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不完美内在小孩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作者序 学着做自己的好朋友

我们听到好笑的笑话,或许会露出微笑;无意中转台到综艺节目,也可能被其中的插科打诨感染得内心一阵热闹。可是,这难以改变跟随我们十几年或几十年的个性所形成的情绪基调。

与之类似的是,常抱怨的人会偶尔说出社交性的鼓励用语。心情常在谷底低荡的人也有一时半刻放松开怀,但没多久又回归常态。外在的刺激,会有一时的牵引作用,但长年养成的种种习惯,却最终构成了我们的个性。

个性,或者说性格,源自家庭养成,不管是通过遗传还是教养。而家庭中的重要角色对话,便内化为我们成年后的自我对话。换言之,家庭中常见的“爸爸”“妈妈”形象,可以全然虚拟地在我们内心运作,而不见得跟真实存在的父母画上等号。

例如,爸爸常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缺席,那么孩子自然而然地,会通过他人的口述、跟爸爸短暂互动的经验、从电视剧或课本里得到的对爸爸的理解等,捏塑出一个爸爸的形象。这个动态的爸爸形象,对孩子能产生重大的影响力,可能是正面的,也可能是负面的。

妈妈的意象亦然,也常可能跟祖母的形象重叠。通过我们的感知能力增长,对家庭的历史有了更多的了解,我们常会微调“重要他人”在我们心里的样子,并决定这个形象对我们的影响力大小。

那么,一个孩子从小感受到被爱、被关心、被尊重、被肯定,就容易形成良好正面的“重要他人”意象。然后,在自己面对困难的时候,给自己加油打气,自给自足地给自己前进的动力,并且珍惜自己的生命。

不过,人会犯错,父母也会犯错,我们自己在成长过程中,也会走岔走偏。不是每个人都能对自己说出温暖、关怀的话语,常常让自己倒下的,正是自己对自己不断重复的挫败性的话语。

我们不见得为人父母,但我们都曾经是小孩。即使长大了,那个内在小孩依然隐身在深埋的记忆里,也可能在我们的意识外,持续伸出幕后的那双手,操控着我们的一举一动。

于是,当我们思索着启动自我修复的过程,就常要在现实与心理层面都下足功夫。其中,心理层面的重要性更高,因为那是我们每时每刻都携带的随身听,独处就能听见,并且在有意识与无意识下,都在指引着我们如何生活。

古人所提及的修身养性,是不能忘记的功课。然而,在充满各种刺激与物质主义盛行的现代,我们常把注意力外放,而非向内整理。因此,我们可能过着不知道从哪里来,又不知道要往哪里去的日子,载浮载沉在当代社会氛围所形成的浪潮里。

当我们意图循着过去的足迹,听清楚内在的声音,经常要经历各种情绪翻腾。那种纷乱思绪,常是令人望之却步的主因。不过,唯有经年累月的自省,方能重新赢回把握当下的自主权。

从家庭出发,学着跟自我挫败的耳语相处,体验负面情绪的索讨,才能够让它们淡化疏离。然后,未来的路,才能如同拨云见日,日渐明朗。

于是,从过去脱胎重生的“意义”,成了向前每一个步伐的动力。不管天气如何多变,就算狂风暴雨,有了意义,我们就掌握了方向,知道为了什么而承受。

有了意义,虽难不苦;没了意义,虽快乐,也难免寂寞空虚。

爱上自己不完美的内在小孩,需要进行自我修行。我以家庭为例子,刻画出认知、情绪、行为之间的关系,期待更清楚地认识自己,让自我的片段统合在一起。

我感念陪着我一起度过困境的许多家庭,也接受老师、家长、孩子以及各种朋友的教导。吸纳了他们的生命智慧,便出书成辑以相互滋养来回馈。

感谢出版社给我这个机会,也感谢愿意推荐这本书的诸位前辈,他们都是我的学习对象,也是我前行的指引。跟自己和好,也不忘感恩,感恩家人、朋友的包容,我才有时间、能力,为社会贡献些微力量。

祝福各位朋友,情绪宁静,家庭温暖,人际和谐。学着做自己的好朋友,好处多多,当下就行动,别让机会溜走。

洪仲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