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勤文集(套装共5册)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好心态能改变你的世界

给孩子——太好了!

人的内心,是一个广阔的世界。

在人的内心世界里,住着两个小人儿,一个叫“太好了”,另一个叫“太糟了”。

叫“太好了”的小人儿,每天在你的心里编织着欢愉的网络,遇到任何事情,他都能微笑着说声“太好了”。他有一种强大的力量,能把坏事变成好事,能把不利变为有利。靠着这种力量,他能把你带到一个光明的世界,一个充满着无限快乐的世界。

那个叫“太糟了”的小人儿,每天在你的心里编织着痛苦的网络,无论遇到什么事情,他都要紧皱着眉头说:“太糟了,糟透了,烦死了!”搞得你对生活失去兴趣和希望。

“太好了”和“太糟了”,哪个才是你要选择的朋友?

我想,你一定会大声地告诉我:“当然选‘太好了’!”

你选对啦!

现在就请你和“知心姐姐”一起,走进“太好了”的世界,看看你同龄的伙伴是怎样使用“太好了”这三个字的吧!

面对自己说声“太好了”

有一次,我去浙江省杭州市娃哈哈小学开展“知心姐姐”咨询活动。学校多功能厅里坐满了孩子,他们都用期待的目光看着我。

“谁来提第一个问题?”我注视着面前的孩子们,发现他们大多是队干部,可谁也不敢第一个说话。

“我先说!”坐在门口的一个瘦小的男孩子站了起来,大步走上台来拿过了话筒。

“本来今天老师没选上我,我是自己挤进来的。我有一件苦恼的事,想和‘知心姐姐’说。”

我带头为这个勇敢的孩子鼓起掌来。

“我长得又黑又瘦,有的同学管我叫‘非洲难民’。可我天生就黑,怎么也洗不白……”

场内爆发出一阵笑声,我也笑得前仰后合。会场里热烈的气氛,让我忽然觉得这个小男孩儿挺有人缘。于是,我问同学们:“你们觉得他长得黑吗?”

“黑!”

“你们觉得他美吗?”

“美!”

“他美在哪里呢?谁来说说?”

场上有好几位同学举手。

“他是我们班的,他很热心,爱帮助人!”

“他爱劳动,每次打扫卫生他都抢重活干!”

“他很勇敢—”

我一下子被眼前的一切感动了,小男孩儿的眼睛里也放着光。

“你看,”我对这位男孩儿说,“大家多喜欢你!叫你‘非洲难民’无非是想说明你比他们黑,很特殊。可是大家看到的不仅仅是你的长相,还通过你的行动看到了你热情和善良的心!长得黑怎么不好?世界就是由白皮肤、黑皮肤、黄皮肤等不同肤色的人共同组成的。不同的颜色,有不同的美。如果世界只有一种颜色,那会很单调。我们中国人的皮肤是什么颜色的?”我接着问大家。

“黄色的!”

“中国人好看吗?”

“好看!”

“非洲人也好看。你们看非洲人,眼睛亮亮的、头发鬈鬈的,他们走在路上,总是挺胸抬头,一笑还露出白白的牙齿。他们之所以那么自信,是因为他们知道黑色很美。Black is beautiful!”

我讲到这里,“非洲难民”不好意思地笑了。他抬起头,在大家的掌声和笑声中走下了台。

我对孩子们说,对于长相,我们也要有这种“太好了”的心态,要向《晏子使楚》故事里的晏子学习。晏子个头儿矮小,可他从不自卑。他博闻强识,充满自信,所以能不失国格、人格地完成国家交给他的使命,使得一心要侮辱晏子的楚王自讨没趣。一个人不怕别人瞧不起,最怕自己瞧不起自己;不怕别人朝你说“太糟了”,最怕自己对自己说“太糟了”。如果你想当个快乐小天使,你就要常常对自己说:“太好了!”

面对他人说声“太好了”

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人群中,当你和沮丧的人在一起时,你一定要把“太好了”这个小人儿带到他身边,给他带去快乐。那你才叫够朋友呢!

记得有一次,我带《中国中学生报》的小记者到内蒙古大草原参加探险活动。在沼泽地行军时,遇到一条1米多宽的河沟,许多同学都跳了过去。我在河沟边站了好久,心里想:虽然我对同学们说“太好了”,可是如果我掉到河里也够糟糕的,因为我的腰和腿全有病。我就暗暗仔细地观察那些男同学是怎么跳过去的,看明白以后,我就憋足劲儿一跳……嘿!成功啦!没想到,我身后一直跟着一个胆小的女孩子,她也怕掉进水里,不敢跳。看到我都跳过去了,她也放了心。没想到,只听得扑通一声,这女孩儿掉进了河沟,水一下子没过了她的膝盖。我赶忙伸出手去,把她从河沟里拉了上来。她一边朝上爬,一边说着:“太好了,我终于掉到河里了!”我说:“真是太好了,这回数你最凉快了!”说完,我俩痛快地大笑起来。在追赶队伍的路上,每走一步,她的鞋里都会发出咕唧咕唧的声音,她神气地说:“听,多么美妙的音乐!”我说:“太好了,我们行军有乐队伴奏啦!”一路上,她一点也不觉得沮丧,反而感到轻松愉快。如果这个女孩子的心里被“太糟了”的心态主宰,她一定会想:“为什么别人没掉进河里,偏偏我就掉进去了呢?真是倒霉透了!”这样,她一定会觉得探险活动又苦又累,甚至会哭鼻子,流眼泪的。

等我们赶上队伍,只见探险队员们都齐刷刷地集合在草地上,等着我这个“营长”的检阅。

正在朝队伍走去时,两个小男生慌慌张张地向我跑了过来,说:“不好了,有个同学发烧啦!”

“你俩觉得身体怎么样?”我关切地问道。

“肚子有点儿疼……”

看到他俩紧张的神情,我口气轻松地说了声:“好,我知道了,你们先回队吧!”

我走到那个“发烧了”却站得笔直的大个子男生跟前,摸摸他的额头——并不太烫。于是,我就站到队伍的前面,夸张地说:“同学们,告诉你们一个‘太好了’的消息!”

同学们睁大了眼睛看着我,等待我发布这个“太好了”的消息……

“我们队伍中终于有人发烧啦!”

我的话音未落,队伍中已是一片哗然……

“有人发烧了,怎么还说‘太好了’?”

……

“因为他比任何同学站得都直,他战胜了自己!”我大声地说。这句话一出口,就像我喊了“立正”的口令一样,全体队员都精神抖擞地站直了。他们是被一种力量感染了。

这时,我又走到那两位喊肚子疼的男生面前,小声问道:“你们的肚子还疼吗?”

