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晋剧是中国北方戏曲中具有特色的代表性剧种之一,它的历史悠久、剧目丰富、音乐独特、表演技艺高超,已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晋剧受到社会各界更多的关注,为了更好地保护晋剧艺术遗产,使之能够持续性发展,戏曲界学者对之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于戏剧文本研究、表演艺术家研究、戏曲音乐研究等选题。
晋剧艺术是一种舞台表演艺术。由于历史原因,关于晋剧的古代与近代史料奇缺,有些资料散见于有关的回忆录、艺术杂谈等文章中。为了弥补晋剧艺术研究中的这些缺失点,本书以晋剧艺术研究为题,试对之进行系统而全面的研究,以期对晋剧艺术遗产的保护工作贡献一份力量。
本书从晋剧的产生、传播、班社、剧目、表演、音乐六个章节,对晋剧艺术进行系统研究。每个章节中特别针对前人未涉及的问题做了深入挖掘,以补缺失。如晋剧为何能够在旧时交通极不发达的情况下远播外省,为何在晋商衰落以后能够继续留在冀蒙陕三省的部分地区并开花结果?而在其他地区却随晋商一起销声匿迹?对这些疑问学界尚未进行深入思考,本书在探索晋剧传播省外的动因时发现,晋剧在冀蒙陕落户地区均为北方“晋语区”。这些新“晋语区”的形成与明清时期的山西移民有直接关系,相近的习俗与方言正是晋剧能够在这些地区扎根的根本原因。本书通过大量史料分析厘清了晋语区的形成与晋剧落户这三省的联系。
关于晋剧剧目研究,至今仍没有具体的统计数字。此前山西省戏曲研究所曾进行过两次剧目(本)的整理,李谦光先生于2015年也曾做了晋剧剧目的收集整理工作。但这三次剧目统计均以剧情的发生年代作为分类标准,这样分类难以了解晋剧各发展时期曾上演过的剧目类型,因此为探索剧目与晋剧发展演变之间的规律带来困难。要解决这一问题,最严谨的做法即对舞台题壁中有关班社、剧目、上演年代等记载进行统计,通过对各时期剧目题材、内容的分析摸索晋剧的发展规律。但舞台题壁史料极度缺乏,收集困难,本书收集了近40个舞台题壁,更多大量剧目的来源则是王永年老艺人口述、刘巨才先生执笔的《晋剧百年史话》以及各地方志、戏曲志的记载。本书对近30年来晋剧舞台上上演的剧目,包括新编传统戏、改编传统戏、现代戏等进行了常演剧目统计分析,这项工作是对以往三次剧目统计的补充。为了更透彻地了解剧目与各剧种之间的关系,本书对600多出剧目进行了常演剧目、移植剧目、共有剧目、生僻剧目、昆曲、小戏(稍戏)、晋剧独有剧目、折子戏8个类别的分类,进一步摸索了晋剧剧目的来源与演变。
本书的写作建立于大量的考察采访工作之上,为了达到研究的真实性,即便是已有的史料也做了进一步的核实,通过考察采访工作笔者得到了许多珍贵的第一手口述史料,在大量的研究工作基础上,形成了本书写作的基本框架。本书在研究中运用了文献学、汉语方言学、田野考察、统计学、戏曲图像学等方法以增强写作的客观性与科学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