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透:告别精神内耗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章 表现力:不要小看一个内心强大的女人

所有的爱都自有其出路,当我们尊重自己的原则和标准时,别人也才能更好地尊重你。当双方达到一种巧妙的平衡时,我们也就圆满了。爱自己,就是所谓的“内方”。

真正成熟的女人,是从“爱表现”开始的

有一句英文谚语“I am in my late twenties”,意思是“我快三十岁了”,用来描述一个人步入三十岁前的状态。还有一句俚语“Say Uncle”,意为“我认输了”。

我的闺密常常将这两句连起来说,用来揶揄我的窘境。

是啊,我今年二十九岁,没有结婚,也没有钱。当然,这是一则听起来略显悲哀的故事。

特别是,当闺密总是在朋友圈分享在南加州的耀眼阳光下,躺在躺椅上的画面时,我的内心就起了波澜。

当我看到图片中帅气的男人、憨笑的大狗、两个打闹的孩子,还有闺密那平坦的小腹时,我觉得我是该思考一下自己的未来了。

除了钱和男人,我也没有美貌,我更没有达洛维夫人家里那般大的客厅。那时我只是一个普通的二十九岁的女人。

或许,赵雷讲的话是对的,一个三十岁的女人所拥有的忧伤,如今,我已悉数拥有。

或许,我是该在午夜梦回时痛哭流涕,顺便乞求上苍赐给我一个男人。

但或许,我只是之前过于羞怯和低调了。我总是厌恶我的外貌,我也总是讨厌我的身体,我更讨厌我的家庭,好似一切都注定了,我已全然把自信和魅力都丢弃了。

可妈妈告诉我:“真正成熟的女人,是从‘爱表现’开始的。”

妈妈生我的时候,还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贫穷如梦魇一般笼罩着她。十四岁的她幻想着去往北京,那是她梦中的理想之所。可现实中,她只能困守在一个四四方方的小城市里。

但她并没有妥协。每天去百货商场上班时,她总是把她的鞋尖擦得锃亮,她还早早地穿上了喇叭裤,即使一些人指控她招蜂引蝶,她也安之若素。

她对外公说:“一个女孩子,就得过得精致。”就是这个向往精致生活的女人,早早把命运掌握在了自己的手里。

她拒绝了外公对她人生的一手安排,走出了小城,离开了那个她生活了十八年的地方,去往了广州——一个新的理想之城。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时代浪潮,她将个人的经历镌刻进了这座南方城市中去。

我看着一张拍摄于1990年的照片,照片中的她笑得很开心。

1990年的她只有二十六岁,刚刚成为一个孩子的母亲。此后的三年内,她还将生育一个瘦弱的小孩。

那个小孩就是我,而我出生的那一年,她二十九岁。

如今,我也二十九岁了。两代人的命运就如同莫比乌斯环般交汇了。

于是,在这一刻,我决心也要成为一个“爱表现”的女人。

一瞬间,我的面前又浮现出了许许多多的面孔。

我想起了杨秀琼,她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参加奥运会的游泳女将。

杨秀琼生于香港,祖籍广东东莞,她从小就喜欢游泳。

十岁后,在南华体育会游泳部工作的父亲才开始让杨秀琼接受正规的游泳训练,正是这一举动改变了她的命运。

在1936年的柏林,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影已经悄然而至。而正是在这一届奥运会上,杨秀琼登上了赛场。

在一百米自由泳预赛中,杨秀琼的成绩是一分二十一秒二,她的排名垫底,惨遭淘汰。

彼时十八岁的她成了国民情绪发泄的窗口。在那个“去看大姑娘洗澡”的年代,她不出所料地失败了。

奥运会后的一年,她结了婚。1946年,她离婚了。自此,她开始淡出公众视野,直到她去了加拿大。

1982年10月10日,杨秀琼在温哥华病逝。

在那个年代,她将自己的爱好融入了自己的生活当中,她改变了女子游泳这项体育运动的公众印象,也自此改变了人们看待女性的眼光。

而我在二十九岁的生日那天,不禁想起了我的母亲,以及广州城里那晚的星光。

最高级的人生状态,是做个外圆内方的人

我每次读民国作家许地山的《读<芝兰与茉莉>因而想及我的祖母》时,都很感动。

许地山写了一则隽永且余味悠长的故事。

在这个故事里,有三个女人出场。确切地说,是两个女人的战争引发了另一个女人的出场。因为这个女人的出场,许地山的亲祖母得以在一场媳妇和婆婆的战争中脱颖而出。

究其原因,只不过是那个媳妇贪恋地多嚼了一口槟榔,或者对婆婆说话的语气过于强硬了些。

这也就注定了她这一生的悲剧。

然而,做一个内外都很圆滑的人,又会有什么好下场呢?