“报告营长,我的肚子不疼了!”两个男生齐声答道。

我们开心地笑了,周围的同学们也笑了……

我对其他的带队老师说:“此时此刻,假如我惊慌失措地喊:‘太糟了,有个同学发烧了,要马上送医院!’我相信,队伍中有一半的人要倒在草地上。因为经过一整天的行军,每个人都是疲惫不堪的,一个人的惊慌失措很快就会传染给大家的。”

后来,全体营员都坚持走出了草地,没有一个人生病,也没有一个人当逃兵。

这件事使同学们感受到:能够战胜自己,真是“太好了”!

面对困难说声“太好了”

人的一生中,会经历许多事情,也会遇到许多你意想不到的困难和坎坷。这时候,你一定要跟着那位叫“太好了”的小人儿走,他会帮助你走出困境,也会带给你战胜困难的力量。

云南省昆明市明通小学的大队辅导员郝学兰,同学们都叫她郝老师。她给我讲了不少发生在同学们身上的“太好了”的故事:

一次,郝老师带着小学生去贫困山区看望“手拉手”的朋友。到那里的路程很远,下了汽车以后还要翻五座山。路上,火热的太阳照着他们,郝老师就带着同学们仰望天空,朝着太阳大声地喊道:“太好了,谢谢你!你的爱我收到啦!”一路上,同学们精神抖擞,没有一个人喊苦叫累,都主动地体验着“太好了”的喜悦。

一个同学在布满青苔的石板路上摔倒了,可爬起来便大声地喊道:“太好了!在城里想找青苔还找不到呢!”

一个同学脚上磨得起了血泡,他却忍着痛说:“太好了!我终于尝到打血泡的滋味啦!”

……

听了郝老师的故事,我真是太高兴了。如果我们人人都用这样的心态对待生活,对待困境,那么我们的一生该是多么快乐、多么幸福!

如果你考试考得不错,你就想:“太好了,我的努力没有白费。”如果你考得不理想,你就这样想:“太好了,我的进步又有了新的起点。”

如果你竞选班干部成功了,你就想:“太好了,我可以有机会为大家服务了。”如果你落选了,你就这样想:“太好了,我把成功的机会让给了别人!”

在生活中,如果你遇到不幸,你就想想比你更不幸的人,想想他们是怎么战胜困难,走出不幸的。就像一个为没钱买鞋发愁的人,出门见到一个没有脚的人,立刻觉得自己还是太幸福了,因为虽然没有鞋子,但是还有两只脚,还可以自由自在地走来走去。

有了“太好了”的心态,缺陷和困境对我们常有意外的帮助。大家都知道,世界上有许多卓有成就的人是残疾人,或者是曾屡遭磨难的人。音乐巨匠贝多芬晚年耳聋以后,依然热爱生命,创作出了那么多震撼人们心灵的交响乐;中国著名残疾人作家张海迪高位截瘫,而她却采取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创作了两部长篇小说,并获得哲学硕士学位……

“太好了”,这平平常常的三个字具有无穷的魅力,仿佛一个振奋人们精神的号角,把人们心里失望、沮丧的负面信息转化成催人奋发向前的正面信息,把在前进道路上不愉快的心情变成继续前进的动力。

掌握这三个字有三个要点:一是自我激励—多从积极的方面去想问题;二是激励他人—多向别人发出鼓励的正面信息;三是学会转化—将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如果你学会使用“太好了”这三个字,从小学会乐观、潇洒地面对人生,将来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和挫折,你都能微笑着去面对,你的生活也会是愉快幸福的。

有了知心姐姐,我们学会了说“太好了”“我能行”。

给爸爸妈妈——微笑着看孩子

我总结“快乐人生三句话”的教育法,最初是受上海的一位研究记忆法的先生的启发。

他给我讲了如何用“太好了”这三个字改变他和他儿子的故事。

他告诉我,过去因为儿子学习差,他和妻子常常吵架,每次儿子考砸了,他们夫妻二人就互相埋怨,还要训斥儿子是“笨蛋”,结果孩子的学习越来越差,有一天,终于落到了全班的最后一名。这位先生想,心烦也没有用,不如换一种方法试试。他接过儿子的试卷,微笑着说:“太好了,儿子!这回你再也没有什么负担了!”

儿子大吃一惊,忙问:“爸,您是不是有病了?”这位先生说:“没病。你想想,一个跑在最后的人还有什么负担呀,你不用再担心别人会超过你,你只要往前跑,就是在进步!”

儿子大受启发,一想,对啊,在《龟兔赛跑》的故事里,乌龟还能跑第一呢!于是,他心里高兴起来,轻松起来。第二次考试,他的成绩是全班的第十九名。

爸爸拿过试卷兴奋地说:“太好了,儿子!比上回已经前进很多名了!”听了这话,儿子也很高兴。

第三次,儿子考到了全班的第五名,爸爸激动地说:“太好了!儿子,你真了不起!离第一名就差4个人了!”

“后来,我儿子的成绩一直是全班第一名!”讲到这里,他的脸上洋溢着一种满意的笑容。

接着,他又给我讲了自己运用“太好了”的心态去处理事情的例子:

一次,我丢了些钱,妻子非常生气,唠叨着数落个没完:“你可真笨,怎么会丢钱?要知道这些钱能买一只鸡,鸡能下蛋,蛋能孵鸡,鸡再下蛋……”她越说越生气,仿佛丢了这些钱,就丢了一份贵重的家产。我静静地听着,一言不发,但脸上始终带着微笑,因为我已经想好怎样“对付”她了。等她说得累了,不再数落时,我慢慢悠悠地跟她讲:“假如这些钱我没有弄丢,我用它买了个西瓜,可却是个坏西瓜。我没舍得扔,怕你说我,就一个人把它吃了。结果,我又吐又泻,被送进医院,花了好多钱,才把命抢救回来。你说,我这些钱丢得是不是太好了?”妻子一听,忙说:“丢得好,丢得好,丢钱要比丢命好!”

他的故事,让我笑得前仰后合,但仔细想一想,很有道理。我觉得,今天的孩子们就很需要这种心态,应该从小学会乐观地、潇洒地面对人生,将来肯定会生活得很愉快。

但是,孩子的成长毕竟是需要激励的。要让孩子从小具有良好的心态,首先家长自己要有好的心态,从内心里欣赏自己的孩子。没有赏识,也就没有教育。

一位外国作家巴德·舒尔伯格,在一篇文章中回忆小时候他写出第一首诗后,他妈妈对他的不同态度。他写道:

记得七八岁的时候,我写了第一首诗。母亲一念完那首诗,便兴奋地嚷着:“巴德,这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她搂住我,赞扬声雨点般落在我身上。我既腼腆又得意扬扬,点头告诉她这首诗确实是我写的。

整个下午,我用最漂亮的花体字把诗认认真真地重新誊写了一遍,还用彩笔在它的周围描上了一圈花边。傍晚,将近7点钟的时候,我悄悄走进饭厅,满怀信心地把它平平整整地放在餐桌上。

北京市翠微小学六年级(6)班的张晨同学把这个故事寄给我,他在信中写道:“我真希望所有的爸爸妈妈都能读到这个故事。”

是啊,孩子们多么希望在有了进步、创作了一件自己认为“了不起”的作品的时候,爸爸妈妈能发自内心地对孩子说一声“太好了”!

