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 大禹篇之会稽山
防风氏精心策划的一切,却在十天前的一场行动中彻底暴露了自己的底牌。
他率领着手下在离茅山十几里的地方安营扎寨,伯益一听到这个消息,就觉得事情并不简单。
别的诸侯都是带着礼物来的,只有防风氏,带来的不是礼物,而是他的国民。
伯益派人深入打探后发现,这些人并不是普通的百姓,而是防风氏暗中招募的士兵。
他们带着锄头等农具,不过是用来掩人耳目。
伯益本想直接解除这些人的武装,但禹不想把事情闹大,只要防风氏能接受交出海贝管理权的命令就行。
然而在今天早晨会议开始的时候,防风氏并没有来开会,而是继续他的密谋。
密谋完,他还和他的弟弟一同饮酒作乐,临近中午才来开会。
这时,伯益已经安排了二百名精兵去缴了防风氏族的武装,并擒住了防风氏的弟弟。
防风氏看到自己的弟弟被抓,知道大势已去,他像一只被戳破的气球,瞬间失去了所有的力气,瘫软在地上。
禹猛地拍案而起,怒视着防风氏,大声喝道:“狂妄的防风氏,你不是说我不敢杀你吗?今天,我就要在此处送你上路,杀一儆百,让众人看看,谁敢藐视朝廷,目无王法!”
防风氏被禹的愤怒目光看得心中一凉,他知道,自己已经碰到了禹的刀刃,再怎么求饶也是无济于事。
于是,他一边奋力挣扎着,一边凄厉地叫道:“禹,我不服!你杀了我,我也不会屈服!防风氏来世要找你报仇!”
这时,几名侍卫走上前来,将防风氏推出了会场。他们在外面按着他,手起刀落,斩下了他的头颅。然后,他们提着人头走进会场,请禹检验。
禹接过人头,冷冷地看了一眼,然后吩咐道:“拿到会场外边去,挂在高杆之上示众三日。”
示众三日之后呢?当然是要扔进乱葬岗喂乌鸦了。这防风氏落到如此下场,可见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各路诸侯笔直地坐在下方,互相窥视,脸色苍白。他们心中充满了恐惧,防风氏的下场让他们深感禹的决心和力量。
莒国等几个沿海的诸侯更是连头都不敢抬,他们心中充满了不安和惊恐,担心自己的命运会和防风氏一样。
同时,他们也深感禹的威严和不可挑战。他的眼神锐利如刀,不带一丝感情,让人望而生畏。
禹的话语更像是一种警告,而不是训示。他的声音宏亮而低沉,使每个在场的人都感到了一种莫名的压力。
众人心中不禁生出一种无奈和悲哀。他们知道,自己在这个大禹的面前,只是一个微不足道的诸侯而已。
虽然他们心中有很多的想法和欲望,但是在禹的面前,他们只能乖乖地听话,不敢有任何违抗。
在禹的话语下,他们也明白了一件事:天意是不可违抗的,只有顺从天意,才能获得好的结果。
如果违背天意,不仅会遭受到惩罚,而且还会影响到自己的地位和利益。
因此,他们只能在心中默默地记下这个教训,希望以后能够遵守规则,不再犯错。
禹庄严宣告:“人民乃国家之根基,不可轻视。人民之力量,如同大地之稳固,国家因此得以安宁。我观天下之人,无论愚夫愚妇,皆有超越我之处。
若一再失误,待民怨沸腾之时,岂能独善其身?故当未雨绸缪,以防范于未然。
我治理国政,对天下民众心怀敬畏,如同驾驭六匹骏马的缰绳,朽坏在即,为君者岂能不慎重以待?又岂能不有所畏惧?”
禹的这段教诲,实为中华治国的第一祖训,其民本理念成为后世治国理政的基石,为历代帝王所尊崇。
闻听禹之言辞,诸侯皆表示遵从天意,拥护夏朝之统一,矢志维护王法之尊严。
自此,国家政权新生之基石得以稳固,众皆诚惶诚恐,俯首称臣。
在进行了功绩的确认和封赏之后,紧接着便举行了庄重的祭祀仪式和欢庆的庆功会。
庆功会上,一场精彩的中原乐舞表演再次让各地诸侯、方伯们领略到了中原文明的精致与深邃。
这场音乐舞蹈表演不仅令他们陶醉其中,更是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了中原礼仪之邦的韵味。
会议期间,还确定了各诸侯国向朝廷和天子贡献的贡赋品类和数额。
这些规定不仅为后世收取税赋提供了范本,更为朝廷安排专司会计的官员提供了明确的依据。
按照这些规定,各国诸侯在缴纳税赋时均得到了公正的待遇,无论是富裕还是贫瘠的诸侯国,都能在政策中找到平衡,从而确保了朝廷财政的稳定。
在这次会议之后,各诸侯国对朝廷的税收政策表示出高度的满意,也更加坚定了他们维护国家统一、服从朝廷管辖的决心。
禹、皋陶和伯益创新地利用当时稀有的金属铜与海贝进行交换,以建立与各地诸侯的长久货币信用。
由于用铜与海贝挂钩这一信用的建立,使中国使用海贝作为货币的历史长达六七百年,包括仿造海贝的各种材质制币的历史,更是长达1800多年,直到秦朝才告一段落。
在茅山召开的诸侯大会上,他们采取了稽核方法来核定天下的贡赋,因此将茅山改称为“会稽山”。
这一举措标志着中国古代审计要素的萌芽,为后世审计制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会稽山因此声名远扬,这一名称已经沿用了几千年,至今仍然被广泛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