我们都知道鲁迅先生家的后院有一只缓慢爬行的“蜗牛”——朱安。朱安是一个毫无个性且极少发火的人,郁闷的鲁迅甚至都找不出理由责难她。鲁迅只能有些悲哀地说:“她是我母亲的太太,不是我的太太。”

朱安一生都谨小慎微,唯恐违抗鲁迅的母亲,却不料成了生活的失败者。

《被讨厌的勇气:“自我启发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中写道:“按照别人的期待生活会比较轻松,因为那是把自己的人生托付给了别人。尽管这里也会有各种不满,但只要还在轨道上走着就不会迷路。”

但其实,满足他人的期待这件事远比做自己难得多,你能控制住自己,但能控制得了别人吗?

其实,对一个人来说,尤其是对一个女人来说,最高级的人生状态,是做一个外圆内方的人。

对身边的人,尤其是掌握权力的人,势必要表现出圆滑的一面。不要因为一时的疏漏,而让烈日灼烧了自己。

显然,逃避生活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我们往往会循着那么一丝光亮走,捍卫自己的价值和声音,超越原生家庭和其他牵绊我们的东西,拥有闪闪发亮的人生!

当然,以上都只是没什么用的“鸡汤”,下面我要讲的才是你需要知道的几个方法。

1.做一个外圆内方的人,需要阅读

阅读可以让你和作者的精神互动,同时,它还是一场精神实验。在这场精神实验中,你能掌握人生的真谛。

每个人从出生开始都是很自我的,我们需要通过了解他人的人生,从而去感知周遭的一切,而认识其他人和世界的存在,就必须依赖于阅读。

因为相比“行万里路”,阅读所需要的资源和成本要低得多。

通过阅读,我们就能充分地认识他人,进而与他们实现共情,从而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这就是所谓的“外圆”。

2.做一个外圆内方的人,需要爱自己

爱自己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我们常常看到那些知名的诗人和作者选择用自杀的方式去逃避世界的荒谬。这是因为他们与大众的共情太多了。太多的共情使得他们沉浸在众人的痛苦中,从而丧失了对生活的信心。

而爱自己可以帮助我们抵御这种诱惑。

爱人会痛苦,爱自己呢?也有痛苦。

我们常常为关系所累,误以为生活的真谛就是要与他人和谐共存。但其实,如果生活是一整块蛋糕,为别人贡献得多,岂不是我们得到的就少吗?

当然,我不是让你做一个利己主义者,而是让你明白:所有的爱都自有其出路,当我们尊重自己的原则和标准时,别人也才能更好地尊重你。当双方达到一种巧妙的平衡时,我们也就圆满了。爱自己,就是所谓的“内方”。

也许,认清生活的弊端是容易的,困难的是如何过接下来的生活。但我们还是要勇于尝试。

在这个年代,表现力为何如此重要

我的朋友周大明有一天突然找我借钱,她说她打算去面试,在辞职一年又三个月以后,她终于要去找工作了。

我真为她感到高兴,于是,我借了一笔“巨款”给她,还体贴地选择了微信转账。

她没有支付宝,只因为她不喜欢自己的名字。我想,没有一个姑娘愿意叫周大明,我问过她名字的缘由,她没有告诉我。

当然,这也不重要,每个人都有秘密。她也有,这不奇怪。

我不知道她是什么时候去面试的,再见到她的时候,她已经回来了。

看她叼着烟头,一屁股坐在马路牙子上,我就知道这次面试自然是不顺利。

“悦儿啊,她问我父母是做什么的,这老板真是闲的,这跟找工作有啥关系?她还问我能不能吃苦。”

“对方不会是搞传销的吧!”

“她还问我多高。”

“你到底投的是什么岗位?”

