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中国工艺美术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玉工艺

中国文化上的玉,内涵较宽,一般把硬度在4度以上的“美石”都称作玉。“玉,石之美”,凡有坚韧的质地、晶莹的光泽、绚丽的色彩、致密而透明的组织、舒扬致远声音的美石,都被认为是玉。所以人们心目中的玉,除角闪石的软玉(如羊脂玉)和辉石类的硬玉(如翡翠)之外,还包括绿松石、孔雀石、玛瑙、水晶、琥珀、红绿宝石、蛇纹石等彩石玉。至今,硬度在4度以上、具蜡状或玻璃状光泽的彩石仍称之为玉,硬度低于4度才称为石,如“青田石”、“汉白玉石”等。

中国玉器源远流长,已有7000年的历史,中国在世界上享有“玉石之国”的美誉。7000年前,南方河姆渡文化的先民们,就已经在选制石器中发现了美石,并制成饰品用来美化生活,中国玉文化历史,由此拉开了序幕。在我国所有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中,均有玉器被发现。最原始的玉器为生产、生活用具,如斧、刀、凿、锥等。随着社会的发展,早期玉器又衍生出器形特殊、复杂,用于祭祀、礼仪、丧葬的品种,如璧、琮、圭、琥、璜等,拥有和佩戴玉器成为身份、地位的象征。由于玉器光泽莹润、质地细腻、色彩纷呈、品质高贵,所以佩饰类玉器始终在发展,直至现在。

这件《玉神兽》属于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器,现藏于天津市艺术博物馆,是国家馆藏二级文物。

中国最早的玉器,出现在新石器时代早期。在距今约七八千年的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兴隆洼文化遗址及辽宁省阜新市查海文化遗址中,发现了20余件目前已知最早的玉器,有玉匕、玉锛和玉环等,形体都很小,加工也较简单。

在距今约6000~4000年间,中国原始玉器的雕刻工艺进入了鼎盛时期。辽宁、内蒙古的红山文化,江苏、浙江一带的良渚文化,安徽的凌家滩文化,湖北的石家河文化,山东一带的龙山文化,以及四川的三星堆文化的遗址中,都出土了大量玉器,形成了中国玉器发展史上的第一个繁荣时期。其中红山文化玉器和良渚文化玉器代表了原始社会玉雕工艺的最高水平。

这件《犬面玉牌饰》是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约公元前3500年),长28.7厘米,1995年辽宁省朝阳市牛河梁二地点一号冢出土,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墨绿色玉质,中间上部琢出眉、眼、下部有五齿;两端圆头,下部有爪,整体磨制光润。

红山文化遗址分布于内蒙古东南部、辽宁西部及河北北部地区,距今约5500年。红山文化玉器以动物形为主,有玉猪龙、玉龙、玉鸟、玉鱼、玉龟、玉蝉、玉虎等,造型优美独特,风格质朴豪放,讲求神似和对称,雕刻工艺精湛。除动物外,还有马蹄形箍、双连璧、勾云形玉器以及各种工具、佩饰等,其品种之多、时间之早、工艺之精堪称世界之冠。因此,红山文化玉器蜚声海内外,成为中华古玉的象征。

红山文化玉器的代表作是《猪首》和《碧玉龙》,后者是中国最早的龙形艺术品,被认为中华民族的象征的龙的起源。

《猪首》,又称“猪龙形玉佩”,通高14厘米,出土于辽宁省建平县牛河梁,现藏于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呈黄绿色,猪首硕大,双耳竖起,两眼圆睁,线条的起伏衔接宛若天成。吻前伸,口微张,鼻间有阴刻皱纹。身体蜷曲成环状,首尾相接处缺而不断,背部对穿一个供系挂的小孔,孔是用管加砂和水钻成,圆滑而规整。此玉佩通体浑圆、厚重、光洁,样子像猪又像龙。

中华文化起源于农业文明,猪作为家畜饲养,是各氏族共有的特征,猪的数量也是财富和地位的标志。有人认为它是由猪神化、衍变而来,是神话传说的龙的形象的早期形式。

这件《玉龙》高26厘米,制作于新石器时代的红山文化时期。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塔拉村出土。这件玉龙是中国已发现的时代最早的龙的形象之一,也是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一件玉器。

古人将龙作为神灵崇拜,龙与农事、天象密切相关。在原始人的想象中,至高无上的龙也能够像猪那样给他们带来财富和兴旺,把龙头描绘成猪头就成为自然而然的事情。猪龙象征了农业丰收、风调雨顺、财富增多和氏族的兴旺。

《碧玉龙》,1986年出土于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塔拉村,是迄今发现的最早以玉为原料琢制的龙的形象。高26厘米,剖面直径2.3~2.9厘米,体形很大,完整无损,呈绿色,龙体蜷曲优美,呈“C”字形。这件玉龙是用一整块玉料圆雕而成,其细部运用平雕、浅浮雕等技法,通体琢磨得圆润光洁,龙体刚劲,长鬣飘举,气势夺人,是一件形神皆美的玉雕杰作。

《玉龙形钩》,为新石器晚期红山文化玉器,龙体亦呈“C”形,吻部前伸上翘,嘴紧闭,鼻端平齐,上缘起棱,端面椭圆形,钻出一对鼻孔;双眼突起呈梭形,前眼角圆而起棱,后眼稍细而上翘;额部和腭下精刻细密的斜方格纹,颈脊长鬣飘举披向后背,鬣长且呈扁薄片状,弯曲上卷,龙尾内卷,龙背有对穿的圆孔,可供系绳佩戴。

这件《兽形玉饰》高7.5厘米,属于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公元前3500年)时期的作品。出土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翁牛特旗三星塔拉村。当时这种玉器被人们当作“护身符”来祈祥纳福。

