性支出与收益性支出的必要。

立德思考

持续经营:家国情怀才是最有力的保障

企业经营要有长远考虑,要有家国情怀,若损害国家、民族和公众利益,其持续经营可能受到影响!常见情形如停业整顿、勒令停业、关闭等。某网约车企业于2021年6月10日向美国申请上市,6月30日在纽交所低调挂牌,但上市仅2天,7月2日晚间,国家网信办宣布对该企业实施网络安全审查,为防范风险扩大(说明风险已经发生),停止注册新用户。9日通知应用商店下架该企业的25款App,各网站、平台不得为该企业25款已在应用商店下架的App提供访问和下载服务。该企业业务几乎无所不包,有打车、顺风车、代驾、运货/搬家、商户、公交、加油、金融,还有记录仪等,这些轨迹数据和场景,具备海量、连续、高质量的特点,其对中国地理、交通、道路、人员出行的数据覆盖可能远远超出我们能够想象的程度,这些数据一旦被外国掌握,将对国家安全造成重大威胁。分析人士认为,该企业这样一家掌握着国家基础信息以及高精度测绘数据的中国公司能够在20天内“神速”完成在美国上市的所有手续并极为低调地上市,显然是不同寻常的,非常值得警惕。与以往所受监管不同,此次通报直接提及“维护国家安全”,意味着该企业已触碰“生死底线”。2021年12月3日,该企业称即日起启动纽交所退市的工作,并启动在中国香港上市的准备工作。坊间热议:退得出,上得了吗?后续如何,且行且观察。

(三)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企业持续不断的生产经营活动分割为一定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制财务报告,从而及时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在会计分期假设下,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会计期间通常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由于会计分期,因此才产生了当期与以前期间、以后期间的差别,才使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有了记账的基准,进而孕育出折旧、摊销等会计处理方法。我国规定以公历年(公历1月1日至12月31日)作为一个会计年度。

会计分期对于确定会计核算程序和方法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有了会计期间,才产生了本期与非本期的区别,继而产生了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在权责发生制下,对于一些收入和费用需要在本期与以后会计期间进行分配,确定归属的会计期间,为此需要在会计处理上运用预收、应收、应付、预付等会计方法。

(四)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为计量单位,记录、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在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之所以选择以货币为基础进行计量,是由货币本身的属性决定的。其他计量单位,如重量、长度等,只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无法在量上进行汇总和比较,不便于会计计量和经营管理,企业核算客观上需要一种统一的计量单位作为会计核算的计量尺度,以货币形式来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全过程,这就产生了货币计量这一会计核算前提。

二、会计计量基础

会计计量基础有两种,分别是权责发生制和收付实现制。

权责发生制是指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记入利润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收付实现制是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一种会计基础,它是以收到或支付的现金及其时点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等的依据。收付实现制是指以款项的实际收付为标准来处理经济业务,确定本期收入和费用,计算盈亏的会计处理基础。在现金收付的基础上,凡是本期实际收到(或支付)的收入(或费用),均作为本期的收入(或费用)来处理;反之,凡是本期没有实际收到(或支付)的收入(或费用),即使属于本期,也不能确认为本期的收入(或费用)。政府会计分为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预算会计采用收付实现制(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财务会计采用权责发生制。事业单位部分经济业务或者事项的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除此之外的业务采用收付实现制。

三、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指企业财务会计所提供的信息应达到的基本标准和要求,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信息使用者决策有用所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它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

(一)可靠性

可靠性,也称客观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会计确认和计量要求的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会计信息要有用,必须以可靠为基础,如果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不可靠的,就会对投资者等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甚至带来损失。为了贯彻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做到:①真实,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②完整,在符合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其中包括编制的报表及其附注内容等应当保持完整,不能随意遗漏或者减少应予披露的信息;③中立,包括在财务报告中的会计信息应当是中立的、无偏的,如果企业在财务报告中为了达到事先设定的结果或效果,通过选择或列示有关会计信息以影响决策和判断,这样的财务报告信息就不是中立的。

(二)相关性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会计信息是否有用,是否具有价值,关键看其与使用者的决策需要是否相关,是否有助于决策或者提高决策水平。相关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有助于使用者评价企业过去的决策,证实或者修正过去的有关预测,因而具有反馈价值。相关的会计信息还应当具有预测价值,有助于使用者根据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例如,区分收入和利得、费用和损失,区分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以及适度引入公允价值等,都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进而提升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要求,需要企业在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决策模式和信息需要。但是,相关性是以可靠性为基础的,两者之间并不矛盾,不应将两者对立起来。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在可靠性前提下,应尽可能地做到相关,以满足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需要。

(三)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使用者理解和使用。企业编制财务报告、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在于使用,而要想让使用者有效地使用会计信息,就应当让其了解会计信息的内涵,弄懂会计信息的内容,这就要求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易于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满足向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要求。

会计信息是一种专业性较强的信息,在强调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要求的同时,还应假定使用者具有一定的有关企业经营活动和会计方面的知识,并且愿意付出努力去研究这些信息。对于某些复杂的信息,如交易本身较为复杂的或者会计处理较为复杂的,如果其与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企业就应当在财务报告中充分披露。

(四)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相互可比,主要包括两层含义。

1.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

为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变化趋势,比较企业在不同时期的财务报告信息,全面、客观地评价过去、预测未来,从而做出决策,会计信息质量的可比性要求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但是,满足会计信息可比性要求,并非表明企业不得变更会计政策,按照规定或者在会计政策变更后可以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的,可以变更会计政策。有关会计政策变更的情况,应当在附注中予以说明。

2.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

会计信息质量的可比性要求不同企业同一会计期间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以使不同企业按照一致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要求提供相关会计信息。

(五)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应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在实际工作中,企业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在多数情况下,其经济实质和法律形式是一致的,但在有些情况下会出现不一致,交易或者事项的外在法律形式并不总能完全反映其实质内容。例如,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资产,虽然从法律形式来讲企业并不拥有其所有权,但是由于租赁合同中规定的租赁期相当长,往往接近于该资产的使用寿命,因此租赁期结束时承租企业有优先购买该资产的选择权,在租赁期内承租企业有权支配资产并从中受益等,从其经济实质来看,企业能够控制融资租入资产所创造的未来经济利益,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上就应当将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资产视为企业的资产,列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

(六)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在实务中,如果某会计信息的省略或者错报会影响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据此做出决策,该信息就具有重要性。重要性的应用需要依赖职业判断,企业应当根据其所处环境和实际情况,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加以判断。

(七)谨慎性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面临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如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售出产品可能发生的退货或者返修等。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应当保持应有的谨慎,在面对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做出职业判断时,充分估计各种风险和损失,既不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例如,企业对可能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售出商品可能发生的保修义务等确认预计负债等,就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要求。

(八)及时性

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帮助所有者或者其他人员做出经济决策,因此具有时效性。即使是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如果不及时提供,就失去了时效性,对于使用者的效用就大大降低,甚至不再具有实际意义。及时性要求企业对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延后。一是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即在经济交易或者事项发生后,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原始单据或者凭证;二是及时处理会计信息,即及时对经济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或者计量,并编制财务报告;三是及时传递会计信息,即按照有关时限,及时地将编制的财务报告传递给财务报告使用者,便于其及时使用和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