“陈列师。”

“那人家问得合理啊。”

周大明一直有个做时装模特的梦想,为此,她只身从老家去了杭州。可经过日复一日的生活毒打,她已经决心从时装模特转行成为一个店铺陈列师了。

即使是这样,她也不出意外地失败了。工作实在太难找了,对一个没有大学文凭的女人来说尤其困难。

所幸的是,她还有我。

我是一个写不出畅销书的作家,是她在这个城市里为数不多的朋友。虽然她不愿意承认这一点,我也要说。

为了安慰她再一次就业失败,同时也为了惋惜我借给她的那笔钱,我们破天荒地吃了一顿烧烤。

在烧烤摊上,她哭了,我也哭了。

这并不是她第一次哭,却是我看到她哭得最惨的一次。这也不是我第一次哭,但这次我是真的想哭。

没想到我才三十岁,就好似已经走到了人生尽头。我没有杨绛女士那样的豁达,我只有无尽的心碎。

后来的两年,我再也没有见过她,也没有听过她的消息。

我想我这辈子大概也不会再遇到她了,她和我只有一个共同点:我们都很穷。

可我总会遇到一些传奇的江湖故事。

我还真又遇到了她。

在某书上,我看到她那熟悉的侧脸。她变成了一个服装测评博主,她干得很卖力,尽管她只有两千五百六十七个粉丝。

但我想,她是幸运的,也是成功的。

在这个时代,表现力真的很重要。

每个人在网上都有无数个社交媒体账号,但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从来不出门。不出门会有什么后果呢?好似并没有。但有一点很有必要提一下,就是践行自己理念的能力。

稻盛和夫曾说,在工作上付出不亚于常人的努力,这样才能让自己在工作中更加出色,变得更加精通。

我想他并不是指狭义上的工作,而应当是指生活。

现代生活中,“工作”已极大地摆脱了“吃饭”这个原始目的,而是更有深度和广度。

无论你是朝九晚五的上班族,抑或是自由职业者,你的工作内容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有一点是相通的,就是你在这一方面的表现力如何。

表现力直接决定了你的竞争力。就算你是蜗居在十八线城市的写作者,依靠不错的点击率,你的生活也不会差到哪里去。就算你是身处魔都的城市写作者,没有流量、没有读者,也只会加剧你的清贫和痛苦。

《韦伯斯特词典》将“成功”定义为“财富、喜悦或荣耀的获得”。显然,成功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只是虚无缥缈的梦想,但若是你掌握了一定的表现力,你的人生大抵就不会在屈辱和绝望中度过。

因为表现力会为你赋予价值,就如我的朋友周大明一般,她的人生因为表现力被改变了。

“向后退一步,观察一下你自己。”也许,从一项不适合你的事情上换到适合你的事情上,你就能轻松地取得进步。

前两年有一部很火的电视剧——《俗女养成记》,里面探讨的是一个女人追求自由的故事。

看了这部电视剧,你会发现亲密关系并不能治愈你。在结婚也并不能解决问题的时候,女主人公陈嘉玲跟男友提了分手。在高薪也不能治愈她的时候,她辞去了工作。

所以,有什么东西能治愈她呢?

人生不会因为一个选择就变得一帆风顺,生活也不总是美好的。我们能做的,只有诚实地接受“做不到”的自己,理直气壮地享受失败,然后不妥协地好好生活下去。

陈嘉玲的奶奶或许代表了生活的某种真相。

她跟陈嘉玲交代后事时说:“死后,我希望能将骨灰撒在汪洋里,要一个从此自由自在。”

她这一辈子,总是被人称作“阿嬷”“医生娘”“陈妈妈”,而到了死前,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做回李月英,那个普通的李月英。

这世间叫李月英的人不计其数,她们的年华就这样从指间溜走,而对于我们来说,一切都还来得及,毕竟就算是女主人公陈嘉玲,也不过才三十九岁。

女人的美,在于她们的自信难以被摧毁

爱默生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能在一个让人随波逐流的世界始终坚持自我,是人生最了不起的成就。”

在这个被日常讯息和各类娱乐产品包围的年代,我们实在是很难看清个人的局限。

就拿化妆这件小事来说,有人认为女人化妆是一件“正义”的事情,不喜欢化妆的女人应该被批评。化妆俨然成为一种天经地义的事情。

但有人认为,你若是每天穿行于公众场所,脚上却穿着十几厘米的高跟鞋,脸上有着分外清晰的眉笔扫过的痕迹,就是中了“消费主义”的陷阱。

一想到这里,我就不免困惑:一个当代都市女性,究竟要如何看待自己的日常生活呢?

