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找到大道至简的路径
牵牛要牵牛鼻子。任何复杂问题都有其本质特征和内在规律,抓住了问题本质,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再复杂的问题都能迎刃而解。
1.切中问题的关键
汉朝人桓谭在《新论》中说:“举网以纲,千目皆张;振裘持领,万毛自整。”打鱼时,抓住网上的大绳,网眼就张开了;整理皮袄时,抓住领口一抖,毛就理顺了。处理复杂问题时,抓住了其本质,就等于抓住了问题的关键,就像打鱼时抓住了网上的大绳,整理皮袄时抓住了领口。
◎快始于慢
被誉为“中国钢琴教育的灵魂”的周广仁先生,生前在分享她的教学经验时这样说:“不许错。你可以弹慢,弹慢十倍我都可以理解,但是不许错,就这一个要求。”
“不许错”“弹慢十倍都可以”,为什么?练琴其实是训练大脑,你弹什么音,大脑就记什么音。每个人刚开始练琴都会出错。若一错再错,就形成了错误记忆,再去纠正则非常难!所以,记住“不弹错”这个练琴的黄金定律,练琴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隔行如隔山,隔行不隔理。我生出同感:慢练,同样适用于朗读和播音练习。
我曾在深圳大学为播音专业的学生上了三年专业课,也辅导过两个艺考生。我发现,他们在练习新闻播音时,总是读错,不流畅。为什么?语速过快。他们总觉得,新闻就是要明快,明快就是语速快。语速一快,脑子跟不上嘴皮子,结果从第一遍练习就开始出错,之后便形成了一个错误记忆,第二遍、第三遍……读错便无法避免。
我给出的方法就两个字:放慢。慢到什么程度?稳定在每分钟100字左右。当语速慢下来,每个字词就能看清楚了,每句话的意思也都理解了,读的时候自然就知道哪里需要重音和强调,哪里应该轻轻带过,一遍遍地熟读后,水到渠成,轻重缓急就读出来了,也流畅了。
◎课件不是用来读的
很多人做课件,热衷于把每一页都填满文字,字多了当然会小,仅仅方便了演讲者读,而不是台下观众看。
在清华研究院总裁演讲班第26期的演讲练习课上,一位学员将她的演讲内容全都放在课件上,演讲时自始至终盯着课件读。
我的点评是:课件不是用来读的,因为读课件时人就无法和观众交流。
对于演讲者,课件相当于提纲、备忘录,不是让他照着一字一句读的。什么叫演讲?顾名思义,既要演又要讲,讲者要始终面对观众,而不是屏幕上的文字。
我在总裁班的演讲训练课为期两天。两天的课程,光靠大脑记忆,很难记住每一个环节。所以就需要用课件提纲做辅助,提示我按部就班地完成各个环节。例如,提纲讲话有五个环节:写稿件、读稿件、背稿件、缩提纲、彩排。课上,我要不断地看课件,保证所有环节都一个不落地完成。对于台下观众,课件的功能是让他们了解讲者的观点,明晰脉络。
例如,我按顺序讲完“提纲讲话五个环节”后,还要把这五个环节打在课件上,这样学员边读边记,分散的记忆就聚集起来了,也强化了理解。
我的学员,清华演讲班第23期学员,深圳玮衡律所的主任黄书敏律师在结业演讲时,所用课件只有五页,演讲用时五分钟。
这个课件最大的优点是简明,从而易记忆,很经典。
简明,体现在用字少,字号大。课件只有五页,字数最多的一页有33个字,最少的8个字。台下听众一目了然,清清楚楚。
◎朗诵须加手势
我为深圳荔园小学一年级的四位班主任,就诗歌《拓荒园岭花满荔园》做了朗诵辅导。
我先让四位老师把诗歌朗诵一遍,听听有什么问题。听到第三段我便叫停了。
平淡,读出来的文字没有感情。
为什么?因为他们朗诵时都没加手势。我便要求他们把手势带上。
第一句:“我们来了,带着荔园重托,来了!”一位老师指着其他三位说“我们来了”,第二句“带着荔园重托”,这位老师便双手做托起来的动作。动作加上了,她的表情和语言马上变得生动活泼,人也完全放松了。
有了好示范,其他三位老师也照着学,带上手势朗诵,抑扬顿挫全有了。
为什么这四位老师一经我提醒“加动作”,就能马上做出来?一问,原来她们都是一年级的班主任,给低年级学生讲课时就有加手势的习惯,这对她们来说不难,只不过她们并不知道这种方法能用在朗诵中。
看来,对低年级老师来说,朗诵加手势的问题,就是一层窗户纸。
2.奥卡姆剃刀定律
“简单有效原理”是中世纪逻辑学家奥卡姆提出的一个思考原则,后人也称之为奥卡姆剃刀定律。奥卡姆在《箴言书注》2卷15题中说:“切勿浪费较多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意即“如无必要,勿增实体”。
