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衫旗袍里的“民国范儿”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7章 张勋的下落

孙中山在致广西督军陆荣廷的一份电报中说:“张勋强求复逆,亦属愚忠,叛国之罪当诛,恋主之情可悯。文对于真复辟者,虽以为敌,未尝不敬也。”孙中山对张勋的这番评价,将其政治态度和个人人格区分开来,可谓公正之言。

张勋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特别人物,这位张大帅念念不忘皇帝故主,民国成立后其本人和部下都还留着一根大辫子,被人们戏称为“张辫帅”。1917年7月,张勋导演了那出昙花一现的复辟闹剧,失败后逃入荷兰使馆。历史教科书对张勋的记录到此戛然而止,他的名字在民国历史上从此销声匿迹,没有了下文。

这位闻名一时的“张辫帅”字少轩,江西奉新人,行伍出身。清朝末年投靠袁世凯,曾任清廷江南提督,率部驻防南京;民国初年,以“长江巡阅使”的名义驻军江苏徐州一带。为表示忠于清廷,他本人及所部均留发辫,时人呼为“辫子军”。1917年北洋政权总统黎元洪与国务总理段棋瑞发生“府院之争”,张勋借调停为名率兵入京,趁机拥戴清废帝溥仪复辟,自封为忠勇亲王、政务总长、议政大臣、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

虽说张勋复辟成瘾,但其夫人曹氏却是位明事理识大体的女性,只可惜张勋不肯听她的话。据说复辟以后,张勋得意的向曹氏炫耀自己的“亲王”王位,妻子却给他当头泼了一盆冷水:“你今天被封为忠勇亲王,恐怕明天就要做‘一字平肩王’了!”张勋不解:“‘一字平肩王’是啥意思?”曹氏说:“你将来脑袋不保,不就是两肩一字平了吗?”

复辟消息传出后,遭到全国舆论的一致反对。孙中山在上海发表讨逆宣言,并命令各省革命党人出师讨逆。全国各大团体、社会名流纷纷集会,发表通电,坚决反对复辟。黎元洪拒绝与复辟分子合作,避入日本使馆避难。握有军事实力的段祺瑞借助全国反对复辟的声势,于7月3日在天津附近的马厂就任“讨逆军”总司令,誓师讨伐张勋。7月12日,“讨逆军”分三路攻入北京。辫子军不堪一击,大都割掉自己脑后的“尾巴”逃命去了,战后的北京,留下了满街的大辫子。仅仅在几天以前,脑后有条大辫子还是一种身份和荣耀的象征,有了它上戏院可以不买票,买东西可以不付钱,调戏妇女好像也是理所当然。可如今是有了辫子就遭殃,不剪去辫子就无法脱身,所以辫子便被毫不留恋地遗弃在大街小巷了。

随之,北洋政府马上通缉复辟罪犯张勋,并派外交总长汪大燮与荷兰公使进行交涉,要求荷兰使馆将张勋无条件引渡给中国政府。荷兰公使借口尚未商议妥当,拒绝引渡,兼之段祺瑞、冯国璋等北洋政府巨头与同为北洋袍泽的张勋有着千丝万缕割不断的联系,后来通缉和引渡也就不了了之。1918年10月,经曹锟,张作霖等呈请,新任大总统徐世昌发布命令,对张勋“免于追究”,张勋又成了“自由身”。

后来张勋离开北京到天津居住,他在天津的寓所是一座位于德租界的德式建筑,有东、西楼两幢楼房。西楼为会客楼,底层有戏楼,二层有大会客室,室前有大平台。东楼为住宅楼,与西楼以廊相连。楼前为大花园,园中有假山、荷花池、石桥、花卉、果树、亭阁等。张勋还在老家奉新建了一座占地两万多平方米的私家庄园,整座庄园山环水绕,景物隽秀,建筑独特,规模宏伟。张勋死后,庄园荒废,野草丛生,生出一股阴森之气,历经岁月的磨砺,昔日雕梁画栋变成残垣断壁,令人唏嘘不已。

张勋晚年还做起了生意,投资工商、金融业,颇为红火。当有人问起他当年的复辟旧事时,已看透官场世事的张勋不再有当年的夸夸其谈,顶多淡淡数句,或沉默不言。1921年初,北京政府在张勋亲家张作霖的要求下委任张勋为热河林垦督办,被其婉言谢绝。

1922年农历10月,张勋在家开堂会庆寿,杨小楼、梅兰芳、余叔岩[1]等戏苑名角在京剧界老前辈孙菊仙[2]的带领下,前往天津给张勋祝寿。张勋是个京剧迷,在梨园圈的口碑不错,为人和气,不耍武人脾气,不强人所难,京津一带的名角名票儿大都与他有来往。他对京戏的事儿门儿清,这些角儿不敢糊弄,各自拿出自己的看家本领,争奇斗妍,希望能落个满堂彩。张勋特别喜欢听孙菊仙的老生戏,孙早年是曾在宫里为老佛爷唱戏,后来加入名气极大的四喜班,与梅兰芳的祖父梅巧玲同台唱戏,是头牌老生。这次堂会张勋给孙菊仙的戏份儿高达600大洋,把80多岁的孙菊仙激动得老泪长流:“懂戏者,张大帅也!知音者,张大帅也!”

张勋出身贫寒,所以对江西原籍的学生和贫苦人士特别照顾,还经常在老家赈济灾民和孤儿寡妇。1917年7月21日,孙中山在致广西督军陆荣廷的一份电报中说:“张勋强求复逆,亦属愚忠,叛国之罪当诛,恋主之情可悯。文对于真复辟者,虽以为敌,未尝不敬也。”孙中山对张勋的这番评价,将其政治态度和个人人格区分开来,可谓公正之言。

1923年9月12日,张勋在天津病故,终年70虚岁,溥仪赐谥“忠武”。次年,张勋灵柩运回江西奉新老家安葬,也算是叶落归根。

注释

[1]杨小楼、梅兰芳和余叔岩并称“三贤”,是当时京剧界的代表人物。

杨小楼(1878—1938),安徽怀宁人,京剧武生,杨派艺术创始人。

梅兰芳(1894—1961),江苏泰州人,京剧青衣,梅派艺术创始人。

余叔岩(1890—1943),湖北罗田人,京剧须生,余派艺术创始人。

[2]孙菊仙(1841—1931),祖籍天津,著名京剧须生,30岁以后才由票友下海,晚年以“老乡亲”为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