是像精致名媛一样追求时尚,还是像绝大多数平凡的职场女性一般保持朴素呢?

起初,我对这件事很难释怀。可能因为我有很严重的外貌焦虑和身材焦虑,所以我总是不能正视这个问题。

但日子久了,我发现无论我对此事多么困惑,都无济于事。

一个女人的美往往有很多维度,但更重要的是,女人的美,在于她们的自信难以被摧毁。

无论是什么时代的人,总是会讨论美和丑,而讨论的目的往往不在于决断出美的标准,而是对于美的赞美。

我记得,观复博物馆的创始人马未都曾说,中国古代人关于美的评价有四个层级,分别是媚俗、含蓄、矫情、病态。这暗含着审美趣味从大众化向小众化转变。

然而,时至今天,你会发现这些美的标准在现实生活中仍发挥着不为人知的作用,但对我们来说,这往往毫无价值。

法国人斯铂涵是欧莱雅公司的首席执行官,他曾经说:“我认为‘美’就在于一个词:自信。有一项研究表明,当一个女性把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的时候,她迈开的步子都要大一些——如果一个人足够自信,她的外表是很不一样的。”

我不知道自信可以让一个女人迈开的步子变得更大一些,我只知道,女人不能失去对于美的判断能力。

就跟那句烂俗的话一般——女人不能在恋爱中失去思考,一个女人同样不能在追求美中失去判断力。

显然,一个唐朝人不会因为现代人崇尚瘦就变瘦,我们也不必迎合不符合我们价值理念的事情。

当然,对于如何欣赏和理解美,我们要自信,但这并不代表,自信就是追求完美主义。

我们往往会认为完美主义者是成功的典范,他们在生活和工作中都表现得很出色,但我们往往忽略了一个事实——完美主义者的自杀率通常很高,他们常常因为追求不到极致而抑郁,从而无法做出积极改变。

请永远记住,完美主义不是美德,更没有任何关于美的积极诠释。相反,它只是一种糟糕的心态。

这种错误的心态,容易导致过度化妆、过度医美,甚至会诱会更可怕的事情。

一个女人的成熟,绝不是忽视客观现实后的莽撞,而是知晓自己的优势,能够用正常的心态评价和表达自己。当然,如果你无法正确地评判周遭的善意或者误解,那请你先学会自信。

因为不管你想做什么,譬如运动、写作、阅读、游泳、跳舞、唱歌、健身,你都要降低行动标准。因为现实总不会让你如意。

降低行动标准在带给你自由的同时,也会给你宝贵的自主性。而只有自主,才能让你发现及展示你的美。

就如最好的酒需要经过酿造一般,只有经过一段时间,你才会意识到拥有自由和自信的你,比起在高压目标及过高期待下的自己,会表现得更好。而这恰恰是生活的真谛。

就如戴夫·巴里所说的那样:“当你终于看到水下发生着什么时,会意识到自己错过了整片大海。一直停留在水面上,就如同去了马戏团,却只盯着帐篷外面。”

想得美,才能长得美

我听过这样一则故事:

四人周末聚会。

要让聚会变成一个十分愉快的过程,往往就应该有明确的分工:有人负责确定地点,有人负责研究攻略,有人负责订餐。

而我呢,就厉害了,就负责赞扬:“某某,你好厉害,没有你,我们不知道要怎么办才好。”

这则故事完美诠释了“想得美,就能过得美”的生活真谛。但显然,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总是缺乏足够的幸运。

我们常常因为习惯于承担责任,而忘记了享受的权利。

我还读小学时,总是要承担一部分的卫生清扫工作。而这份工作,老师一般会安排给两个人。很不幸的是,与我搭档的往往是班里声名远扬的“班花式”的人物,而我就沦为毫无光环的陪衬。

作为老实的代名词,我常常缺乏想象力,以至于时隔多年,我仍能想起我总是承担了过多的责任,而“班花”却享受了我的成果。

但这件事让我明白了,或许只有想得美,才能长得美。这是一个互相转化的过程。大部分长得美的人往往想得美。

不信,你可以观察。

大部分掌握所谓“美貌特权”的人,往往拥有着更多选择的权利,更多任性的权利,乃至更多胡闹的权利。

作家珍妮特·莫克曾对“美貌特权”给过这样一个确切的解释:“美貌是一种特权,但人们拒绝承认它的存在。当然,美貌通常是瘦、白、体格健全的代名词,你越接近这些理想,就越会被贴上漂亮的标签并从中受益。”