现在,很多家长对待孩子的态度不是“太好了”,而是“太糟了”,对孩子总也不满意。看到考试成绩不理想或者孩子本身有缺点,往往气急败坏,不是指责就是训斥;他们只允许孩子成功,不允许孩子失败;只告诉孩子要去跟别人竞争,要比别人强,不告诉孩子竞争的结果会有输有赢;不去告诉孩子一个人一生的失败要比成功多得多,要赢得起,也要输得起。

一次,我去北京市太平路小学的“家长学校”讲课,我告诉家长们,只要你的孩子今天比昨天有进步,你就要微笑着对他说:“太好了!”即使孩子失败了,你也要说:“太好了!你的成功有了新的起点。”

有位妈妈照我说的办法去做了,很见效。一天,她的儿子中午回来晚了,沮丧地对妈妈说:“上午听写生字,我错了很多。老师让我中午重写。”这位妈妈没有像以前那样劈头盖脸地数落孩子,而是微笑着说:“太好了!孩子,这次你能比别人多练一遍生字了!”孩子很惊讶地看着妈妈。没有想到,孩子这天中午把作业写得又快又好。这位妈妈由此大受启发,她认识到对于孩子的成长,鼓励比打骂更有效。

“太好了”表明父母对孩子的未来充满信心,这种亲情和信心,是孩子成长进步的动力。

北京市翠微小学六年级(2)班的金颐春同学就是在爸爸“太好了”的激励下进步的。他在给“知心姐姐”的信中这样写道:

一次,我小考失误,只得了81分,是全班倒数第一名。

我提心吊胆地回到家,心想:唉,这回准没好果子吃!

爸爸下班回来,看我愁眉不展的样子,关心地问:“儿子,今天怎么啦?”

我心情紧张地走到爸爸跟前,小声说:“爸爸,我这次考试只得了81分,是全班的倒数第……第一名。”说完,我偷偷看了爸爸一眼,心想:这回我得挨揍了。

可是,出乎我的意料,爸爸不但没责备我,反而说:“太好了!反正你已经是最后一名了,你知道自己哪里不会就没什么可怕的了。下次哪怕考82分,也是进步呀!”我的心里一下子轻松了许多,飞快地跑进书房,写起作业来。

过了一个月,又一次小考,我得了92分,是全班的第七名。爸爸听了,高兴地说:“太好了!你前面只有6名同学,争取超过他们!”爸爸的话给了我很大鼓励。

不久,学校举行百词测验。拿到试卷,我一点儿也不紧张。因为我知道,即使我考不好,爸爸也不会骂的。我全神贯注地答卷,答完后又翻来覆去地检查了好几遍才交卷。

公布分数了,我以99.65分的好成绩夺得全班第一名。我迫不及待地跑回家,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爸爸。爸爸很得意地说:“怎么样,儿子,我就说你行吧!”

听了爸爸的夸奖,我心里像吃了蜜一样甜。从倒数第一名到第一名,包含着爸爸对我的多少鼓励!我要永远记住“太好了”这三个字。

爸爸妈妈说出的“太好了”三个字,为什么对孩子会有如此神奇的作用呢?因为这三个字表达了父母对孩子巨大的信任,激励着孩子面对现实,靠自己的力量去克服困难,这样就调动了孩子自身的积极性,从而激发他们的潜能。这就叫“先接受现实,再改变现实”。有这种心态和思维方式的人,一生中不会被任何困难和挫折打败,他总会有办法站起来,再重新开始,总是会想办法去解决遇到的各种问题,这样的人,不会失去成功的机会。

知心姐姐改变了一代家长的教育观念。

给孩子——我能行!

每一个人的心灵里都有两扇大门,一扇门叫“我能行”,另一扇门叫“我不行”。

走进“我能行”大门的人,在“我能行”先生的引导下,个个都充满自信,人人都有成功的体验,能够抬起头大胆地往前走,有勇气迎接风雨,乐于在困难中微笑。

走进“我不行”大门的人,在“我不行”先生的影响下,对自己没有信心,总是自卑地低着头走路,遇到一点困难就想往后退,即使成功的机会到来,他们也抓不住。

“我能行”和“我不行”就相差一个字,可意思却是完全相反的:“我能行”是成功者必备的心态,而“我不行”是失败者最重要的原因。

“我不行”是一种反面的负信息,是缺乏自信的表现。如果总用这种负信息来暗示自己,人的心理会处在一种非常消极的状态,使人本来能做的事情也做不成;而“我能行”是一种正信息,是充满自信的表现。如果总用这个正信息来调节自己,人就会非常积极,事情也就能做得更好。

“我能行”与“我不行”,虽然只是一字之差,却有着本质的不同。从小对自己说“我能行”的人,对自己总是充满信心,会不断地用正信息调节自己,这比在考试中取得很高的分数还重要。

相信自己行——哇,我能行!

香港小学生叔雨有一天趴在桌边,仔细观察蚂蚁搬蛋糕屑的全过程,发现蚂蚁的身躯虽然渺小,可精神很伟大。

叔雨是这样写的:

只见那可怜的小东西在桌面上蠕动着,好像很疲倦似的,我暗笑它无能。它不停地用触角小心翼翼地向四周探索,像要找什么东西,犹如一个猎人在寻找猎物似的。终于,它找到它的“猎物”——一块儿蛋糕屑。它认真地围着它心目中的庞然大物爬来爬去,好像为难了。忽然,有一只蚂蚁来帮忙了,可它们怎么搬也搬不动……它们把触角碰了碰,好像在发信号呢!不一会儿,一大群黑乎乎的蚂蚁排着整齐的队伍浩浩荡荡地爬过来。到了蛋糕屑旁边,它们立刻分散了。有的用头顶,有的用背托,旁边还有一只大蚂蚁,仿佛在指挥呢!很快,食物被架起来了,也向前移动了。当它们好不容易才把蛋糕屑抬到桌边时,我顿时产生了一个怪念头,我淘气地把蛋糕屑又放回桌子中心。我满以为那些蚂蚁一定会泄气,可出人意料的是,它们竟回来了,毫不犹豫地重新开始,好像不达目的决不罢休。我被它们感动了。

小蚂蚁都有它的伟大之处,何况我们人呢?

人是地球上最伟大的动物,是人创造了这个多彩的世界。人类伟大的力量,是由每个人的伟大之处组成的。所以你要相信,自己是很伟大的,就看你自己能不能发现!

