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当代生态文学的怀旧书写研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引言

一 研究意义

生态问题日益成为21世纪受到社会关注的一个话题:气候变化、森林砍伐、土壤毒化、空气与水资源的污染、海洋的酸化、物种灭亡等等,无一不引发人们的关注。人类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环境危机,生态文学正是对这种特殊状况的回应。大量的生态文学作品涌现,从最早独树一帜的自然写作到今天多元的生态诗歌、生态小说、生态戏剧,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呈现了多体裁的丰富样貌。此外,生态文学在关注的主题和内容上都有拓展,不再局限于对纯自然与荒野的执着,而是意识到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复杂性、人与自然的交互性和“缠绕”(entanglement)性,故而关注了更广泛的议题:毒性叙事、环境正义叙事、气候叙事、农业叙事、城市自然叙事等。相应地,生态批评研究的视角也愈加广泛,众多学者从深层生态学、物质生态批评、环境正义、人类世与气候变化、生态叙事学等角度,开展了相关研究。然而,从情感视角切入关注的较少,目前系统深入探讨的重要著作仅有亚莉克莎·莫斯纳(Alexa Weik Von Mossner)撰写的专著《情感生态学》(Affective Ecologies:Empathy,Emotion,and Environmental Narrative,2017)以及凯尔·布拉多和詹妮弗·拉迪诺(Kyle Bladow and Jennifer Ladino)编著的《情感生态批评》(Affective Ecocriticism:Emotion,Embodiment,Environment,2018)。然而,当代生态文学叙事中的情感表现极其丰富,是值得研究的一个方向。生态文学中的情感有正面的、积极的,也有负面的、消极的。国内现有研究中如有涉及情感的,也多集中于生态文学中的积极情感,专注于像亨利·梭罗(Henry David Thoreau)和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这样的自然写作作家,探讨自然的清新隽永及其疗愈作用。近年来,生态批评研究的物质转向和对环境正义的关注,将目光转向了人和自然交互的区域,因此关注的情感层面也更为丰富和立体。希瑟·豪泽(Heather Houser)在他的著作《当代美国小说中的生态疾病:环境与影响》(Ecosickness in Contemporary U.S.Fiction:Environment and Affect,2016)一书中提出了“叙事情感”这一关键词,选择“不和、厌恶、好奇、焦虑”等情感指标分析了当代美国的生态疾病小说。

目前从怀旧这一情感切入进行生态批评研究的较少,现主要有詹妮弗·拉迪诺(Jennifer Ladino)的专著《重拾怀旧:美国文学中对自然的渴望》(Reclaiming Nostalgia:Longing for Nature in American Literature,2012),亚莉克莎·莫斯纳的论文“从怀旧的渴望到乡痛的悲伤:人类世时代对爱的认知研究”(“From Nostalgic Longing to Solastalgic Distress:A Cognitive Approach to Love in the Anthropocene”)、伊肯·奥兹德米尔奇和萨尔玛·莫娜妮(Ekin Gündüz Özdemirci and Salma Monani)的论文“土耳其流行电影中的生态怀旧”(“Eco-nostalgia in Popular Turkish Cinema”)等。2020年出版的由奥利维亚·安吉和大卫·伯利纳(Olivia Angé&David Berliner)编著的《生态怀旧:生态动荡时期的记忆、情感和创造力》(Ecological Nostalgias:Memory,Affect and Creativity in Times of Ecological Upheavals),主要汇集了人类学家对于墨西哥、阿根廷、法国的塞文纳、亚马逊的热带雨林、北极等地生态怀旧的调查和研究。

面对生态危机,人们很容易感觉到无力和焦虑,生发出怀旧的情绪。曾经的蓝天白云、曾经的小河流水,都让人们怀念。“个人和群体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他们希望在这样一个遭到破坏的星球上坚持下去的愿望,或者他们如何从过去中学习,创造新的居住方式。”[1]生态怀旧已然是一种普遍现象。因此,从怀旧这一视角切入对生态文学进行生态批评研究,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

事实上,怀旧自17世纪以来一直被视作消极、悲观和保守的代名词,甚至是一种疾病。近年来随着心理学和社会学对怀旧的重新研究,人们对怀旧的态度才逐渐改变。开始有学者关注到怀旧情感的复杂性,发现怀旧不必然是消极的,也可以是积极的,更多的是消极和积极的综合体——“痛苦的甜蜜或甜蜜的痛苦”。怀旧甚至可以转变为一种文化情怀。

怀旧的本质是对“返乡”的渴望,也意味着对失去的过去的渴望。在美国生态文学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19世纪美国的超验主义作家亨利·梭罗,还是20世纪的爱德华·艾比(Edward Abbey)、安妮·迪拉德(Annie Dillard)、奥尔多·利奥波德(Aldo Leopord)、巴瑞·洛佩慈(Berry Lopez)等作家,都展现了对回归自然这个人类最原始故乡的渴望。我们失去了什么?怀念什么?渴望回归到哪里去?意义何在?人类世时代人类还能否归返?尽管作家们无一例外地展现了生态怀旧,但怀旧的对象和内容、表现形式不尽相同。