当然,社会对这种美的“捍卫”会产生恶果,譬如对女性的“物化”乃至“器官化”,仿佛美貌只是满足男性凝视的工具。

纪录片《被误解的女性》中曾提到,过度强调外貌、固化女性形象对女性本身的价值是一种否定。

但是,外貌自然不是评判一个人价值的唯一标准,它却如“房间里的大象”一般真实存在着。

我们每个人能做的,不是用“完美主义”的态度去苛求不属于自己的美貌,而是拥有可以任性的权利。

我们对美的焦虑,本质上是一种自卑。

这种自卑会不断地消耗你的能量,我们必须调整心态,跳出这个“魔咒”,重新发现自己的美。

除此之外,在追求外在美的同时,也要追求内在美,正所谓“好看的皮囊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万里挑一”。

美丽的外表最多是引起别人的兴趣,而有趣的灵魂才能让人持续保持兴趣。

除此之外,你可以长得不美,但“想得美”是我们可以做到的。我们不需要用自己的无私和勤劳,去换取一句轻飘飘的“懂事、乖、能干”,也能享受被人无条件宠爱的权利。

因为,如果人们以偏见的眼光看待我们,譬如他们只通过“美貌特权”就不假思索地评判一个人,这本身就是对个人价值的否定。那么,我们也要学会反击。

毕竟,长得美不如活得美。我只希望你我在接受赞美的时候,能不要再怀疑自己,能欣然接受他人的赞美,能自信地说一句“谢谢”就非常好了。

我们常常害怕一个人独处,害怕不熟悉的人,害怕不擅长的事,害怕远离自己的舒适区,幻想躲到自己的世界里去。

也许,那个世界中既有美丽善良的少女,也有面目可怖却心地淳朴的野兽。然而随着时光迁移,不管你的头像曾经多么不羁、张狂,也总会归于平常。这是一个人的轮回。在生命的轮回中,我们是留在原地,还是开始摸索着前行?

英国作家安吉拉·卡特这样谈论我们的一生:“会不会只是我们的希望和梦想和午后白日梦的组合。只是我们用来调校自己人生的东西,就像门厅那座老钟,本身很真实没错,但得要我们上发条才会走。”[1]

有人说,在你一生的黄金时期,你会想变成天上忽明忽暗的云朵,你会想吃掉世间最美味的一切。你会想,就算世界漆黑,我依旧很美。

任何时候都不要放弃展示自我价值

我有个朋友叫张雨欣,她却总让我不要喊她的名字。为什么呢?因为她觉得自己的名字不好听。

她常常将“烦死了”“卷死了”挂在嘴边,因为她常常因为浏览社交媒体而心碎。

有一次,她义愤填膺地说:“为什么总有人比我学历高、长得好、家境好,还会打扮?”

看着她一脸愤懑的样子,我实在是忍不住笑了。因为她很美,而且不止我一个人这样认为。

你可以从她自异性那里接收到的目光来判断她的受欢迎程度,她的朋友圈点赞数量常常比我高十倍。

然而,她总是说“烦死了,烦死了”,我却不忍心指责她“凡尔赛”,因为她真的哭了。

多年来,她一直沉浸在这种“我配不上更好的,我太差劲了”的自我洗脑当中。我们可以从她的经历中发现一个道理:大多数拥有“不配得”感的人,小时候往往是一个价值感低的孩子。

因为价值感低,她常常流露出一种“自我厌恶”的情绪,而面对他人的好意,她也总是以拒绝收场。

这看似是一种高自尊的体现,其实不然。这是由她幼年时与父母的依恋关系存在问题所造成的。

她的基本依恋没有被满足,长此以往形成了她错误的观念。

若想要提升自我价值,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要注重两个方面,一个是外在,一个是内在。

所谓外在,就是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如果一个人总是忧郁、丧气,在一定程度上会吸引到同类人,但更多的时候,会降低他人对自己的期待。

而想让你的精神面貌吸引人,身体的塑造就显得尤为重要,所以现在许多人都习惯将健身或塑形当成一种正常的需求。当然,除此之外,穿着打扮也非常重要。

无论你是否处于亲密关系中,打扮漂亮都会让双方关系更加亲密。一方面,这关系到择偶和人际关系,另一方面,则关系到就业及自我提升。在同等的条件下,外在精神面貌好的女性远远会比衣着随便的女性更有优势。