有一位大作家曾非常肯定地说:“人人都是天才。”因为每个人都在某一些方面与众不同,甚至优胜于他人。大自然赐给我们每个人以巨大的潜能,等待我们去发现,去开发!你要相信,没有什么人是没有天赋的,那些认为自己没有天赋的人只是一些尚未开发出自己潜力的人。

要真正发现自己行,必须要经历一次战胜自己,挑战极限的考验。

1995年7月的“手拉手”夏令营活动在河南省信阳市鸡公山全国少年儿童“手拉手”营地举办。那里气候炎热,条件艰苦,喝水、洗澡都很困难。学生们一进山,就有一些不适应。开营第一天的晚上,我开办了“知心姐姐”讲座,进行“我能行”的心理准备。我告诉营员们,遇到困难,自己坚持不住的时候,就冲着大山高喊“我能行”,为自己壮胆,给自己鼓劲儿。喊上两三遍,你就会觉得自己很有力量了。

夏令营的第二天,营员们到位于大别山区的河南省光山县王大湾手拉手希望小学,看望那儿的好朋友。那所小学是全国小朋友们用压岁钱捐助建立的第二所手拉手希望小学。学校建成了,可村头的一条河拦住了河东同学们上学的路,许多小朋友上学都要水过河。于是,南京的少先队员卖废品积攒了4.5万元,准备帮这里建一座“手拉手友谊桥”。

营员们清早5点就出发了。汽车在没有竣工的公路上颠簸了6个半小时,不少同学在车上吐了,中午11点30分才到达王大湾。一大早就在校园等候的农村孩子们欢呼雀跃:“城里的朋友看我们来了!”当同学们各自找到不曾谋面的“老朋友”时,大家的高兴劲儿就别提了。

欢迎会是在校园里举行的。当时地面温度高达40℃,同学们列队站在炎热的日光下,虽然头上戴着乡里赠送的草帽,仍然是大汗淋漓……

“别开了!快解散!有两个同学中暑了!”医生跑过来提醒我。我心里也在犹豫:开还是不开?当我看到满校园的农村孩子和老乡们那一双双充满热情的眼睛,又看看我带来的那些城里孩子们兴奋的神情,心里一热,我大声问道:“太阳光这么毒,大家还行吗?”

“我能行!”小营员们的回答震耳欲聋。

“建‘手拉手友谊桥’的劳动还去吗?”

“去!”小营员们响亮地回答着。这是孩子们战胜自己的声音啊!

在那种情况下,要是我说上一句“马上解散,屋里凉快”,队伍中可能有一半人就坚持不住了。“人生难得几回搏”,我确信这句话,所以我决心让孩子们也亲身体验一下“战胜自己”的快乐。

简短的欢迎仪式一结束,我宣布:“身体不舒服的留下,觉得自己能行的,跟我走!”因为村长告诉我,村民们已经在河边等候多时了。劳动一结束,就接孩子们去各家吃饭。没有退路,只能往前走。我安排两位有经验的老师留下照看个别中暑的同学,自己带队出发了。虽然我也很累,但我知道,同学们都看着“知心姐姐”,只要“知心姐姐”能行,他们也一定能行。果然,同学们干得十分出色,一张张小脸上热汗涔涔,一只只细胳膊都顽强地挥动着沉重的工具,他们抢着铲土、抬土、搬石块儿……

这一天,不仅孩子们热情高涨,就连那些扛“枪(摄像机)”和背“大炮(照相机)”的电视台和报社的记者们也加入了劳动队伍。虽然他们也是满头大汗,但连连不由自主地说:“太好了!我能行!”

经历了这次夏令营,许多同学都惊喜地发现——哇,我能行!

祝贺你能行——嘿,你真棒!

能发现千里马的人是伯乐,能发现别人长处的人是最能行的人。

如果你换一种心态,学会为别人的优点高兴,为别人的成功鼓掌,你就会发现你周围的每个同学都是奇迹!

每一个人都有一个神奇的大脑,都有一双能创造奇迹的手,但表现出来的才能各有不同:有的同学能写会画,有的同学能歌善舞,有的同学勤于思考,有的同学勤于动手……聪明的人善于取长补短,愚蠢的人嫉贤妒能,“我能行”的人会主动为别人加油,而“我不行”的人看谁都不行。

北京市光明小学在“我能行”教育中,提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当半年小干部”的设想,改变“小干部”只是班里少数同学“专利”的局面,让所有的孩子都有机会戴“一道杠”“两道杠”,学会为大家服务。

有一次,五年级一个班召开“队长竞选会”。一个男同学涨红着脸,激动地请求:“虽然我各方面表现不太好,但我也想当个干部,为同学服务,请大家投我一票吧!”

面对这发自内心的呼唤,同学们报以热烈的掌声,一致同意这位同学担任小队长。从掌声中,这位同学听出了同学们热情的鼓励:“你能行!”当时,他激动得哭了。上任以后,他工作得很出色。

学校大队部还作出一条规定:如果哪位同学到了五年级还没有当过一次干部,可以到少先队大队部申述并自荐,由“组织安排”适当的岗位,保证让每个同学都有平等的表现机会。用校长刘永胜的话说:“让每个人都能在思想上相信‘我能行’,行为上表现‘我能行’,情感上体验‘我能行’。”

假如你是一个队干部,你愿意主动“辞职”,把自己的职位让给没有当过干部的同学吗?

假如你的同学在某个方面有了很大进步,甚至超过了你,你能真诚地向他表示祝贺吗?

假如面对一个缺点比较多的同学,你能主动跟他交朋友,寻找他身上的闪光点,给他爱的鼓励吗?

我想,你一定能做到。

你知道怎样给别人爱的鼓励吗?

请跟我做:把手里的东西放下,脸上带着微笑,目光充满热情,先鼓两下掌,再鼓三下掌,停顿一下,高声喊:“嗨,嗨!”然后有节奏地再鼓三下掌,伸出大拇指,高声喊:“你真棒!”

告别“我不行”——快,飞走吧!

“我能行”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难。要在困难面前说一句“我能行”,真要勇敢地战胜“我不行”才行。北京市翠微小学的赵菲同学经历了这样一件事,原来文静而且胆小的女孩子,变得勇敢了。

有一个冬天的晚上,赵菲跟随妈妈去单位洗澡。妈妈骑车,她坐车。上车时由于天黑,赵菲错看了公交车站牌,结果当车开到老山车站时才发现自己坐错了车。这时天已经完全黑了下来,下车了,只见眼前是一座光秃秃的山,也没有人家,马路边那盏昏暗的路灯随着风忽悠忽悠地摆着……赵菲顿时浑身冒出了冷汗,心也仿佛跳到了嗓子眼儿。怎么办?赵菲急得直想哭。忽然,她想起了《丛林余生》中主人公。“和那位主人公的遭遇比,这算什么,不就是坐错了车吗?她能一个人从大山里走出来,我也能想办法找到妈妈。”赵菲一边给自己打气,一边想怎么回去,“车站也不知在哪儿呢,干脆……”

她拔腿便向原路跑去,不一会儿就跑得满头大汗,腿也软了,嗓子也“冒烟”了,真想一屁股坐在地上歇一歇。可是,想到妈妈在工厂门口焦急等着自己的样子,赵菲在心里暗暗地给自己鼓劲儿:“妈妈等不着我该急坏了,我能行!我能行!”此时,脚下仿佛生了风……

见到妈妈,赵菲一头扎进妈妈怀里,一边摇着妈妈一边得意地说:“妈妈,我坐错了车,下车真吓人,可我没有害怕,我自己跑回来的。怎么样,我很棒吧?”