本书选取了美国当代的三位生态作家大卫·增本(David Mas Masumoto)、特丽·威廉斯(Terry Tempest Williams)、司各特·桑德斯(Scott Russell Sanders)[2]进行研究,重点分析他们的三部作品:增本的《桃树挽歌:我家农场四季的更迭》(Epitaph for a Peach:Four Seasons on My Family Farm)、威廉斯的《心灵的慰藉:一部非同寻常的地域与家族史》(Refuge:An Unnatural History of Family and Place)、桑德斯的《扎根脚下:在一个躁动不安的世界里建立家园》(Staying Put:Making a Home in a Restless World)。增本是美国日裔作家,也是一位世代相承的农民。他的作品中展现了对农业物种多样性丧失的悲叹和哀婉。他渴望恢复传统种植和采用自然农法,保留传统物种。他通过怀旧书写批判了资本主义农业工业化的弊端,对“石化—生物农业”和农业毒化的状况进行了揭示与反思。威廉斯是一位美国当代生态作家,也常被看作生态女性主义的代表人物。她围绕自己家族的“单乳”历史和犹他州大盐湖鸟类的自然史叙事书写,痛斥“廉价自然”观所造成的毒性环境对身体的侵害和对自然的破坏。她的作品中展现了对健康生态的怀念——大盐湖、鸟类、人类健全的身体(祖母、母亲、她本人对健康的怀念)。桑德斯的作品则侧重于怀念故乡,然而由于美国的流动性文化和现代化进程,他的故乡是多地的。他不断地处于漂泊状态。面对回不去的故乡,他逡巡在记忆中的故乡里,最后生发出“扎根脚下”的地方观。三位作家的作品都展现了浓郁的怀旧情绪,这种怀旧又同时与其他的情绪交缠在一起,如忧虑、恐惧、哀婉、愤怒、伤痛、眷恋等。这种情感的相互碰撞和冲击,形成了一股强有力的推动力,成为一种催化生态行动主义的积极情感力量,推动生态理性的建构,塑造了生态怀旧的政治意义与伦理意义。同时,这种情感的激流蕴含着积极的强有力的批判力量,对现代性、科技理性、农业资本主义的工业化和产业化、资本主义的政治理性和经济理性、城市化和全球化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反思与抗争。与此同时,这种情感的激流对健康生态的记忆和健康生态重塑的渴望,最终有助于构建一个健康的生态文化和塑造新时代的生态文明。因此,在生态危机四伏的时代,研究生态怀旧具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 研究目的

通过大卫·增本、特丽·威廉斯和司各特·桑德斯这三位作家的怀旧叙事,笔者将考察美国当代生态文学中的以下议题:田园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农业生态中物种多样性的缺失和有机社群的解体;人类世与资本纪时代毒化环境与毒性身体的缠绕与交互;流动性文化、现代化进程与恋地情结的丧失、全球化时代地方观的重塑。在此基础上,本书拟剖析生态怀旧的批判性和指向未来生态文化重塑的力量,探究生态怀旧叙事中的怀旧情感如何激发读者的具身模拟,从而实现生态情感的移情和共情,重塑消费伦理、生态伦理和扎根脚下的地方观。

三 研究框架

笔者结合生态批评、社会生态学、人文地理学和环境史、当代怀旧研究成果等,探究美国当代生态文学中的生态怀旧意涵。全书的主体分为五个部分。第二章对生态批评的四波浪潮进行系统的梳理和评介,对美国当代生态文学的发展作较为细致的梳理和引介,如传统自然写作和人类世自然写作、生态诗歌、生态小说和生态戏剧的发展。第三章介绍怀旧从疾病到情感的历史发展、怀旧的主要特质和类型以及在人类世时代生态怀旧的内涵和伦理意义。第四章探究美国当代农业叙事文学中的代表人物日裔作家大卫·增本的生态怀旧。增本在作品中展现了对传统物种、种植方式和有机社群的怀旧。在他的怀旧中,隐含了对资本主义农业中的石化—生物综合的生产体制的批评,如“廉价食物”机制、土地的毒化和对物种多样性的破坏,继而对饮食文化的越境也予以批评,提倡重塑食物伦理,呼吁消费者担起责任。他反思了农人的土地洁净观和植物有用无用的行为守则,开始重拾自然农法,改变控制大自然的想法,转为让大自然掌管,实施无为法则。第五章探究美国当代生态作家的代表人物特丽·威廉斯的生态怀旧。威廉斯作为摩门教的后裔,居住在犹他州大盐湖地区,祖孙三代都因患有乳腺癌而切除一侧乳房,成为单乳家庭。她在作品中表达了对童年风景和家庭风景的怀旧。她的怀旧背后意味着健康自然与健康身体的毁损。她批评了资本主义的“廉价自然”观、技术乌托邦与控制自然的自鸣得意以及毒性环境的慢暴力,并以笔为战,为自然、女性和家人发声。第六章探究司各特·桑德斯的生态怀旧。桑德斯的作品中展现了他对曾经的故乡的依恋与忧伤。面对回不去的故乡,他只能逡巡在记忆的故乡中,怅惘迷失。他批评了美国的现代化进程对地方的侵蚀以及美国社会的流动性文化,认为这些因素造成了美国人的“非地感”,使他们缺少对土地的依恋。这种恋地情结的缺失会造成人们对脚下土地缺乏必要的尊重和关爱,导致人与自然关系纽带的断裂。然而,故乡终归是回不去了,因此桑德斯提出了更为切实可行的生态行为守则——扎根脚下。三位作家的怀旧叙事中蕴含了一种移情策略,有助于促发读者的共情和行动。通过三位作家,我们可以对美国生态文学中的怀旧主题略窥一斑,也可以看到怀旧作为一种力量的存在和衍生的影响。

注释

[1]Olivia Angé and David Berliner,eds.,Ecological Nostalgias:Memory,Affect and Creativity in Times of Ecological Upheavals,New York:Berghahn Books,2021,p.11.

[2]在本书中,之后提到三位作家时,名字皆省略了中间名,如大卫·增本、特丽·威廉斯、司各特·桑德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