当然,外在的价值只是日常生活中的一个维度,我们也并非要完全在意他人的眼光。我们如果对此不舒服,也大可以将自我的感受放在最重要的位置。

因而,外在的价值固然重要,但内在的价值与之相比显然更加重要。

想要提升内在的价值,最重要的是培养你的兴趣。

正所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擅长的东西恰恰是自己所感兴趣的。你对什么东西感兴趣,你的内在自然就会呈现什么样的特质。

什么东西能让你感兴趣,什么东西就能让你掌握住你的内心。一个人提升内在价值的表现就是不断拥有好奇心,又不断满足好奇心的过程。

如果你对如何拥有好的气质好奇,你就会想着如何提升自己的气质,如何提升涵养。

如果你对口才表达好奇,你就会想着如何提升自己的口才,如何锻炼思维表达和说话的语气。

当然,自我提升的道路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久坚持的过程。这中间,既考验你的耐心,更考验你如何能够掌握机遇。

许多人往往因为结婚,因为生子,因为失恋,而放弃了展示自我价值的机会,更有人常常因为囿于昼夜、厨房与爱,而将自己置于次要的位置,而这恰恰是走入了误区。

因为历史告诉我们,只要你放弃了自我价值,你所坚守的其他东西也将难以保住。那些被侮辱和被放弃的,恰恰是你以为不被珍惜的。

木心说:“健康是一种麻木。”

我们的日常生活是靠那些习惯来维系。我们只有将展现自己的价值内化为一种习惯,才能拥有对自己的生活的掌控权。

好的气质,全都靠捯饬

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提及一个词——气质。这个词听起来玄之又玄,却又无比重要。

因为虽然我们的基因决定了我们无法拥有美貌,但我们可以通过气质来弥补。当人们对着那些看似容貌不佳却又无比高贵的人,吐出“好有气质”一词时,我常常艳羡不已。

当然,这里的气质常常被用来形容外在形象或体态,但心理学中所说的气质往往具有更多的维度和更丰富的内涵。

气质类型包括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四种。而不同气质的人,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往往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有些人会更富有共情能力和感受能力。

有些人则常常流露出低落的情绪,甚至拒人于千里之外。

有的人总是喋喋不休,仿佛是天生的乐观派。

对此,心理学家给出了一番解释,我姑且为其做一个总结:这是由气质决定的。

胆汁质的人常常被认为是果断、霸气、急躁、不羁的代名词;多血质的人常常被认为是活泼开朗、机灵洒脱、俏皮的代名词;黏液质的人常常被认为是乖巧听话、温和友善、不争不抢的代名词;抑郁质的人则被认为是敏感、孤僻、细腻的代名词。

除此之外,心理学家认为气质是人格中最稳定、在早年就表现出来并受文化和教养影响较小的特性。

说到这里,你们肯定会产生疑问,难道抑郁质的人就一定会被人嫌弃吗?

事实上显然不是,没有一种气质是没有缺陷的,气质往往也呈现出较为复杂的特征。

气质并非只有胆汁质、多血质、黏液质、抑郁质四种类型。现实生活中,有很多人是多种类型结合的复合型气质,体现出复杂多样的人格特质。

因而,气质不是如原生家庭一般仿佛全然变成了一个贬义词,而是呈现出丰富的内涵,等待着我们去探索。

况且,如今原生家庭也不全然是一个负面词汇,而是一个中性词汇。

气质让我们学会了要正视自己身上所谓的缺陷,世上不存在完美的人,我们要学会去规避自己气质类型中的天生的缺陷,让自己少走弯路。

我们也要正视自己的气质类型,从而更加有效率地去找到与自己特质相匹配的人,与他们成为伙伴,乃至恋人。

因而世上不存在所谓“暗黑”的气质,我们不需要将自己人生的挫折归咎于自己气质的缺陷,而要去经营它。

就如一段美好的感情需要经营一般,我们的气质也需要我们夜以继日地经营。

只有这样做了,我们才能看到更加广阔的人生,从而收获到属于自己的幸福。

在我们的文化中,有一个词总是引起我们的警惕和自责,却没有得到我们足够的重视。它是如此根深蒂固,以至于我们不会去质疑它。这个词就是“应该”,我们应该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我们应该知道在我们的人生的不同阶段,做出妥帖的反应;一如我们的气质,我们需要知道我们自己配得上什么。

如果你的外在形象不佳且性格内向,就仿佛要与那些美好的社交场合告别了,而要将其拱手相让给那些天生的“派对宠儿”。

然而,我们的人生本来不必如此。

我们过早地将自己局限在某种隔阂中,从而丧失了改变的能力。但其实只要我们试着改变,凭什么说自己不配拥有呢!