我在《中国少年报》的《做人与做事》专栏中开辟了“我能行”教室,设计了两个小人物:“我能行”先生和“我不行”先生。我们一直提倡,让同学们跟“我能行”先生交朋友,和“我不行”先生告别。

1999年暑假,中国少年报社和中国文化扶贫委员会在鸡公山举行了“手拉手共话祖国50年”夏令营。这次夏令营,令同学们最难忘,也最觉得有趣的活动,是和“我不行”先生告别。

那天,是夏令营的最后一天,我们让营员们在一张纸上写下自认为“做不到”的事情、最害怕的事情和自己的弱点。

每个同学都绞尽脑汁地在纸上写着,谁也不让别人看到自己的“秘密”。写完以后,他们按照我们的要求,把这张纸叠成了小飞机。

我们把同学们带到营地“志气楼”二层的阳台上。

“让我们面对天空和营旗,大声喊:‘我不行’先生飞走吧!”我对同学们说。

“‘我不行’先生飞走吧!”

“‘我不行’先生拜拜了!”

“‘我不行’先生别再回来了!”

……

同学们大声叫着,笑着,“放飞”了手中的纸飞机,也仿佛赶走了自己的怯懦、不足。

飞机很快“着陆”了,80多架纸飞机“停”满了营地。

“把‘我不行’先生装进棺材!”我又发出命令。

同学们蜂拥跑下楼,把纸飞机“残骸”一个个地放进“棺材”—一个大纸箱中。

当夏令营的营旗降落的时候,营员们面对着营旗高喊:“我能行!”

突然,天空乌云密布,狂风大作,雷声一阵紧似一阵,暴风雨来临了。这场山雨来得急,下得大,大风把营地旁边的大树也都刮倒了。

城里来的这些孩子从来没有见到过这么大的风雨,但他们没有畏惧,而是高喊着:“太好了!”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就是“我能行”先生。

大雨过后,小雨依然淅淅沥沥地下着。我们忽然想起了那一箱可怜的“我不行”先生。待我们冲出去寻找它们时,“我不行”先生号飞机大部分已经真的“飞走”了,只剩下二十几架了。

我们仍然如获至宝,把它们抱了回来,并一张一张地打开看。

“今天,我要放飞我的‘我不行’先生,我没有勇气在公共场所露面,我要放飞它!”

“告别我的马虎、胆小、怕累、怕热。”

“让‘我不行’先生飞离我吧!”

“过去,我胆子很小,知了叫一声都会被吓一跳,腿还直发抖,做什么事都不行。‘我不行’先生,咱俩告别吧!”

“怕黑、怕虫子……请让所有的缺点都随着飞机永远离开我!”

“我的缺点是:挑食、怕登楼梯……我把这张纸折成小飞机,希望它能带着我的缺点越飞越远,飞向远方,永不归来……”

夏令营结束后,一位女孩儿的妈妈给我打来电话说:“我的女儿一回到家,就兴奋地告诉我,她的胆小、自卑都跟着‘我不行’先生飞走了!”

直到如今,只要我听到有孩子说“我不行”时,我的眼前就会出现那次放飞“我不行”先生的情景。我想对他们说,假如你也和我们去了鸡公山,参加过“放飞”活动,你一定会相信,你心里的“我不行”先生早已经被暴风雨冲走了。

“我能行”不仅仅是一句激动人心的口号,而且是对自己价值和能力的体验,有了这种体验、这种认识,才会产生自信。从小自信“我能行”,长大了你才有可能去创造人生的辉煌。

怎样才能做到“我能行”呢?北京市崇文区光明小学的同学们总结出了八句话,很值得借鉴:

相信自己行,才会我能行;

别人说我行,努力才能行;

你在这点行,我在那点行;

今天若不行,争取明天行;

不但自己行,帮助别人行;

能正视不行,也是我能行;

相互支持行,合作大家行;

争取全面行,创造才最行。

知心姐姐说,孩子就是大地,孩子就是太阳……

给爸爸妈妈——让孩子喊出“我能行”

今天的孩子是未来的主人。他们“行”与“不行”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关系到21世纪人类的兴衰。

我认为,“中国少年雏鹰行动”的灵魂是让每个孩子都喊出“我能行”。所以,在1995年1月全国少工委和中国少年报社共同举办的“五自”知识与技能电视大赛时,作为组织策划者,我将这次比赛冠名为“我能行”。

因为,一切技能的培养都在于让孩子觉得自己行。一个人今天学什么,明天学什么不是最要紧的,关键是要掌握学习的方法,要会学习、爱学习、有信心去做事。

我们是以冬令营的形式,将参赛的孩子集中起来,住在北京市的一所小学里。那里的条件不是太好,吃、住、行等都要自理。比赛分为实际生活测评和赛场竞赛。从小选手一下车,比赛就不知不觉开始了:比如乘车秩序、内务卫生、参观游览……全是考核内容。比如去世界公园,入园后没有老师带队,几个同学一组,自己设计游览路线;还有,每个人发几块钱,到商场买东西看谁买得好,考虑到了出厂日期、质量、价格等方面的因素。当然,我们对孩子们也采取了严格的安全措施,那就是,由解放军战士在暗中保护着他们。

尽管天气冷、时间短、内容多、组织工作难度大,但作为组织者,我们有一种从来没有过的轻松。来自全国11个省、市、自治区的55名中小学生,每天喊着同一个口号—“我能行”,处处用行动证明了,他们真的能行!