《玉龙形钩》,与内蒙古翁牛特旗三星塔拉村出土的玉龙形制基本相同,似系神庙祭祀悬挂礼器。龙的出现是“礼”的雏形,成为以玉为葬、以玉为礼的新石器晚期红山文化上层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小玉猪龙》,高4.2厘米,宽3.4厘米,截面直径约1.4厘米,呈青白色,有多条黑褐色斑纹。首尾蜷曲成环形,略有缺口。头似猪首,双耳竖立,双目圆睁,鼻吻前突,有多道皱纹。其勾卷的尖尾与碧玉龙极为相似,似乎是《猪首》和《碧玉龙》之间的过渡形式。

1995年,辽宁省朝阳市牛河梁二地点一号冢(属于红山文化)出土了一件形体较大、长28.7厘米的《兽面玉牌饰》。简单的纹饰已基本具备了饕餮纹的特征,可以看作就是后代青铜器饕餮纹的前身,而这件玉牌饰的成形时间却早在公元前3500年前后。

这件《玉琮》形体宽阔硕大,纹饰独特繁缛,为良渚文化玉琮之首。根据《周礼》记载,“以苍璧礼天、黄琮礼地”,琮是一种用来祭祀地神的礼器。此玉琮的制作可称神工鬼斧,是良渚文化玉器的瑰宝。

良渚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分布在太湖流域,年代距今约5300~4200年。良渚文化玉器种类较多,制作精良,主要种类有琮、璧、璜、冠状玉、柱形器、锥形器、带钩、斧、钺、动物形饰等,大部分玉器为礼器,纹饰主要为神人兽面像及鸟纹、龙首纹、羽状纹和卷云纹等。雕刻以阴线刻为主,包括浅浮雕、半圆雕、圆雕和镂空等。

良渚文化玉器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琮,其数量最多,体型最大,造型也最具特色。琮呈多节方柱筒状,通体刻有神人兽面像。玉琮外方内圆,代表了天圆地方的观念,中间的穿孔表示天地间的沟通,从孔中穿过的棍子就是天地柱。以玉琮为礼器,就是要实现天地人神间的沟通。浙江余姚反山12号墓出土的一件《大玉琮》,高8.8厘米,外径17.1~17.6厘米,内径4.9厘米,重达6.5千克,有“琮王”之称,制作工艺水平极高,是良渚文化玉器的杰作之一。

《兽面纹玉琮》,于1982年在江苏武进寺墩墓葬出土,高7.2厘米,上边宽8.5厘米,下边宽8.3厘米,孔径为6.8~6.7厘米,现藏于南京博物院。整体造型为内圆外方,由灰青色透闪石琢成。上下两端为圆口,中心处有对穿圆孔,通体平分为上下两节,各有四组兽面纹图形,纹饰略有差异。此琮琢纹精细,上下两节兽面纹饰是两副面孔,奇特而有个性,为良渚文化出土玉琮中最精美的作品。

这件《玉冠状器》通高5.2厘米,宽10.34厘米,厚0.4厘米。浙江杭州余杭区瓶窑镇反山出土,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藏。其呈南瓜黄色,夹粉白色斑块和浅灰色筋状条斑。整器呈宝盖头结构,正反两面以透雕与线刻结合方式表现神人兽面纹。上方刻椭圆形蒜头样图案,中部兽面纹,透雕重圈眼,椭圆形样的蒜头鼻,宽嘴獠牙,下肢作蹲居样。兽面纹两边为侧向相对的神人纹饰,神人头戴羽冠。

《玉冠状饰》,高5.2厘米,呈浅黄色,质料为透闪石软玉。器形有如带有双翼的冠帽,镂空线刻,花纹对仗工整,线条流畅,为良渚文化玉器又一杰作。

良渚文化玉器工艺达到了新石器时代的最高水平。它的琮、璧等礼玉的造型、装饰,对后世的礼玉、青铜器有着深刻的影响。

距今约4000~3500年的龙山文化也有不少的玉器出土。龙山文化遗址分布于山东、辽宁南部一带,出土的玉器品种有玉璋、玉璇玑、玉多孔刀等。在山东日照的一处遗址中,曾发现成坑的半成品玉材。其中有一个玉锛,刻有极精细的兽面纹、云雷纹,精巧美观。

凌家滩文化玉器,距今也有约5000年左右的历史,以站立玉人最为典型,还有璜、琮、钺、勺、龙形佩等。

《玉鹰》,1998年出土于安徽省含山县凌家滩。长6.3厘米,高3.5厘米,最厚处0.5厘米,呈米白色,制作于约5500年前。玉鹰两翅展开,头部侧向一方,呈一种展翅欲飞的造型。双面均有雕刻,线条简洁粗犷,形象刚劲挺拔,充满活力,庄重而威严。

玉石比一般石头坚硬,在没有发明金属工具的情况下,先民们是如何能够制作出这些精美的玉器的呢?研究表明,当时的雕玉技术分开料、成型、雕刻和抛光四个过程。开料就是将玉坯从玉璞上切割下来,当时普遍采用砂切法,即用硬度高于玉的金刚砂、石英砂等“解玉砂”加水,在解玉工具(如锯、筋、弦)等来回运动的带动下,对玉璞进行切割。成型是将玉坯制成器物轮廓形状,除使用解玉工具外,还要使用管状钻。雕刻是在器物表面琢制各种花纹,这是一项非常精细的工作,当时的雕刻工具可能为石英刻刀。抛光则是用竹片或兽皮将玉器表面打磨光亮,达到晶莹润洁、光可照人的效果。

在只有石、木、竹、骨等简单生产工具的条件下,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却创造出了如此众多而且精美的玉器,其聪明才智、顽强毅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真是令人惊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