你的能力很强,为什么还需要展示

作家木心曾经说,荒谬是一层一层形成的。

你常常觉得你的能力很强,却得不到重用。为什么呢?

因为你的能力并没有得到充分展示。

从小到大,我都不算是一个外向的人。面对诸多展示自我的机会时,我常常想到的是——回避。

回避一些曝光自我的机会,好让自己蜷缩在一个安全的空间中。但直到上了大学,我才发现,很多机会往往是在你的逃避当中白白流失掉了。

很多人在工作和生活中缺乏信心,他们往往对自我的判断出了问题。但缺乏信心不代表你真的缺乏能力。

你若是想扭转这种负面的心态,从而建立起一个对自我的直观判断,就需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为什么你需要展示?怎么展示?展示什么?

首先,我们来讨论为什么你需要展示。

展示自己可以让你得到提升。当然,这个提升的结果会带给你两个方面的收获:一是自信等精神层面的提升,二是升职或加薪等物质层面的提升。

其次,我们来讨论怎么展示自己。当然,这一步是最困难的。

在心理学上有一个词专门用来形容你总是重蹈覆辙,总是习惯于重复错误的做法,这个词就是“强迫性重复”。

在这一心理机制的作用下,你总是难以发现和察觉你在不断犯错。因而,想要做到展示自己,我们必须破除“强迫性重复”这种心理机制。

那么,我们要怎么做呢?

我们要容许自己有“第二次犯错”的机会。

我们为什么害怕犯错?其原因当然与对结果的重视和担忧息息相关。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种情况:

(1)我们害怕这件事本身。

(2)我们害怕承担精神压力。

(3)对自我习惯性的放纵。

(4)在潜意识层面,将“还未拥有”视为“已经拥有”。

我们常常对不熟悉的事情缺乏去尝试的勇气。但其实,我们须得破除这种目的导向。正如邓亚萍在《心战》中阐释的一样:所有奥运健儿的终极梦想都是夺冠,但其实当他们踏上运动场上时,就只能将目标降格为一个个小目标。只有你在这一次次小“战斗”中都能取胜,才可能最终夺冠。

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如此,我们只有抑制急功近利的冲动,才能拥有展示自我的可能。

最后,我们来讨论展示什么。

展示什么显然带有随机性和任意性。请注意,我们展示的目的和初衷是证明自己的能力,因而我们展示的一定是我们擅长的部分。

就如在曹雪芹所著的《红楼梦》中,作为宁国府的管家,尤氏就在荣国府攒金庆寿活动中充分展示了自己的能力,一下子摆脱了在大部分读者眼中软弱甚至有些无能的形象。

那么,攒金庆寿活动究竟办得怎么样?

其实,作者只用寥寥数语,就展现出尤氏颇有手腕。

“展眼已是九月初二日,园中人都打听得尤氏办得十分热闹,不但有戏,连耍百戏并说书的男女先儿全有,都打点取乐顽耍。”

这寥寥数语就写出了尤氏操办攒金庆寿活动的成果,那就是荣国府上下都非常满意。通过这个活动,尤氏已经向荣国府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其实,在攒金庆寿过程中,尤氏就开始不声不响地展示自己的能力,主要体现在她如何处理大家随份子的问题。面对不同层级、不同辈分、不同身份的人,尤氏处理得游刃有余,得到了大家的赞誉。总之,这次攒金庆寿活动给尤氏提供了一个向荣国府展示自己能力的舞台。

通过这个例子,我们就能看出,在一个大企业中,作为具体执行的人应该如何展示自己的能力,从而得到巨大的收益。

与其花时间和精力解释,不如坦率地做自己

在心理学上,每个人身上的未解心结常常隐藏在某种屏障之下,心理学家弗洛伊德称其为“自我理想”,而其他人称之为“虚假自我”。这个“虚假自我”就是我们向世界展示,同时又希望世界认同的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被父母、上司乃至朋友教导说,我们身上只有一部分东西是好的,我们就只把那些所谓“好”的部分展示出来。一旦我们流露出“不好”的一面,虽然这并非我们的全部,就要受到铺天盖地的批评。