我们发现,“我能行”这三个字有着一种神奇的力量,它让那些平日在父母身边“软弱无能”的孩子变得能干了:

早晨,这些平时不爱叠被子的孩子,在武警教官的指导下,把床铺衣物整理得整整齐齐;吃完饭,他们把餐桌碗筷擦洗得干干净净;临走,他们把驻地走廊收拾得利利索索……

驻地学校的老师们感叹道,许多夏令营的孩子在这里住过,数这批孩子最棒!原因是什么呢?总结时,领队老师都说,是“我能行”这三个字发挥了巨大作用!过去搞活动,总觉得孩子这不行、那不行,怕他们出事,所以老师管得比较多。这次,因为是比赛,比的就是“我能行”,大人不许插手,反而显示出孩子们自身的能力。

通过这次活动,我感到,在家庭教育中,家长代替孩子做的事太多,给孩子实践的机会、成功的感受太少。如果有适当的机会和条件,其实每个孩子都很能干。孩子们的快乐是自己亲身实践获得的,绝不是花钱买来的。孩子真正的成功是自己经历挫折、战胜困难之后取得的进步,他会从中感到“我能行”。

许多孩子常常说“我不行”。这种意识有两个来源:一是源于自我,叫自我意识;二是源于他人,叫外来意识。有些家长就总觉得自己孩子不行。一位男生给“知心姐姐”写信说:“我想学游泳,我妈妈说,你不行,你从小体弱,下水会淹着的!我想学炒菜,我妈妈又说,你不行,会烫着手的!我想学骑车,我妈妈说,你不行,会摔着的……不行,不行,我什么时候才能行?”

这位妈妈看上去十分爱护孩子,可实际上是在害孩子。要是老对孩子说“你不行”,慢慢地,孩子就觉得自己真的什么都不行了。“我不行”在孩子的头脑中一旦扎下了根,孩子就会变得对做任何事都没有信心,会觉得离开了父母和老师寸步难行。

所以,首先只有父母相信孩子能行,孩子才能觉得自己“我能行”。

一个叫王卓赛的同学,对自己小时候“我能行”的体验记忆犹新:

记得小时候,妈妈带我到公园玩,我十分高兴,一蹦一跳地向前行进。

灿烂的阳光照在绿色的大地上,美极了。我怀着强烈的好奇心,一会儿去追翩翩起舞的蝴蝶,一会儿又去逮嗡嗡采蜜的蜜蜂。突然,我被一块横在路边的大石头绊倒了,我趴在地上哭了起来,等着妈妈也像别人的妈妈一样,心疼地把我抱起来,再说上两句安慰的话。可是,妈妈没有那样做,她走到我身边,轻轻地对我说:“跌倒了要自己站起来,你能行!”

“不嘛,不嘛!”我撒娇地说,“要妈妈抱我起来……”尽管我再三要妈妈抱我,可是妈妈却望望哭得眼泪汪汪的我,若无其事地走了。

我以为妈妈真的走了,便赶快爬起来,使劲儿去追妈妈。“妈妈,妈妈,我站起来了,你等等我!”

妈妈回过头来,把我抱了起来亲了又亲。啊!妈妈还是心疼我的!

事到如今,已经有好几年了,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妈妈的用意:凡事相信自己能行,就一定能行,不要事事依赖妈妈。

王卓赛的妈妈真是个好妈妈,她能放开孩子的手脚,相信孩子“能行”,这是对孩子一生负责的表现。孩子跌倒了不去扶,而是让孩子自己爬起来,这是因为她知道,人的一生中跌倒的时候很多,能扶他一辈子吗?孩子考试考坏了,不责怪孩子,而是相信孩子经过努力还能考好,因为人的一生中要面临各种各样的考试,不能笑对失败,又怎么能笑着迎接成功呢?所以,我们做爸爸妈妈的,从小就要向孩子发出“我能行”的正向信息,放手让孩子去实践,让孩子亲身去品尝失败的滋味和成功的喜悦,这种经历,孩子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要不停地、随时随地地鼓励孩子,不断强化孩子“我能行”这种积极向上的意识,帮助孩子树立信心。

在学校,孩子会参加各种比赛,之前家长要鼓励他:“爸爸妈妈相信你一定能行!”如果孩子输了,哪怕是最后一名,家长也要鼓励他说:“敢去参加比赛就是好样的!”让孩子赢得起也输得起,帮助孩子提高承受挫折的能力。

一个人的潜能是相当大的。美国一位数学家认为:人的大脑神经元总数有数百亿,因此人一生中大脑可记忆的信息量,相当于世界上最大的图书馆——美国国会图书馆藏书容量的3~4倍。所以,孩子的学习成绩一时上不去,我们做爸爸妈妈的不必太急躁,要耐心启发,只要你相信孩子能行,他就一定能行。

有个男孩子字写得很难看,低年级时老师常常说他笨,不如别的孩子有灵气。这孩子一点儿信心也没有了,字越写越差。三年级时,换了班主任。一次在孩子写得乱糟糟的一篇字中,老师挑出一个写得比较好的字,画了一个大红圈,并批了一个大大的“好”字。孩子兴奋异常,拿回家给妈妈看。这位妈妈也兴奋地说:“我早就说你行的!你瞧这个字写得多好!”从那天起,孩子自信了起来,迷上了练字,后来写得一手漂亮的字。

在这方面,我可以自豪地说,在我的成长过程中,获得的正面信息比较多,所以从小就充满了自信。这一切,都要感谢我的母亲。

我从小爱画画。5岁时,我照着妈妈养的大公鸡用水彩画了一幅画,在北京市幼儿园画画比赛中得了奖。当我拿着奖品—5张彩纸回到家时,妈妈高兴地抱起我说:“太好了,孩子!我知道你能行,你画的大公鸡比我养的那只还漂亮!”从此,我对美术产生了兴趣。当我每次画好一幅画,第一个跑过来欣赏的就是妈妈,她总是说:“太好了,你真行!”

可是,今天我身边的孩子得到的信息又是什么呢?大人们常常指责自己的孩子:“太笨了!”“太糟了!”“太不争气了!”“太没出息了!”……孩子们整天在这样的负面信息中长大,他们的才能被自己最亲的人忽视,无形中给自己下了“我不行”的定义,于是他们就真的不行了。

现代京剧表演艺术家盖叫天曾经说过:“天下没有不行的事。自幼我们便是打这‘不行’中锻炼出‘行’来的,这叫‘练行的’。凡事总要有信心,老想着‘行’。要是做一件事,还没做就担心着‘怕不行’吧,那就没有勇气了。”

主宰命运的,是勇气,是自信,而这种勇气和自信要从小培养。当“我能行”成为一种信念,随着时间悄然沉淀在孩子心底的时候,他们就会真正成长起来了。

知心姐姐与孩子们再度相逢。

给孩子——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

一个小学生曾经认真地问我:“一个人要怎么样才能快乐?”我告诉他说:“帮助有困难的人。”“为什么呢?”他问。我说:“助人为乐嘛!”他笑了,说:“那只不过是个词语。”我说:“不,那是真理。帮助别人的确是一种快乐。”

“助人为乐”这四个字,蕴涵着人世间最真最美的意义。“助人”为什么会快乐呢?因为可以从帮助别人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生存价值。由于你的帮助和付出,使别人的困难得到解决,把别人的不方便变成了方便,这是一种成功的体验,你一定觉得自己“还有点用呢”!正像大文学家歌德所说的那样:“你若要喜爱你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受助的快乐

一个满怀着爱心的人,能够随时发现别人的困难,并且能把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当作自己的责任。能够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人,是一种幸福。

一次,我独自赴云南省丽江地震灾区采访。那时,我骨折了的右脚刚好,又拎着一个笨重的没有轮子的箱子乘坐飞机。不巧的是,上飞机时需要在停机坪走上一大段的路程。我走几步,便停下来歇歇,还在担心着刚刚好了的右脚。

“如果有人帮我一下就好了!”这个念头刚刚从我脑子里闪过,耳边就传来一声关切的问候:“您需要帮助吗?”说话的是一位文质彬彬的年轻人,一定是走过我身边时看到了我的困境。

我心里一阵感激,不由自主地坦白说:“我需要帮助!”