人们总是不自觉地将自己拖入复杂中。厘清庞杂的信息,保留什么,去除什么,善用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是保持事物简单化的有效方式。
我从教学经验中总结的“简”,符合“三个一”的特点:一听就懂,一学就会,一用就灵。比如,我发明的耳语练声法,就符合这三点,学生用说悄悄话的方式学习耳语练声,能轻松掌握。
而传统的练气练声方法——胸腹式联合呼吸法,既复杂又难以消化,它虽是国内外公认的科学用气发声方法,学的人却听不懂、学不会,一用不灵。
先说“听不懂”。
教科书上是这样表述胸腹式联合呼吸法的:
深呼吸,迫使膈下压,扩展胸腔,把膈作为气息的支撑点,使整个发声有根基,使声音有立体感。这种方法是胸腔、膈、腹肌联合控制气息。这种呼吸活动范围大、伸缩性强。它有操纵和支持声音的能力,为气息均衡、平稳地呼出提供了条件。
胸在哪儿?腹在哪儿?膈在哪儿?谁也看不见。过多的专业术语,让人一片茫然,难以听懂。再说说“学不会”。
气沉丹田就是一听就懂,但是学不会。科学地用气发声,核心就是要学会气沉丹田。“气沉丹田”这四个字,只要是中国人,没有不知道的。怎样让自己的气沉到丹田,却有95%的人不知道。为什么呢?因为“气沉丹田”只是告诉了你丹田在肚脐下三寸的位置,却没有告诉你怎样找到气沉丹田的肌肉感觉。
所以大家能说出“气沉丹田”四个字,却学不会“气沉丹田”的方法。
徐小平老师是新东方的创始人之一,也是真格天使投资基金的创始人。我曾经在复旦大学听过徐老师的演讲。每次演讲,徐老师穿西装打领带,着装得体、优雅,自始至终面带招牌式的微笑,充满自信和亲和力;随着讲话内容手舞足蹈,全情投入,极具感染力。
但是作为一名优秀的演讲家,徐老师缺的是什么呢?就是声。徐老师一开口,嘶哑的声音让人感到美中不足。徐老师在新东方的同事王强说:“一个人嗓子嘶哑一次并不难,难的是嘶哑一辈子,并且用这个嘶哑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这就是小平的风格……”
徐老师毕业于中央音乐学院,一定非常希望自己的声音变得悦耳动听,可是声音“嘶哑了一辈子”,这只能说明“胸腹式联合呼吸法”太难学了,如果容易学,恐怕徐老师早就到他的母校去拜师了。
一门技能的学习,陷入既无法听懂也难以学会的被动状态,灵活运用就更无从说起了。
是这门技能太难吗?在我看来,因为要掌握的“点”过多,从而让初学者感到复杂混乱,而我所做的,就是将这些看似深奥的概念简化,更易于掌握。
这便是我发明耳语练声法的初衷。
3.遵循道法自然
◎拴绳法
来看一个例子。
一次,地质考察队在大山里发现了一处罕见的山洞。洞内的地形非常曲折复杂,大洞套小洞,小洞又连着大洞,变化无穷,还有深潭和危险的峭壁。此事一经曝光便引起无数探险者强烈的征服欲。
每隔一段时间便有慕名而来的探险者,但是进洞后安全返回的少之又少,很多人都是半途而废,更没有人探到过它的尽头。于是人们便为该洞取名为“死亡谷”,渐渐地,前来探险的人少了,并留下一些恐怖的传说。
正当此事就要归于平静时,一位从未上过学也没探过险的当地农民却深入“死亡谷”18天,终于找到了洞的尽头并安全返回洞口。人们为之震惊,一时间议论纷纷,更有许多人对此嗤之以鼻,不敢相信。
媒体记者采访这位农民时,他说了一个很简单的办法:“我只是找了一根长而结实的绳子,把它的一头牢牢地拴在裤带上,另一头拴在洞口一棵树的树干上,然后带上些食物,不慌不忙地探寻。返回时顺着这根绳子,很快就走出来了。”
拴绳法是中国农村从古至今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一种办法,再简单不过。比如淘水井中的淤泥、下深涧采药,都要在腰间系一根绳子。这位农民就是把简单的办法用在了山洞探险上,把众人望而却步的大难题给解决啦!
◎生活经验转化为教学方法
我的演讲教学理论和方法,也都是受生活的启发而创造的。
耳语练声法,是我从生活中说悄悄话受到的启发。
有学生经常会问,老师,我怎么找不到说悄悄话肚子累的感觉呀?我就说,道法自然,生活中悄悄话怎么说,你就怎么练。回家后,对着你太太的耳朵说悄悄话,就是最正确的方法。
“双人舞”练情法,也是生活带给我的灵感。
怎样让讲话富有感情呢?按照停连、重音、语气、节奏的传统教学法,教起来很复杂,学生也学不会。后来,我在餐桌上观察到我的一位好朋友,每次聚餐他都是中心人物。原因就是他讲话时手舞足蹈,眉飞色舞,逗得全桌人哈哈大笑,极富感染力。我受到启发,从手势入手,以此带动学生讲话时的感情。一试验,很灵。后来就总结出了“双人舞”练情法的理论。