其实,我们与其花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为自己辩护和解释,不如坦率地做自己。

因为如果你否认自己身上的任何部分,即便是你最不吸引人且最不受欢迎的部分,也会让你错过与他人进行亲密互动。

正如有些人很难走入亲密关系一样,我们之中有很多人往往生活在恐惧中,既害怕被人揭穿,又害怕被人发现我们还不够好。如果他知道了真正的我,他还会说他爱我吗?但如果他不了解我的话,他可能爱的也并不是真正的我。

一直以来,这个悖论就体现在我们身上——我们用尽全力去防止被他人窥视内心,但同时又渴望被人理解。

请记得,从现在起,要戒除这种不良的心态,为此我们需要采取以下几种方式:

1.毫无保留地沟通

我们经常批评乔布斯、马斯克这类人太过于自我,他们总是不吝啬于展现自己的欲望和想法,但同时,我们也会发现,我们常常被他们这种坦率又不加掩饰的个性吸引。

他们在商业上取得那么大成功的原因之一,毫无疑问就在于他们突出的沟通能力,他们将自己的想法开诚布公地讲出来,从而获得某种回馈。

而对我们来说,在工作上毫无保留地表达自己,从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有一件事,或许需要我们毫无保留地去沟通,这就是婚姻或恋爱。

当我们处在恋爱或婚姻中时,展现出更多的自我是一种提升亲密关系的契机。你需要与伴侣之间共享信息或者情绪,从而从对方处赢得信任。除此之外,这也能有效地展示一个真实的你,有助于使对方消除对你抱有的不真实的期待,从而爱上一个真实的你。

在这个过程中,你必须尽可能地与伴侣分享焦虑、不安、尴尬的部分,以及自己不愿回忆的过去、不愿承认的恐惧,或是已经遗忘许久的童年记忆。

你要搞清楚你们之前争吵的原因,并与对方分享,这也是你们亲密关系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

2.时刻复制紧密的互动

真爱往往需要我们深入挖掘这段关系。不要轻浮,更不要伪装。

一般情况下,所谓的紧密的互动并不是发生在彼此都处于充满活力的状态之中。相反,它常常发生在你们陷入倦怠期的时候。

我相信,在生活中,有许多女孩看似乐观、外向,她们常常能毫无保留、心无芥蒂地与人聊天、相处,但很多时候,这种看似和谐的互动往往只停留在“吃喝玩乐”的层面。一旦她回到家,关上门,独自一人时,她的沮丧和愤懑就会迅速增长。

你若是想真正做到与伴侣紧密互动,就必须有意识地进行深度沟通。当然,这需要你和你的伴侣共同参与。

这种投入是真实的,也是非常脆弱的。

与此同时,紧密的互动并不等同于认真倾听。真正的紧密互动,需要你展现出真实的一面,而非小心翼翼地做自己。小心翼翼的姿态反而会造成伴侣之间地位的不平等,从而建立起某种“寄居蟹”式的错误观念。建立真正的亲密关系,需要你投入很多,但同时双方地位也要平等。

3.互惠的关系

我们经常听人说:“做自己是有代价的。”

此言非虚,有大量的事实证明,刻意讨好自己,恰恰会导致你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紧张。

但我们也经常看到那些特立独行的人非常容易得到他人的喜爱。这一组看似悖论的关系是如何形成的?

其实,令人满意的自我坦露的关键在于互惠的关系。

你揭露的信息量要与伴侣的取得平衡。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细节是时机,时机错了,往往会带来错误的结果,这种错误有可能是很不明智的行为。

举例来说,与一个刚刚认识不久的人谈论你对异性缺乏安全感,或者你的宠物总是在朋友的生日餐桌上惹祸的话题,就很不合适。

当然,这也是出于自我保护的考虑,只有在确认对方是一个值得信任的人之后,你才可以揭露个人信息。

请记住,这一点很重要。因为,这往往表示对方也开始将你视为值得信任的个体。

注释

[1]引自2016年由河南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明智的孩子》,作者是英国女作家安吉拉·卡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