这位先生二话没说,拎起我的箱子就朝飞机走去。来到机舱门口,他又问我:“您在哪一排?”

“23排。”我回答。

于是,箱子被放在23排的座位旁边。而我连句感谢的话都没有来得及对他说,这位先生已经穿行在机舱拥挤的人流中了。

在这次旅途中,“您需要帮助吗”一直在我耳边回荡着,心里也有一股暖流在流淌着。我想,如果每一个有困难的人,都能听到这样温暖的话语,得到及时的帮助,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会变得多么和谐啊!

这件事,给我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我想,快乐的人生不就是在帮助人和互相帮助中体会到的吗?于是,“快乐人生三句话”里“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成为最重要的一个内容。

助人多快乐

“助人为乐”,说起来简单,但要体味到“乐”却并不容易。这种习惯要从小培养,这种心态也要从小体会。

人们常说:“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在你心灵这片土地上,从小播下“助人为乐”的种子,长大后,就会关心别人的疾苦,多为他人办好事,体验到人生的快乐;如果种下“自私自利”的种子,长大后只会注意自己的事,怎么能在社会上有所作为,又怎么能获得快乐呢?

现在,社会上流行这么一句话:“有困难找民警。”可是,在北京市第一师范附属小学六(2)中队里,同学们常说的一句话是:“有困难找子贺。”

子贺就是六(2)中队的中队卫生委员周子贺。周子贺长着一个大大的脑瓜,耳朵和嘴巴也是大大的,看上去一副憨憨实实的样子,他对人、对事、对学习也确实有那么一股实在劲儿。“我能行!”“我来干!”“我帮你!”这些话他常常挂在嘴边。

班里总有一些爱丢三落四的同学,不是今天忘了带这个,就是明天忘了带那个,十分影响学习。起初,好心又细心的子贺常多带上几件同学们容易忘记的东西,借给他们用。为了更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周子贺做了一个“子贺万能袋”,放上同学们常用的钢笔、铅笔、橡皮、尺子、毛巾等,真是应有尽有,为同学们解决了不少问题呢!为了让那些爱忘事的同学也养成好习惯,子贺在每件东西上都要写上一些“你又忘了,刮你鼻子”“下次要记得带上哟”等等非常有意思的忠告,慢慢地,同学们也就记住了,丢三落四的毛病也改了。

周子贺最爱干的活是午饭时为同学们分饭菜。热腾腾的饭菜一端进教室,子贺就拿着饭勺,你一勺,他一勺地分起来。看到同学们狼吞虎咽地吃着香喷喷的饭菜,子贺心里甜滋滋的。可是,轮到子贺吃的时候,饭菜早就凉了。有一次午饭吃的是红烧排骨,一人一块。班里有个挺能吃的同学,几口就把自己分得的那块吞了下去。接着,他又眼巴巴地看着菜盆里剩下的排骨。可是,菜盆里只剩下一块排骨了,那是属于子贺的。“给,这儿还有一块!”子贺看到这个同学还想吃,就毫不犹豫地把自己的那块排骨也让了出去。虽然子贺没有吃到香喷喷的排骨,只能一个劲儿地咽口水,但他心里却有一种说不出来的高兴。

周子贺同学把帮助别人解决困难当成自己的快乐,所以他就比别人更快乐。同学们喜欢周子贺,选他当上了北京市崇文区的“十佳少先队员”。

周子贺的故事让我们明白这样的道理:你把最好的给了别人,就会从别人那里获得最好的回报。你帮助的人越多,你得到的也会越多;你越小气,就越一无所有。

手拉手交朋友

在“手拉手”互助活动中,许多同学已经尝到了助人的快乐。一句“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使许多同学变得爱帮助人,从此有了新的朋友,而且生活得更加愉快和充实。

河北省唐山市韩城镇的陈欣同学说:

我这个人最讨厌别人要我帮助,有人要我帮助,我要么把他赶走,要么不理他。前几天,老师留的数学作业有点儿难,一个同学来问我,我忙闭上眼睛,不说话。他又问了一声,我听了,眯着眼,有气无力地说:“走走走,我还不会呢。”那位同学不高兴地走了。

开始,我认为这样做很“聪明”。但前些天看了《中国少年报》,我才觉得自己是一个“大傻瓜”。因为我这样做,没人会和我交朋友,等我请求别人帮助时也没人会理我。于是,我改变了心态,乐于助人了,我的朋友多起来。从中,我感受到了帮助别人的快乐。

13岁的邓丽莉,是江苏省武进市湖塘桥实验小学六年级的学生。由于家境比较富裕,丽莉从没体会过生活的艰辛和困苦。因此,1995年暑假的经历成了邓丽莉难忘的记忆。

那年,邓丽莉参加学校的“手拉手考察团”,到了安徽大别山区金寨县希望小学。当她到“手拉手”朋友詹洋家做客时,她震惊了:詹洋家的房子是用泥土和茅草建造的,屋里黑洞洞的,除了破旧的桌子和床外,再没有一件像样的东西了;同岁的詹洋长得又瘦又小,个头比自己矮了一大截。

詹洋的家里很穷。为了挣学费,詹洋要常常去砖窑帮忙挑砖坯。从山脚下把砖坯挑到半山腰的砖窑,一趟挑6块,一块2分钱,每天挑10趟,可以挣1元2角钱。詹洋那瘦小的身体,是怎么完成这么艰苦的劳动的啊!

