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序
我总会和小玲开玩笑,她的文字就像是医嘱一样:只说重点,言简意赅,一句废话也没有。
一起生活这么些年,我已经非常适应她的语言风格、处事以及思维方式了——干脆利落,直入核心。同时我也知道,她的育儿方法,是基于自身特质而提炼产生,其他妈妈执行起来并不轻松。
小玲身上,最显著的特质有这么几点:
一、负责任
对于孩子的教育,小玲从不寄希望于他人,也不会推诿于他人,更不迷信所谓的权威专家。
与她结婚时,我已经是颇有经验的心理咨询师,在家庭教育上也有较深的认识。但她不会因为我比较专业,就把教育子女的责任寄希望于我。她会认真倾听我对教育、心理学的理解与认知,更会对照自己带孩子的亲身体验,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来听取我的意见甚至帮助我修正认知。
起初我对于孩子奉行的就是“爱与自由”,但在养育过程中,小玲用她的实践提醒着我,简单片面地奉行这样一套教育理念是有问题的。
同时,我在工作中发现了太多奉行“爱与自由”的家庭出现了较为严重的问题。很多父母没学习这些理念时尚能教育好孩子,一旦接受了全面包容的思想,反而裹足不前,导致问题越来越严重。
这些不得不促使我认真思考:到底是哪里出了错?于是,才有了后来教育理念的全面转型。
二、真实
小玲不压抑情绪,但也不会肆意宣泄情绪。这个特质在她带小孩的过程中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因为她自己不积攒情绪,永远都是“有仇就报”。事过了,情绪就过了。所以,孩子们和她在一起,当然知道妈妈的底线在哪,一旦碰触后果自负。所以,就算被责骂或者惩罚了,他们也都很清楚是自己做错了,而不是受到妈妈情绪的牵连。
这样,孩子们虽然要注意妈妈的情绪,但不需要畏惧、讨好妈妈。
但有的妈妈明明在意、生气,却竭力控制维持表面的春风和煦,长此以往,孩子就会在体验和头脑之间形成撕裂、对立。最终,妈妈和孩子失去最真实的情感感受,情感就会缺失,而这恰恰是人世间最美好和温暖的东西。
所以,我们常常说“情绪稳定的妈妈”,并不是提倡隐忍,反而是提倡真实。我们没必要抵制情绪,而应该通过有意识的自我训练,最终达到有情绪也能做对事。
也是因为真实,孩子们都是自在的,毫不遮掩的。如此,小玲会更容易看懂孩子,其养育方式就会非常务实,没有不切实际的期许和攀比。比如,她不会因为面子,不会因为急于要孩子出众,去培养孩子各种华而不实的“本领”,参加各种噱头十足的培训和比赛。家里的吃穿用度,也是简单适用就好。
这些都是我最为欣赏的地方,因为我希望我的孩子能够成为那种不慕虚荣的、踏踏实实的、一步一个脚印的人。而小玲正用春风化雨的方式将这些品质,一点点地播种在他们幼小的心灵当中。
三、问题解决能力
身为父母,如果自身没有问题解决能力,我们的孩子又从何习得呢?问题解决能力,实际上就是孩子终生成长的能力。
想起我们结婚并创业的头几年,经历了不少坎坷与艰难,但我们夫妻一起走了出来。而磨难带来的红利,就是小玲拥有了极其强大的问题解决能力。
她从来不会任由一个问题在我们家无限发酵。就算暂时没有解决,她也一定会挂在心里,为解决问题做很长时间的铺垫。
在小玲育儿的过程当中,这点更体现得淋漓尽致。例如,为了培养孩子吃苦耐劳的能力,我们想借助乒乓球的一套完整的训练系统,来训练我们家儿子的心志。但我们家孩子并不爱运动(实际我也不爱运动),小玲就会一直琢磨怎么推动儿子进入乒乓球的训练系统。具体的做法,在本书中有详细记载。这里面涉及非常长远的考量,以及如何做好孩子的心理铺垫,最终让他由一个懵懂小孩逐步爱上乒乓球运动,进而欣然接受教练的严格训练。
因此,希望大家在阅读这些故事的时候,要把它放在一个长达几年、乃至孩子一生的尺度上去考量它、理解它,而不是仅仅当作一件具体的事情去理解。孩子所有的优秀品格,都是父母有意识且长久地铺垫和塑造才会形成的。
想要孩子天然地长大,然后就天然地变成一个男子汉或者卓越女孩,这是不现实的。
四、深刻反思的能力
小玲的反思能力可以说是我最欣赏的部分。从相识开始,但凡事情不对劲了,小玲就会放在心里反复琢磨。只要没想明白,没想清楚,她就不会放过自己。
这个特质,也很让我心疼她。因为如果有比较重要的事情,她经常会几宿几宿地睡不着。因为只要没有想通,没有解决,她就寝食难安。
这一点在本书中处处都有体现,特别是小玲对三宝观感的改变,完全反映了她极其出色的自我反思能力。否则,三宝还真的会被误认为是个哭闹型孩子,如果贴着这个标签长大,后果不堪设想。
作为家长,难免会给孩子贴标签(刻板印象),比如认为自家孩子是可爱、漂亮、很乖、诚实的,或者认为孩子任性、调皮、不听话、坐不住等。这些评价或标签,对孩子一生会造成重大影响。
想要孩子摆脱标签的牢笼,父母就要打破成见,要经常审视自己的观念,并随时准备破除认知的壁垒。如此,孩子的未来才有无限可能。
我常说,小玲多年医者的经历,让她凡事都会重思考、重思辨,不会固执己见,不会轻易盲从,也不会轻易否定。
“医者父母心”,无论是家庭教育还是家庭教育这份事业,我都因为小玲而有了更远大的目标和更高尚的情怀。因此我说“军功章里有她的一半”,是发自内心的。
我们培养孩子,不全是为自己,也不全是为了孩子。我们的孩子最终是要为社会作出贡献的,基于这样的远景,教育才会落在实处,孩子的未来才会充满光明。
姚一敏
2023/3/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