看到这些,丽莉的心里沉甸甸的。她掏出50元钱放在詹洋妈妈的手里,真诚地说:“阿姨,以后我会帮助詹洋的。”

回来以后,丽莉像变了一个人。她不再吵着要妈妈买新衣服了,也不再挑食和吃零食了。整整一个暑假,她没有吃一根冰棍,用省下来的300元钱,买了文具、衣服,寄给了詹洋。她还经常给詹洋写信,鼓励詹洋用功学习;詹洋的每一封回信,丽莉都认真地读上几遍,还要指出错别字。在丽莉的帮助下,本来学习成绩不太好的詹洋,成绩提高了很多,还被选为中队委员。

1996年6月1日,是邓丽莉终身难忘的一天。她作为全国“手拉手好少年”代表,和好朋友詹洋一起到北京参加了全国“手拉手”互助活动汇报团。在中南海里,他们受到了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书记处书记胡锦涛伯伯的亲切接见。胡伯伯还在邓丽莉的本子上写下了“开展手拉手,学做接班人”几个字。

邓丽莉说:“‘手拉手’活动,使我结识了许多朋友,让我从小窗口看到了大世界,学到了课堂上、书本里学不到的东西。”

“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虽然是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表现出对别人的一份关心、一份爱心,表现出现代人高尚的情操。

如果你能把这句话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我想你的朋友一定会很多很多。

试试看,好吗?

给爸爸妈妈——让孩子从小学会关心

尊老爱幼,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早在2000多年前孟子就说过:“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是说,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用这样的态度对待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孩子,并用这样的态度对待别人的孩子。

今天,我们的国家已经悄悄地进入了老龄社会,老年人生活中面临的困难越来越多。社会上更多的人在关注孩子,却忽视了对老年人的关注。让孩子学会关心,不仅要让他们学会关心同龄的有困难的小伙伴,更要让他们学会关心身边的老年人。

作为晚辈,应该如何关心自己的长辈呢?

我听说,有个女孩子从小娇生惯养,妈妈买了好吃的,总是第一个给她吃。一天,姥姥来看外孙女。妈妈又买来了好吃的,这次是先给了姥姥,这个孩子便大哭大闹起来,甚至骂姥姥“贪心”。姥姥很伤心:自己含辛茹苦养大了女儿,又带大了外孙女,如今却得到这样的结果。

过年过节,是最能考验孩子们对老人们的爱是不是真诚、是不是深刻的时候。

一次,我应邀参加中央电视台《相约夕阳红》节目的录制,讨论的话题是“压岁钱”。

在场的大部分是老年人,还有少数的年轻父母和孩子。

谈起小时候得到压岁钱的情景,许多老人脸上洋溢着幸福的微笑。一位老奶奶说:“小时候盼过年。年三十晚上,当我们睡着了的时候,爸爸妈妈就把一枚铜板(当时流通的货币)用红纸包上,压在我的枕头下。大年初一的早上,我睁开眼睛就能摸得到。钱虽不多,却饱含着长辈的期望。”

但是,谈到今天孙子孙女要压岁钱的情景,许多老人充满了痛苦和焦虑。“唉,现在的压岁钱变味了!”一位老奶奶说,“我的小孙子才4岁,大年初一来拜年,匆匆鞠了个躬,就大声说,奶奶,拜年给钱!瞧他妈妈怎么教的!”

还有几位老人说:“现在孩子用压岁钱的多少来衡量老人的好坏,孙子把给钱多的叫‘好爷爷、好奶奶’,把给钱少的叫‘抠门爷爷、抠门奶奶’。”

“现在一过年,我们做老人的就十分紧张!”

一位老奶奶流着泪说:“过年前,我的孙子对我说,奶奶,过年您给压岁钱一定要给‘四个脑袋’(第四套面值为100元的人民币),不是‘四个脑袋’的您就别往外掏了。我有5个孙子,只好拿出了500元钱,可第二个月我就没有生活费了,因为我的退休金只有500元!”

老年人,是对我们这个社会作出过贡献的人,在他们有能力的时候,他们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奉献给了我们的国家,共和国的大厦正是他们用辛勤的劳动甚至是生命建造起来的。今天,他们年纪大了,没有劳动的能力了,全社会就应该关心他们,有能力的人就应该照顾他们,让他们幸福地度过晚年。

带着我们的孩子,去关心照顾我们的老人,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这方面,我有切身的感受。

我的父母都是80多岁的老人,平日是我们兄妹轮流来照顾他们,逢年过节,我们兄妹都会带着自己的孩子,和老人欢聚。大家抢着买东西、抢着干活。孩子们也不例外,人人都可以找到劳动的岗位。

之后,我87岁的老父亲过世了。父亲去世的那天,我很晚才回到家。一进家门,在中学读书正准备考试的儿子马上关切地问我:“姥爷呢?”

“在医院里。”我怕影响他考试,没有把实情告诉他。

“姥姥呢?”儿子接着问。

“在家里。”我含着泪走进自己的房间。

第二天,我去看望母亲,告诉了她这件事。母亲批评我说:“你应该把实情告诉他,他已经长大了!”

晚上,我对儿子说:“姥爷昨天已经‘走’了。”

“我已经知道了。”儿子的话让我很吃惊。

“谁告诉你的?”

“今天早上6点多,我骑车到医院去过了,姥爷的床已经空了。旁边病床的大爷告诉我,姥爷昨天一清早就‘走’了。”儿子说完,又含着泪补充了一句,“我没有耽误考试。”

眼泪忍不住涌出眼眶,我失声痛哭起来。我为自己失去了父亲而伤心,也为父亲有这么一个懂事的外孙而欣慰。

自从我父母相继过世后,我发现儿子对我更加关心了。后来他上了大学,每次打电话回家,听到我的声音有一点儿异样,都会关切地问:“妈,您是不是不舒服?”我的姐妹们也说,孩子们在我们一起关心、照顾老人的影响下,学会了关心他人,变得懂事了。

共同的话题一

阿基米德曾经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起地球。”对于一个人来说,改变一生的支点就是良好的心态。

一个人就是一个独特的世界。如果你想改变你的世界,首先就要改变你的心态。

用“太好了”的心态去对待事情,你会发现自己的脸上总是挂着微笑,因为生活就是一面镜子,你对它怎样,它就会对你怎样。

用“我能行”三个字来激励自己,你会找回人最宝贵的精神—自信。你不但学会了发现自己,更懂得肯定自己和鼓励自己。正像一位作家讲的那样:“一个拥有知识的人,不一定能走远,而一个拥有自信的人,却能走遍海角天涯。”

用“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去对待别人,你会得到更多的朋友。当你留心发现并了解了别人的困难,你便获得了一种生命的智慧;当你力所能及地帮助了别人,你会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快乐,你会体验到人生的价值。你也许付出了时间、智慧,但却收获了更可贵的友谊。

使用“快乐人生三句话”,你会发现:周围的老师同学没有变,学校的环境没有变,家里的成员没有变,但由于你的心态发生了变化,你看身边的一切时,心情都会变得快乐起来,开朗起来。使用“快乐人生三句话”的爸爸妈妈们也会发现,孩子还是原来的孩子,家庭还是原来的家庭,可孩子却变得更懂事、更可爱了,家里的气氛也变得温馨,和谐了。

你愿意拥有一个快乐的人生吗?那就请你在生活中常常使用“快乐人生三句话”吧!最后,让我们一起大声说一遍:

“太好了!”

“我能行!”

“你有困难吗?我来帮助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